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诸葛亮规劝刘备的言行,但是以诸葛亮的为人来看,他应该是在私底下劝过刘备不要讨伐孙权,但是以后来的结果来看,应该是没有劝住。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的是诸葛亮为何没能够劝住刘备发动夷陵大战?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表面上的原因。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
从表面来看,刘备讨伐孙权纯粹属于为关羽报仇,毕竟刘备和关羽以及张飞三人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恩若兄弟,这事天下皆知,而且关羽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关羽被孙权杀害,那么作为关羽的主公刘备自然要报仇,这事从情理上说的过去。
刘备的这个口号确实赢得了许多同情者,至少在历史中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不为私利,只为兄弟之情。在这个上面让诸葛亮很是为难,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最后只能象征性的劝劝而已,听亦可不停亦可,主意全在刘备那边。
深层次的原因。根据诸葛亮和刘备先前隆中对策来看,汉中对于益州的重要性就如同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一样。拿下汉中,益州的安全如同上了一把锁;拿下荆州,进可以俯瞰中原威胁曹魏,守可以禁锢东吴。相反如果失去荆州,那么蜀汉就如同关进铁笼的老虎只能坐以待毙,不被杀死就是老死。诸葛亮明白这点,刘备同样也明白,要弥补这个战略失败,就必须夺回荆州,至于借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夺回荆州。
那么这个任务到底该由谁来完成呢?刘备认为应该由他来完成,理由有以下几点。
1. 蜀汉政权初创,人心齐。
公元221年,此时距离蜀汉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损失了一些谋臣勇将,但是绝大部分的精锐还是存在,特别是经过汉中之战后,绝大部分的士卒和将领得到了锻炼,大家斗志昂扬。此时如果率领得胜之师攻打孙权胜负未知。刘备认为能够击败曹操十余万士卒夺取汉中,那么击败孙权也不是不可能,诸葛亮其实也是抱有希望的。
2. 刘备自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足。
刘备自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自己,因此在入川的时候把庞统带上,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打理政务;打汉中的时候,就带上法正出谋划策,让诸葛亮在后方整合各方力量同时供应粮饷兵源。
在行政这一块,刘备自愧不如,但是在军事上,刘备就不太相信诸葛亮,因此在征讨孙权的时候,也就没有听取诸葛亮的意见,更没有带上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确实没有能够拿得出的理由来成功劝服刘备,因此刘备也不太可能听从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铁了心找死,劝他是白费口舌,诸葛亮无可奈何。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诸葛亮在刘备东征伐吴时,只是做为刘禅的老师。手把手教刘禅治国方略和学习经典古籍,还没有一兵一卒的挂名中郎将。
由于张飞从阆中来到江中,汇集军队时,被部下杀了,带着头投奔了东吴。刘备为保证刘禅的安全,才给了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他一边做刘禅老师,一边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筹备足食足兵,提供物资援助。但是没有一处办公官府地方。当时他不象魏延是汉中太守镇守将军,也不似马谡也是一郡太守,都有实权重责,他还没有被刘备重用。
由于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早是孙权的大红人,那是已经将军。吕蒙病逝后,诸葛瑾替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领豫州牧也是一方诸侯。曾是主持孙权与刘备以湘水划界的决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从吕蒙讨伐关羽,封宣城候,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长驻守在公安的将军。还是孙权刘备相互关系的重要联系人。
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吴。孙权战前向刘备求和。
诸葛瑾直给刘备写信,批评刘备说。階下老远来至白帝城。恐怕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念很深。不地道和您讲,您这是小人之心,不肯着眼大局。我为階下注意其轻重大小,階下若抑威损忿,及时可以马上决定下来,不用再咨询各位将领。階下和关羽之亲密,和诸汉先帝如何相比?荆州大小与海内各州又如何相比?这些仇恨谁当先后?如果仔细思考,不是简单的吗?
可惜刘备全然不顾,致到夷陵之战大败。做为诸葛瑾的亲弟弟的诸葛亮,那时由于诸葛瑾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刘备重用。刘备伐吴时诸葛瑾身在南郡。当时有人进谗言,试图毁灭诸葛瑾,称其与诸葛亮,刘备有互通信息。流言甚盛。
只有陆逊上表,力保诸葛瑾绝无此意。孙权回复说我与子瑜(诸葛瑾)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言。他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初孔明出访吴国,我让子瑜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弟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去一样。他的言行光明。论世上君臣大义我和子瑜,可以说是神交了,不是旁人可以这由此间离的。我己知你的心意,表函会再递交给子瑜,让他也了解的你良苦用心。
孙权陆逊对诸葛瑾是相当信任和重用。使刘备对诸葛亮却有所保留。加上诸葛亮早先时孙权也十分宠爱,与张昭之子张承,吕蒙,鲁肃,步骘都是亲密朋友。让刘备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不可无。在对诸葛亮进行深入考查,在决定国家命运时刻没有必然要诸葛亮之言,刘备也还没有给诸葛亮一定权力。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任凭何种能力,也是说了不算,唱了无人听说唱一样,不如不说不唱确是慎重之人。诸葛亮在当重大决策时,更是慎重不会乱来的。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多年,先后参加很多生死之战,是刘备最为贴心心腹之人,长期守卫刘备身边的翊军将军。是一身是胆虎威将军。身为武将却思想久远,及时关注整个蜀汉政权的长远利益,以政治眼光批评刘备称帝后,东进伐吴,报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
赵云上表谏说”国贼是曹家,不是孙家,只有灭了曹魏以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曹家篡夺刘家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使关东义士,也必然送粮策马以迎接刘家王师。不该放弃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仃止,伐吴并非上策。
刘备那里听得劝说,执意东征,留下赵云都督江州。赵云夲是宿卫中护军,征南将军。责任所在,那能不说。当然更是性情耿直,大功无私,一心只为匡复汉室,和百姓安乐的着想。可惜刘备那里能听进。
诸葛瑾,赵云的忠言。刘备让赵云远离自己,急于显示刘家皇帝威风,更不能将帅一心,随着陆逊成名,留下干秋憾恨。诸葛亮当时权责不符,当然不能去承担责任,也不会多言多嘴去管阻挡刘备东征。刘备虽然听从隆中对之说但没有给诸葛亮实权更没有听从诸葛亮在曹操席卷荆州偷袭襄阳城的方案,在对刘巴对自己和张飞十分看不起时都没有启用诸葛亮给予实权重责更不要有非常擅长军事谋略制定战略决策的庞统法正有时刘备带兵进入益州时。只有诸葛亮和关羽共守江陵在一起,随后和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在刘备集团中,应该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 。要比与刘备的还要亲密 诸葛亮能为刘备做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关羽破坏放弃孙刘联盟,夺取襄阳围攻樊城,灭魏七军捉于禁杀庞德。能否不受诸葛亮的思想影响。诸葛亮如何劝刘备仃兵止战,又如何不去为朋友报仇雪恨。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蜀国的内部情况,自从刘备称王汉中后,变得很微妙了。
这个很好理解。蜀汉集团,从刘关张184年涿州创业开始,经历了几个阶段:四处投靠、徐州立足、寄居新野、荆州发家、夺益州取汉中,三分天下。35年的漫长历程。这期间经历是非常坎坷不容易的。
称汉中王,就意味着创业成功了,即将上市了。
蜀汉集团成功之后,就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方向了。而不是当初的一个目的:打仗,打胜仗。
面临着什么问题:利益分配。
蛋糕做成了,怎么分配,怎么切,谁都有多大的利益。这是他们拼死拼活地奋斗大半生要的结果。
赵云,是除了刘关张三位股东之外的第一元老了。
赵云的最大特点就是:忠心、耿直、不懂政治。
《三国志》记载:刘备终于拿下了益州,“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开会讨论,准备将成都的田地豪宅分配给将士们。这可是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的期盼啊。他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财产,而不是解放全人类。
满朝文武都期盼着,能分到田地和房产。当然,诸葛亮、法正、谯周等一帮聪明人,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利弊关系。他们没有反对,是因为这样将激励将士们在以后更加努力。
唯独赵云站出来反对:“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又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
赵云这段话的意思是:以霍去病为榜样,必须等到平定天下后,各自回老家种田才合适。现在,益州人民刚刚安定下来,他们的田地房屋,应该归还他们,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强占。
看到了吗?赵云是想解放全人类的。赵云的这个建议,有利于对益州的统治和长远发展,以及符合刘备的雄心壮志。所以,刘备欣然同意了。
但是,赵云不懂政治,他这次是给刘备挡子弹了。所有大臣们的利益泡汤了,心里那个气啊,不怨恨刘备,却怨恨赵云。
所以,当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个马屁精,联名上疏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唯独没有赵云。为啥?赵云不愿意,他的目标是“平定天下”,而不是安居蜀汉。这一次,他又把所有文臣武将们得罪了。
从这些事情上看,赵云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的人,是个忠心、耿直的人。
刘备决定东征伐吴,所有聪明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是个错误的行为,不合时势。
反对最强烈的是赵云,《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为什么只有赵云极力劝谏,极力反对?那是因为赵云没有私心。
诸葛亮等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们更了解刘备想干什么。他们更清楚,刘备这次伐吴,无论成功失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好事。更不愿意去得罪气势正旺的刘备。
只有赵云这个没有私心,不懂政治的人,去极力反对。
赵云就是个理想主义的代表。他不懂蜀汉的政治纷争和利益权衡。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是在章武元年(221年)于成都称帝;同年,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就在大军临出发之前,张飞被帐下将张达、范强所杀,背着张飞首级顺流而下投奔孙权。孙权一眼刘备连折两员大将,都与自己牵扯上关系,赶紧派遣使者前往成都请和。此时怒火中烧的刘备当然不许,派遣吴班击破屯兵秭归的陆逊,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亲自率陆军南下进军。章武二年(222年)秋七月,刘备被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蜀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黄权归路为吴军所截,不得率众投降曹魏;马良由南方向西北撤退,被步骘截击而死。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后,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在准备伐吴时,从《三国志》等史料上没有看到诸葛亮有劝阻的记载,仅仅在《三国演义》有赵云进行了劝谏。而此时的诸葛亮身为丞相、录尚书事,拥有假节之权,张飞被害后更是兼领司隶校尉一职,为何不见诸葛亮对刘备伐吴进行劝谏。窃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关羽之死让刘备失去了荆州,从而打破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刘备率军南下就是为了实现夺回荆州的战略目标,否则刘备只能依靠蜀地天险割据一方,这与刘备、诸葛亮等人恢复汉室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刘备讨伐孙权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国仇家恨,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占据着舆论的制高点。作为大权在握的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进行劝阻,阻止君主为大臣报仇、收复失地无疑就会遭到反感,而此时的刘备正处在怒火正盛之际。
三、刘备已经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跨有益州、荆州;同时即皇帝位,大封功臣,正处在士气旺盛之时,此时此刻正是建功立业的关键时刻;荆州的丧失,让刘备失去进取中原的翘板,此时乘机收复荆州也很合适。
四、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想到刘备会兵败夷陵。此时无论从地理优势上,还是军事实力上,还是士气上都是刘备处于优势,结果还是在夷陵遭到惨败。
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一失关羽,二失张飞,三杀刘封,已经到了伤心欲绝、复仇心切的悲惨之境,任何人的劝阻、力谏,都已难以阻止他进攻东吴的步伐。
诸葛亮也尽了的最大办法,一是支持赵云慷慨激昂的力谏:"北拒曹魏是当务之急,是匡扶汉室的天王山之战,只有战胜了曹魏,才能号令天下,东吴不战而胜。今日与东吴纠缠,是本末倒置,胜则折兵损将,败则不可收拾。将给曹魏坐山观虎斗,以逸待劳,将来更难对付。"
二是诸葛亮胞兄从东吴火速派来信使,力陈双方交战之危害,有百弊而无一益,恳求刘备慎重考虑。
平时,刘备能听得进赵云的进言,能考虑诸葛亮的建议,如今为关张复仇雪耻已到了不可抑制的狂躁状态,只想凭全蜀之力一举击垮东吴,以告慰关张两生死兄弟。
刘备一意孤行,率军远征。诸葛亮望着远去的队伍,无奈地和赵云摇摇了头,长叹一声:"要是法正在,也许能说服主公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