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可能是因为打工实在是太过耗费“心”和“力”,生命里又少了许多可贵的自由吧。

至于钱,也是一个问题。

至于“思想问题”,更是个大问题。

.

打工太过费心

这“费心”不是指为工作操的心,而是要面对的许多莫名其妙的累心事。

比如碰上个思想还没从皇权时代醒过来的老板(领导),整天当他自己是员工的祖宗,呼来喝去,想说啥说啥,想骂啥骂啥,想不给钱就不给钱.....

比如碰上个当她自己是皇后、贵妃的老板娘(单位里莫名其妙的“小三”式人物),整天当员工是她家的仆人,不但随意指派员工干私活,还要经常暗示“你就是我家拿钱雇来的!”......

比如碰上个当他是魏忠贤的小组长,整天摆出九千岁的谱儿,假传圣旨,阴阳怪气,一天能换十七八个面具.....

如果再碰上一些爱说闲话、爱勾心斗角的同事,整天活得小心翼翼、谨慎万分,那心情真的是糟透了。

如果每个月拿到的钱只够吃饭坐车,那感觉简直是太没价值了。

.

打工太过费力

如果是单纯为了工作出力,也就罢了。这是份内事嘛,应该做的。

可架不住单位总思谋着在正常工作之余,让员工干点其他的“必须事儿”。

  • 如莫名其妙的会议

正常开会也就算了,划重点、说要事,说完马上各干各的。效率又高,心情又愉快。

可有些单位,非要开各种莫名其妙的会议、讨论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

而所谓的“会议”内容,其实是某个人卖弄权力的专场,以及“检验忠心”的好地方。

本来平时就活得挺累的,家里有大有小、外面有里有外,都要照顾齐全。现在上个班,还非要被拉来搞这种可悲而可笑的事,只觉心累无比。

.

  • 如无下限秀“道德本质”的同事

从小看的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

抱着这种信念长大,进了单位,以善良、仁慈之心对待身边同事,慢慢发现,“人之初,性本善”好像要反着理解。

恩格斯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咱们也有句古话:“富贵险中求,恶从胆边生。”

可许多好没意思的同事,不要说有“适当的利润”,或者说“宝贵”,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他们也要干干。

比如刺探、伤害、泼脏水、折磨、侮辱、排挤.....总之,莫名其妙的坏事干了一大堆......

最后也没见他们发起来,只见工作环境越发的肮脏和污浊。

本来工作就挺累的,每天要起个大早、回去好晚,路上还被挤得像个罐头,现在被迫和一群这样的人天天在一起“愉快地工作”,真是感觉心累无比。

.

至于钱,真的够多吗?

亲戚家的两个儿子,全都品学兼优,个个考上了好大学。

老大毕业后坚决当个体户,把他爹妈气个半死。老二毕业后,则听父母的话进了当地最好的大国企,端上了稳定的“铁饭碗”。

四五年后,老大买了个小房,全款付清,没有贷款。他自己本身没那么多钱,但他有经营实体,手里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后来,老大不断腾挪资金,在当地买了四五套房子,还有几个大商铺。不到四十岁,老大便基本过上了“退休生活”,在家养娃抱孩子了。

至于社保,老大自己买了商业保险,据说还挺齐全。

.

老二呢,则是完全相反的生活。

老二单位不错,待遇还行,在当地很有“社会地位”。当然,五险一金是齐全的。

但单位再好,他也是小兵一个,拿的是死工资。一年下来,也就比社平高点儿。

因为房价涨太快,老二总是拿不出首付,只能长期和爹妈住在一起,还间接影响了找对象的大事。

后来,老大实在看不下去了,资助兄弟买了房,解决了人生大事。

老二很惭愧,但他实力有限,不得不向生活屈服。

.

再说面对危机时的思想问题

老二快四十的时候,他所在的大国企因为互联网的冲击,“铁饭碗”好像有点要碎的迹象。

老二孩子还小,两口子整日提心吊胆,“单位要完了,我们怎么办?”

.

就像唐山收费站的那位“三十六岁大姐”说的一样:“我们什么都不会,现在让我们怎么办?”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会不会什么,而是是否具备危机接受力的问题。

长期在单位、对“稳定工作”形成思想依赖的人,“危机接受力”明显要差上一些。

.

总之,如果要论起“干什么都比打工强”,可能更因为相比打工(为别人工作),

“为自己工作”更自由、更能掌控命运、更锻炼人一些吧。

当然,“为自己工作”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付出的心力、体力,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个中的辛酸,也是“为别人工作”的人难以想象的。

要问到底打工(为人工作)好、还是为自己工作好,这个还是见仁见智吧。

每个人,最终都选择了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办到的生活。

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本人打过工,也创过业,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也请不要误导别人。打工强还是创业强,这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我打工十余年,创业将近两年,有点感悟。先说说创业,几年前,我跟别人合伙弄了家公司,弄这间公司一共投入了两百多万资金(声明,我只是小股东),第一年营业额800多万,第二年大约翻倍,但我在第二年就撂挑子不干了,主要原因就是挣不到钱,还不如之前打工的收入,临走的那一天,大股东也感慨:“或者你的选择是对的,说实话,我们剩下几个股东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现在,已经过去四年多时间了,据说,他们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了,但是,我并没有后悔,选择了打工还是创业,并不代表谁强谁弱,更没有谁对谁错,也仅代表所走的路不一样而已,但最终谁走得更好、更远,还真不好说。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创业做一名老板呢?很可能认为做一名老板就高端、大气、上档次,认为做一名老板就可以光宗耀祖,也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也没错,不过那只是成功的老板,而且是表面现象而已,即便是一名成功的老板,也同样有很多难言之隐,很多公司老板坦言还不如当初继续打工呢。另外,做得不成功的老板也很多,多少人因为经商失败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只是我们只注意到那些成功的,却没留意那些失败的而已。前些天跟一个五金厂的老板聊天,他说现在制造业生意难做,还提到现在的中小企业老板很忌玮别人说自己是老板,说那样是骂人的意思,他们说,如果你想捉弄一个人或害一个人,那么就叫他创业做老板。可见,做一名老板除了我们所见到的风光一面,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而打工,大多数人认为,每天家里、公司、家里三点一线,没有激情、没有梦想,像条咸鱼一般,而每个月只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并且一眼就望穿未来几十年的打工之路。可大家可能也忽略了一点,人是会成长的,职位、工资也是动态变化的,十年前,我的工资也才5000一月,可现在翻了几倍,这就是变化。打工也分很多种层次,现在拿着几千块的收入,并不代表一辈子这样,当你通过努力成为公司的核心人员后,也可以拿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的薪资,我认为,一点都不比创业做一名老板差。

所以说,创业比打工强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选择不同,也仅意味着所走的路不同,路上的风景不同罢了,并不存在谁强谁弱,更不存在谁对谁错!

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干什么都比打工强?什么叫打工?我们出去干各种工作不都是打工吗。只是给谁打工,分工不同罢了。你在国企给谁打工你自己知道,我在多家私企一直是做办公室的,经常别人问我现在做什么,我常说给人打工那。所以打工只是广义的名词,绝大部分人都在打工,所以不能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那你去当老板吧,反过来老板亏损欠债了我看还不如打工的呐🙄。

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是啊,真的好多人这样说。他们在地铁站在拉客,一天拉个十几二十个人也有一两百块钱,去跑快递一个月也有七八千块钱,去夜市摆个摊都说比我们好,关键是自由,没人管,时间自由分配。我们在工厂里上下班都是固定模式,有人管,不自由。经常听到不上班的人说这样的话,就是收废品的也这样说。有时候也觉得别人说的在理。

我想现在挣钱的门路多,只要你肯出力,愿意做事,都能挣到钱,躺在被窝里做梦那是不行的。我们厂里有几个人说上班赚点钱就去做别的,有一个说去卖早餐,有一个说去贩卖水果,还有一个说去跑车,辞工单都写好了,反正他们觉得比在工厂上班强。

总之,量力而行,没有好的挣钱方式上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是的。我想,这里的打工应该是特指私营企业里上班的吧。

以我20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打工真的是最坏的选择,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真的别走这条道路。

"宁做月入3000元的老板,不当月薪1万的打工狗。"

当然体制内的工作是最安逸的,轻松,稳定,待遇好,压力小,不容易失业。

其次国际大公司或国内大的股份公司,也是待遇好,福利优厚,只是压力大些,如果不是高层,也有失业的压力。

最差的就是给小企业主打工,待遇差,不正规,事情多,不尊守劳动法,还随时可能开销你。唯一的目的就是有口饭吃而已。想通过打工富裕是不可能的。

肯定还有比打工更差的,就是窝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宅男,啃老族。这样的人生就等于废了。即使打工很差,而不去做事的话,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就是命运再好,那也是给有准备的人。普通人上升渠道没有诀窍,只有从最差的打工开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如果人生没有别的选择,那就只能从打工开始吧!

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干什么都比打工强?

不请自来,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打工是最差的选择。

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1,除了公务员等特殊职业,现在的基本没有能打一辈子工的单位了。趁着年轻时还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等到35岁以后则让找工作变得很难。

2,打工能够积攒下来的金钱有限,有时都不够买房甚至要掏空几代人的积蓄,所以还不如趁着年轻时拼一下。

3,现在的经济不好,工作也不太稳定,很有可能今天有工打明天就失业了,所以这种不稳定性也增强了人们对于打工的选择。

4,打工所能积累的人脉,经验,技能对于人们日后的帮助不大。

原创不易,求赞求转发求关注,欢迎答友下方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