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越是困难的环境、走投无路的境况,越能激发人的斗志。

这也很正常,因为“不拼不得活”嘛。

但也有一些人属于目标非常明确的。虽然能力不错、环境不错,也根本没人逼他,但也能一直奋发图强。

.

越是没有后路,就越拼命

记得原来单位有位个同事,因为没背景、老实、能力一般,所以被周围人排挤、欺负、看不起。

他的主任放了明话,说“要是年底还没起色,就自寻门路吧”,意思是这里容不下你了,你自己想办法调走。

他要啥没啥,如何调走?

关键是家里经济困难,这工作对他很重要。

.

从此,他没白没黑,为保住工作想出了无数的办法:

  • 提升业务。他每天最少工作十个小时,精进业务、扩大知识面;
  • 提升贡献。他想尽办法多干、多拉业务,争取为单位多干、多挣钱;
  • 提升人脉。他到处找关系,居然让他找到了很管用的关系,且一个串一个......
  • 提升抗压力。他觉得,既然生活已经把自己逼成这样了,好多事其实都不用在意了,谁让自己现在不行呢,别人爱欺负就欺负吧。

.

到了年底,他有了一定进步,但也不是非常明显。

但他的主任没再提让他调走的事。

.

就这么过了两年,周围人突然发现,这个人无论是能力、还是人际力、还是别的,已经属于很难欺负得动了:

  • 面对难啃的工作,他能做得很好,完全能有中上水平;
  • 面对谁都不愿干(不敢干)的材料工作,他写得行云流水,一眼不眨;(需要行业、法律、政策把控等多方面知识)
  • 面对同事的嘲讽和白眼,他只当没看见;
  • 面对同事故意抛来的难听话,他怼得极为漂亮。

看着这个不知何时已经完全改头换面的人,同事们觉得有点受惊,从此不敢再明着欺负他。

.

但之前好多人欺负过他,且有些人欺负得挺狠。看到昔日的软蛋变成了铁板,有些人怕以后“万一他干起来了”,自己会遭到报复,所以想把他干掉

从此,各种的陷害、找事、不配合、挖坑。很快,那同事又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

.

没办法,刚消停下来喘口气的他,又开始踏上精进的旅程。

依然是各种的“提升”,背后的辛酸自不必说。

总之,再过了大概一年,他便成了那部门不可侵犯的存在。不要说小玩意儿不敢欺负他,就是主任,说话的时候也得多想想。

.

当然,他得到了胜利、获得了能力,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压力过大,他的身体垮了下来,出了很多毛病,头发掉了、眼睛近视了,因为内分泌紊乱他又黑又胖,活生生把一个帅小伙折磨成了油腻中年。

.

说起这几年来的“精进”,他说:
  • 没有压力,难有动力,如果没有同事们的苦苦相逼,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 所有的进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世上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天才;
  • 关键时刻“高能人物”的点拨不可少;
  • 权力,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他还说:如果再来一次,我会选择放弃这个单位,早早换个环境。人生短暂,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

好吧,咱没到他那觉悟和境界,有些话悟不出来。

但他的进步、变化,却是肉眼可见的、非常令人吃惊的。没有付出非常人的努力,不可能取得他那样的成就。

如果没有当初“同事们”的相逼、失去工作的恐惧,他也不可能那样拼命。

所以,一定程度来说,超高的能力和智慧,确实根源于巨大的压力。

.

有些人,则是“坚定的目标主义者”

大多数人其实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对自身没有太大的期望。即使有时候想奋发一下,但也基本很难坚持下去。

有些人则不同。他们对生活、对自己有着强烈的、坚定的目标的期待,并因此而高度自律,从不懈怠。

这样的人一般从上学时就非常努力,且非常注意营造(或保持)自身的形象。

参加工作后,他们也基本保持着谦虚、谨慎、低调、有距离的礼貌的行为方式。

当然,他们非常努力,且坚持不懈,但绝不会高调。

.

总之,压力能够成就人生,的确有一定道理。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当生存遇到威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聪明起来

但也有一些非常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的成就,则是通过不断的自觉努力而来。

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这个观点,需要我们如何看待两个字“熬”与“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01

关于对“熬”的理解

一.“熬”是累积经验

每个人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建树,都是必须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从开始历练。在这个历练的过程中,累积了自身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熬是时间的周期长度。所谓滴水石穿,就是必须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有些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有的人付出一辈子的心血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所以,我们把人才都是熬出来的,第一个层面的理解,应该是经历漫长的时间累积经验。

二.“熬”是坚持

每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取得成功,一定是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有的选择中途放弃,而有的选择坚持。这也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同时,每个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在漫长的过程中,除了遇到挫折外,更主要还有面对很多的诱惑。有的经不起诱惑,改变了方向。有的经受住了诱惑,继续选择坚持。这也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所以,每个成功者的坚持下来,都是非常之不容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熬”。

三.“熬”是逆境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成为人才的过程中,都是一帆风顺的。也就是经历的都是顺境。那在这个过程中,是不能用“熬”来形容的。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逆境大于顺境。都是千折百回。所以,从这个层面对“熬”的理解,就是对经历逆境的诠释。

02

关于对“逼”的理解

一.“逼”是竞争结果

很多人的自身的本事,或者创业的成功,很多都是外部竞争环境导致。为了应对竞争,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逼迫自己去坚持,去面对逆境,去采取行动。逼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去采取行动,攻破成功路上的障碍,逼着自己要付出代价。所以,从这个层面去理解,逼是竞争的结果。

二.“逼”是挖掘潜力

很多被认为有本事的人,并不是最初就是认为有本事的人。包括自己也很难相信,自己能做出的业绩。特别是一些从白手起家创业,到最后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分享可以看出,他们很多的潜力都是在后来“逼”出来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层面去理解,“逼”是潜力。

三.“逼”是没有退路

很多被“逼”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自己给自己没有设置退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是很多人成功具备的主要特质。一根筋,一条道,走到底。只要没有退路,就会“逼”自己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03

“熬”与“逼”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熬”和“逼”,是时间积累后的爆发

通过我们对“熬”和“逼”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的路径。经过时间的积累,会形成时间复利的力量,会爆发,最终实现目标。

二.‘熬’和‘逼’,是长期采取行动后产生的成功结果

熬的是时间,逼的是行动。也说明必须采取行动,熬是持续的采取行动,才能最终有所建树,成为人才,成大事。

总结:

我们通过以上对“熬”和“逼”的解读,会认同一些人之所以成为人才,能做大事,和这两个字是分不开的。也是成功的人,所经历后的真实感悟。

(完)

友情提示:本文为个人原创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谢绝转载。

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对于人才的定义,自古至今都有。不同的人对于人才的概念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与素质较高的人”,我不以为然。晋代葛洪曾说:“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就是说,人与人不同,其特长、优势与技能都不一样,对于人才的利用也要有所区别。

总体上来说,人才可以定义成为“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并能够利用它们做出有意义贡献的人”。

(1)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关于“才”的显性要素:知识、技能与工作贡献;

(2)人才还有三个基本的关于“人”的隐形要素:个性化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

人才是“人”与与“才”的有机结合,人才的打造过程既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人才打造的过程也是个人“本事”(能力)形成的过程。其中既有“熬”的成分,也有“逼迫”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人才”养成的过程,既是以个人个性、思维与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在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等方面进行研习、塑造和磨练的过程。其中有个人的主观作用,更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持续反作用。

以工作为目的的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习得,技能的塑造与工作的意义都与环境有直接关系。

1.人才“养成”一:知识的习得

这里所谓的知识不特指课本知识,是指对实践有意义的理论或者概念,以及与理论或者概念相关的方法、路径等。是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相对系统性认知。

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两种个人因素在发挥作用:

其一,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各人不同的心理、喜好、习惯等等。不同个性的人,其对于知识的方向选择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画画,而有的人喜欢写作,有的人喜欢机械,但有的人却喜欢文学。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大家各自不同的知识倾向。也为成为何种类型的人才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

其二,是思维。不同的人,其思维方式不同,思辨能力也不同。善于思考的人或者勤于思考的人,对于知识的把握与研究更为深入,而不喜欢思考的人,其对于知识的了解更局限于表面。

对于知识的把握层次越深入,其个人未来的成长潜能越大,对于知识的了解越肤浅,其个人成长的瓶颈也就越明显。

从知识的把握与深入掌握上来说,仅仅了解知识的表面并不需要多少时间,但对于知识的体系化掌握和知识的精准把控,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反复修正,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所以,个性决定方向、思维决定深度,而时间则在此基础上决定知识的结果。

2.人才“养成”二:技能的塑造

其实,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你所感兴趣的、所喜欢或者积累的知识,未必真的能够派上用场。要想成为人才,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向前一步走”,成为结合实际的技能才真正有了实践的可能。

而知识“迈向”技能的过程则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A.环境

“到底干什么合适?”,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职场人都有问过自己。人讲究现实性,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工作方向和个人技能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

我们工作是有目的性的,不管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发展,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而特定的环境条件需要特定的技能。

比如在工厂密集的区域,你想要做服务业可能机会少一些,原来学习的一些知识未必派上用场。这个时候,就会结合现实的条件,调整自己的方向,开始通过学习或者实践来塑造自己能够派上用场的技能。这些技能可能是技术、可能是加工、可能是管理、也可能是销售,但总之是特定环境决定的。

在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技能的塑造。

B.需求决定取舍

我高中的时候有个同班同学,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但是,毕业之后回到了老家所在的城市,发现自己所学习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排不上用场。不是他学的不好,而是当地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发挥的空间。

在反复纠结之后,他只能应聘到一家公司做了统计员。但是,凭借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个人的思维能力,没有几年,他便成为所在单位数据应用分析的大拿。“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这就是特定环境下需求的的作用。

环境的客观条件和基于特定环境的技能需求,使得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进一步进行知识优化,并进行特定技能的塑造。这其中可能透着无奈、焦虑、烦恼和取舍,但是面对现实只能更积极的付出,别无他路。这是人才练成的必要一步。

3.人才“养成”三:工作的磨练

如果说想成才,我想,人人都希望自己成才。事实上,只要勤奋努力的人基本上也都成了才。但是能成为怎样的人才,却需要实践的反复磨练。

实践或者工作就像是一把磨刀石,它磨平的是你的瑕疵和不足,而磨的更为锋利的则是你的心智、认知与技能。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来梅花扑鼻香。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要到真正的工作的熔炉里进行真正的熔炼才会真正成型,才会成为当事人自己的东西。这期间需要时间作为熔炉,需要耐心、反省和不断优化与重复学习作为燃料,进行一遍遍的锤炼。最后才能真的“成才”。

小结: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有用的人,是在工作的熔炉中付出艰辛进行知识、技能锤炼并有所收获的人,是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时间的长河里进行反复洗礼、不断自我升华的人。人才是努力的结果,更是时间的作品。

“能力”是人才在实践中的外在表现,是体现人才水平和意义的主要标志。人们常说的“本事”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个人知识、技能与工作目标反作用于自我性格、思维与环境的过程。

“能力”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力量。能力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个人与环境不断相互适应的结果,更是个人“自律”与环境“他律”的结果。

1.“能力”锻造一:挑战环境

相信大部分职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工作的环境条件下感觉并不自在。为什么这样?因为个性的不同,大家的兴趣、习惯与喜好的方向是发散的,而从本身来说,人本性是倾向于懒惰的。在外界条件、规则的约束下,哪能舒服的了?但是,要想生存和发展,个人又无法摆脱这样的环境,于是便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适应与“挑战”,适应的是环境,而挑战的则是自我。

A.特定环境具备特定的条件与特征,不适应既被淘汰。

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公司,进行工作,由不得个人性格的张扬,由不得个人喜好的完全表现。一方面,各种制度、规则与流程,要求大家必须放弃自我的一些主张,适应这种形势,只有适应这种形势才能够发挥才能,才能够让自己有所成长。

在这种形势下,要搞定工作、要处理同事关系,要迎合公司文化,从本身来讲就是要重塑个人心智模式、不断优化个人职场技能、不断彰显个人优势、弥补个人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环境,才能够在特定环境下生存下来。

适应和征服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

B.基于目标实现的努力,不断的“逼自己一把”。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无论你的能力大小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目标是逃不过去的。

一方面,单位会给你的工作提出要求和目标,这些要求或者目标,实际上很多都不是轻而易举完成的,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更有一些“超级目标”,现有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逼迫自己做出根本性改变才能够达成。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扛着一份责任、有自己的“小目标”,为了让生活更幸福,让未来更美好,也要去打拼、去竞争,为了在打拼中多一分收获,为了在竞争中多一份胜算,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唯一的选择。

能力从来就不会自己生长出来,都是个人在主动或者被动的“逼迫”中慢慢开花结果。

2.“能力”锻造二:挑战思维

对于个人来说,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的时思维的改变。从菜鸟到大咖的区别是思维的不同,从普通一兵到职场高管的区别也是思维的差异。思维是职场人能力改善和提升的最有力武器,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能力提升对于思维的挑战有两方面:

A.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一说到现实与理想,很多人就自然想到刚毕业的学生。诚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个人基于主观的美好想法在于冷冰冰的职场相遇时,会发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调整心理,整理思绪的过程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

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并不只存在于应届毕业生的身上,即使职场老鸟一样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个人的主观认识或者看法是免不了的,问题在于,主观与客观之间是否以致。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那么基于客观条件和现实的差异进行个人思维的调整就非常有必要了。

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正是这种差异让他们做出针对现实的思维调整,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现实。这也是能力的形成条件之一。

B.基于成长的思辩能力提升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没有人在实际的工作中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中出现矛盾、问题、纠结、郁闷,甚至失望、绝望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从环境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外界的影响,但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则是个人思辩能力的限制。

一个人的思辨能力,体现在看待和审视问题的角度,体现在看待和审视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思辨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是个人能力提升的核心。

固执的人保持思维的固化,没有提升的空间;不固执的人,心态灵活,注意自我反思与检讨。但是即使如此,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态度却是非常难的。所以,很多人跌倒在思维的固化上,而能够面对自己并改变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勇士。

只有思辩的改善才有行为的改善,只有行为的改善才有能力的改善。不断改善思辩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但思维改变何其艰难,只有狠下心来,下定决心才能够真正做到。

3.“能力”锻造三:自我改变

其实,自我改变包含了思维的改变,也包含了面对环境与目标的挑战,但是范围更广一些。自我改变是在工作中,在困难面前直视自己的缺点和短板、正视自己知识与技能的不足,进行合理调整与完善的过程。

自我改变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是自我习惯的改变。

个人的工作习惯是在长期的思维、工作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结果。习惯到了一定程度是带有惯性的,是不自觉的自然发生的,想要改变很难。但是习惯却又是个人能力提升的大敌。固有的习惯会形成个人效率的“顶层”,锁定个人绩效的瓶颈,而难以有更好的发展;恶劣的习惯则是破坏个人能力提升的“屠刀”,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全破粉碎。

习惯需要养成,但更需要突破。一成不变的习惯终究是羁绊。自我习惯的改变即使自我的革新,是自己将“自己”抛弃,相当不易。

其二,是自我心态的改变

对于职场人来说,心态受到多方面影响。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面对工作环境不能适应的局促、有外界压力下内心的尴尬与烦躁,更有家庭与社会影响之下个人的自尊与自信。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使得很多人对于环境、矛盾和利益等因素都比较敏感,心理波动也比较频繁。

一个人,即使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心态不稳,也难有成就;一个人,如果心态不改善,很难有真正的出路与提升。而心态的改善是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革他人心易”,“革自己心难”,想要改变自我的心态,多少人不断尝试都无果而终,即使暂时的心平气和也在矛盾汹涌而来的时候败下阵来。

小结:能力提升,表面是知识、技能的水平提高,但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讲,却是知识和技能在个人面对环境挑战、工作压力、习惯改变和心态调整等有利或不理状态下的“鱼跃龙门”,是一次次跳出“舒适区”的“逼迫性”行为。

其实,抛开“人才”谈“能力”或者抛开“能力”谈“人才”都是不合理的。能力是人才的能力,而人才则是有能力的人才,人才与能力相互印证。

能力是辨识人才的基础,而人才是判断能力的关键。不同的人才能力不同,拥有不同能力的人是不同的人才。

1.优秀人才的辨识

优秀人才:能力比较优势明显,自我提升意识强。

优秀的人才自然是能力超群的人才,能力超群不是说能力比大家都强,而是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他会的你可能不会,同样的条件下,他的能力比你强。

优秀的人才是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克服缺点和困难,自我突破的结果。优秀的人才一定有较强的自我提升意识,这种意识使他长期坚持不懈,使他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2.普通人才的辨识

普通人才:能力比较优势不明显,自我提升意识弱。

相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普通人才在能力上要弱一些,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发现其出色的地方,平平庸庸,普普通通,最多刚好能够胜任工作而已。

而普通人才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没有较强的自我提升意识,不愿意接受挑战,也不喜欢改变自己。当下就是最好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很容易面临职业的瓶颈,而且怨天尤人。

3.劣质人才的辨识:

劣质人才:能力上居于劣势,而且自暴自弃。

这样的人才自我感觉可能不错,但是自我认知与现实严重错位。觉得自己了不起,实际能力不济,什么事都做不了,什么事都做不好。知识、技能都在时间的延续中满满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个混日子的皮囊。

劣质人才最不堪重用的地方在于自暴自弃,自己不求上进,还对别人冷嘲热讽。自已要做的总是背道而驰,不学无术,甚至品行不端。

总结:

人才是基于个人特性、思维与环境的具体特点,在知识、技能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慢慢养成的,人才养成的同时,也是不断适应和挑战环境、不断优化和调整思维、不断调整个人心态,以塑造更丰富知识、更强化技能和更有效的工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从来没有简单的成功,也没有舒适的成长,人才是时间和实践培育的结果,能力是挑战和调整锤炼的必然。

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谢谢邀请,我以87岁人生历程来回答这问题,生於抗曰,生活在苏北小镇,当时能活命是大幸事。父母上海打工,我和祖父生活小镇上。是在有口饱飯吃就是好日子,抗战胜利我有幸读了四年书,最后一年为交学费,人小不懂事,大哭一场,逼母親把一对耳环卖掉交学费。即是很想去读书,也无法实現。我就一个人乘船,乘火车到上海学徒,在私人老板讨口饭吃的学徒工生涯当时

,也是艰难,是没工资的,为了有点零用钱做个小木箱,晩上去走大街小港叫卖面包,(不管刮风,下雨,天冷,天热,)赚几毛钱,后来师父进上海建工局上班,我法跟去,(他是工会会员)我觉得不合理,于是我写信;劳动报:反映这事,非常感谢劳动报把信转建工局,劳资处通知我面谈情况,真是我人生碰到第一贵人,处长对我说你师父是临时工,替你找个固定工做师父今后就不会退回去,当时正好另一工地主任在场,处长问他是否能解决,主任一口答应,叫我明天去工地报到,这样我就成了囯企工人。(现在回想当时如果不主动写这封信,我的人生將如何?真不

敢想象的结局,)每月有了正常工资,有三餐飽饭,身体也正常成长,晩上业余学校学文化,白天努力工作,好象有用不完的劲道,参加共青团,加入共产党,又提干,我很喜欢做技术工作, 20多岁做财务会计,40多岁为考会计师还到财经学院当旁听生,当时领导跟我讲你己是科级干部,考取了会师又不会加钱,何必噶辛苦,当时我回答不是钱问题,而是人生价值问题。我现在这样讲!会计师是我考来的,不是别人评出来的,一直干到退休。我想我这人生是:熬:是:逼:每个读者看后自己去深思评述!!!

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本人真实职场经历:

大学所学专业为公共事业管理,听到这个专业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但说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家就熟悉了。两个专业唯一的不同,前者就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后者就业主要是在企业。如今看来我在国企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在国企的前五年我真体会了“熬”的滋味。

首先月工资比我在私企工资少了将近一半。

对于一个外地人在沈阳这座大城市,这点钱真的不够花,尤其结婚后捉襟见肘。那时候甚至不敢有应酬。就像白岩松说过“80后过得拧巴”。

其次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焦头烂额。

能在国企工作,尤其从事办公室职员岗位的一般都得有点背景或者资源。刚开始你不知道这些同龄人都是什么情况,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得罪了人。慢慢摸清这些人门路后,也就知道该如何相处了。

最后,走还是留艰难选择。

在职员岗位整整干了5年,工资除了普调几乎没什么大幅度增长。经常会遇到岁数大同事的抱怨,嘲讽,满满的负能量,一度真的想放弃。好在自己不断及时调整心态,最后“熬”住了。

在国企的后五年我真体会了逼出来的本事。

31岁正科,32岁副处,在我单位已经算是最年轻的领导者了。我没有被晋升地职位而欢喜,相反却如履薄冰,负重前行。

单位的好多人都会对你产生质疑?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背景?甚至有人会背地里给你使绊子,只要你倒下了,自然而然会有人顶替。

所以为了让自己配得上领导职务。不得不在陌生的领域不断的学习,有时避免不了踩雷受伤,但还好目前还没有在职场牺牲,还在前行。

写在最后: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人才,也没有多大本事。但人要想进步有的时候确实的“熬得住”,也有必要“逼自己”一把。

“熬”,能磨练心性,能看懂人情世故,能在熬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职业或者生活的方向。

“逼”,能打破安逸,能开拓眼界,能在逼的过程中挑战自我,增长人生阅历。

为什么有人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人才是在好的环境下成长,在恶劣的条件下适应熬出来的。本事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在好的条件下发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