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应该会逐步合并、逐步消化人员,不会立刻消失。
这些都是国字头单位,一般都有钱有地有资源,不会穷到立刻去吃土;且工作人员众多,不能轻易推向社会。
再怎么样,也不会搞到像民企一样,说倒就倒、说完就完,实力不会那么差,也不会对工作人员实施绝情大法。
.
一般单位有可能集团化,如有实力的合并一般的,或组建纸、电一体的大型传媒集团;人员或分流或待岗,或者其他出路。
关键单位,如承担主要宣传任务的单位,在不短的时期内,应该不会有生存问题出现。即使转制为企业,也可以依靠资源、补贴实现正常运营。
.
阵亡的纸媒,主要是受市场冲击巨大的杂志和报纸(报刊)。报刊本身更依赖市场、依赖读者的捧场,现在没了市场、读者基本转向网络,提前阵亡也是市场规律使然。
但党报、学术期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想必也是如此。
.
纸媒的另一个大哥——出版社,
则绝大多数单位在吃瓦片(垄断资源)——用书号赚钱,维持基本生存。靠市场生存则基本没可能;
也有充分市场化的优质出版企业,但极少。
此外,就是喉舌类、行业前端类出版社了,数量也非常少。
.
总之,我国的传媒行业有一定特殊性,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角度看待其前景。但无论如何,近年来传媒业一直在(被动)发生变化,如事业转企业,如大型合并,如报刊的大规模停业,等等。
可能再过个3年、5年,传媒业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强烈要求取消地县级电视台!不是领导开会调研就是转播中央省级节目,另加广告。说实话没几个人看,浪费国家钱财。一部手机包罗万象!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你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乐于回答。
我经历过纸媒最后一波黄金期,持续五六年,通过写稿,投给全国各地的上百家报刊杂志,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两三百元稿费。
当时,车站、码头、餐馆等场所,到处可见捧着报纸或杂志,在商读的人。
我在凤姐爱看的《知音》杂志当编辑、做记者期间,该杂志每月出刊3期,月发行量七八百万本,每本净赚1元钱;广告客户要先交钱,排队等版面,每月有四五百万元的广告收入,广告部工作人员接电话时,爱答不理……
随着自媒体、手机媒体、短视频的火爆,《知音》等纸媒,要么永久停刊,要么苟延残喘,拿《扬子晚报》来说,20年前,我在上面发表文学作品,千字200元,如今有个诗歌采风的副刊,居然不发稿费了。
再看全国4000多家电视台,大多连吃饭都困难,有的靠财政养着,相对好一些。电视台的收入主要靠广告,人员、设备、车辆等支出非常大。
现在和今后,企业投放广告,首选网络和自媒体、短视频,而不是电视。电视广告很贵,按秒收费,而且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基本上都在玩手机,刷小屏,越刷越开心。
因此,电视台会渐渐消亡,就像那些已经作古的报纸和杂志一样,要不了几年光景。只有少数的电视台能够挺住。(雷传桃)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懒得看电视,千篇一律没有什么花样,我连春晚都不看,一来是年味儿缺失冷冷清清的不知喜庆个啥,二来县市级电视节目跟自己的现实情况不沾边,平头百姓没人爱看广告和长篇大论。实际一点的是手机,工作、娱乐和吐槽一下都行,不想让其他的媒体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那些多余的电视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作用并不大早就该死了。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任何产业有兴到衰这是必然的,只不过由时长来决定,现在的许多产业兴衰周期短,只能说,社会的发展进程太快了,快的让人接受不了,甚至有些令人措手不及,可以说现在一年的时空改变,超过了过去一个世纪的进展,且这种时空改变的时间是叠加的,谁都无法去预料未来。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行驶穿梭在长江里的客运大轮,可谓是一票难求,上海到武汉的航程要两天半时间,可乘客仍人山人海,在当时可以说许多人都羡慕“长航”船上的这份工作,可谁能预料到,长江客运公司却在2001年秋季对外宣布,长江客运全线停航,被停航的原因是现有乘客太少,全面亏损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纸媒也兴旺过,大大的兴旺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报刊杂志的当期发行量都超过了100万份。记得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的翌日(东部时间比西部要早12个小时),上海各报刊亭的各类报纸在两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的每个菜市场和每个街道都有一到两个报刊亭,份类之多和储量之多是有目共赌的,这也源于上海人爱看报,在上海的打工族也爱看报;更大的原因,当年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人们了解外界信息,只有借助于报纸。
报刊遇冷的另一原因,就是滥办,在九十年代,自从广州率先创办报业集团以后(就是将几十份品牌报纸捆绑在一起),其它省也纷纷效仿,什么晨报、午报、晚报,周报、旬报,还有杂七杂八的挂靠在旗下的,一个报社滋生出几十个品牌报刊,令人目不暇接。这犹如卖早点的,有几个品牌就可以,非要搞上几十个品种,人家吃得了吗?肯定吃不了,滥发的背后,是互相倾轧。
报刊名目多了,财政补贴少了,就自寻出路来养活,多拉广告,将需要付酬的文章剔出,质量下降了,谁还愿意看。
电视台也同样是一个主台后面有几十个系列台,台多的同时,观众率又在下降,关闭的时间是早晚的事。
以后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只有靠各级财政养活的党报党刊和综合电视频道了。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认为纸媒会必然死亡,电视台也会死亡,最终被自媒体取代,我看了,很想笑。
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宣传阵地和喉舌,它怎么可能让乱七八糟的自媒体占领取代?
头脑发晕了!
就如有些私营企业大老板,声言要取消所有国企一样,太自不量力了。
就如马云去年牛气冲天地放言要改变银行一样,结果如何?闹大笑话了吧!
你只能改变自己,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是。
国家的事,国家自会考虑,吃好你的饭就行了,别瞎嚷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