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古今殊异,时势使然。不为时势所左右者,五千年来有几人?
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古代也未必都是这种现象,书法里来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古代的书法家也是很看重名头的,普通人的字写的再好也很难流传下来。
我们看历代的书法家,一般都是达官贵人,王羲之家族是东晋的名门世家,一家子全是大官和书法家,王羲之本人也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颜真卿本来也是身居高位,后来还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蔡襄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只有米芾官职比较小,他的母亲还是皇帝的奶妈,也是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王铎、张瑞图都是身居高位。
贫民书法家不断的出现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到了近现代越来越多的平民书法家开始出现,现在有了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只要你的字写的够好,就能够得到评委的认可,就可以通过书法扬名天下,衣食无忧,甚至获得很好的报酬,当今的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是从比赛和展览中脱颖而出的。
加上现在有了网络,任何人只要写的好都可以给别人展示,从而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利益,现在抖音上面有太多的书法网红了,他们就是自己写的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靠水平吃饭。现在大家欣赏书法的能力我都提高了,光靠名头,很难再去忽悠人了。
当然,现在也存在一些题主说的现象,很多书法家把名头摆在前面,还没写字先整了一大堆的名头,我觉得只要是名头是真的也很正常,他们在书法上努力数十年,也要得到利益,但是大部分那名头虎人的书法家,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真有水平的人是不靠这些的。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涉及书法创作书法价值书法收藏书法时尚等等问题。
所以,我非常有兴趣说说书法与书法家这个话题。
古代请书法家,一般都是请名人,名气越大,请的人越多。
这一点,与今天没有任何区别。比如,一个公司请一个无名书法家,那是几乎没有到。
古代自达官贵人至普通老百姓,不请名人写墓志的情况非常少见。
除非这个家族里有做官的,虽然不以书法著名,也能学个不错的字,那就也是请做官的写。
由于墓志铭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体现,所以,凡是能够请为书墓志铭,无论职位高低的书法家,都会感到非常光荣的。
而一些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等等碑文的书写,也基本上被最杰出书法家垄断了。
比如说,唐太宗在九成宫发现醴泉以后,为了纪念唐太宗贞观以来的丰功伟绩,就创作了《九成宫醴泉铭》。文章高官魏征写,勒石大书法家欧阳询。
像《九成宫醴泉铭》就属于国家重大事件纪念。当然,要请德高望重的书法家。
再例如,李邕所书的《李思训墓碑》的主人公李思训,官职是大将军,相当于国防部长,李邕的官职只是一个太守,跟人家李思训,差了好几个官职的品级呢!
但是,李邕也是宗室,最主要的是大名士,公认的武后唐玄宗时代诗人、书法家,所以,这么高职务的官员,也要借李邕大名士的光呢!
颜真卿给千福寺写的《多宝塔》碑,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名碑。
但是,很少了解千福寺这个寺庙,是唐王朝中央政府的直属寺庙,不但规模大,而且非常著名。
这么高规格的寺庙,不是著名书法家,根本不可能请你写字的。
所以,不要认为现代书法家注重名气,古代也一样重视书法家的名气。
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或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书法家能够参与这些高规格的书法盛事,已经非常有面子了,国家也不会给你额外奖金的。
除非没有资格享受这些书法家的名气,才会以重金聘请书法家。
最著名的,就是唐代书法家李邕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了。
不过,无论如何说,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确实名副其实,所以,无论怎样在碑文署名及官职,他们的书法都是冠绝一代的大师,所以后人也就更加欣赏他们的书法,而不是地位了。
现代书法家不一样,要竞争宣传自己啊,什么最有效果?那就是“官爵”了。
比如,什么研究会,什么协会,什么院院长,什么大学博导等等。
如果是官员,那就官职第一,书法无所谓好不好了。
为什么中国书法家喜欢在自己头上挂一大串“头衔”?因为中国老百姓“官本位”思想比较深。
例如,你是县长书法家,但是,我是市长书法家。不论书法高下,市长就比县长要“值钱”。家里有省长书法,那就更值钱了。
这个是政界的头衔。
群众组织的书法协会呢?也是先比级别了再论书法了。
比如,一看书法不错,可是一听才是省书协的,那就不如中书协的。
至于具体的书法艺术谁的更好,根本不论了。
这种过分以官职论书法高下,已经不是论艺术,而是对书法艺术的异化。也是不科学的书法评价观。
但是,这种愚昧错误的书法观,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因为收藏书法作品的人,大部分是商人,商人是利益至上。收藏有“官方”色彩的书法作品,对自己在商业竞争中有利,所以,书法只是一种商业的敲门砖罢了。
所以,收藏就是一种导向,传递出的信息就是书法“官本位”才“值钱”。
不过,这种书法观,就是演戏的书法观。官员的地位也是变化的,宦海沉浮,谁也难遇预料。
所以,书法观最终还是要回到书法本身。哪些经不起书法评论的“高官”书法,毕竟不是书法。
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学习书法的朋友,很多人都读过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所作的《书谱》。重名轻能,至少在唐代初期就已经存在。
《书谱》中对这种现象作了记录: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叹。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竟赏毫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孙过庭在写《书谱》时的年纪在四十岁左右。他的官职是率府录事参军。位卑职轻。他把自己认为写的非常精彩的字拿去请教当时的书法名家。其中精妙的地方,给对方作了提示,人家却不留意。反倒是他失误的地方却被夸赞。还有年纪高的和职位大的人,随便讥诮他的书法。他又用旧纸书写,然后落上其它古人的名字,再给别人看时,那些贤人立即改变态度,大加贊赏,一帮愚昧无知的人也跟着附和称颂。
从现在存留于世的书法作品及史册记录的书法家来看,都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名流。普通人连留名的机会都没有。敦煌写经里大量的书法作品,其水平之高,不在名家之下,只有一个统一的称谓:“经生”。重名头在古代相比于现在一点不弱。
我们现在看古人,只是从书籍的记录中看到光鲜的一面。当后人看我们的时候,糟粕一样会被洗去,留给他们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灿烂的一面。
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在古代,信息传播比较缓慢。而平常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不读书。所以写的东西要考取功名,或者得到文人欣赏之后。需要真材实料,本人才能得到出名。而现在,信息广,有文化的人多的是。不单单是写的作品好。就能出名。被埋没的人才比比皆是。所以现在要人出名。跟随的东西才能出名。就是现在一句话。你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你没有成功,说什么都是狗屁
有些古代书法家写书法时,是书法在先而名头在后,现代有些书法家与之相反,是什么原因?
过分的在意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