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用笔上下功夫吧!尤其运笔中,全身之力不可懈怠,更在精神力。

用墨也有关系,浓淡干枯等。

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骨相清奇为贵,体肥肉丰为轻”,书法如何写出骨相美,一句话——要学会王羲之的“骨法用笔”。字如人,骨法用笔则多体现内在筋骨,仿佛把多余的血肉都剔除掉了,留下最本质的东西。

“骨法用笔”专门理解呢?魏晋时人以瘦为美,在“秀骨清像”的外形审美要求以外,尤其强调内在的精气神与风骨。用到书法上来讲,操笔如操手术刀,运笔之中多以锋尖杀纸,形成刚健劲挺、瘦硬通神的笔画,体现在字上,不是柔媚丰盈、棉如墨猪,而是遒劲清瘦、精神矍铄。

举例来看,图一《晋 · 王羲之 · 奉橘帖》“百”字就是骨法用笔,而图二《宋 · 吴说 · 合中帖》“百”字则看不出风骨。

再如图三《晋 · 王羲之 · 何如帖》“白”字也是骨法用笔,特别是右边转折处能体现,而图四、图五《宋 · 苏轼 · 赤壁赋》中“白”字就写的体态丰盈,略显微胖了。

王羲之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书法家用骨字来概括笔力,崇尚多骨的书法力的美。

最后再来看一例,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一点:

《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受字:

《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

前者是骨法用笔,后者是裹锋(骨肉一体)。

希望以上回答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骨就是主笔,线条是次笔,主笔带静,次笔带动,动中定向,向就是位,各笔画应到的位置。次为着主舞动,一个字就像一首歌伴舞,舞伴着歌自由飞翔,够成一幅动静相连有骨有肉的画。反复演练达到龙飞风舞,下一个书法家就是你!

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这就是骨感!书贵瘦硬方通神!

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我是一人。现在讨论书法,需要了解和书法不相关的知识。

为什么学习书法,还要懂看相算命?

据说汉魏六朝相人,“以骨相清奇为贵,体肥肉丰为轻”。记住是相人,看相算命。不由有些人找出非常热爱书法的帝王,梁武帝说过的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佐证书法的“骨相”古来有之。

和书法关系不大的,硬要凑到书法中的词和观点,都需要关联到王羲之,得以印证这套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还有本人有收集书法观点的习惯,我在几年前看到过一篇《骨法用笔与萨满透视》。部分节选如下。

骨法用笔对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观念和技巧之一,它对于作品的造型、气韵和神采都有深刻影响。从时代背景讲,骨法用笔观念的兴起同汉魏时期的相法方术有密切关联。但从思想来源探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萨满-巫觋文化的骨骼透视现象。

哎,想要学习书法,只学书法是不够的,学琴棋书画也是不够的。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进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都不够。还要懂懂宗教等等。

不能忘了,还要会品品小曲,最好能够做个票友唱点戏。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套中庸之道,极少有非常明确的观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每个人的都有各自的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或者《道德经》)第一句话,怎么断句,什么意思,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吗?

上图赵孟頫所书《老子》部分,不要看到一些词就觉得不得了。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不要想太多。

一人有感

如果真的要纠结是不是有“骨相”,不如思考“颜筋柳骨“。出自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柳公权的字,符合”柳骨“吗?在范仲淹之后,这个词就被引用。

宋 陆游《唐希雅雪鹊》诗:“我评此画如奇书, 颜筋柳骨追欧虞 。”元 关汉卿《普天乐·喜得家书》曲:“却是断肠诗词,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此书颜骨柳筋,无一笔不合法。”

等等出现在各种文献中,颜筋柳骨、颜骨柳筋、还可以写成颜精柳骨,都是表示字写得好。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不要想太多,可以理解各种书论中的观点,有人认为有骨相美,有人还认为书法骨法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萨满祭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极少有绝对的对错,每个观点可以听听看看,但千万不要奉为圭臬。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如果想得多最好也要写的多!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如何让书法具有骨相美?

骨相就是结体。欲求其美,集众家而参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