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这是个很有讲究的问题。
多年前,当了一辈子语文教师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他老人家,即:为什么我国的成语典故大都诞生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居多,而现代社会却很少诞生成语呢?
父亲的回答是: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还没有发明纸张,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一大卷竹简重量很大,既不易保管携带,也刻不上多少字。所以古人惜墨如金,便把特别有意义的事件用通俗易懂又蕴涵深刻的成语总结出来,仅用几个字就足以代表很丰富的内涵。比如围魏救赵,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盲人摸象,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等。仅用四个字就代表了一个故事,大大地节省了竹简的使用。
而我们今天有了纸张,大大地方便了书写和保管携带,所以成语诞生得相对就少了许多。简言之,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客观上促成了成语的诞生和发展。
对父亲的这番解释,我至今仍然信服。这应该是成语在古代诞生较多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认为还有一点是古代成语诞生较多的次要原因,即:
古人写作是用文言文,不是我们现代所用的白话文。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文言文特别注重浓缩和凝炼,一个字词往往代表许多涵义。这在客观上为成语的诞生提供了先天条件。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注重直接抒情达意,能说明的事情就直接说清了,所以也就减少了成语的诞生。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
之所以古代成语诞生较多,是因为古代没有纸张,用竹简代替用纸,由于书写困难又不易保管携带,加之是用文言文写作,所以就诞生了许多几个字就代表诸多涵义的成语。
另外,现代也不是没有成语诞生,比如“不忘初心”,“改革开放”等等。只是纯正的成语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演化的。现代成语沉淀的时间太短,所以还形不成气候。再过几百年,估计现在的成语也同样会流传与世成为经典的。
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这个话题有意思。
所谓成语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是汉字特有的、固定的结构形式,是精美语句的浓缩,甚至是一个故事的概括和总结,所以说成语是有灵魂的。
其实一开始是没有成语的,它只是以一种习惯用语或谚语的方式而存在,后来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的冼礼。人们就将它整理为成语。
中华汉字数以万计,并且还一字多义,所排列组合的词汇应是无限的,遍观历史,朝朝代代都有成语的诞生,难到唯独我辈就不能创造成语。回答是否定的,有没有成语要留给后人来评说。
不过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不难发现当今许多时事用语,网络热词就以成语的形式存在。比如,情系三农、丝绸复兴,2025、勿忘初心、以及不喜勿喷等等,多年后也许就是成语。谢谢!
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似乎是脑力与智力的下退期,创造的本能没有激发出来。
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现代也有。
成语,顾名思义是成定式的用语。
也就是不同的字或词语固定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新的有独特内涵的用语。
所以成语的形成有两个条件:
一是有独特的且有价值的内涵;二是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先说说古代。
1、古代的成语,大多由一些历史史实典故归纳形成,通过简短的成定式的用语来高度概括类似的事情或原理。
如:围魏救赵、逐鹿中原、定鼎天下、一字千金等,从成语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相应的历史事件。
2、文人创作。文人自主创作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经过文化的扩散,进而形成固定的用语。
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涸泽而渔、大鹏展翅、青梅竹马等。这是文人对我们文化的贡献。
以上两点,都说明了成语必定要有独特有价值的内涵,否则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3、此外,成语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的催化。
在古代,一个成语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就必然需要时间来扩散。
古代文化的传播很慢,有的是因为当政者的压制,有的因空间的距离,有的因知识的获取难度大等。如此便造成了新知识被接受的时间很缓慢。
就比如杜甫,他的诗被广泛接受,一直要到宋朝时期。而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过去200年了。
再来说现代。
现代跟古代还不一样。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加快,往往并不需要长时间来催化,短时间内新知识便会传递出去。
所以谁传播得多,传播得广,影响力大,他的作品就容易形成新的成语。
现代社会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有三个人:毛主席、梁启超、鲁迅。
毛主席创造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江山如此多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等。
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字的。其实这是个误解,成语大多是四字,但还有三字或多字的。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
毛主席的很多诗词中有独特内涵,而这种内涵往往超出了原来的出处内容,多被引用后就成了成语。
再比如梁启超先生。他创造了最著名的两个成语: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来统一56个民族,让其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第二个成语是他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时总结出来的,已经成了爱国爱文化的重要思想标签,激励了抗战时期的大量青年。
鲁迅先生不仅创造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他的诗歌更是现代古体诗写得最好,被引用最多最出名的诗人。
他创造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等等。
它们被引用的此书太高了,可以说很多都已经成了各种场合的化用,超出了一般诗句的范畴,你不能不说这已经是成定式的用语了。
所以,现代也是有新成语的。
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现代不是没有新成语,只不过没注意到而已。如“改革开放”,翻身解放,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天换地,脱贫致富,不忘初心……
成语为什么都诞生在古代,现在为什么又没有诞生成语了?
说成语只出现与古代只能说你是少见多怪!其实近现代也出了有成语出现,跟古代相比可能是沧海一粟,但近现代才百十年,古代可是有几千年了,古代成语多是正常的,近现代成语少也是正常的。近现代出现的部分成语。
乌烟瘴气
出处: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引人注目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锣打鼓;引人注目的。”
指点江山
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丧权辱国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发奋图强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
出乎意料
出处: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电闪雷鸣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这主意通过电话就电闪雷鸣一样传遍工地。”
电火行空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我对于周公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人满为患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投机倒把
出处:浩然《艳阳天》第47章:“投机倒把是不符合政策条文的事情,弯弯绕那家伙能干这样傻事?”
崇洋媚外
出处: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还有些词汇,很有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也说不定,甚至已经被当成或认定为成语了。压力山大(鸭梨山大),出现于网络之上,经网友口口相传,迅速串红,以后可能会成为新成语。
隔壁老王:意指偷情,体现与现代社会不正当男女关系,与红杏出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炮走红:多指名人、明星、或者重大事件,因一件事或一部剧、一首歌等迅速串红的人或事。
招商引资、一国两制、警钟长鸣、引领时尚、改革开放、文艺复兴、形式主义等名词也有成为新成语的可能,甚至已经被当成了成语。
不到之处敬请头条诸友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