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宋江招安落得千古骂名,原因无非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意识形态所决定
今人看旧人,往往是用今天的观念去理解旧时的形态。
在今人看来,一千年前的北宋王朝,腐朽没落,荒淫透顶,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于是便有无数志士仁人揭杆而起,要推翻那个人吃人的反动统治阶级。在这个观念统领下,宋江招安的举措,无疑是背道而驰。所以招来骂名。
二、葬送了梁山的大好局面
梁山108将的鼎盛时期,朝廷屡次清剿都以失败告终。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直到把高俅这个大奸臣活捉上山,真是大快人心。梁山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的是神仙般的快活日子。
在这个背景下,举手向朝廷投降,使梁山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得不偿失。
三、下场凄惨不得善终
梁山被招安后,人马立刻被朝廷派去北伐辽国,南征方腊,落得损兵折将,死伤大半。宋江和卢俊义两位一二把手被奸臣毒死,吴用花荣两个亲信吊死在宋江坟前,幸存的几位将领也都不得善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样的悲惨结局,分明验证了招安并不是光明大道,而是一条不归路。
总结:
综上所述,致使今人认为宋江的招安路线等于是害人害己害了梁山,所以招来了骂名。
至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否还有比招安更好的出路,非本文所要阐述的内容,故不再赘述。
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其实,宋江招安是大势所趋,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总是被后人喷,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喷的最多的是当代人
我们现代人所接受的知识已经与古代不同了,古代学习的是“忠孝”思想,忠于朝廷、做皇帝的忠臣孝子;而我们现代人,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就开始批判这类的思想。我们称之为“愚忠”、“愚孝”。
所以在我们看来宋江心心念念像投靠朝廷的怀抱是比较可笑的,不如揭竿而起自立为王。
第二,伟大的人定了调子
现在的历史比较注重历代的农民起义,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毛主席在评价《水浒传》时,这样说: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老人家的这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们对于宋江,对于他的投降自然没有什么好印象。
第三,根据《水浒传》中的描写投降可惜
在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前往征讨辽国。
此时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是宋军为首,攻打平峪县,引军三万;另一路是卢俊义为首,攻打玉田县,也是三万人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马未随行如此算下来梁山的人马怎么也有七万左右。
凭借着这些兵马他们灭了辽国、平定了田虎、王庆、方腊的叛乱。可见宋江的实力还是可以的,如此实力,自立为王绝对不是梦。
梁山泊一直给人一种无敌的感觉,军事上,很少有败绩。这正是读者们接受不了宋江招安的理由。
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中国历史上谁骂过宋江?骂的是什么?为什么骂?
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那个时代招安是没错的,当然了,小时候看小人书看的那叫一个憋屈,长大了经历的事多了才发现招安是当时最好的出路,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进体制了成公务员了,而且还不要考试的那种。其实宋江如果能做到清君侧,除了那四个奸臣再招安效果更好。否则宁可不招安。这样的话就算招安失败也不会留下骂名。
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不要说是那个时代,就算是近代,土匪今日为匪,明日为兵的事情也是大把的,搁到现代那是没土匪了,但只要国家说特赦招安,相应的人肯定也是大把。
所以说招安寻正途,和时代认知没有关系,因为国家意识和国家权利、身份才是人类的主流。
但是这种追求正途的行为目的性是极强的,那就是 谋个好前程,能立功受奖,封妻荫子。
所以宋江要招安,大家虽然也有反对的,但是最后基本还是都跟着去了。公孙胜倒是跑的早,那是因为公孙胜是蓟州人,而当时的蓟州是归属辽国管辖的,所以公孙胜其实是辽国人,对于北宋的国家认知感没那么强,而且他在蓟州是规规矩矩的出家人,到了宋国才抢劫杀人放火的。
其实杨雄也是蓟州人,但是他在蓟州的身份是逃犯,所以也走不得。
那么大家既然招安了,当然是想个荣华富贵,可是土匪招安过来人,没点功劳怎么享受荣华富贵呢?所以要去建功立业,要去征四寇,结果十去七八,折损过半,剩下的,也只封了小官儿,而且又被奸臣谋害下毒,所以整个儿一看,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这笔买卖赔了,赔的很惨。
这自然让人唏嘘、惋惜。
不过大家都没有骂宋江,只是心里觉得惋惜而已,真正的骂是从“近代接批水浒开始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千古。毕竟伟人说了,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原本就对招安不满的传统,被人点破,自然是骂声四起。其实都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而已。
宋江接受招安是明智的选择,但为何落得千古骂名?
因为小说里的宋江已经拥有了轻松颠覆宋王朝,消灭辽的硬实力。所以他当时的情况下招安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