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楼主,解释一下“何为棺材体”?隶书,至东汉而大成。而隶书之肇端则早于战国后期,可看看出土文物之楚简秦简。可见早期隶书之烂漫质朴,今之隶书多取法于此。

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哈哈!”棺材体”有意思,多么丰富的想像力?

意思是对当今书写隶书结体不端正的讽刺吧?

是的,现代人写隶书的一种流行倾向,他们不遵守传统隶书的端庄方正,而选择了左右高低不平,七长八短,以表现书法的动感,或是现代人对隶书书法审美观念的价值取向吧!

这是正常的,现代人写隶书很忌讳平行线,忌呆板,忌布算子,寻求一种灵动,自然,天真烂漫,是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是艺术的想像力,隶书艺术的自然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不必大惊小怪,称作“棺材体”很形象,但是这是对新思维方式的不尊重,或是讽刺,现代隶书书写者也不必在意,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任别人去说吧!做自己想做的,任意而为乃正道。

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棺材体”,什么是“棺材体”,我特地搜了百度,也看了些答题,原来是在隶书的古朴粗拙的基础上,加了灵动。记起来我有两个好友是写隶书的,他们的隶书都不是那种最初的隶书,能感觉到灵动之气,打上了自己个性烙印。没错,现在写隶书得人几乎一律的“棺材体”。

隶书很美,古朴淡雅,现代人张扬跋扈之气在笔下能稍稍收敛,又能在古意古法中渗透自己的个性。“棺材体”当然很好,创新、个性、古韵三者一体,我们欣赏就是。

书法只要不离开线条的艺术,这个基础的设定,任何的变化创新,我们都是包容的赞赏的。如果走邪门歪道瞎折腾,什么丑书、吼书、射书,很多人都会“火冒八丈”的!

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在过去学习隶书时,老师强调的是“蚕头,燕尾,”逆锋起笔,中锋行笔,逆锋收笔。这样写出的隶书庄重,漂亮。

时下流行的“棺材体”我不知确切定义是什么,但时下流行的录书我觉得也是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也是要演变发展的,但必须给人美感,就象国画一样,现代国画既传承了传统的皴法和结构,又加进许多其他元素,使其更具美感。

但是隶书和其他书体一样,行笔必有基础,不能任意发挥,胡写一气,那就不是书法,更不是隶书了。

总之,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推陈出新有必要。

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书法是一种文化艺术,每个人都有写字的权利,每个人写字的笔法都有所不同,喜好和审美观点也不同,有喜欢大篆的,有擅长小篆的,有专攻隶书的,有喜欢正楷的,有喜欢行楷的,有喜欢行书的,有爱好章草的,还有以写没人读懂的狂草为乐的。因为书法门类众多,每个人不可能都是以写字为业,精力有限,所以,即使是善书高手,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每个书法种类,都有钟情于此种字体的善书善练的行笔熟手,成为行家里手,他们以自己审美观念定义着此种字体的笔法规则,如果脱离了这些行家里手的规则,照猫画虎,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字形,从而形成每个写字人自己的特点。每种字体,只要有人专心去练,就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别人练什么字不需要经过你的批准,纵使写得不好,法律也管不着。每个人写的字只要自己没把它揉碎了放着就有流出的可能,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字别人收藏,有的人害怕别人收藏自己的字出丑,害怕自己万一不能流芳百世,落得个遗臭万年。我们不能说某某人写得字,因为我不喜欢他就应该从世界上消失,因为人在字在,不能因为他写的不好就把他给灭了!字形字体本没有高贵低贱之分,因为区分字形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字义,只要字形在,字义就在,好看歹看都不影响本质的含义,你管他进步还是倒退,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你看那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笔迹,人们喜欢的,想方设法的使其流传时间长远。不喜欢的也许擦屁股怕弄一腚黑,生火缺引火时,扯过这张纸来引火也算物尽其用了,随着写字人离开世界,就再也看不到那种字体了!

写字是一种爱好和修养,作公职有闲暇来陶冶情操,也算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我这里丝毫没有反对非公职人员有练字的爱好,因为写字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小学上学就应该练习的家庭作业,属于文化基础的童子功。只是对文化的追求时间有长有短。而公职人员文人出身的比较多,学历比较高,写字的历史自然也就长了,所不同的是使用什么笔写就不一定了。因此,能坚持写毛笔字的当然多数是有点文化水的人了。人人都有写字的权利,之所以称为文人,除了需要写字水平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素质。会写几笔漂亮的毛笔字充其量算个写字匠,往文人缝里钻,还差点其他的功夫!太平盛世,写得好看了,有人舍得用白鹅来换;遇到灾荒岁月,一张字换不来半碗高粱米!得势时,几个丑字能值千金,失势时,纵使王羲之再世,逃不脱叫化子的宿命。如果大家不信,世上有多少真正的叫化子满大街写着漂亮的字作为乞讨的手段?如果把他们西装革履打扮起来请到大学讲台教授书法课程,恐怕其写字的技术有的会胜过今天许多大学讲台上的书法老师。而又有多少人肯出一顿饭钱来宴请一下叫化子?而写的字不好看还在大学讲台上讲书法的人难道真得比不上会写字的叫花子吗?我看也未必如此。大学的大门不是什么人轻而易举可以进的,尤其那三尺讲台,没两把刷子,你傍不上前,纵使有幸登上大学的讲台,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都能永恒的站在讲台之上?如果后代以书法为业,就怕真正是一朵鲜花世代插在牛粪上,别错打了算盘!

自古以来,中国人科举制度使用毛笔答卷,写毛笔字成为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成为录取的必要条件,才显得那么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那种骨骨拽拽写毛笔字的速度慢效率太低,人们很少普遍练习了,会写毛笔字的才显得稀罕。其实,就那么点小的技术,就像我们用筷子吃饭一样,没多大的本事,就是个习惯。又何以有让政府出资养活的必要?这算什么鸟部门?

珍惜生活,扎实农耕,尊重自然,善待他人,睦邻友好,才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万事顺遂,那书法是文人的童子功,是行文的工具,现在行文,多使用电脑了,谁还拿着毛笔字当宝?如果有人刻意怀旧,则只能走市场选择的道路,纵使有聘你书写的部门,只要他能出得起聘资,且市场有持续的需求,你尽可以去应聘,可政府的税收不应该有赡养单独以写字为业谋生的人的义务!或者是三百六十行,书法是每行从业者的基础童子功,不能单算一行,该精简的就应该简掉!即使学校有专业教授学生写字的教师的需求,也是有岗位数量限制的,并不是会写几个字国家税务就必须承担起赡养责任来!

你觉得时下隶书盛行的“棺材体”是倒退还是进步,有何高见?

书法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源远流长,浩如烟海。隶书作为书法的一种书体,它承载了从古文字向现代文字的过渡。自西汉以来,隶书成为了当时的官方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在两汉期间就出现了以飘逸灵动为特征的曹全碑等,以厚重,端庄为特征的张迁碑等,还有以隶书中的草书著称的石门颂等。他们都是我国隶书的精华,但是喜欢隶书的人们不可能也不会对它们都是十分喜欢的,有人喜欢飘逸灵动,有人喜欢古朴端庄。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情趣不同,喜欢爱好各异,没有人能够统一出一个人人喜欢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书法创作中,人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更替,在书法艺术上也在探索创新,这点无可厚非。我认为,只要是符合汉字的特征,不要扭曲了汉字,别出新裁的搞一套不符合汉字要求的所谓创新(如当今被人们称为丑书的一些所谓大家们写出来的没人认识的东西)。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至于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靠时间和市场去检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