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大宋?宋朝是将军欺君幼儿得之,故宋岂会不怕武将?——再来一个黄袍加身哉?

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胜人者有力,大宋对内有力,对外无能。胜己者强,花鸟鱼虫,诗词歌赋,大宋不乏能者,但是天下布武,远不及周边虎狼之师。本来可以凭借科技强国富民,无奈火药变成炮竹,增加了年节和盛典的喜庆。纵使交子出现,资本萌芽也会遭遇凄雨冷风。身处四战之地,顾头难以顾腚,不占地利优势。至于,攘外不行,安内无能,纵使有天时地利不通,大概也是500年王者尚未诞生,还需等待新的黎明!

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问题对了一切都对

问题不对一切白费

仁者无敌,没有问题

主要是宋朝真的做到了吗

而且对仁看你怎么看,不仅仅是仁慈就叫仁的。

欢迎讨论,指出不同意见。

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仁者无敌是孟子说的,同时孟子还说,要坚甲厉兵。没说只要仁者。宋代因为担心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所以重文抑武,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而南宋的名将完全能战胜金兵。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经常会出现一个高度文明被野蛮民族所侵略打败的现象。过去文明社会往往向往自由,平等,仁爱,而轻视武力。而且资讯不发达,不了解别人有多武力。这是通病。现代是全球时代,地球村,大家互相都看得见,世界级的大国都会保证有足够的武力做基础。

另外,在人类社会,尽管一个有文化的人打不过一个没文化的流氓,大家还是愿意做个有文化的人,没什么人会去羡慕一个没文化的流氓。

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最近正在读傅佩荣的《孔门十弟子》,正好讲到“仁”的问题。

众所周知,“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礼,非常好理解,即是礼仪与制度。而“仁”,孔子则语焉不详。面对弟子们的发问,“孔子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究其原因,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目标。在傅佩荣看来,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动词,而非是名词。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到达”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譬如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则耳顺,七十则不逾矩,从心所欲。这是人生中的各个状态。三十而立,自然是成家立业,承担起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为父者,承担父亲的责任,为妻者,承担妻子的责任,为官者,承担为官的责任。四十而不惑,则是人到中年,该明白自己在事业或志向上,该非常清晰地自己想要什么。四十岁还像二十岁一样迷惑,那么人生多半是失败的。

推而论之,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都是人生中的状态。当然,所谓的“从心所欲”并不是说“老人变坏了”,漠视任何社会规范,而是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不会出现失范的行为。因此,“行仁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简单来说,对于个人来说,”仁“是永无止境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对于个人来说,追求”仁“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个人到达”仁“的状态,便是内心“无敌”了。

在大的层面来讲,中国几千年来,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是”仁治“。孔子在政治上最钦佩的人是周公、管仲,最理想的社会环境是西周初年。朱熹在《论语集传》中描述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经过周文王、周公旦的努力,西周的文化影响力”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才有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即,西周的文化影响力,让诸侯之国”天下归心“。这是文化层面上的无敌。

政治层面的事情,关系的利益多,极为复杂,不是一句“仁者无敌”就能搞定的。

儒家说仁者无敌,儒家主导的大宋怎么会有靖康之耻?

仁者无敌,不是说自己厉害,而是真正仁者,心中没有分别心,万物一体,何来敌我,人我之别?怎会有敌人呢?这是一种境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