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水浒传》能成为古典名著,绝不是浪得虚名。它的博大精深只有读深读透,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比如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只有弄清当时的背景,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宋江逃难,并没想去水泊梁山宋江杀掉阎婆惜后,县里派都头朱仝来家里抓他。朱仝与宋江平素交好,知道他家里有个地窖,当时就把宋江堵在了里面。
朱仝问宋江打算去哪里。宋江说出了三个地方:
一是去沧州柴大官人庄上暂避。
二是去孔家庄他两个徒弟孔明孔亮家里。
三是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花荣先前已多次来信邀请。
只因情况紧急,目前还没想好先去哪里。
朱仝说,不管你去哪里,赶紧跑吧,保命要紧。
由此可见,宋江当初就没想去水泊梁山避难,更没想过落草为寇。
二、武松逃难,也没想去水泊梁山武松大闹飞云浦,杀掉了劫杀他的四个杀手,又返回鸳鸯楼,一口气杀掉陷害他的张都监和蒋门神以下十五口,连夜逃出孟州城,来到张青和孙二娘的酒店避难。
住上没几天,官府追拿吃紧,眼看也不是久留之地。
张青问武松可有去处。武松说,我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哥哥,还被西门庆给害死了。如今是举目无亲,无处可去。
张青说,此处不远的二龙山,有个叫鲁智深的胖大和尚和一个叫青面兽杨志的在那里占山为王。他们曾书信邀我入伙。你如愿去,我可写封信,举荐你去那里落草。
武松当然同意。于是,为躲过官军沿路盘查,孙二娘找出她早前杀过的一个头陀留下的直裰,头箍,念珠,两把戒刀,把武松打扮成行者。武松怀揣张青的介绍信,踏上了去往二龙山的路程。
由此可见,武松逃难,也没想去水泊梁山。
三、武松与宋江各奔前程,没有水泊梁山什么事武松与宋江在孔家庄相遇,同为逃难之人,自然是同病相怜。宋江劝武松跟他一起走,去清风寨花荣那里。武松说,我与花荣素不相识,不能给人家招惹麻烦。我这有张青的介绍信,准备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
临别时,宋江再三嘱咐武松,到了二龙山要少喝酒,少惹事,等待官府招安。到那时一刀一枪为国效力,挣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不枉来世上一遭。
武松和宋江在三岔路口洒泪而别,一个奔二龙山,一个奔清风寨。
总结:综上所述,武松与宋江在孔家庄相遇,武松是经张青介绍去二龙山落草,宋江是经花荣邀请去清风寨避难。俩人根本就没有去水泊梁山的打算。所以也就不可能提起梁山的事情。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读汉民族经典,不能只看字面,更要思实质。宋江太想武松投水泊梁山了
汉语言承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智慧,博大精深。
拜读那些经典著作,如果缺少敬畏之心,没有仔细品味,疏忽认真咀嚼,漠视全面推敲,那就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一、审时度势,前因后果
武松大闹飞云浦,逃亡路上又遇险,被孔亮所捉,幸得宋江帮忙消除误会,宋江当然想武二哥到水泊梁山了,但宋江若是亲自游说,必减少“及时雨”的“义”字光环!
因为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早已做媒,将武松许配给二龙山宝珠寺鲁智深了。且两地可互为关照,你宋江半途截花轿,是哪门子道?武二哥岂不是一女嫁二夫了?
这个锅,及时雨是不可能背的!
二、透过表象,潜台词丰富
武松道:“....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
潜台词:我俩惺惺相惜,盼皇帝老儿临幸之心不死,朝庭那天下聘礼,好八抬大轿,嫁个大户人家,圆那个黄粱美梦: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到时不管哪个祖坟冒烟,得到皇帝老儿临幸,一定要“苟富贵,勿相忘!”
三、考虑周全,关系微妙
现在打好关系,日后武松能撺掇鲁智深、杨志等人,给及时雨作陪嫁,一箭双雕。
人际关系是微妙的,朋友的朋友也未见得就会是朋友。当林冲怀揣着柴进的推荐信,不也是受到了王伦的百般刁难?武松上水泊梁山,必定得到晁盖的青睐,及时雨也会吃干醋的,不如自行带上去,可是两种结果。毕竟武松一人可带来另二位大将人材。
所以武松上山还不是时候。现在只能以虚情假意相客套与笼络。
四、含蓄委婉,留有余地
及时雨的所有语言,无不在暗示:你武二郎可以随时随地到水泊梁山去,但必须找我宋江及时雨,否则,别人(晁盖)是不会相信你的,所以要等我宋江办完事情回来(宋太公已乘鹤回姥姥家了),我及时雨是举双脚欢迎的!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问问施耐庵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并且结拜为兄弟时,宋江并没有打算落草为寇,只是在命运的多次打击,仕途无望时才被迫投奔梁山!
第一次浔阳楼提诗被告黑状打入死囚,准备改日问斩,亏得众梁山兄弟拼命救了出来,就这还想回去看看。宋江的刀在心里
这次回家彻底死了心,他已经是朝廷捉拿的要犯,纵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回去上班了!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开始上梁山时还表现的谨慎和拘谨,小试牛刀使他名气和威望大涨,搞的大哥晁盖好没面子,才贸然发兵被箭射面门毒发而亡!行者武松来也
然后才与武松第二次相遇,武松在梁山不算了不起的大人物,可是是一个彻底的革命派,打死都不会向黑暗势力曲服!在这方面,宋江还不如这个小弟!宋江的厉害在于能让兄弟们赴汤蹈火而毫不犹豫!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武松醉打孔亮,酒劲上涌,卧倒在溪边,被孔亮的庄客缚了去。恰逢宋江在孔家庄授艺,是孔明孔亮的枪棒师父。真是不打不相识,武松得幸遇到宋江,要不早就被孔亮点了天灯。
宋江当初自己也不愿意落草,怎会规劝武松投梁山?宋江与武松第一次见面是在柴进府上。宋江见到武松英雄威武,心中倾慕不已。此次再次相逢,两人叙旧之后,两人有一番对话。
宋江问武松道:“二哥,今欲往何处安身?”武松道:“昨夜已对哥哥说了,菜园子张青写书与我,着兄弟投二龙山宝珠寺花和尚鲁智深那里入伙。他也随后便上来。”宋江道:“也好。我家近日有书来说道,清风寨知寨小李广花荣,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此刻又离清风寨不远,因见天气阴晴不定,未曾启程。早晚要去那里走一遭,不若和你同往如何?”武松昨晚已跟宋江说他要去投二龙山落草,而宋江又问了一遍。难道宋江昨晚跟武松酒喝多了,忘记叙旧曾谈过武松去向之事吗?实则不然。宋江既没喝醉,心里也记得武松说的话。
宋江之所以明知故问,是想再次试探武松去落草的决心,其实宋江传递的意思是,拉拢武松跟他去清风寨投靠花荣。
可中华的说话艺术博大精深,往往每句话顺着对方的意思说,不点透,却婉转地传递自己的想法。
当宋江说"也好"这两个字,似乎对他去投靠二龙山表示肯定。其实这话要反着听,表面不拂你意,实际却无奈至极。宋江后面的话才是真心话的表达。
他提到清风寨知寨花荣,这个粗听起来,好像是另一个山头的贼寇。难不成宋江要拉武松去投靠另一个山头?
其实知寨,是宋朝巡检的官员。每个县镇都有巡检司。相当于朝廷派驻县镇等关卡要地的机关部门。清风寨为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
巡检司里有文知寨和武知寨。文知寨为正,武知寨为副。文知寨一般在巡检司负责内务,武知寨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负责带兵。巡检司在身份等级制度里,算是比较低的品级。
宋江要投靠的这个清风寨,不是山头,是官府编制的机关。虽然品级低,但当时宋江怒杀了阎婆惜,落魄潦倒,四处窜流。有人肯收留已是不错,哪容得他挑三拣四?
至于在武松面前说,小李广花荣多次寄书三番四次请他去,这话听听就好,那些都是壮场面留脸的话,千万别信。
这就好像有的人在朋友面前,吹嘘说哪个名人要请我吃饭,我因时间表安排不过来,所以一直推脱没去的意思一样。
宋江也找了个理由,天气的原因。诸位听了,会信么?
宋江无非想给武松传递一个信息,赶早不如赶巧,落草为寇的事还是别干啦,有损家门清誉。不如跟我一起去清风寨投靠官府,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
武松是个明白人,岂能不知宋江心意,坚决婉绝宋江是有理由的武松当时身份是啥,是个头陀。为啥从一个都头变成头陀,诸位读过水浒应该清楚。武松之所以杀人放火,一是家庭缘由,二是官府所逼。此刻武松早就心灰意冷。
宋江说拉他去投靠清风寨,你说他刚从火坑里跳出来,怎么又会重新入火坑?
说什么落草为寇名声不好,有损家门清誉。这与武松遭遇来讲,根本不值一提。而且他的哥嫂已亡,何来有家?原来倾心的玉兰,也背叛了他,何来有情?
武松可谓是最孤独最无牵挂之人,什么王权富贵,青史留名,对武松而言,不过是白马过隙,过眼云烟而已。
最能反映武松心声,是后来宋江搞的菊花大会,武松说过一句: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兄弟们的心!当然这是后话,可也深知武松对朝廷是多么的痛恨。
可宋江盛情邀请,倘若说话直工直令,那也会损了宋江的面子。那如何婉拒宋江呢,这里就体现出武松的高情商了。所言所语滴水不漏。且看这段回话。
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知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诸位细读这段话,武松的婉转回绝让宋江心里舒服又抱有希望。
1、武松先感谢宋江的提携之恩。这句话一开首,必须点到。毕竟当时在柴进府上一见之下,英雄相惜,互相结义,是生死兄弟。
2、武松为人着想,深虑而周全。告知自己罪孽深重,又是头陀。一身打扮,不是尘世中人。倘若跟宋江同往,必会招人耳目。而且自己是罪犯,如果官府追究下来,会殃及花知寨。
既然我与宋江是同生死的兄弟,连累兄弟的事我是不会做的。这话体现出兄弟之情,袍泽之义。
3、投靠二龙山只是暂避风头,不会是长久之计。武松知道宋江的意图,就是投奔朝廷。所以顺着宋江的意思,说哪天你被招了,兄弟我再去投奔你不迟。
武松最后一句,是客套话。当时大家都前途茫茫,各奔前程。至于哪天相遇,还未可得知。就算武松又见宋江,又怎能真的会投朝廷?
可宋江一听之下,心花怒发。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了。
宋江道:“兄弟既然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庇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这才是宋江的心里话,就是投靠朝廷。而且武松一陪宋江,在孔太公庄上,住了十天之上。诸位看看前文,宋江没去清风寨是因为天气不好,所以没启程。
其实,真的怪天气么,难道十天后,天气才转晴,所以两人才赶路。倘若当时,武松应允宋江去清风寨,只怕当即便启程赶路了。
所以,天气不好,只是宋江欲陪着武松,说服他去共同投靠清风寨的借口而已。
临别时,更能彰显宋江的心意。宋江再三重申投靠朝廷的意图。
宋江道:“兄弟,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进步。兄弟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而武松听了宋江这番话,只是喝酒,并未发一言。其实,武松心中有数,该说的已说了,此刻再说,也是无用。
武松敬重宋江忠义,当自家兄弟。可在思想和理念上,彼此大相径庭。此刻不发一言,做个伏笔。
等到了宋江义聚梁山,在菊花大会上,当着诸位英雄好汉面前,才说出自己心声。
所以武松是大才,可惜跟了宋江。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江与武松在孔家庄相遇,他为何不劝武松改投水泊梁山?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走投有路二龙山
话说武松在白虎山庄偶遇宋江,武松细说前情,二人唏嘘有加,说起前程之事,武松说自己去投二龙山,宋江要去清风寨,看官或许会问,那宋江为何不推荐武松到水泊梁山哩,其中原因且听俗人分析。
其一,同是上贼船,上那条贼船都是上,况且此时二龙山的贼船也不小,而且路也近,且有义兄义嫂举荐,张青、孙二娘不久也要上山,这样对于武松而言简直有回家之感,对于二龙山老大鲁智深,张青夫妇与之交际深厚,也是上山的指路人啊。
其二,对于武松内心而言,上山只是暂时避祸,而重新出人头地才是其真实目的。武松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跟着两个曾经的朝廷军官混自然要比晁盖一伙有“前途”,当然宋江也是这样认为的,还一再叮嘱义弟“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其三,就宋江本身而言,此时绝无上贼船之意,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东山再起,晁盖那里事情并未见官,晁盖的信件也已经付之一炬了,他此时也只认为杀了一女子的罪过而矣,当然也不想与晁盖牵涉太多,更不会主动承认与晁盖的交往,掩饰还来不及呢,岂会自投罗网。至于后来介绍清风山加入晁盖已经是反了青州,此一时彼一时也。
其实,弟弟有地方可去,哥哥不愿说出与梁山贼船的交往,看官们也不必操此闲心了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