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三纲五常,是以前的事儿。现在真的要学习,恢复?是不是也来个皇帝啊?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文明,古代中国文明有的可以继承,有的要扬弃,割掉,否则祸害无穷。
古人有一个说法,儿子不能比自己老子强超越他!?大家怎么看?所谓恢复礼治者以为呢?
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义是正义、道义、仁义,是公正的、有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大众的道理,是道德和正义,是仁爱、仁慈、仁厚,是礼仪、义气。
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我的名字中有个“义”字,因此,对“义”字有点研究,当然也包括儒家思想中的“义”。
义,繁体写作“義”,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我”。古代把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与“羊”联系起来,如“美、善、养、羡等。那么,为什么“义”也和美好有关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义之威仪也,从我、羊”。甲骨文中的“义”字是把羊头放在长柄的三叉武器上,以表示一种威仪。它的本义是仪表的“仪”,后来被借用于合理的意思,而仪表的“仪”,就在左边加上了一个“单人旁”。《说文解字注》中给出了更深刻的解释:“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义。”即“仁”是和他人相互联系的,但“义”是由自己的内心来判断的。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首先提出“义”的概念,并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现代汉语常用的带“义”的词汇很多,如忠义、信义、孝义等,今天所谓“义”即源于儒家。那么,儒家的“义”是什么意思呢?《礼记·祭礼》中是这么解释的:“义者,宜此者也”,处已有度,做事适宜,就能配称“义”。南宋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也讲:“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君子决定此事与彼事当不当为,首先就看是否合于“义”。
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义”字,用多篇章进行了论述,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中又讲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论语·卫灵公》中对“义”进一步阐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一切唯以“义”为准则。除了孔子对“义”进行论述之外,孟子、荀子等人对“义”字论述也很多,尤其孟子概括出的“仁、义、礼、智”四端,更有历史意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已将“义”作为人天生固有的道德之一,赋予了它更广泛的内容。那么,作为“羞恶之心”的“义”,究竟是什么呢?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说:“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综合来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不善、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耻或深恶痛绝。
在这种规范之下,合宜、正当的处物行事就是“义”的行为,而“非其有而取之”,就是“非义也”。《孟子·滕文公下》中讲了一个“月攘一鸡”的故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翻译过来是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正经人应该干的事。”他回答说:“那就请允许我减少一些吧,以后我每月偷一只鸡,一直到明年就完全停止。”孟子说,偷鸡是“非其有而取之”,这样处物行事是不义的,应该赶快停下来,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所以说,“义”是一条很重要的道德标准。
孟子还把仁、义比较着讨论。《孟子·离娄上》中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把“仁”看作是可以心安的宅所,把“义”看作是光明的坦途,他感叹有些人放着安宅不住,放着正路不走,他们“言非礼义”,而且不能“居仁由义,这样的人是不能与之交往的。《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心之所,“义”是通达人心之所的正确途径。《孟子·万章下》中还有“夫义,路也;礼,门也。”从“礼”的大门出入,才能找到“义”路。
在孟子其后,荀子认为“义”是优越于动物的本质,正是由于人具有“义”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分工不同但却很统一的社会。“义”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是矫除性恶的武器,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中,“义”往往与“利”联系在一起。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伦理并不是一概反对谋利,而是强调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应当唯利是图,而是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和人生目标,在实现理想的同时,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所以说,儒家并非不讲“利”,更不是完全否定“利”,而是肯定“利”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的。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无法去享受它的美好;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无法摆脱它带来的痛苦。
荀子更是直接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利”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物质需要,“义”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追求,只要是“以义制利”,使人人向善就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使整个社会、每个个人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如果“义”与“利”可以得兼,那自然是人生的幸事,而“义”与“利”不能两全的情况,则时有发生。在此情境下,儒家的选择就是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孟子有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思想中的“义”,放在今天也是现实意义的,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在儒家思想里,家族、国家和天下的利益至高无上,每一个置身于这个家族和这个国家的个人,都必须对此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个人与集体、物质与道德相冲突的时候,就应该限制甚至牺牲个人的私欲,维护集体的利益,遵循道德的原则。这些思想,正是当前国家所倡导的,从个人的修为来说,掌握“义”的精神,对立身做人也是大有好处的。
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打算西去晋国想见一见赵简子。到了黄河岸边,听到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于是面对着黄河慨叹道:“浩荡的黄河是如此壮阔盛大,我却不能渡过黄河西去,这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子贡赶忙上前问道:“请问老师,这话是什么意思(您不是打算渡河去晋国吗?又何出此言呢)?”
孔子说:“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大夫。赵简子未曾得志的时候,是追随他们二人才得以从政的;他得志了,却杀害有才德的前辈。我听说,剖腹取胎杀害幼兽,麒麟就不会出现在郊野了;竭泽而渔,蛟龙就不再调合阴阳、兴云致雨了;覆巢毁卵,凤凰是不可能翩翩而来的。为什么呢?君子最痛心疾首的就是残害自己同类的行为。鸟兽尚且知道躲避不义的行径,何况我孔丘呢!”于是掉头去了陬乡,创作了一曲《陬操》来哀悼窦鸣犊、舜华二位贤人。
天生万物,同类之间的竞争与不同种类之间的相杀相食有的时候会非常的惨烈、甚至血腥残酷——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天道使然。万物概莫能外。
然而,能够发动战争大规模屠杀、残害同类,伤及无辜、草菅人命的只有人类。
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只有人类——“无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无疑是这一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民间呢,五十步笑百步也好,一百步笑五十步也罢,本质上是相去不远的。
魏武侯泛舟黄河,兴奋感叹:“黄河天堑真是个无价之宝啊,可以阻挡强敌的来犯入侵!”吴起对他说:“您要是不修德的话,这条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是敌国啊!”——敌人很可能就在身边:兄弟、臣子、子孙,甚至于马夫、厨子、船家都可以轻易地要了你的命:如果你伤害他们很深的话,如果他们觊觎你的权位财富的话,如果你的“德”不配你的位、不足以保全你自己的话,这一切都是非常可能的。无法逾越的天堑、险要难攻的关隘哪里能防得住这些呢?
德也好,义也罢。说到底就是要想自己安生、不受侵害,应该要让同类也可以安生、不受残害——就是要营造一个安宁舒适、和睦相处的、可以惠及每一个人的大环境。惠及同类、泽被他人,自己也是受益者。
这就是“义”。
反过来,如果人人都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毫无顾忌的伤害他人、手上沾满了同类的鲜血,嗜杀成性的话怎么能够得到安生?肆无忌惮残害同类,必然会人人自危,大环境恶劣势必让每个人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
不伤害同类,不被同类所伤害,阻止同类之间的相互伤害并且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扶助、友善和睦——禁止恃强凌弱、给予弱小者以保护。
这就是“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只是把自己与自己的亲人亲族当成平等相待的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后代当成培养、抚育的对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要让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均等的机会,都可以体面的、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义”。
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住在边境附近的朋友——因为这个朋友病了,刚到那里正好碰上外族敌寇前来攻打这座城池,朋友很感动荀巨伯不远千里来探视自己。可是强敌攻城,危在旦夕啊!他劝巨伯立即离开躲避战火,说:“我本来就是个要死的人了,很感谢您来看我。只是现在情势危急,您没有必要冒险待在这儿做无谓的牺牲。赶紧离开这儿逃命去吧!”
荀巨伯说:“我是专门来看望您的,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活命,这岂是我荀巨伯该干的事!”坚决不肯离开。
敌寇进了城,很惊讶荀巨伯竟然敢待在城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来?”
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
敌寇听后大为震动,他们相互窃议道:“咱们是些毫无道义之人,侵入的却是讲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城市也因此得以保全。
大难临头,为了保护同类、弱者,从容面对死亡的威胁而毫无迟疑、惧意——除了亲生父母,只有“义”士才会如此吧!而即便是贪心不足的强盗、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也希望在自己虚弱不堪、孤苦无依的时候可以得到别人的呵护与关爱——所以,这些嗜杀成性、心狠手辣的人物才会被震撼,而退却、停止暴行。
这就是“义”。
“义”为儒家所注重、所推崇,但不应该是儒家所首倡的——早在儒家还没有诞生的远古时代,“义”就已经存在了。
“《鹿鸣》兴于兽,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也。”——“呦呦鹿鸣”这首诗取自于野生的鹿群,君子极为欣赏、大力弘扬它的原因就在于鹿儿们找到食物时互相召唤同伴来吃啊。
兽类尚且能够如此,何况是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早在文明肇始之前,“义”就俨然在世了。
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义”,真的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人,一旦有了义气,等于体现出了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形象,让人用不着在人际交往时总是怀揣着一颗防范之心,可这和儒家有关系吗?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可都称得上是忠勇义士,其中有儒家的影子吗?因为他们是和权贵对立的,与儒家的趋炎附势刚好相反,他们最不怕的就是官权,要推翻的就是腐朽的权威。如果说他们是土匪,其义气属于江湖型的,说明不了什么,那么就请儒家的家孙们拿出你们的义气楷模来说明问题。所谓“义”,是予别人的一种真诚,同等于能为他人两肋插刀而不顾个人的安危。把儒家的整个历史翻个遍,可有这样一个大无畏之人?一个把求名视为修身,并且立于人生第一大要务的儒家文化,本质表现出的就是自私,他们怎么可能为别人牺牲自己呢?倘能义字当头,也就会以他人、他家,或者是国家为首列了,就不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排序”。也就是说,儒家教其后人是先要以修得名,有了名望了就有了荣华富贵,就可以拥有一个享有盛名的家,即,齐家。在完成了这一切后,才去为国家做事,借以平安天下。一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人,也能有义,有人相信吗?不说远了,就说最近发生的事,国家的个税方案一出来,你看把那些有些话语权的人急的,恨不能让国家免了此项政策,因为是要从他们的口袋里收税,这还了得!殊不知国家真的不在意这一点收入,而是要借用收税这个杠杆来平衡国民的收入差别,避免因为两极分化形成群体对立,进而引发社会矛盾。重要的是,交这样一点税,并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为国家还给予这些人很多的特殊照顾。就是这么一点事就能看出这样一群所谓的精英们的本质,要通过他们身上找出“义”来,绝对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所以,儒家的东西基本都是说给人听的,说粗鲁一点就是在装逼,用嘴皮子树立一些被人已经识破的形象。真的涉及到了他们的利益,其丑陋的德行就会表现得一览无余。劝告这些蠢得厉害却还自以为是的人,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从前的愚民了,有些老土的小把戏就不要再拿出来了,丢人,还丢了你们老祖宗的脸!
儒家思想中的“义”,你真的懂吗?
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什么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基本原则,相当于当今的“四项基本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确保三纲实现的方法、手段,是制度。
仁义礼智信,以礼为核心,仁义智信,都是从不同侧面点强调守“礼”的重要性和说明如何守礼。
▲礼,什么是礼?礼字的本义,应该就是要穿合适的衣服进行祭祀,要按规定的程序,步骤进行祭祀,以向苍天求得保佑,赐下福瑞,代表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简单的理解就是道德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规范)
▲“仁”的本义应该是妥协,俩个人在一起,要合作,就必须妥协,就要顾及对方的利益,就是“爱人”。是描述人的行为,就是互相爱护,妥协的结果就是人们创立了“礼”的规则。
▲义,就是要敬畏,敬畏规则守护者。“义”字按造字来说意思非常直白,繁体字的义就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一个我,就是我杀了一只羊敬献。提醒人民要供奉代表人民向天祭祀的天子,天子是“礼”的维护者。就是尊重、服从“礼”的维护者(或维护力量—政权)。
▲智,就是足够聪明且口才好,能把“礼是什么?为什么要守礼,怎么守礼”讲清楚、能教化民众守礼。
▲信,就是讲诚信,是指教化人民守礼的有“智”的人(士大夫)要言而有信,教化过程中不能撒谎,以取信于民!
综上所述,就是一句话,必须守礼。
中国古代的礼,必须符合的基本原则是“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好像今天的中国的所有法律都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