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这个问题很难有一致的结论。

因为每个人的文学鉴赏水平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势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蕴含的一些饶有趣味的现象。

时至今日,被世界公认的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我国只有莫言获此殊荣,这本应是件值得国人骄傲的事。但却偏偏众说纷纭,褒者把莫言捧上天,贬者把莫言贬入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更典型的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她写的关于“屎尿屁”和女人两腿间流下来的东西,被某些专家学者捧上了天,说是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并且还能获奖。但为数众多的读者却说这是胡说八道,是对诗歌的亵渎。

通过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当代作家所谓的被高估和低估,是完全没有标准的。

但有一点却明确无误:

对莫言的高估,主要是在文学界,也就是作家协会内部。而低估,主要是在民间,也就是众多读者。

对贾浅浅的高估,主要是在极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而低估,同样是在民间,同样是众多读者。

这显然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文学作品本来是写给读者读的,众多读者不满意甚至读不懂,这能算是好作品吗?

文学前辈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鲁巴茅郭老曹这些前辈的作品,有谁说过读不懂,没有。尤其鲁迅的杂文似投枪匕首,读起来铿锵有力畅快淋漓。而如今社会上有那么多丑恶现象,却没有一篇文学作品能达到这种感受。

话题扯远了。

这显然是一篇大文章,仅靠一篇短小的文字是不可能说透的。

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今后,能恢复文学辉煌时期的盛况,别再出现被无端高估和低估的作家和作品。

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被严重高估的作家是路遥。这个高估不是文坛内或者文学圈内的高估,是在读者中的高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目前中国大陆当代作家中,读者群最为广泛,读者评价较高,赞美声最多的作品,因而路遥在广大读者中的声誉和人气也是超高,堪超网红诗人余秀华的人气。同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获取了国内长篇最高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因此,路遥以及《平凡的世界》似乎得到了读者和官方文坛的同时肯定和高评。但其实《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其内涵和文学性,远未达到获取茅盾文学奖的水平。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内容是反映一代青年的奋斗之路,在苦难中奋斗不息,在苦难中磨砺,最终走出苦难,实现理想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主旨和内涵。似乎可以归类到励志一类的文学作品中。它最大的优长是通俗化,大众化,语言通俗,故事通俗,人物通俗,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贴近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励志的主题感染了众多的年轻读者,引起青年一代的共鸣,这是它能赢得众多读者的主要原因。

但由于其内涵的浅显,主题的浅显,还有语言文笔的粗糙,这部小说在文坛内部的评价并不高,许多专业的文学评论家,几乎很少去评论这部作品,在对当代作家的艺术手法的研究与探讨上,在对当代作品思想内涵的研究与挖掘上,很少有评论家提及或者专门研究《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路遥的文笔与语言与贾平凹的文笔与语言还相差很远,少有路遥自己的语言个性及特点,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路遥小说的人物,少有陈忠实《白鹿原》小说人物的厚重与文化底蕴,在艺术结构上,少有莫言小说的丰富多姿 与精心构造。其思想内涵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比如王小波,王蒙、刘恒,余华等,无法比拟。所以,虽然他在众多读者中声誉很高,也获得了国内最高的茅盾文学奖,但究其实,他真实的文学水平,思想水平,艺术手法,都无法进入一流作家的行列。

因此,路遥其实是一位被高估的作家。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被低估的作家,应该是王小波。至今王小波的作品和声誉,在主流文坛中,一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肯定。他的几部作品,其人物的鲜活与真实,对社会和生活状态描写的真实与深刻,对人性的描写与挖掘的深度,其独特的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都具有“这一个”的独特性。王小波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但其作品因为不太符合当代读者的欣赏口味,所以读者群体比较小。再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过于真实,对人性的描述过于真实,也不太符合主流文坛的价值需求,不符合官方文坛的价值需求,所以,王小波一直在民间文坛,在众多圈内人士的口碑中,声誉较高。

总之,路遥是一位被高估的作家,王小波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作家。此外,还有一位叫木心的中国作家,也是被低估的,由于木心早年去了国外,虽然后来回到了国内,他的一些价值观和言行,更不符合主流文坛的需求,再加上他已经去世,所以木心几乎是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只有少数人在不断地研究评论他。对于木心,由于某些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如果说几个被高估的作家,我认为贾平凹、路遥、莫言都在此列,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莫言。

被低估的作家也有那么几位,比如张贤亮、阎连科、陈忠实。

评价一名作家如何,除了作家本身素养、语言文字、结构主题及时代意义之外,还脱离不了读者个人的喜好,有的作家被认为低估了,同样是这位作家,有的读者可能认为他的作品已经被高估了。

莫言、路遥、贾平凹都可以算作乡土文学,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细腻的文学涵养,都是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和个人不懈的努力走向个人的巅峰。他们的文字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无法代表深厚沉重的中国文学。

贾平凹写商州,偏偏又画蛇添足的写了本《废都》,这是他的败笔,不伦不类,主题不详,是有不少人爱看,但这更加说明它的庸俗和不堪,之后再也提不起兴趣看他的作品。

路遥写了《平凡的世界》,出版之初,也是困难重重,很多编辑不愿意给出版,故事太普通,甚至很牵强,也没有鲜明的主题,不过是写了那个时代农村变革,农民和知识分子、城乡之间的一些平凡故事,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却难以提炼出什么更加高深东西,纪实性较强,就如书名,太平凡了。路遥为了写这本书,呕心沥血,查阅了大量的报纸刊物,及各种史料,最后英年早逝。说实话,我觉得小说不是这种写法。

莫言的文字更加充满了乡土气息,似乎他就没有离开过东北高密乡,在中国,莫言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都不算是一流作家。若论厚重宏大,比不上陈忠实,论幽默深刻比不上阎连科和张贤亮。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是毫无兴致再读他的作品了。如果是陈忠实获奖我都不会如此灰心。

同样是当过兵,阎连科就比莫言的境界高很多,他的作品毫不煽情,却不乏冷幽默,文字的叙述平实无华,却能直击人心。

张贤亮可以说是黑色幽默的鼻祖,作品隽永耐读,发人深省,虽然写的是那样一个时代,现在读来仍能手不释卷,让人放不下,非要一气读完才过瘾。

陈忠实是农民写农村的变革,但是他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农村历史画卷,人物繁复细腻,语言大巧若拙,他用粗糙的笔触探索了农村大变革时代的家族兴亡史,人物形象饱满生动,真实自然,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应有的位置。这部书没有卖弄,没有技巧,却写出来历史本来的样子。

《白鹿原》自不必说,建议读一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受活》,张贤亮的《我的菩提树》,这些作品,我觉得都是中国一流作家的水平。

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被高估的作家,亦或被低估的作家,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因为鄙人也被称之为作家。就目前中国文坛而言,有人说莫言、贾平凹、路遥成就最高,也有人说陈忠实、余秋雨、刘震云成就最高,老实说,我没这资格在这里妄论,或者妄加评论。他们可以一部作品,一夜爆红,一夜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没有媒体之吹,没有水军之推,没有狗仔之捧,我想未必有此成就。如若不然,为何 余秀华之“睡”,李少君之“摸”,刘傲夫之“尿”,贾平凹之女儿贾浅浅又“屎”又“尿”,竟然也轰轰烈烈,一夜爆红起来!我倒想问问,现在的文坛、诗坛到底怎么了?我不知是因为现代文学爱好者的文化认知水平下降了而高估了这些名人大家,还是因为现代文学爱好者的文化认知水准提高了而敬仰这些名人大家。反正我没有这个能耐,也不敢妄加评论。想必当今的评论者都有这个能耐吧?而当今的评论家大多都披着正义、公道的外衣,在名利金钱的诱惑下毫无底线的吹捧某一个人,也会毫无底线的诋毁某一个人。所以我认为,作为作品,无论谁的作品,都可以读,都可以在自己心里有个尺度去衡量,汲取作品的精华才是标准。无论谁的作品,无论什么作品,诸如:小说,散文、诗词、歌赋,只要有可取之处,都是好作品,而无可取之处,都是低级趣味。只要是文学爱好者,只要是作者,只要是自己用心去写作,只要不投机取巧,不抄袭剽窃,只要不反自然,不反科学,不反人类,不反民族,不反传统,旨在传承。高估了谁,低估了谁,都无所谓,只要凭着良心写作,就别低估了自己。

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先说被严重高估的作家:

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文笔粗糙剧情不符合逻辑,比如省委书记女儿和煤炭工人谈恋爱这种剧情,估计玄幻小说都不敢这样写。

这本书被很多人誉为神作的原因在于写出了一代人的共鸣,他们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加上文笔朴实,又有类似贫穷书生娶富家千金这样的桥段,自然是深受那个文化贫乏年代年轻人的欢迎。

不信你看网上现在捧这本书的读者,都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你问问他们知道有这本书吗?好的作品,当是经得起逻辑和时代考验的作品。所以,《平凡的世界》只能说是一本应景的书而已。

杨沫,据说和朱自清并称两大散文家,八股文不做评价。舒婷,据说四大诗人之一,但是思想性和北岛,海子,顾城比差距明显。优势其实是因为在体制内。

郑渊洁,估计他也不在乎名气,但他作品确实和获得成就不符。

低估的:

有不少网络作家,其作品无论剧情立意构思,不比金庸大侠差。比如愤怒的香蕉,又比如猫腻。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因为这也是个群体。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是体制内承认,通过网络传播,所以才被所谓的主流媒体看轻。

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笔者认为陈忠实被高估了。

【陈忠实】

陈忠实最负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得到了文学评论界大多数人的吹捧,但这部小说写得真有那么好吗?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情节内容、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非常平庸的。

《白鹿原》所谓的写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云云,其实是非常肤浅和表面化的。

辛亥革命是平面化的交代,解决西安危急问题的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朱先生,三言两语就能让山西保皇派的军队退回宁夏,这种情节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的背景下能否成立?人物形象能否立得住?更别说朱先生那一番话毫无雄辩艺术可言。

——这不能不让读者怀疑,作者是否笔力不够,除了让朱先生滔滔大论之外,别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让人怀疑的是,在面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时候,他是否无法多方面地表现人物,只能让人物做单一的、木偶式的表演?

像这样简单粗暴处理人物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表现大革命之后,曾经参加过革命的队伍沦为土匪的复杂性,作者就几乎是毫无理由地让黑娃这个农民协会的狂热分子忽然就成了土匪——为了表现历史的复杂,不惜让人物做毫无内心建设的变化,黑娃当然可以成为土匪,但是他为什么会成为土匪?一个最坚定的革命分子,不是作者一声令下“你去当土匪”就能决定去当土匪的。

可惜的是,作者对此并没有多少交代,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黑娃的老婆又为什么一把抓住白孝文的生/殖/器?她到底出于什么心理,为了表现什么,作者真的好好思考过吗?这么随意、轻率地摆弄自己笔下的人物,丝毫不思考人物的性格真的好吗?

《白鹿原》的文字也是没有仔细推敲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有一篇文章叫《咬文嚼字》,高中生几乎都学过。里面就谈到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为了一个字绞尽脑汁,尽可能地追求以更少的字数去表达复杂的含义,但到了陈忠实这里,语言就成了一种浪费,简而言之就是废话太多。且让笔者略举以个例子来证明一下:

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白嘉轩(下手特狠),比上次抽打小娥和狗蛋还要狠(过几成)。

稍微有些文学修养的读者都不难看出,这一小段文字当中,掺杂了很多不必要的成分,这是作家本身缺少艺术灵气造成的——他可能生怕不能体会括号里的那些东西,所以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唠叨。

如果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剔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东西,杀死了大部分的形容词,亨利·詹姆斯则是花花绿绿比喻的代言人的话,那陈忠实的语言就是在告诉我们何为啰嗦和拖沓。

他不懂得净化自己的语言,也不懂得克制对于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作用,或者说他也没有好好思考过自己的语言对语境的影响,所以用起来非常随意,这显然不是一篇好小说该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