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古代诗歌是格律诗,讲究每一句都字数相等,并且抑扬顿挫,平仄押韵,对仗工整。正因为有这样的格律,语言就必须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哪怕是蕴意深远的哲理诗,文字表面也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
而现代诗也并非都很难理解。许多优秀诗篇也是朗朗上口,隽永芬芳。
举例说明:
例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这样的现代诗,语言凝炼,言简意赅,明白晓畅,蕴意深远,谁能不理解呢?
例二: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
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这样的现代诗,激情饱满,形象生动,流畅朴实,意境盎然。谁能读不懂呢?
例三: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样的现代诗,对普通读者来讲,也应该能够理解。
当然,也确实有些现代诗让人瞪目结舌,莫名其妙。
其一,啥肮脏就写啥。比如贾平凹女儿贾浅浅教授的《屎尿屁》诗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贾浅浅《朗朗》
迎面走来一对男女,
手挽着手
女的把头靠在男人的肩上,
但是裙子下
两腿间流下来的东西,
和那男人内裤的气味
深深地混淆在一起。
——贾浅浅《日记独白》
屎尿屁包括女人两腿间流下来的东西,乃人的正常生理排泄,当然不难理解。但她写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是接地气,有人说是清新脱俗写出了新意。
如果这些东西也算接地气,也算是新意,岂不人人都成了诗人——真是让人瞪目结舌。
其二,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
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别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同样是现代诗,前后两种类型,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有一点却毫无疑问:
那些隽永芬芳的作品,必将随着岁月流逝,被载入中国文学发展的光辉史册。
而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必将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迟早被甩进历史的垃圾堆。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现代诗歌就是一个笑话!
确切地说建国以后的现代诗歌就是一个笑话,这主要表现在韵律方面。
韵律是诗歌的精髓,也可以说是灵魂,如果灵魂没有了何来生命的美感,就像是一个精神病,即便长得美如天仙,因为是精神病也会把自己的形象完全损毁!
没有灵魂的身体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而建国以后的诗歌就是这样一堆行尸走肉!因为,现代诗歌没有诗歌应有的韵律,也就是没有灵魂!
现代诗歌也就是新诗!
解放前的新诗还有诗的样子,还讲究韵律,比如,徐志摩的诗,那种韵律的美!
最喜那一低头的温柔,
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多么的美,为什么?因为韵律!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这才是美的诗,也就是说,建国以后新诗就是笑话了,毫无韵律可言!
比如最著名的一句: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我认为这不是诗,倒像是格言警句!
再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我认为这就是所谓诗人的无病呻吟,国家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些困难在所难免,怎么就成为黑暗了!
不说别的,你能再找到一个更好的制度吗?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非常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自认为自己是个破诗人就胡乱的瞎怀疑,无病呻吟,面目可憎!
另外,诗的精髓与灵魂在哪里?没有韵律叫个屁诗?
新诗发展到现在,也就是当代诗歌,完全死了!
至于脑瘫诗人那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仅仅是因为脑瘫和农民的身份一些不道德的人在围观罢了!
当代诗歌已死!如果活着,也是一个笑话!所谓的诗人,就是一些垃圾文字的堆积者!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现代诗歌虽然历史不长,但流派纷呈。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但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诗歌大多有规律可循,而现代诗并无法则可索,故出现了古典诗歌容易欣赏,现代诗难以理解之感。
诗歌是形象的语言,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象。在这基本单位上,古诗和现代诗就有着极大的差别。
古诗的意象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其投影到人们心智中的影像是基本固定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3、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4、崔颢《七律.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6、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从以上的句子中可以看到,“芳草”此一意象,由古至今,在古典诗歌中,都是一个投影出“别恨”的意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弄懂了诗词的意象,就基本能读懂了古诗。但要弄懂古典诗歌的整个意象体系,也绝非易事,即使当下很多“专家”所写的诗词释本,也未必就懂,有很大一部份,都是将“意象”作“词汇”释义的,即使如上述“芳草”这么简单常用的意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举个例:
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句词中,不论“柳”和“芳草”都是离别的意象,而“天涯”一句就是化自上述例中第五的李煜句。但在当下的词释本中,仍有大半是游离了原意的,可见要真正掌握古诗意象,读懂古诗也并非易事。
再说现代诗的意象,现代诗讲究主观感受,其意象亦带有很强主观性。仍以“芳草”为例,现代诗人不受古典诗歌中意象体系的约束,其投影到作者心智中的感受是什么,其就是什么,所以芳草,可以用来赞美母亲,也可以用来歌颂爱情。甚至同一个作者,可以今日用芳草来代表文章,明天用芳草来象征友情。
所以,现代诗的意象,是不成体系的,也是没有规律可寻的。甚至同样是自由诗创作者,也未必知道对方要用此意象影射什么、象征什么,读者觉得很难理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你这是没跑出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范围去。古代诗人词人有好大一部分人讲究引经据典,字字有出处,没有广博的学识是一窍不通的。而现在诗人或文人都在用白话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去描述高深难测的意境。至于那以言简情深而出名,出名后又故弄玄虚,卖弄学问的诗人也在少数,因为这种文化是没有市场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古代诗歌多为口语诗,古代特定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决定了古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因此见山说山,见水说水,直舒胸臆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主流。以新文化运动发端,伴随大量西方文学译入,朦胧派、现代派、象征派等诗歌流派,迅速崛起,诗歌创作开始由直白和质朴转向朦胧和婉约。近年来,口语诗歌虽有所抬头,但纵观中国诗坛,朦胧诗和现代诗仍旧阵地牢固,其他流派无以撼动。
现代诗很难理解吗?要看欣赏者的眼光。一首好的现代诗,能读懂六七成就已经是不错,要给想象留点余地,因为很多现代诗人的想象不是固定的,会随时间推移对曾经的作品给予全新注释,你怎么跟得上?诗在远方,只要在某一时间段上,你与诗歌有了共鸣,哪怕这个共鸣稍纵即逝,那你也是懂诗的人。
话又说回来,诗歌如同雕塑,裸体美与着装美,同样值得赞美和尊重!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容易欣赏,而现代诗歌就很难理解?
现代有什么好的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