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记忆回到了30年前,那时候上小学。六年级暑假,妈妈腿被拖拉机撞了,我承担起家务。记得每天10点钟左右烧一大锅水,因为家里开了个小茶馆,下午有村上人来喝茶打牌。大夏天用大锅烧水可真的很热,汗流浃背的。烧开后用暖壶灌起来,大概12个暖壶。那时候很矮,够不着灶台,站在小凳子上灌开水,心惊胆战,怕烫着。灌好后开始做饭,烧大锅饭,大锅菜。吃完午饭后茶客们陆陆续续就来了,来一个人我就泡一杯茶给客人。茶杯是搪瓷茶缸,茶叶是云南红茶,冲上大锅开水,也没啥讲究。大人们唠着嗑,喝着茶,开着各种粗鄙的玩笑,很是热闹。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幕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家住一个小县城,小时候,使用煤球炉的都不是很普遍,喝水大都用大锅烧,后来上学,学校里的热水也是用大锅烧。

烧水用的大锅,大都用途不专一,通常还用来做饭,看着刷的很干净,但饭菜的味道是渗入锅体的(相信分子运动有多强势吗),很难去除干净,所以,烧出水来,往往五味杂陈。不过,大家都能接受。其实,这已经比较不错了,很多家庭并不专门烧水喝,而是喝“馏淌水”(应该是方言),蒸好的干粮,冷了变硬不好吃,再重新加热,方法是,锅中加上水,上面放上笼篦子(用高粱秸秆穿制而成),将冷硬的干粮放在笼篦子上加热,就叫“馏”。“馏”好干粮,拾出来,然后取锅里的水喝,就是“馏淌水”。加热过程中,锅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笼篦子、干粮、锅盖液化成小水滴,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滴落下来。滴下来的水不可避免的会吸收笼篦子、干粮、锅盖的气味,并且,在“馏”干粮时,还可能顺便“馏”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地瓜、南瓜、咸菜等,所以,“馏淌水”的味道会更加丰富。并且,颜色都变了,通常是浅黄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茶水。

顺便说一下过去一种茶炉子,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所以,一直注意在网上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张照片,很珍贵,推荐给大家欣赏一下。

可惜不够完整,灶台上一排十几个灶口,底部都是相通的,只在最前面的一个灶口中有煤炭燃烧,燃烧生成的烟气顺着炉道依次流过各灶口,最后从烟囱流出。大家知道,烧锅时从烟囱冒出的烟气,温度还很高,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上面这种烧水炉子,就利用烟气的能量,一是给冷水预热,一是给烧开的水保温。加快烧水的速度,并随时都有开水。

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小时候哪个喝开水呀!谁家舍得喝开水!喝开水不得烧柴禾呀!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渴了,都是在水缸里揻一碗凉水一饮而尽。那个甜呀,啧!啧!啧!

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作为一个出生在农村 ,我们做饭烧水都是用大锅,大锅烧饭香,到现在我们也是农村呀 也是用大锅烧开水 ,大锅烧饭

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喝水基本上就是喝大锅里烧的开水。

那时候,烧火基本上是用柴禾,屋里有一个锅灶,锅灶上蹲着一口大铁锅,蒸干粮、炒菜等都是用大锅。

不论是蒸窝窝头还是蒸馒头还是馏干粮,锅里都会舀上几舀子开水。干粮蒸熟了馏透了,就喝锅里的水。

那时候,也熬粘粥、熬小米稀饭等,但是,还是喝水的时候多。

有时家里来了客人要泡茶,也是用大锅烧水。用我母亲的话来说,用铁壶烧水不赶趟。

用大锅烧水,一是大锅烧得水多;二是大锅底下连着风箱,火旺。

当然,蒸干粮的水有味,装到暖水瓶里很容易变质。

我那时候最不愿意喝的就是煮地瓜的水。到了秋季农忙的时候,顾不上做饭,就煮上半锅地瓜,一天三顿吃地瓜,喝煮地瓜的水。

煮地瓜的水甜,但是有股怪味,真难喝。

你小时候,喝过用大锅烧的开水吗?

小时候,喝的是村子里的井水,离家门几百米远,要经过一个坡,大人担上水上坡回家,挑一担水要停下休息几次才到得了家,很是辛苦。井里水捧起就喝,回家倒缸里水也是直接就喝。但是,每天大人们都要在大铁锅中烧开水,主要是杀菌有温水喝,倒于暖瓶中,要喝时倒出来喝。烧过的白开水,有大铁锅的味,铁味还是菜味,烧久了的水,还沉积一层白白的水垢,反正没有直接喝生水的甘甜,所以大人们要泡茶叶喝,感觉好些。

后来在院子里挖了压水井,吃水方便了,但水越来越不好喝了,可能有污染了,所以也不喝生水只喝大铁锅的开水了…

如今,老井早就干涸,压水井也不见了。只有从十多里路来的自来水。没有了土灶台,也没有大铁锅,自来水没净水器过滤也没法喝,喝的是热水器上的桶装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