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最近重温了一下《水浒传》,发现里面的所谓好汉,都不是什么好人

诚谢邀请

如果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梁山108人,每个人都能找出一大堆毛病,有些甚至是致命的问题,确实没什么好人。

比如晁盖,

他虽然不在108人之内,但也是梁山的元老,是开创性人物。他组织一伙人公然抢劫生辰纲,是明火执仗名符其实的强盗。上梁山后,又火拼了不容留他的头领王伦,自己当上了大寨主。作为逃犯,他被官府追得走投无路,却又雀占鸠巢,强取豪夺,处事确实不地道。

比如宋江,

本身是体制内的成员,口口声声要出人头地报效国家,并且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的穷人,赢得了及时雨的美名。但他却为劫匪通风报信,事情败露又杀掉知情人,逃之夭夭。在清风寨设计使秦明一家老小被杀,其行为确实拿不到台面上来。

比如吴用,

本身是一位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是个读书人。但他不甘寂寞,伙同晁盖等人抢劫生辰纲,并且出谋划策是重要人物。为了迫使朱仝上山,他指使李逵杀死四岁的小衙内。为了迫使卢俊义上山,他假扮算卦先生,把卢俊义骗得家破人亡。可谓集抢劫,诈骗于一身。

比如公孙胜,

作为道士,本来是一心向善寻道成仙之人。但他却不干本专业的正事,千里迢迢找到晁盖家里,鼓动他去抢劫生辰纲。当梁山兵强马壮之时,他又几次三番下山探母一去不归。当梁山需要他时,还得派人费尽周折去寻找。所作所为与道士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宗旨截然相反。

比如卢俊义,

大名府首富,棍棒功夫天下无敌,声名显赫威震八方。却天真得如同幼童,而且不听亲信燕青设身处地的苦口相劝,一意孤行非要去东南千里之外避祸。结果被吴用骗得身陷囹圄家破人亡。但他不仅不怨恨梁山,反而归顺梁山与朝廷为敌。

以上五位只是梁山的头面人物。

至于下属更是劣迹斑斑,

类似李逵的滥杀无辜,

王英的吃人肉喝人血,

孙二娘的人肉包子店,

张顺的强买强卖,

李俊的水上劫财,

小霸王周通的欺男霸女,

时迁的挖坟盗墓溜门撬锁,

董平的强抢程太守女儿为妻,

武松的连马夫更夫佣人都杀,

朱仝的私放晁盖宋江等朝廷重犯,

等等劣迹,不一而足。

既然如此, 这些人为什么还要称作梁山好汉呢?——这就是典型的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

第一,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画卷。那个年代的价值观与当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考量彼时的社会状态,显然是张冠李戴,错点了鸳鸯谱。

第二,

《水浒传》既然是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就必然要为它的主题服务。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按照今天的价值来考量,而是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塑造。因此,即便他们有这样那样在今天看来的劣迹存在,也并不妨碍成为好汉的称号。

第三,

人无完人。要求梁山108人,都成为鲁智深那种只行善事不做恶事的人物,既不可能,也不合理。如果都像鲁智深那样,那就不是昔日的梁山好汉,而是今天的模范英雄人物排行榜了。《水浒传》也就不是什么文学作品,而是英雄名人录了。

第四,

正是因为梁山108人的形形色色,才造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恢弘雄伟的历史画卷,才有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形象,逼真,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烟火气的人物百态图。才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有趣味的故事性,有鲜明的可读性。造就了流传千古而不朽的经典作品。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可以这么说,《水浒传》中是一些不守本分,犯了案的人的避风巷,是一些走头无路的人的保护神,安脚点,当然像鲁智深这样抱打不平而犯了案的人没有几个,就石秀来说,虽然抱打不平,但他必定是为在官府里干事的扬雄,并非为贫民或弱者而出手等等……,所以朝庭给水泊梁山定性为一群乌合之众的草冦,这个性质也有它一定的理由,通读了《水浒传》谁都明白一百单八将普遍的在价值观上并不是好人,总觉得有点土匪的味道!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为护短而结,因扬长而殳。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现状决定的。

谢谢《舌哥带你看世界》先生邀请。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按照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规律,《水浒传》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现状和当时的官埸。

所谓《水浒传》中的好人,实际上就是当时官埸中一些受到岐视、排挤、诬陷的下级官员,不满现状而结伙梁山,官逼民反,自立为王。最后达到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如水浒的主人公宋江,是衙内小吏,忠义堂聚会依靠吴用的智慧,李魁的板斧坐上老大的椅子,收罗天下叛将,结伙为王,终于得到朝庭招安,功成正果。最后镇压方腊农民起义。最终宋江也是孤家寡人,不得善终。

仅管如此,《水浒传》在文学上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还是很有贡献的。至少让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斑当时的社会和官埸。也就是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现状,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有益的。

因此,用我们现在的好人观,如雷锋、焦裕禄、杨善洲、黄继光、邱少云、黄文秀、张桂梅的亊迹去比较《水浒传》中的好人,就大相径庭了,也是不合适并不妥当的。

管见了。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好人与好汉,虽都带着好字,但做人也许是天差地别。

普世价值观中的好人,是有正义感,而乐于助人的人。如果再能做到惩恶扬善,那做好人就能做得完美了。不过现在的制度,恶也不是个人可以随便惩处的,而一般的人也不可能具备惩恶的能力,所以,做人能做到完美好人扬善的这一半,也就能成为普世价值观中的好人了。

而真正的好汉不只要具备超人的搏斗能力,还要有侠义之心、侠义之举,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好汉。而世上被称作好汉的人,一般是称呼那些好狠斗勇的人,多半不是什么褒义。而绿林好汉则就是那些杀人放火,劫掠钱财的强盗!和真正的好汉有着天壤之别,是真正好汉所要惩治的对象。而梁山上的好汉,多半是绿林好汉,怎么能和普世价值观中的好人挂上钩?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什么都不是普遍价值观中的好人?

这样问法,等于把108人都否定了,起码公孙胜是好人,鲁智深是好人,朱仝是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