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应该是秦始皇性太急了,想为子孙谋万世,不明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民力使用太过,秦二世昏庸无道,诛灭兄弟姐妹和功臣,惹得天怒人怨,民心尽失,人心散了,再加上六国贵族蠢蠢欲动,秦焉能不灭。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首先要说明,这个问题是错的,陈胜吴广都死在秦军的手里,包括从张楚军出来自立门户的周市、魏王咎、武臣以及跟着起义的项梁、田儋也都为秦军所杀。
正是他们,成就了章邯秦国最后一个名将的美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扩张的很快,其时秦国统一不久,百姓思念故国,对新政权多有不满,加上秦国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百姓生活困苦,一旦有人揭竿而起,自然云起响应,快速形成大起义的热闹场面。
但秦国毕竟是有400年历史的大帝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便拉出一个,都不是陈胜吴广这种揭竿而起的泥腿子所能匹敌的。
章邯,原本是秦国少府,掌管天下钱粮和皇帝生活起居,类似现在的财务部长兼秘书处秘书长,与军事风马牛不相及。
但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将领,带着一帮临时拼凑的劳改犯,就能击败号称有十万大军的周文(陈胜部将)。
打赢一仗可以是运气,连续获胜就不是运气能解释的了,章邯七战七胜,杀的起义军人仰马翻,周文,陈胜,吴广,武臣,周市,田儋都被杀死,项梁虽然打了几次胜仗,最终也死在章邯手里。
哪是打不过起义军?如果不是项羽横空出世,破釜沉舟,章邯一个人就把山东英雄给团灭了!
章邯能如此快速的获取胜利,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自身实力,章邯虽是少府出身,但秦国以军事立国,贵族子弟全部都要接受军事训练,章邯早年参与过灭六国之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纵然没有独立带兵的履历,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总比乌合之众的陈胜来的靠谱。
二是起义军差,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要想获胜,一靠人多,二靠纪律,三靠指挥,人数上起义军占据优势,纪律和指挥上却相差甚远,而这两者恰恰是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的,秦军虽然也是临时拼凑,但其核心却是传统的秦国军队,规矩尚在,一旦开动起来,就是虎狼之师。
三是起义军领袖素养低下。陈胜少有大志,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者,刚刚取得一点胜利,就开始大兴土木,屠戮功臣,诸葛亮的远祖葛婴就死在陈胜手里,和洪秀全倒有几分类似,目光短浅,小肚鸡肠,缺乏称帝的战略眼光和理性思维。而其手下的小头目们,更是抓紧时间自立为王,给了章邯各个击破的机会。
章邯最终败在项羽手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项羽的确凶猛,六万西楚军能击溃二十万秦军,只能说将星出世,无可奈何。
第二,秦军内斗的厉害,巨鹿之战,章邯二十万大军坐看王离被项羽击溃,如果双方精诚合作,纵然项羽厉害,也很难获胜。
第三,朝廷腐败,章邯原本打算死守函谷关,没想到赵高不顾秦国安危,一心想着要他的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都是值得怀疑的,真正靠农民起义推翻朝廷,建立新政权的机会寥寥无几,朱重八算一个,李自成算半个,究其原因还是农民领袖水平太次,就好比是做企业,成功企业的老板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光靠一时的运气或者冲动,是很难获得持续成功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战乱当时秦军有四大军团:关中军团、王离军团、岭南军团和骊山军团。
其中岭南军团号称五十万,平定岭南后就地驻守,并未参加后来的中原战事。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下令,就算中原大乱也决不能回师勤王,为的是防止南戎趁乱进攻中原。
王离军团在始皇时三十万大军由蒙恬率领北上击胡。短短的一年内击退匈奴八百余里。蒙恬死后,由王离率领南下平乱。与骊山军团会师击败陈胜主力,之后再击败项梁主力,并击杀了项梁。但是之后巨鹿之战被破釜沉舟的项羽击败,几乎全军覆没。
骊山军团作为平乱的主力,却并不是秦军的精锐。它是在战乱爆发后建立的。秦二世大赦天下,以刑徒和平民为主力,建立军团,由章邯率领。却接连击败陈胜、击杀项梁,几乎平乱成功。但是最后由于没有挡住项羽的冲击,致使长城军团腹背受敌,惨败巨鹿。之后骊山军团将军章邯怕被问罪,投降项羽,最后二十万大军被项羽坑杀。
最后就是秦军精锐关中军团。是专门守卫咸阳的,秦王子婴直接投降刘邦了了,关中军团几乎没有怎么参战。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古语云:哀兵必胜!打仗就是靠士气,天下百姓受暴秦压迫太甚,再加上六国贵族趁势反秦,于是人人怒火满腔,大家同仇敌忾,秦军失败是自然而然的事。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奏军没有拢患意识,义军活不下去,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陈胜吴广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用白话说就是反抗暴政和急政,如果统一之后与民休息,根本就不会出现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治乱用法家,治统一的中国用法家就是个败笔,后世总结最好的治国理念就是内儒外法。当时秦统一六国后,又在北方修筑长城,南方向百越进兵,又在咸阳修建秦始皇骊山陵墓,规模工程浩大,又派大公子扶苏和战将蒙恬率二十万精兵戍守长城并監督民工。可以想见一个农耕民族,刚完成统一,民心未附,没完没了地增派徭役,工程也看不到尽头,终秦灭亡,秦始皇骊山陵墓和长城也没有修造完,可见工程耗尽了民力和国家财政,所谓德薄民不附,即此理也。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在这个节点出现的,民怨沸腾,六国失落的贵族也趁机响应,使秦二世促不急防,急调骊山修造秦始皇陵的骊山囚徒,由战将章邯率领与起义军攻杀,但双拳难敌四手,起义军有几个大的分支,章邯囚徒军队越打越少,而几大分支起义军越打越多,后来调北部精兵回援,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两股势力都被项羽为首的起义尽数歼灭或投降。南方二十万精兵也没能调回到战场,秦就灭亡了。秦统一六国后大约有六十万精兵,有的根本没用上,有的随着战场消耗逐渐被消灭了,主要原因还是秦的暴政和急政不得民心,不能与民休息,安抚百姓,不爱惜民力,造成这么大的后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