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汉献帝是奇货可居,曹丕才不肯将他送给刘备

或许有人说应该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因为刘备不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既然兴复汉室,那汉献帝来了,你应该礼遇,言下之意就是你当不成皇帝了。

看一看刘备你这个兴复汉室是不是真的,这大概是“恶心”的来源。

如果曹丕真这样做了,那就是下策了。

想想看,曹家控制朝廷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复杂的禅让制度,直接坐上皇帝位不就可以了?

如果真这么简单,那人人都可以当皇帝了。

三国时期的老百姓和百官的认知并不是这样的。

忠于东汉的人并没有死绝,杨修的父亲杨彪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曹丕当了皇帝,请杨彪出来做官,结果杨彪说:我杨彪担任过汉朝的三公,遭到乱世而不能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再去新朝任职。

言下之意就是忠于东汉,不理会魏朝。

如果这种表态出现在明清两朝,大概率脑袋没了。但在三国时期,杨彪这么说后,曹丕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赐他东西和待遇。

为什么?

这说明当时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左右朝廷的。这种局面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之后才得到解决。

汉献帝虽然没有权,但是他是一个象征,如果曹丕将汉献帝送给刘备,那就证明自己不是正统的。所以他继位之后,汉献帝在封地还是天子。再看南北朝之后夺位,前朝皇帝一般都会非正常死亡。

这就是当时人们的认知。

曹丕最怕的就是别人说自己是篡位的,采用了“禅让”这一种模式,让天下人认为自己得位是正的。曹操为什么将女儿嫁给汉献帝,就是拉抬自己家族的身份。

司马懿当初为什么不愿意出山帮曹操,实质上就是看不起曹操是宦官之后。因为像杨彪这样的名士他们或会屈从于曹操的权势,但怎么可能打心底看得起呢。

曹操杀了杨修,但遇到杨修的父亲杨彪还是客客气气的,并没有借故诛杀。

有人说刘备真的接到汉献帝怎么办?

这个很好办,汉献帝同样会“禅让”给刘备,这等于将正统性给了刘备,那曹魏就是非法的了。

或许有些人还不理解,我们再来看一段孙权称帝时,刘晔劝曹丕不要封孙权为吴王,就会明白曹丕是不可能将汉献帝送给刘备的。

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权虽有雄才,故汉票骑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以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认为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资治通鉴魏纪》

在那个时候,名份是很重要,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所以曹丕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等于在法统上承认了曹魏政权具有合法性。同时,也宣告了刘备和孙权两大集团不具有合法性。因为汉朝没有了,刘备和孙权的一切官职(都是汉朝的官职)都要作废。而在此之前的战争,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和孙权,他们都是以汉廷官员的身份在交战的。

比如说赤壁之战,曹、刘、孙三家当时的身份分别是:

曹操——汉朝丞相

刘备——汉朝左将军兼豫州牧

孙权——汉朝讨虏将军

曹操借汉献帝的名义,以“奉诏讨贼”的方式讨伐四方之不服。而孙权和刘备则以“奉衣带诏讨贼”的名义,进行舆论还击。

三家的出兵,都具有合法性。

到了赤壁之战后,三方的舆论战又进一步的升级。刘备以豫州牧的身份替孙权表举的一堆职务,加强孙权的合法地位,而周瑜也抛出了著名的“名为汉相,实乃汉贼”的抨击言论,在舆论上打击曹操。

后来,天下舆论逼得曹操不得不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说,汉室虽然只是一个空壳,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但是这个空壳和这个傀儡,在法统上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曹丕后来篡汉自立,搞三进三让,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权具有统治合法性。

当篡汉之后,为了要保证这个合法性。曹丕不仅仅不能把汉末帝送走,他还得把汉献帝好吃好喝的养着,时不时地还要拉出来刷一摔存在感,以表示大魏代汉是承天景命,顺应人心。

同时,他还能恶心刘备、孙权,让他们的合法性荡然无存。毕竟,汉室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合法政权是大魏。刘备和孙权先前的那些汉廷职务,通通都要作废。孙权被一撸到底,什么都没有了。而刘备虽然在自立汉中王时,把职务全交还给献帝了。但是,刘备的汉中王也是汉朝的汉中王。现在没有汉朝了,他的汉中王也没有合法性。

如此一来:

刘备再想讨伐大魏,他该以什么身份出兵?

孙权再想讨伐大魏,他该以什么身份出兵?

于是,为了给自己找身份。刘备自己给自己创造合法性:他宣称汉献帝已死,曹丕的政权不合法。自己则另立汉室,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合法性。

而孙权没有刘备的优势,于是他一面向曹丕称臣,一面继续以汉室孤臣自居,也就是搞骑墙主义。既让曹丕给他合法性,同时也不完全臣服曹丕。

但是我们知道,汉献帝没死,刘备自创的合法性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而孙权的骑墙主义也只是一时之策,不可能永远这么玩下去。

因此,汉献帝在这个时候,看似是一张没有用的废牌,但实则是王牌。

如果曹丕把汉献帝送给了刘备,一方面,他就坐实了篡位贼子的罪名;另一方面,把汉献帝这个亡国之君送给了刘备,那是等于是把“前朝政府”变成了“流亡政府”。

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哪里是累赘?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陷儿饼!

之前还要搞“衣带诏”讨贼,现在好了。衣带诏都不用了,直接发诏书讨伐曹丕!

至于说刘备和汉献帝的位置怎么摆,这个实在太简单了。

若汉献帝被送到益州,刘备必然会出城二百里迎接。然后刘备表示要退位让贤,汉献帝可能会坚决不从,也可能会接受。不过接受不接受都没有关系。

因为,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果刘备退位,汉献帝复位,刘备会以仅次于皇帝的二号身份继续控制蜀汉朝廷;如果汉献帝不复位,刘备可以直接以太上皇的名义尊奉献帝为帝,把他供起来。

至于统一天下后,怎么处理汉献帝,那方法可就多了。可杀、可软禁、可继续当尊菩萨供起来,都可以。

所以说,曹丕除非是脑子坏了才敢把汉献帝送过去。而刘备在接到汉献帝后,立即就有合法性。

曹丕这不是在给刘备送“恶心”,他是在给刘备送“王炸”大礼包。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居然有人想要送个王炸给对方?你确定不是自寻死路?

很多人觉得刘协作为前朝逊帝,早已经没有能力号令天下诸侯。然而四五百年的大汉基业使得刘氏帝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何之高贵,恐怕大家可以想象的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了刘协的权力。纵使已经形成了实际的统治,但终其一生没敢再进一步,僭越帝位,篡汉自立!就是因为曹操一直担心刘氏四百年基业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妄行废立势必影响天下民心。只是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送进了皇宫做了刘协的皇后和贵妃。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曹操魏王之位,领丞相一职。曹丕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曹丕继承父亲魏王之位后便开始着手准备篡汉自立魏国一事。经过了一番政治博弈之后,朝中忠心汉室,支持刘协的势力很快被清洗干净。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要学尧舜禹的“禅让大礼”了。

刘协心不甘情不愿地派人去三请魏王曹丕顺应天意,顺应民心所向继位称帝。曹丕假惺惺的三辞其位。等这一切的戏份演完做足了。曹丕继承天子位,建立国号:魏。改年号建安为黄初,公元220年为黄初元年。

在曹丕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之后,面对前朝逊帝刘协。曹丕是如何安置的呐?

魏文帝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食碌万户,一切礼仪按照天子之礼,在山阳县内可以按照汉朝礼仪祭拜汉朝历代先祖,见魏国皇帝可以不拜之特权。就这样刘协在山阳邑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十几年岁月。并且刘协的晚年利用自己对医学的了解,做了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在山阳县济世救人。

曹丕为何不杀了刘协永绝后患,或者送给蜀中刘备恶心刘备?

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曹丕为何没有杀死刘协,曹丕已经得到了天下,同时也消除了刘协对自己的威胁,此时再杀刘协反而会背负一个历史的恶名,给天下人留下把柄,甚至招致百姓民心相背。

而曹丕为何不把刘协送给他的皇叔刘备呢?其实如果这样做了那曹丕可就真的是愚昧至极了。汉献帝刘协虽说将皇位让给了自己,但是刘协作为400余年汉朝的正统继承人,又做了几十年的汉朝皇帝,其影响力不可忽略。倘若将其送给刘备,则相当于将一个王炸送给了敌人。不仅不会给刘备带去难题,反而将主动权交到了刘备手中。刘备既可以在半道上劫杀之将罪名推给曹丕,也可以将刘协引入蜀中,对外说禅位一事子虚乌有。实则是曹丕篡汉自立,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则全国广大的底层百姓的民心不可不为其所动。到那时才真的是后悔莫及。因此曹丕将刘协放在了山东山阳县就是为了保证刘协距离刘备和孙权十万八千里,活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你觉得刘协能够送给刘备吗?刘备真的怕刘协入蜀吗?诸葛亮又会如何利用这张“王牌”呐?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曹丕如果真蠢到会把汉献帝送给刘备,那么历史上又会多了一个典故:曹丕送汉献帝给刘备---赔了道义又恶心了自已!

曹丕唯一能恶心刘备的方法就是:以汉为国号继承刘协的皇位,曹丕自称为汉朝皇帝,那么刘备这个自诩为汉室宗亲,以恢复汉室为政治口号的政权,还真不好应对。

刘备总不能再称一个汉朝皇帝,那就完全没有合法性了,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只有一个。

事实上,无论是曹丕还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权存在,都要追求合法性,所谓的恶心也不过是以正统政权自居面对乱臣贼子的心态。可是谁是汉?谁又是贼?每个人都有一套说辞。

从事实上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又身居中国之地,成为历朝历朝都承认的正统政权,曹丕政权的合法性更高一些,虽然这个禅让多少有些威逼的意昧,但好歹曹丕是按照流程走完了整个禅让的过程,并且在表面上,汉献帝也是极力配合,不配合没办法啊,要命啊。

除了禅让,曹丕还有一个非常有正统性的理由,就是曹魏的地盘身居中国之地,中国之地就是中原之地,古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的正中间就是中国,中国之外是蛮夷狄戎,居中国之地的人则为华夏主体民族,就是正统性。这是刘备所不具备的优势。

只要曹丕接受了禅让,善待了汉献帝,那么曹丕就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他是不可能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如果真送给刘备,那恶心的不是刘备,而是曹丕自已。

如果,我说如果曹丕真傻到把汉献帝送到益州给刘备的话,那刘备会高兴得跳起来,只要汉献帝一来,刘备的政治合法性就更足了。

正因为曹丕建立的国号是“魏”,等于是一个新朝代取代了一个旧朝代,所以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刘备建立的国号是“汉”,以继承两汉四百年江山为已任,虽然这个国号不会带来实际好处,但是在政治上这是刘备唯一的合法性。

如果刘备得到汉献帝,那么将会延续曹操的政策,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刘备可以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布告天下人书,大概意思就是向天下说明:曹丕如何用威胁的手段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揭发曹丕狼子野心的作法,宣布汉献帝禅让曹丕不合法。

那么被恶心到的只有曹丕,这样一来,在政治上,曹丕就陷入被动,合法性受到怀疑,虽然不会让刘备反攻曹魏,但却可能让曹丕在一段时间内忙处理由此造成的不良反应,比如官员百姓的怀疑,内部的叛乱,不同政治势力的倾轧。

刘备如果称帝了,可以尊称汉献帝为太上皇,实际还是刘备主政,一点也恶心不到刘备,刘协照样做他的无实权皇帝,刘备如果没称帝,就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已做周文王,让他儿子当周武王,然后模仿当初曹丕禅位一样,让汉献帝禅让于刘禅就行了。

所以曹丕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不仅不会将汉献帝送给任何人,反而会对汉献帝严加看管,只要不离开封地,随他,离开就不行,这一点汉献帝也很配合。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答:因为压根恶心不了刘备。

题主所谓“恶心”,大概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刘备你自称为皇帝,现在我给你送去一个真皇帝,看你打算怎么办?假如不让出皇位,你就是乱臣贼子,人设全崩。假如让出皇位,刘备岂能甘心?

但这是一厢情愿了。

刘备不是傻子,汉献帝也不是傻子。曹丕既然能搞一回禅让,刘备自然也能搞一回禅让。汉献帝既然在曹丕那让了一回位,在刘备这何妨再让第二回。

因此,刘备假如得到汉献帝,不但不会恶心,反而会喜出望外。要知道,刘备登基虽然找了很多理由,但说到底还是“自立”。现在一个货真价实的天子摆在面前,刘备当皇帝顿时变得合理合法了。只需要汉献帝下一道禅位诏书即可。

到那时,事情估计会变成这样——

献帝入蜀,先主乃去尊号,自称曰汉中王。于是孔明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孔明奏曰:“曹丕篡汉自立,汉中王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光禄大夫谯周曰:“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汉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

帝遂令谯周草禅国之诏,太傅许靖宣于汉中王,诏曰:“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运不终,刘氏之数犹存,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继。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汉中王备。王其毋辞!”

汉中王闻诏,辞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立为帝,与篡窃何异!”许靖奏曰:“今曹丕已篡,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群臣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

文武回报献帝,帝谓群臣曰:“汉中王谦逊,如之奈何?”谯周曰:“昔尧崩之日,三年丧毕,舜辞位不受,让于丹朱,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然后受之。今陛下可再降诏,使知天心人望,并在一身,四方之众,咸欲仰德。汉中王自当允从。”帝乃又令谯周草诏,遣安汉将军糜竺持节至王宫。汉中王开读诏曰:

“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幸赖汉中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区夏。今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天之历数,实在尔躬。王虽谦抑自退,然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昔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汉承运乎五帝,本存传圣之义,王顺命于二京,岂绝绍烈之端?王其受之毋辞!”

汉中王叹曰:“备虽然汉之宗室,乃臣子也;若为此事,是反汉矣。畴日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备不得已,欲信大义,守此西土,以图兴复。僭居尊位,本出无奈,今汉帝既临,便当避尊让位,还于圣躬,忝窃天命,已属厚颜。奈何反使履加于首,上下失位乎?”

孔明见汉中王意甚坚,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于是孔明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

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

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汉帝亲禅,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汉中王视之,乃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也。

汉中王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孔明曰:“王上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即时送汉中王还宫,一面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礼,筑坛于成都武担之南。名“受禅坛”,诸事齐备,多官整设銮驾,迎请汉中王登坛致祭。

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罢祭文,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孔明奏曰:“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文武各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大赦天下。两川军民,无不欣跃。

(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段落改写)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汉献帝不是俘虏,他和明英宗不一样。

不论当时的瓦剌有多少目的,明英宗被放回去确实恶心了当时的大明。当上太上皇的明英宗不甘寂寞,也不想被软禁,发动夺门之变再度成为皇帝。而当年为了保住明朝的于谦就悲剧了。

汉献帝不是明英宗,刘备也不是于谦。

曹操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去整合天下的,因此他在名义上具有合理性。曹丕一上位就按捺不住,汉献帝禅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曹丕因为被禅让所以自认为正统,前朝皇帝刘协就成了前任的代表者而现在没有任何的特权。刘协失去了他的表面上的特权,他就是个高级平民而已。

如此一位平民如何能恶心到刘备呢?

而且曹丕要是这样做的确也非常不光彩,一个初来的开国之君如此器量实在不是大国的道理。

刘备称帝已经不可阻挡,刘协即便去了蜀地也无济于事。刘协不能给刘备手下带来实际意义,而刘备却可以。你说,他们会选择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