袁绍起兵为何不顾留在京城的家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董卓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董卓杀袁绍留在京城家属五十多人,正是因为袁绍参与了征讨董卓的战争,全部被诛杀。那么袁绍在起兵的时候就没有顾忌到这些人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袁绍没有办法带走留在京城的其他家属。
袁绍从洛阳逃走的时候带走了妻子和几个幕僚,其他人都留在洛阳。比如他的叔父太傅袁隗,堂弟太仆袁基等人,这些亲属都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属于董卓重点关照的对象。他们人数众多,拖家带口,目标太过于显眼,被董卓的人时刻看守着,根本就没有机会逃离洛阳。
如果只带妻子,几个孩子和幕僚出城,对于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来说,还是很有把握。况且洛阳附近的河南尹是党人王允,和袁绍关系密切,对于袁绍的逃脱也是非常有利。人数少,不太引人注目,就比较容易逃走,离开一天两天,也不会引起董卓的注意。如果人数众多,一旦离开洛阳,沿途招来关注,就非常容易引起董卓的警惕,因此袁氏一族集体逃跑就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也是袁绍在离开京城洛阳的时候没有带走他们的一个缘故吧。
第二,袁绍对于董卓还是心存幻想。
根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
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从这里可以看出,董卓曾经接受并州刺史段颖的推荐到司徒袁隗府中做掾吏,成为袁氏一族的门生故吏,这个经历对于董卓的成长和仕途是有恩,为他而后平步青云打下了基础。即使董卓屡次犯错,朝廷也是没有追究,这应该有司徒袁隗的功劳吧。
这种门生故吏的关系会产生亦师亦友的人脉关系,对于当时的人看来,即使董卓再残暴,也会看在往日恩师的份上,也不会为难袁氏一族。
而且袁氏一族除了袁绍和袁术外,其他人一直都很配合董卓,没有做过什么忤逆的事情来,更没有反对过董卓,因此董卓也没有什么理由需要诛灭他们。
实际上,袁绍包括这些留在京城的袁氏族人低估了董卓嗜杀无度性格。在董卓眼里,所有往日的恩情在现实仇怨面前算得了什么呢?该杀还是要杀的,一点也不含糊,充分的体现了凉州军阀冷酷无情的性情,这点在日后凉州马超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袁绍参与征讨董卓战争超出了预料。
1.发起者是桥瑁。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是时,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袁绍在勃海,冀州牧韩馥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此时已经是公元189年12月,关东诸侯已经在商议起兵讨伐董卓,然而袁绍还窝在冀州边远的渤海郡,被冀州牧韩馥看得紧紧的,没有办法出来公开活动。
东郡太守桥瑁假称收到来自朝廷三公的书信,还把这个书信广泛传发,号召各地诸侯一起征讨董卓。作为冀州牧的韩馥也收到这封书信,他害怕因此壮大袁绍的声势,有些犹豫不决,但最终在幕僚的劝说下,才把书信交给袁绍,容许袁绍也参与反抗董卓的联盟中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联盟的发起者并不是袁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当时的袁绍其实过得比较憋屈,一直呆在比较贫瘠的渤海郡,被韩馥严加看管着,行动受限。
2. 酸枣诸侯盟誓人是臧洪。根据《三国志》臧洪传记载: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关东许多诸侯相聚在酸枣,准备出兵征讨董卓,这需要统一行动,统一纲领,需要一个主事人。这些诸侯包括: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白身曹操,总计有六个郡守及刺史,包括一个白身曹操,然而事到临头,没有一个诸侯愿意冲到前面当出头鸟,互相谦让,彼此推脱。
经过再三商议,他们就共同推荐有“海内奇士”臧洪,让他作为此时联盟的主事人,登台宣誓。因此可见,此时的诸侯联盟的盟主并不是袁绍而是臧洪,至少在酸枣这条线上的盟主并不是袁绍。
3.时代将袁绍推上了浪尖。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时间转眼到了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各个诸侯已经风起云涌,一起推举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此时的袁绍已经从渤海郡来到河内和河内太守王匡一起屯兵河内,而冀州牧韩馥负责供给粮草,退居幕后,把袁绍推到前面替他挡枪。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袁绍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即使继续龟缩在渤海,已经没有前途可言。袁绍顺势推舟,自称为车骑将军,利用董卓发给他的邟乡侯印,大发召令,号召大家一起讨伐董卓,从此走上了反抗董卓的前沿。
从以上可以看出,袁绍参与起兵反抗董卓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没有参与到参与,再到成为事实上盟主的转变。最后他已经深度参与,成为讨伐董卓的实际号召者,因此董卓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他的身上也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从袁绍逃离京城洛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袁氏一族的命运,除非袁绍能够低下高贵的头颅,任由董卓的摆布,像同样是四世三公的杨氏一族一样委曲求全的呆在洛阳,那么就可以保全袁氏一族的性命。
作为“袁氏一时之杰”的袁绍岂是那种甘愿碌碌一生,俯首听命的人呢?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了“忠”,那就是对于他自己事业的“忠”,希望借此来抵消“孝”的缺失,然而他真的做到了吗?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既没有做到为人臣应该做到的“忠”,也没有做到为人子应该做到的“孝”,徒留嗟叹在人间罢了。
然而正是袁氏一族被董卓屠戮一空,增加了天下诸侯和义士对于袁绍的同情,更多的人蜂拥而来,围绕在袁绍的周围为其效命,这也是董卓没有想到的吧。
袁绍起兵为何不顾留在京城的家人?
起因
东汉末年,袁绍所在的袁家号称“四世三公”,可以说袁家隐隐有着当时世家之首的地位。在东汉桓灵二帝时期,朝中分为宦官与党人,党人包括外戚与世家大族,之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这两次党锢之祸中,都是皇帝借助宦官除掉了外戚,并且对其他党人进行了抓捕。
在两次党锢之祸中,党人的首领是:陈蕃、窦武、李膺等人,很多党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杀。而袁家就是在这个时候崛起,隐隐成为了新一代党人的首领。
在此期间,袁绍结交了大量的党人,比如八厨之人。
当然上述这些与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袁家的实力。
原因发生董卓之乱后,袁绍会不顾京城的袁家而起兵,主要原因有三个:
- 袁家的实力。
我在上面提到过,袁家当时已经隐隐有着第一世家的实力和规模,四世三公,可以说门生故吏遍及全国各地。
而之前董卓想要行废立之事的时候,专门问过袁绍的意见。
《三国志·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在众多朝臣反对声中,董卓最后还是行废立之事,为了收揽人心,董卓特地重用之前因为党锢之祸而遭到杀害的党人的后人。
《后汉书·董卓传》: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董卓对于党人有着忌惮的心理,还有足够的尊重。而众多的党人与袁家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因此,不仅仅是袁绍,恐怕就是洛阳城内的袁隗等人也是认为董卓绝对不会动他们。因为一旦杀害他们,董卓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就算与天下世家为敌。
起兵讨董是一件提高名望的行为。
要知道关东诸侯原本都是占据一亩三分地,董卓也不是说就一定会来攻打他们,而且很多关东诸侯的职位还是董卓封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还会联合起兵攻打董卓?
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目的:1、提高名望;2、有理由招兵买马。
以前党人为了提高名望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宦官抗争,以此获得清流的称号。在这个董卓乱政的时期,最好的方式就是起兵攻打董卓,当然真正打的诸侯没有几个,其他都是壮壮声势,但是仅仅壮壮声势、摆摆样子就可以让天下人认为他们都是那种忠君爱国之人,这个对之后招收人才有着巨大的帮助。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谁没事吃饱撑着反董卓。
袁绍与袁家的关系并不密切。
这个理由纯属猜测。我们都知道袁绍是他的父亲一时激情的产物,是一个小婢所出。因为过继给了袁成,再加上他长相英明神武,在受到袁隗等人的喜爱与重视。但是未来真正到了家族传承的时候,袁绍真的可以继承袁家吗?
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像袁家这种世家大族,有着严格的传承制度,因此未来的家主必然是传给嫡子,也就是袁术或者袁基,除非嫡子都没人了,才会由袁绍的可能。
再有我们看袁绍被封到了冀州的渤海郡,也算是较为偏僻的一个郡,而袁术去的地方,先是南阳郡,后是汝南郡。要知道袁家的根基就是在汝南,如果袁家真的重视袁绍,凭借袁隗当时的朝中地位,与董卓一提,董卓会不给袁隗一个面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早期的袁术有多少强横,动不动就带甲十万,这就是袁家在南阳、汝南等地的影响力所导致的。
因此,我大胆的猜测,袁绍完全不在意洛阳中的袁家结果如何。如果真的覆灭了,袁绍完全可以说自己为了国家的复兴,而放弃了家族,同样会被世人所称道。
结语袁绍作为一个袁家的庶子,他除了可以用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声,来结交那些党人外,其他地位必须依靠自己。而这个起兵讨董正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在这次讨董中,袁绍也是凭借袁家的威望与过去自己礼贤下士所积攒的人脉顺利的得到了盟主之称,得到了大量的名声。为后来夺取河北奠定了基础。
袁绍起兵为何不顾留在京城的家人?
实际不是这样,这是曹魏的史官为尊者讳,设下的阴谋。事实是曹操等诸侯冒用袁氏兄弟之名起兵,激怒董卓,使他和袁氏的联盟破裂,促使他杀死袁隗袁基及其家人,逼袁氏兄弟入伙,趁机搅乱天下,独霸一方,再图后事。
袁绍起兵为何不顾留在京城的家人?
袁绍不是不顾及,而是故意为之。
身份是庶出长子,如果那帮老顽固不支持他,不如挂了更好,他才有争权的能力。
他弟弟袁术也是这么想的。
哥俩虽然不和,但是都有相同的打算:
割据一方,成为诸侯。
而袁家老一辈的人,是维护汉朝,
这和他们的理想相反,
恰好有董卓这么一个借口,
讲真的,如果不是董卓动手,
如果打赢了,进了城,
他们也会怂恿其他诸侯动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