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水浒传》中,梁山有108位好汉,人们之所以最喜欢鲁智深,这是绝对有道理的。
理由如下:
第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用拿上山前劣迹斑斑的其他梁山好汉相比,仅拿梁山最有威望的两位好汉林冲和武松来和鲁智深相比,就可以见出分晓。
林冲是被人陷害,在一让再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奋起反击,杀掉了前来陷害他的坏蛋,于风雪之夜投奔了梁山。
而武松斗杀西门庆是为兄报仇,醉打蒋门神是报答施恩父子对他这个囚犯的盛情款待。大闹飞云浦是与劫杀他的杀手作战,他如果不杀了对方,对方就会杀死他,这是博命行为。而接下来的血溅鸳鸯楼,更是为了报仇血恨。
以上林武二人的行为,尽管也都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但毕竟是与自己有关。
相形之下,鲁智深的一系列壮举,与他自己一点关系没有,都是为了别人。
首屈一指的就是金翠莲父女与他素不相识,只是在饭馆里相遇,得知他们受到镇关西欺负,便不仅资助他们逃走,而且赶去镇关西的屠宰作坊,三拳便打死了对方。自己也丢掉了兵马提辖的工作,被迫流落江湖。
这种行为,与林武二人相比,是否相差甚远呢。
第二、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鲁智深逃难路过桃花村,见到刘太公的女儿被桃花山上的小霸王周通霸占。他作为一个过路之人,这件事与他毫无关系,而且主人刘太公也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以免惹出事端。可他执意还要出手相救。终于把小霸王周通打得跪地求饶,救下了刘太公的女儿。
第三、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计个人得失。
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子时,和林冲刚刚相识结拜为兄弟。听说林娘子被高衙内欺侮,他拎着禅仗就追上去找人拼命。是在林冲的劝阻下,他才善罢甘休。
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鲁智深埋伏在野猪林,救下了林冲的性命。为了确保安全,他不远千里护送林冲到沧州,才分手告别。
只是这次壮举,又使他丢掉了饭碗。高俅派人到大相国寺抓捕他,多亏他先期逃走,才免于杀身之祸 。
结语:
综上所述,鲁智深之所以受人爱戴,皆因为他高尚纯洁的人格魅力所致。
鲁智深在二龙山就是三山的总头领,领导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的三山聚义打青州。到梁山英雄排座次时,鲁智深是步军总头领,排名处在第一位。在南征方腊战役中,他生擒活捉方腊立下大功,最终却以坐化升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可见《水浒传》作者为塑造他这个人物倾注了极大心血。也是全书最为精彩成功的人物之一。
所以,鲁智深的威望和受人爱戴,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的。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鲁智深野性丛莽里的人性之光
《水浒传》,产生了一种印象,上山前后的水浒人物,多系惯犯悍匪、草寇山贼、赌棍凶徒、无业游民,或是失意官吏、叛军降将,总之好人不多。在他们的生涯中,血腥与酒肉作了主题词,杀人与越货成了主旋律,处处充斥着残忍与野性,即使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号,其行径也好不到哪里去。
然而,在这个野性的丛莽里,有一个人很特别,在他的生涯中,却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他也纵酒,但他往往给人以胸襟坦荡、气度阔大、痛快淋漓的冲天豪气;他也粗鲁,但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豁达大度,做事善始善终;他也禁欲,但他至多坚守独身主义,却对女性充满了怜悯与拯救之心;他也杀人,但他绝少像李逵、武松那样伤害无辜,这个人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圣叹)的鲁智深。
有诗歌:
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姻缘说堕桃花雨,儿戏蹴翻杨柳烟。
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
独撑一杖巡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
诗的确是个好东西,七言八句几乎概括了鲁智深一生际遇。前面六句就包括了五大事件,即拳打镇关西、出家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行侠野猪林,对其生平片断一一展开。
却撇开“片断”,着眼“总体”,作出了全面评价:“鲁智深不论何时都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人受欺侮,如己受欺侮。……平生未为自己做过一件事,就是说明:打镇关西不是为己,入销金帐不是为己,闹野猪林不是为己,烧瓦罐寺不是为己。”这段评论可以上追清人燕南尚生,二者颇多相合之处:鲁智深“以平天下之不平为己任,专一舍身救人,则仁也,而非卤莽也。神禹于一夫饥犹己饥之,一夫溺犹己溺之;孔则席不暇暖,墨则突不及黔:耶教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释教言众生未度,誓不成佛。皆此义也。”(《水浒传新或问》)怪不得明人李贽授予鲁智深如此之多的“高级职称”——“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并非无根之论。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似乎对女性都有心理障碍或前世积怨,终身不娶,不近女色也就罢了,一旦哪个女性犯在手里,不是开膛破肚,就是凌迟处死,残忍至极。鲁智深是出家人,但他出家之前曾任渭州经略府提辖,作为地方部队的下级军官,也是单身贵族。
鲁智深虽然不近女色,但他对女性却“怜香惜玉”。三拳打死镇关西,曾经列入中学课本,人们只看到血腥凶狠的打斗场面,却不知当时的鲁提辖却是为了拯救来自东京、流落渭州的卖唱女子金翠莲(第三回)。
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途中,人们只知道鲁智深行侠桃花村,大闹销金帐,痛打小霸王的喜闹剧,却不知鲁智深制止了桃花山强人制造的一起逼婚案,从而解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第五回)。
聂诗未曾提及的情节是火烧瓦罐寺。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联手铲除了生铁佛崔道成与飞天夜叉丘小乙,除为保护众僧之外,也与一个女子有关(第六回)。
即使野猪林保护林冲、华州府营救史进,也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林冲的被充军,是因为高衙内欲霸占林冲之妻子,史进的被坐牢,是因为贺太守欲强占良家之妇女(第五十八回)。尤其前三例,其所解救的对象都是社会底层民众,这说明,鲁智深不理会司空见惯的等级观念,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普适人性与平等意识。
鲁智深救助金翠莲,不仅资以盘缠,而且亲临保护,为防止店小二的刁难,他甚至在店里坐等,为金翠莲父女提供脱身时间。可见,鲁智深粗鲁而不莽撞,直率而不蛮干,而是粗中有细,心思缜密。饥肠辘辘的鲁智深得知瓦罐寺众僧多日未曾进食,眼前的粥饭只吃了几口就又放下,在他身上体现的何止是出家人的悲悯情怀!
在桃花村,他劝周通道,刘太公“只有这个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她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真情所至,金石为开,在这里已经看不到销金帐里那个莽和尚,而是出家人的慈悲与善缘。
鲁智深甫上梁山,林冲见面即提及相救之恩,鲁智深关切地问:“洒家自与教头别后,无日不念阿嫂,近来有信息否?”(第五十八回)说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梁山寨中,只有鲁林之间,才体现出手足情深的兄弟之谊。
野性自然不是人性,奴性也与人性无关。对于江湖老大宋江,许多绿林人士充满了迷信与崇拜,未见时,如大旱之望云霓;及见面,则屁股朝天“纳头便拜”。李逵之类的莽夫不消说了,就是武松也是如此。只有鲁智深表现出别样的态度。他对杨志等人说:“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的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第五十八回)可见,他对关于宋江的传闻并不盲目采信,将信将疑的“想必”之间,自有其独立的判断。梁山泊排座次之际,宋江当众宣扬招安终于激起反弹,其中以李逵、武松、鲁智深的态度为最。
宋江对武松、李逵的反对意见是软硬兼施,文武并用,武、李二人只是表达了一种情绪而已,只有鲁智深明确阐明了反对观点:“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第七十一回)鲁智深心口如一,而这正是他日后之归宿。
“好人一生平安”,往往体现为人们的良好祝愿。但在鲁智深身上却得以应验。宋江一意孤行,执意接受招安。经过征辽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梁山旧有人马十存二三,除燕青、李俊等人勘破红尘,另谋出路外,凯旋回京的宋江、卢俊义被朝廷毒死,吴用、花荣、李逵则屈辱殉葬,只有鲁智深虽身经百战,刀剑丛中,却能圆满退场。他在杭州六和塔下“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成了正果(在佛教中,圆寂意为“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诚如诗所云:“独撑一杖巡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的确值得深思。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众多英雄人物,其中精心塑造的英雄人物主要有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等几位,其他英雄人物无论从篇幅长短还是精彩程度都不及这几位,因此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几位的形象和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在这几个人当中,作者最倾心、最喜爱、最付诸心血的应是鲁智深和武松。
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他是率性而为的人,又是内心极有分寸的人。率性和分寸是一对矛盾,要处理好,很难。率性可爱,有分寸可敬。
武松分寸感极强,所以很可敬。但不够率性,所以不如鲁智深可爱。武松又有痞性,打伤人逃到柴进庄上;初遇宋江,因小事欲举拳就打;大树十字坡,和孙二娘动手等都是痞性表现。
鲁智深的行为做事,大多数是无谋的,他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见义勇为,容不得反反复复的算计。
这就是大家喜爱鲁智深的原因吧!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平日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可谓是极能体现水浒一书艺术水平的人物。
在水浒的世界里、梁山众人中,鲁智深真就算得上高尚了: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耍过阴谋诡计,随宋江征战各个势力,也不曾滥杀无辜;他多次打抱不平,拯救弱者,他对女性最友善,从不曾奸淫好色、虐杀妇女若屠猪狗。。。鲁智深可以说是梁山的道德上限,真正做到了: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鲁智深是宋朝一个中下级的军官,鲁智深的第一次亮相,是在茶馆里和出来找师父的富二代史进。
听到史进自我介绍,当场表示听说过史进,也听说过史进的师父,不但把情况跟史进解释清楚了,还要请史进喝酒,在离开茶馆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节。
鲁达回头道:“茶钱洒家自还你。”茶博士应道:“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
茶博士应是相信鲁智深的为人的,不然这里恐怕就变成了,茶博士暗自叫了个苦,应道:“ 提辖来小人这吃茶,何需茶钱。”这说明鲁智深是个经常在街上上晃悠的人,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也都熟悉他的性格,是个直来直往粗犷热情的军人,至少没有大的畏惧和厌恶。
这说明鲁智深是个经常在街上上晃悠的人,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也都熟悉他的性格,是个直来直往粗犷热情的军人,至少没有大的畏惧和厌恶。鲁智深其实是看不起街头卖艺的李忠的,鲁智深的逻辑非常简单,我喜欢史进,你是史进的师父,你就跟我一起喝酒。但是李忠表示我不能去,鲁智深的反应是这样的。
李忠道:“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鲁达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便骂道:“这厮们夹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众人见是鲁提辖,一哄都走了。
一个性格直爽的军汉形象跃然纸上,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简单,直接。
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了人,凡是分析水浒读水浒的人都绕不过这个三拳打死镇关西,三拳,一拳打在鼻子上,一拳打在眼睛上,一拳打在太阳穴上,施耐庵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描写,比喻也是清新脱俗,酱油铺、彩帛铺、全堂水陆的道场,真真是如戏文般押韵妥帖。这里就不多提了,只有两点要再强调一下,第一,鲁智深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但是仍然是粗。这与他军营生涯有关。
第二,鲁智深这个时候还是个心思单纯的军人。他还没有流落江湖。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性格沉稳,粗中有细,打死人以后不慌不忙,先稳住围观群众,然后赶紧回家收拾东西跑路。
五台山出家时净发人先把一周遭都剃了,却待剃髭须,鲁达道:“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众僧忍笑不住。给鲁智深剃度的时候,鲁智深表示,胡子能不能不刮,看到这里有种高中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某个同学在看漫画书,要没收,同学表示,最新的那一期能不能不没收,还没看完呢,有种莫名的喜感。
后来鲁智深和史进一起杀了生铁佛和飞天道人,然后又跟史进各奔前程,最后到了大相国寺,教育了一波地痞流氓,最后生活终于稳定了下来,经历了这么多,从一个军官变成了一个看菜园子的和尚,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从鲁智深的身上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沉重感,反而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地痞流氓每天都给鲁智深送吃的喝的,流氓就是这样欺软怕硬,鲁智深是怎么想的。
过了数日,智深寻思道:“每日吃他们酒食多矣,洒家今日也安排些还席。”叫道人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
鲁智深觉得白吃他们这么多不好意思,想还礼给人家,鲁智深和一帮地痞流氓做朋友,一部分原因是地痞流氓对他好,另外还有很深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当时没有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他很孤独,所以他在遇到林冲以后,会视林冲为知己,他和林冲才是一个阶层的朋友,才有共同话题,林冲被高俅发配沧州的时候,他会偷偷跟在林冲后面,一路护送林冲,一直护送了二十天,直到快送到了沧州,鲁智深才回去,我相信鲁智深是明知道这会得罪高俅的,但是鲁智深还是做了。
在二龙山落草的鲁智深,鼎盛时期非常繁荣昌盛的。且说宝珠寺里大殿上坐着三个头领: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前面山门下坐着四个小头领:金眼彪施恩,操刀鬼曹正,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足足七个梁山好汉,论身手和智力,鲁智深,杨志和武松都是梁山好汉中最出类拔萃的人。
鲁智深是梁山上为数不多的不冷血、有底线的人。
上了梁山之后的鲁智深画风就变了。在梁山的鲁智深,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在梁山要走招安路线的时候,反对最强烈的就是二龙山的力量,也就是鲁智深和林冲,武松,这帮人。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最后梁山被招安了,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估计鲁智深这辈子做过的最违心的事了。
鲁智深是一个单纯,随心所欲的人,但是招安这件事上,鲁智深不愿意,但是他做了。之后的鲁智深在书里销声匿迹,指出来卖过一次萌,最后在钱塘江边坐化,当时他的兄弟史进死了,杨志和林冲病了,林冲还是中风,武松断了胳膊。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我们来看一下和宋江关系密切的人都有谁活了下来,宋江,吴用,花荣,柴进,戴宗,李逵,宋清,不客气的说,宋江最亲近信任的人,都毫发无损的活下来了,在梁山这个大染缸里,他和他的兄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仇人作战,为自己的仇人流血,甚至为自己的仇人死。所以鲁智深在梁山后半段的日子是什么心情呢?以鲁智深为代表的一群人在梁山是什么心情呢?无人可知!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坐化诗揭,足以评论其一生。
原来,杀人的是我,放火的是我,生擒方腊的是我,落荒而逃的也是我,一边杀人,一边救人,他们都是我。手提修罗刀,血场证菩提。花和尚,大千众生,花花世界,如来亦如去,谁可堪破?!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是鲁智深第一次出现在小说的目录中,他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性格粗中有细,嫉恶如仇,扶危济困。
他在救刘太公女儿时,对待“拳打”镇关西时,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应口”要打,“讨饶”更要打,三拳便将这个地方恶霸置于死地。本来,鲁提辖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无怨无仇,能如此这般,就充分显示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的中心皆在一个“义”字。
鲁智深还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救刘太公的独生女儿的不幸婚姻,不仅将周通打跑,而且还说服小霸王永不来强娶才放心;为了救林冲,他不仅沿途暗中细心保护,在野猪林救下林冲性命后,还亲自送林冲到沧州地界开阔之地后才罢休等。
鲁智深的行为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不拘格套,率性而为,没有什么规矩束手束脚。鲁智深身上散发着一种魅力,他冲决一切文化之禁锢而放任身心,虽然做了和尚,清规戒律却于他无用,他“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狗肉敢吃,金刚敢打,佛殿后敢拉屎尿,惩治色顽救人女儿。无怪乎李贽连连批“佛”,“活佛”,“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真佛,真菩萨,真阿罗汉,南无阿弥陀佛”。他生活在人间,却不守人间的“规矩”,天性*自一由,任性而为,在封建社会后期愈来愈亦沉重的正统文化规范面前,他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冲决和解脱。
鲁智深,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个性十足的花和尚,彰显了这个人物另一个可爱之处,那就是不受礼教所束,按说出了家做了和尚,便应该守清规戒律,好生参禅,可是鲁达他不,他不参禅不说,甚至连清规戒律也不守,做了和尚照旧下山讨酒吃肉,在鲁达看来,大概做和尚和做提辖区别仅仅是一头乌发和几点结疤而已罢。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
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谁的心中没有一个英雄梦,鲁智深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锄强扶弱,行侠仗义,这才是英雄本色。鲁智深也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这也是大家最喜欢鲁智深的原因。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却是鲁智深?
大家喜欢鲁智深是因为鲁智深出道以来很少受窝囊气,大碗吃肉,大碗喝酒,行侠仗义,活的潇洒,通透,福运一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