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为何没能竞争过哥哥曹丕成为曹操继承人?
曹植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曹操一度曾有过把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想法。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曹丕。
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点:
一、书生难以掌控大局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诸候四起,割据称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已成为名义上的当政者,并且已经打下了北方的半壁江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他的接班人,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政治家的胆魄,军事家的谋略,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量,要有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
反观曹植,就是一个吟诗作赋的文人,多愁善感,儿女情长,没有掌控全局一揽天下的气质和素养。
当然,曹丕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但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与曹植相比,曹丕在这方面毕竟要比弟弟高出许多。
二、不擅于玩弄权术。
尽管曹植也梦想接父亲的班掌控权力,但他却不擅于玩弄权术,加之身边又没有得力的助手为他出谋划策,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也就成为了必然。
尤其当竞争失败以后,他借酒浇愁放浪不羁,表现出在政治上极不成熟的弊端。所以才逼出了“煮豆燃豆萁”的千古名篇。
这个问题其实还要归纳于文人的弱点。穿衣戴帽,各好一套。纯粹的文人就不是当政治家的料。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操的选择还是正确的。
曹植为何没能竞争过哥哥曹丕成为曹操继承人?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曹植为何没能竞争过哥哥曹丕成为曹操继承人?
曹植与曹丕都是卞皇后所生,由于曹植的才华,曹操想册立曹植为王太子,最终为何让曹丕成了王位继承人呢?
山野老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从自身看,曹植书生气太重。
史书介绍,曹植为人不严格要求自己,饮酒没有节制。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增加曹植食邑五千户,加上原来的一共享有一万户食邑。
受到曹操的嘉奖,曹植把握不住,不知谨慎做人,反而嚣张放肆。
曹植趁曹操不在京城,乘车驶入驰道,大摇大摆地通过司马门出宫。
曹操得知后,将主公宫门的公车令处以死刑,从此冷落了曹植,也放弃了让曹植继承王位的打算。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襄樊,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让曹植带兵救援曹仁。
临行前,曹操召唤曹植接受训诫,可是此时的曹植烂醉如泥,无法面见曹操。
曹操不得不罢免曹植新任命的南中郎将,放弃让曹植救援曹仁的计划。
曹植由此又失去了一次考验的机会。
曹丕不同,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任何人都十分友善,尽管这是装的,但是效果很好。
曹丕在宫中,没有人说曹丕的不是,就是一般的宫女、佣人都说曹丕的好话,这让曹丕有了好名声。
二,从外部看,曹植身边的人格局不够。
曹植身边有很多才子,如杨修、丁仪、丁廙等,这些人都是曹操的心腹。
杨修替曹操掌管军粮,《典略》介绍杨修说:“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
丁仪、丁廙兄弟俩,更是曹操器重的人物。
对于丁仪,曹操曾经想把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他,由于曹丕在中间捣乱,曹操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后来,曹操与丁仪交谈,更加赏识丁仪的学识,后悔不该听曹丕的建议。
有这样一批人辅佐曹植,应该是曹操满意的事情,但是这些人书卷味太浓,在一起的时候,主要交流的是文学上的事情,对于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他们因为得到曹操的赏识,以为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不上心。
曹丕就不同了,当曹丕察觉到曹操想册封曹植为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就去请教贾诩。
贾诩说:“不要去争什么王位继承权,好好做个儿子就够了。”
曹丕听信贾诩的话,明里从来去争名夺利,只是注重自己在曹操面前表现一个儿子的孝道,由此获得了曹操的注意。
三,从曹操的角度看,注重的是历史教训。
曹操尽管对曹植很失望,由于赏识曹植的才华,还是有心扶持曹植上位。
尽管曹操有心扶持曹植上位,还是对曹植散漫的个性不放心。
对于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曹操很慎重,专门找了丁仪、丁廙、贾诩等人商量。
丁仪面对曹操,直言不讳,称赞曹植有才华,应该让曹植继承王位。
丁廙更露骨。
丁廙对曹操说,曹植继承王位,可以让曹魏“永授无穷之祚”。
曹操听了很高兴,史书说:“太祖深纳之。”
之后,曹操又与贾诩见面,就王位继承人征求贾诩的意见。
贾诩半天不做声。
曹操有点沉不住气,问贾诩说:“你怎么不回答我的问话呢?”
贾诩说:“我正在琢磨如何回答主公的问话。”
曹操问:“想好了没有?”
贾诩说:“想好了!”
曹操说:“想好了就说给我听听。”
贾诩说:“我正在想袁绍与刘表册立太子的事情。”
贾诩的话是提醒曹操想起了袁绍与刘表立幼不立长的结局
贾诩还没有说完,曹操笑着说:“我知道了!”
曹操很快就册立曹丕为王位继承人。
综上所述,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就算有三个人帮你,但是这三个帮你的人一定是明白人,否则只会坏事。曹丕与曹植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曹植为何没能竞争过哥哥曹丕成为曹操继承人?
即使没有系统地阅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曹植这个人物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知名度。毕竟那首“煮豆燃豆萁”,一直以来都作为课本上必然会出现的经典诗歌而被大多数中国所熟悉。然而在此以外,除了研究文学的专业学者以外,曹植的其他形象就显得不是这么明确了,似乎除了如“文采好”和“被哥哥欺负”这两个标签外,曹植的存在感并没有特别高。当然这也难怪,毕竟三国时代的英雄太多,一个曹植并不能算什么,就算是写诗他爹写的也更广为人知。然而这其实只是表象,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植的人生经历恰恰改变了一部分历史,而他本身也作为了见证历史的一部分度过了自己的人生。那么,曹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少年天才曹植字子健,是曹操第二任正妻卞夫人的三儿子,不得不说的是卞夫人在生育和教育儿子这点上很有办法,四个儿子中有三个都是很出色的人才。曹彰战功赫赫,曹丕文武双全,而曹植则有着杰出的文学才华,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曹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的,平生的爱好就是女人、权力还有天才,前两个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最后一个却是可遇不可求。天才又不能靠流水线量产,偶尔诞生一个就已经是走运了,而曹植恰恰就搔到了曹操的痒处。老爹自己文章就写得好,自然希望儿子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曹植的性格还跟年轻时候的曹操一模一样,为人率性自然,不拘小节。此时的曹操虽然迫于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不得不变成一个政治生物,但谁又希望有这么大的压力呢?自然而然的曹操也就对曹植宠爱有加。
这种宠爱不仅体现在曹操平时对待曹植的言谈举止中,更渗透到了曹操对自己事业的安排上。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在长子曹昂死于征伐张绣的过程中后,曹操在名义上就没有了真正合法的继承人。而对于此后被立为正室的卞夫人来说,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都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两个人谁作为后继者都是一样的,这两点直接决定了在曹操确立后继者的问题上,曹植所拥有的可能性非常大。既没有所谓“嫡子”身份的阻碍,更加没有很明确的反对者,而曹操的性格里那份艺术家的非理性,也让他对曹植有了很大的期望。
二,后继者之争于是从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建立了铜雀台开始直到十年后曹操病逝,曹植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一段经历,也就是跟自己的哥哥曹丕竞争世子之位的过程。其实最开始曹植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才华,曹植的文学才华完全是依赖自己的天赋,跟他的身份没有任何关系,这份天赋已然强大到同时代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不能望其项背。虽然“文人相轻”,但到了曹植这种吊打的程度后,基本上所有的文化人都成了曹植的舔狗,不敢去轻视。这就让他那个既写了文学批评又同时开启了七言诗仙河的哥哥曹丕,感到非常不舒服,当然更重要的在于原本应该有自己集成的家业眼看着就要落到了弟弟手中,曹丕作为长子就不得不思考自己应该想怎么办。
既然曹植的才华和道德都没有问题,唯一可以下手的地方可能就只有性格上了。而这方面又恰恰是曹植的死穴,前文说道曹植喜欢任性行事,不追求礼法和规则的约束,而这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弱点。而曹植自己在这方面又不加以改良,经常会犯下各种问题,例如喝醉了就驾着马车驰骋在专属皇帝通行的驰道上,最后甚至到了在曹操命令他前去援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之时,曹植都醉酒不能成行。这些行为不仅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也让曹丕获得了击败曹植的机会,他采取了跟曹植完全相反的举动,努力的掩饰和遮盖自己的问题,表现出一副虚心求教而且性情内敛冷静的形象。最终让曹操决定将后世的基业传给曹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
三,凄凉的后半生在曹丕登上皇位后,他终于有了机会对付自己的这个弟弟。著名的“七步诗”事件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然而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议。因为它原本并没有被陈寿的《三国志》所记载,而是放到了南朝宋的文学小说《世说新语》中,所以很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不过这跟曹丕的性格倒是非常接近,实际上曹丕在历史上的确以小心眼著称。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很大的自我性,而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七步诗”事件,曹植在曹魏政权中的位置也非常尴尬,不管是曹丕还是其子曹叡都对他忌惮不已,毕竟作为曾经皇位的竞争对象,怎么说都不能算是让人信任和喜欢的人。然而这口锅全给曹植也不合适,实际上曹魏这种打击宗族势力的政策方针,是曹丕早就已经制定的,无论有没有曹植,都会这样延续下去。
至于曹植本身的能力,文采毋庸置疑,其他方面也未必很差,否则曹操也不可能曾经想过要让曹植成为自己的继承人,某种程度来说曹植也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只不过这些跟他的性格问题相比不值一提,而另一方面,始终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在四十多岁时病逝,只留下自己的诗文传诵给后代的人。尽管后来的粉丝舔狗无数,实际上他自己也看不到了,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呢?反正对曹植最大的吹捧来源于南朝诗人谢灵运,“才高八斗”就是从他身上而来,或许九泉之下的曹植看到这点,也会有小小的欣慰吧。
曹植为何没能竞争过哥哥曹丕成为曹操继承人?
因为不是皇后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