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曾经在一本资料中看到,红军长征初期,毛主席被共产国际的大员李德排挤出了领导层,李德讥讽毛主席是个土包子,没喝过洋墨水,打仗就靠《三国演义》。

不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恰恰就是靠《三国演义》打仗的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带领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熟读《三国演义》到底有没有用处,就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了。书中的封建糟粕和迷信思想当然不值得借鉴,但许多运筹帷幄雄韬伟略的思路和谋略,还是很值得今人效仿的。

一、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刘备深知要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大业,仅凭他们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先后三次屈尊去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诸葛亮感恩于刘备的一片诚心,初出茅庐就亮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战略思维,为刘备兴复汉室定下了基调。而且辅佐刘备取得了蜀汉政权。当刘备白帝托孤后,诸葛亮上书后主《出师表》,为完成刘备未尽的大业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后病故于五丈原。真正作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瑜“即生瑜何生亮”心胸狭窄难成大器的教训。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进军蜀国三分天下战略构想的前奏曲,其实质对东吴也是大有好处的。但东吴大都督周瑜忌贤妒能,几次三番要加害诸葛亮。最后导致自己积郁成疾,英年早逝。

三、舌战群儒,蒋干盗书,七擒孟获,杨修之死等典故回味无穷。

舌战群儒体现了运用博学多识外加极佳的口才,以一敌十,胜敌于雄辩之中。

蒋干盗书属于巧用离间计,把变节投敌为虎作倡之辈,借敌人之手予以消灭。

七擒孟获体现了两军交战,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终极用法。最后孟获也确实为蜀汉政权出了大力。

杨修之死说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意在说明要夹着尾巴做人不可张扬锋芒外露的道理。

总结:

当然,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饶有趣味又蕴涵深刻意义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上列出的只是小小微不足道的几件。但它已经由小见大由此及彼地说明,在《三国演义》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经典范例可以为我所用。

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不读三国,怎么能知道卧龙凤雏;

不读三国,怎么能知道三顾茅庐;

不读三国,怎么能知道桃源三结义;

不读三国,又哪里能知道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没有金刚钻谁敢揽那瓷器活。智慧的刘备,冷静的大刀关羽、二楞子张飞。三兄弟再刘备的领导下三次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这种毅力、哪来刘备的江山。

先有桃源三结义,后有三顾茅庐。这二者缺一不可,要是只有刘备一个人、诸葛亮献计策难道叫刘备去厮杀吗?这就好比现在的广告一样:自从有了关羽和张飞,刘备吃饭盆香、睡觉不怕蚊子咬。

三国里有渊博的知识,简单的举例;诸葛亮敲打战鼓黑灯瞎火,就能让曹操冷怂滴射箭。得到箭的诸葛亮笑了,谁知道曹操哭滴眼睛都肿了呢!一座城池被困,诸葛亮一个人坐那弹琴、生性多疑的曹操怕上当受骗,率领几十万大军,撤撤撤。

如果没有读三国,谁会知道诸葛亮还会那么多绝活;

如果没有读三国,抗日战争时期谁会知道诸葛亮的36计还这么好用呢。

如果没有读三国,现在警察抓罪犯时、怎么知道用引蛇出洞呢。

朋友们大家说读三国有没有用处呢?我笨我不回答!

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看到这个问题,小编脑海里不由地,崩出一句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如题,熟读三国到底有用没用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迄今为止,小编阅读次数最多的书籍,就是《三国演义》了。当然,这并不是小编把它当成了正史看;而是小编觉得,看懂了《三国演义》,就读懂了历史。

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想起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熟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孜孜不倦的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小编觉得,唐太宗的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得非常到位——我们熟读历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知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历史名人做了某件事;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是,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作为一部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分天下,直至最后的晋家一统。这么多的分分合合里,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历史规律;包含了所有的御人、用兵、做事的道理。

比如,小说开端的“天下大势,分久不合,合久必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将几千年的历史更替,总结到位;

比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创建自己的团队;

比如,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夷陵之战”,同样都是以少胜多,但是却变换了主角——上一次的“逆袭者”,在这一次却成了失败者。这是为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缺了哪一样?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而且小编觉得,《三国眼里》里,那么多的勾心斗角、那么多的权谋博弈,看懂过程,远比了解结果重要的多——只要你懂了为什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无非是名字变了,其他的都是照旧。那么,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有人说,史书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而小说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余的都是真的。那么,这样看来,《三国演义》既然能够讲清楚那么多的道理,它肯定是“真的”无疑了。所以,多读读,肯定是有用处的!

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三国就是一本活兵书,熟读还要熟练运用,灵活运用才行,毕竟三国只是一个古代的传史,不懂灵活运用在熟读也没用

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读三国有没有用处要一分为二来看。

三国文化影响整个东亚文明,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每一场战役都能熟记于心,闲聊时总能讲到三国,可见三国的影响力之大。

读三国有没有用?我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个人一直将三国当做历史事件和影视作品来看待,之所以要了解三国的历史,就是要弄明白三国时期所发生的事,当做影视作品来看待纯粹是消遣。

三国文化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但是三国文化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好像是变了味,特别是在近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十六计”在我眼中就是害人害己的文化,空城计、借刀杀人、草船借箭等等计谋,对当代中国年轻人有着非常坏的引导,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血泪史和发展史无不透露着这种计谋的身影。

就拿草船借箭来说明,当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提升的时候,我们一直都是草船借箭的思维,把别国的成果拿过来就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思维直到现在还贯穿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中美贸易战开打,中国这种长期草船借箭的思维不灵了,美国不射箭了,我们自己就没箭可用,华为的芯片就是造不出来,这就是悲哀。

读三国不要当真,当真会毁掉很多人的,投机取巧的本质是自身实力不济,但是从“三十六计”所传播的效果来看,国人不但不引以为耻,反而还引以为傲,不脚踏实地的干好本质工作,成天就喜欢投机取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如果一旦实施或者得逞,会让人上瘾,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会影响更多人,甚至是几代人。

三国时期本是一个人吃人、人踩人的时代,战乱时代所留下来的东西都透露着残酷、无情,所以我认为,读三国更多的是消遣,了解历史真相而已,至于有没有用,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熟三国到底有没有用处?

说没用的都是蠢人,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计谋堪称经典,比如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曹操用反间计除吕布,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