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这种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纵观路遥短暂的人生,无处不透视出政治家的特质。

具体讲,可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具有强烈出人头地的欲望

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很大一部分北方人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真实写照。

从路遥的自述和各种资料里可以得知,他出身在陕北一个贫寒的农家。刚刚懂事就过继给了叔伯。但叔伯家仍然贫寒,他童年的贫困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改变。

因此,在路遥幼小的心灵里,早早说埋下了艰苦奋斗,脱离贫困,改变人生,出人头地的种子。

文革开始,青年路遥积极投入到了滚滚洪流之中,成为了红卫兵领袖,造反派头头,并进入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位。这相当于县团级和副县长。

随着政治形势发展,红卫兵头头是不可能坐稳那个职位的,他跌下神坛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却充分说明,他思想深处是深藏着不安分的政治因子,也为他以后与命运的拼搏做了鲜明的注脚。

二、以命相搏,坚信在文学上出类拔萃

仁途是肯定走不通了,路遥决心在文学上出人头地。

由于家境贫寒,他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奖,连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没有,还是弟弟给他借来的。可见路遥的生活该是多么困难。

但是,由于他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贫困反而化为强大的动力。他节衣缩食,吃着简陋至极的伙食,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但是,为了坚定的理想,他毫不畏惧,长年坚持艰苦创作,继《人生》和《早上从中午开始》等作品闻名遐迩之后,《平凡的世界》再次一炮打响,在全国引发极大反响。

九十年代初,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但广播的小说连播,仍然使路遥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学大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那时,他还不到四十岁。

坚定的信仰,使路遥成功了。

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念,使他无愧于一个政治家。

政治家不等于政客,政治家也不一定是高官。政治家是指思想观念上的正确,坚定不移的信仰,无所畏惧的行动。

从骨子里带来的政治信仰,使他无时无刻不在心里涌动着汹湧的浪花。正因为此,他站在山上,指着他曾经奋头过的土地,对贾平凹说:我在这里曾经翻江倒海。

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自己由始至终信仰的形象比喻和寄托。

反映到他的作品里,也比较全面地诠释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政治家的素质和胸怀。

总结:

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和观念是掩饰不住的,总要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路遥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着坚定政治信仰和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路遥在生前,跟同行很少交往,贾平凹是他在文学圈里为数不多的朋友,每次路遥从陕北来西安,都会抽空去莲湖公园附近的西安市文联,找贾平凹彻夜长谈,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一是他们年龄相仿,贾平凹比路遥小三岁,他们之间不存在多大的代沟,在许多看法上没有大的分歧,容易达成一致。

二是贾平凹的性格正好跟路遥相反,贾平凹性格内向、绵软,路遥性格外向、好强,他们之间交谈时,贾平凹是一个很好的听众,每当有不同意见时,贾平凹也不会对路遥过多的反驳,这一点是路遥非常喜欢的。

三是路遥成名比贾平凹早出好几年,路遥早在1982年依靠《人生》的出版,就在全国文坛就打响了名气,而贾平凹那时还显得默默无名,始终对路遥有一种崇拜之情。

因此,他们二人能长期保持友谊。

2007年,贾平凹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路遥》的文章,里边有这样一句评价路遥的话: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在文章末尾,贾平凹又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极高,既肯定了路遥作为作家的高度,又肯定了路遥具有“政治家”才华。还给路遥盖棺定论,他可以跟石鲁一样被载入史册。

贾平凹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依据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路遥了。

主要原因是受家庭环境影响,路遥自小养成了敏感、好强、强硬、果敢的性格,在贾平凹看来,这些性格分明就是“政治家”的性格。

路遥出生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一家人常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愁眉苦脸。小时候的路遥,啃着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馍长大,偶尔吃上一顿玉米面,甚至是一口小麦面做的食物,对他来说,就是很好的美味。他常常抱着高粱面馍啃食的情景,成为同学们嘲笑他、欺负他的借口,路遥为此受到了不少嘲讽。

所以,路遥发誓将来一定要跳出农门,出人头地,摆脱贫困。

为了这个信念,路遥拼了命的学习,只有考取第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时,路遥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安慰。

20岁左右时,当同龄人已经娶妻生子,路遥却看不上对他有好感的农村姑娘,在他的意识里,一定要娶一个漂亮的城市姑娘或者知青姑娘,不仅是为自己看,更是为别人看。

25之前,路遥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表现非常积极,但由于一些原因,他最终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只能退求其次,准备在文学上出人头地。

因为在整个80年代,文学火得一塌糊涂,三个年轻人里边,有两个半是文学青年,许多年轻人依靠搞文学,发表作品,一炮打响,立即成为全国名人。这样的现实,对路遥的诱惑力非常大,他看到了文学可以带来功名的无限可能。因此,路遥把名字从王卫国改成了路遥,全力以赴地进军文坛。

忍辱负重10年后,终于在1991年,凭借《平凡的世界》摘取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此,他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领奖后回到陕西作协大院,接受报纸采访时,路遥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从这句话完全能看出,路遥骨子里有一种强硬和野心,绝对不是善茬。

《平凡的世界》给路遥带来声名显赫的同时,却由于高强度写作让他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生命垂危。

大约在1992年夏天,路遥不得不返回延安休养。贾平凹以朋友的身份去看望他,陪路遥散步路过某个山头时,路遥指着山下对贾平凹说:我当年穿着件破棉袄在这里放羊,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

贾平凹心里自然明白路遥说的是什么,路遥当年在这里表现很积极,刮起了许多大风,令许多同龄人闻风丧胆。到生命垂危时,路遥骨子里的记忆,仍然停留在那份火热里。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不光路遥是政治家,贾平凹,莫言…等那个作家会不是政治家呢?关键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都是讲政治的,而且他们所讲的政治,也都充分反映在他们各自的作品里。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提到的,全句是这样的:“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而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由此可见,贾平凹如此之说并非对路遥的一种否定,而是一种极高的褒扬。

政治家并非政客,本来就是对一个人格局的高度肯定。路遥的写作与时代紧密结合,他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在特定的时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似乎只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与之相比,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内还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关于路遥写作的艺术性在圈内圈外的评价并不一致,但他作品的特点十分鲜明,那就是史诗般的恢弘气势,扎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但客观而言,在语言上略显粗糙,在主题的创新和拓展上还略显不足,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还有概念化的倾向,这与他本人的文学趣味有关,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还需更长的历史来检验。

路遥不幸英年早逝,他的生命在最红最火的时候戛然而止,这种悲剧性的个人命运也给了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圣洁的光芒,放大了他作品的综合效应,似乎有种殉道的意味。他的作品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相似,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而罗中立延续了《父亲》这种风格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后逐渐走低,于是后期不得不变法求突破,但在大众眼里罗中立好像越来越江郎才尽,但其实后期的作品才是他真正的成熟后风格。而路遥显然一直活在《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光环中,人们无法推想假如路遥再多活几十年的话,他的作品风格又会怎样?又将收获怎样的掌声或是批评声?这一切永远也无法得知了。

路遥在写小说之前的一段岁月中,也算是短暂从政过吧,而且干过文艺宣传员。在那段岁月中,政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路遥在他的创作中,立足于现实政治始终是他作品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这从这个角度看,贾平凹对他的这句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是贬是褒,还是明褒实贬,当下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没有奇怪的。文艺是为政治服务,路遥写作这么长久,小说写得这么出色,特别是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可称为文学界的佳作和典范,乃是难得一见文学鸿著。出于对路遥的敬仰,贾平凹在路遥的作家头上再加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头衔又有何不可呢?现在不是提倡复合型人才吗?贾平凹同志与时俱进,并且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他不拘泥于作家一职,现还是一名书法大家,向他求字的人络延不绝,虽说他的字是最贵的,但还是供不应求,缺口很大,经常要等个把月才补足货。这也是作家兼书法家独有的魅力和"金钱的风采"!

综上所述,贾平凹称路遥是出色政治家是恰如其份和定位准确,也是体现了贾平凹对政治嗅觉的灵敏度,以后不但作家可以是政治家,还可以是书法家和歌唱家,这样的多面作家不是我们现社会急需的吗?现我们的名人都是有多重身份,这样就可以充分认定这些名人的存在价值。特别在互推上,文化名人都不遗余力。从贾浅浅的"浅浅体"和"屎尿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后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作结束语: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篇记念路遥的文章中,称路遥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路遥在还不是路遥,还是名叫王卫国时,他就是一个政治狂热分子。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王卫国以“老三届”中学生的身份,造反起家,成了本县红色造反军团的红卫兵领袖,成了当地响当当的造反派人物。他是造反军团的军长,被人称“王军长”,以红卫兵领袖的身份参与本县革命与造反运动。此后不久,在“三结合”中,同样以红卫兵领袖的身份,被结合进县革委会,成为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而那年,王卫国只有19岁。

虽然只有19岁,但血液里的政治狂热,让他日夜充满激情,一副独步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确实,那个年代是个特殊的年代,不只是王卫国,很多人,很多青年都是满腔热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大有“革命者无所畏惧,革命者重造世界”的雄心壮志。王卫国骨子里有一种不安份的因子,他那时候正是一副雄图天下,向全世界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勇气概。19岁成为县革委副主任,在作家里,路遥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当后来某一天,已经成为作家,并且已经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成名的路遥,在患病之时,对陪同他散心的贾平凹指着延北的一处山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可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虽然已经是成名作家了,但路遥依然怀念当年的王卫国,怀念曾经的那份荣耀与武威,那是作家的头衔给予不了他的,那只能是政治家才拥有的光环,也只有政治家才能翻江倒海地折腾这个世界。

路遥当作家,只是他人生的歧途,并不是他向往的人生,也不是他设定的道路。当年因为世事多变,高高在上的年轻政治家王卫国,最终被打下了马,被贬回山村里当了一个最底层的农民,身穿破棉袄在山上放羊,在地里耕田。但他的心没有死,于是,为了摆脱穷苦的农村生活,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活成人上人,路遥选择了政治失意后的第二条路,这是一条退而求其次的人生之路:当作家。那时候,除了当兵、招工、上大学,脱离农村唯一的出路,就是写作,用写作一举成名,以摆脱农村,脱去“农民”这身当年最低贱最穷苦最为人瞧不起的外衣,也叫“农皮”。

路遥最终成功了,他在县报上发了文章和诗歌,后来又被调进县里一个宣传队工作,参与编辑文化馆的文艺报,再后来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最终调进省作协,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虽然如此,路遥还是不能彻底放下他的政治梦,他对政治有着天然的深厚的兴趣和狂热。他曾说过,如果中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他要竞选延安市的市长。瞧,他虽然已经是省作协的专业作家和作协领导了,他依然会说这样的话,依然对政治情有独钟。可见他心中有着更多的有关政治家的梦想,只是天不假年,他只活了42岁,无法等到国家体制真正改革的那一天。

所以,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没有人知道,但他确实更适合于当一个政治家或者官员,当作家,他缺点儿贾平凹的才华与机敏,缺点儿陈忠实的厚重与历史感,他是用勤奋和激情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而不是靠一个作家的潜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