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千古流传,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有直接关系的。这样写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能体现出武松艺高人胆大和智勇双全的英勇豪气。
同样是打虎,李逵连杀四只老虎,却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其原因无非是他用的是刀,而武松用的是拳脚。不难想象,如果当时武松手里握的是他后来使用的兵器——两把戒刀,他杀死老虎还能有那么大的声名么,不可能了。所以就足以说明,打虎和杀虎,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第二、有了打虎的威名,才使武松在江湖上有了立足之地。
武松本是在柴大官人的庄里避难,当时的身份,还是个流浪在外的逃犯。由于他脾气不好,时间长了,柴大官人和庄客们都不怎么待见他。后来因为碰到了同样来此避难的宋江,俩人结拜为兄弟,才使他勉强成为了座上宾。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武松在江湖上还是个无名之辈,没有什么地位。都是因为打死了老虎,他才出了名,立了腕。
第三,正因为打虎,才让武松和哥哥异地重逢。
武松从柴大官人庄上出来,是要回清河县老家的。在路过景阳岗时遇到了老虎。而景阳岗是阳谷县地界。由于打虎受到知县赏识,便把他留在阳谷县当上了都头。
而武大是为了躲避泼皮无赖的纠缠,从清河县搬来了阳谷县。就这样,兄弟俩阴差阳错,得以在阳谷县重逢。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景阳岗上的这只老虎,让他们兄弟俩在异地重逢。
第四、是因为打虎当上了都头,才出现了后面的故事。
《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所有的精彩故事,是由一个内在逻辑性串连起来的。
正因为武松打虎当上了都头,知县派他去京城出差。而就在他出差这个空档,才出现了武大被王婆和西门庆以及潘金莲害死的事件。不难设想,假如武松在,潘金莲也不可能出轨,西门庆给他借个胆子,也不敢对武大动手,也就没有了那场悲剧发生。关于这一点,书中已有详细介绍,当武大提出武松回来绝不会善罢甘休时,西门庆后悔得直跺脚 ,连声说道:
苦也,我须知景阳岗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如今怎地是好,却是苦也!
结论:
由此可见,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斓猛虎,其意义:
一是塑造了武松神勇无敌的人物形象。
二是为后来的精彩故事做出了承前启后的铺垫。
这就是作者这样描写武松打虎的好处所在。
《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更精彩,更具吸引力。
《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景阳冈上武松哨棒折断。本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意这样写的。在这样的铺垫下,仅凭一对斗大的拳头,和千百斤的力气,确能打死凶恶的老虎。更显得武松武艺精湛。
武松是员步下将,其拳脚功夫独步江湖,鲜有败绩。闪转腾挪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如果借助器械,也显不出打虎英雄的无敌本色。
因此借助武松醉酒,一棒使空,折了哨棒,只能凭自身的本领与老虎周旋,既在情理之中,又能顺理成章。
实际上凭武松的手段,纵然醉酒,哨棒亦可收放自如,如何只使一棒就折断?还有喝了十八碗好酒,酩酊大醉,醉后打虎。这种种都是铺垫,也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
《水浒传》为何能位列四大名著?只因为作者文学造诣,纵非登峰造极,亦非常人可以比拟。因此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施耐庵的笔下,既显得惊心动魄,又让人荡气回肠,大呼过瘾。《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那武松喝得跟跟跄跄上得岗来,酒劲汹涌躺在石板上想入睡。猛觉得一股腥风扑面而来,酒劲也吓醒了。摸起身边梢棒迎头就打,心慌不稳正打在树杈子上梢棒断为两截。那吊额白睛大虫尾巴如钢鞭一样扫来,武松后撤躲过。猛虎又是一剪武松跳到一旁,那虎见两招失势有些气馁,调头扑来,正落在武松跟前。武松见势手抓住猛虎顶花皮按了下去,轮拳便打,老虎用力刨土把眼前扒了五尺余深。武松索性骑到虎背上打了三十余拳,虎逐渐动弹不得,只有出气没有入气武松还是不放心捡起半截梢棒又乱打一通。确实虎已死亡武松也瘫软在地,武松长舒一口气准备扛起虎下山,因为力气困乏那里拾得起来,正在踌躇之时猛见草丛中又跳出七八只老虎!
《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主要是为了显示出武松英雄无敌的事情,赤手空拳更能抓住读者的心里。
武松大英雄气概,武松路过景阳冈,在景阳冈小酒馆,武松喝了十八碗酒。
酒壮英雄胆,武松要深夜通过景阳冈。
店小二特别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老虎,已经伤害过不少人。
告诉武松,不要晚上通过,白天通过最安全。
而武松以为是店小二,想叫武松在店里住店,给店里增加收入。
所以,武松,没有理会店小二的忠告。
武松深夜酒醉,往景阳冈走去。
在武松到景阳冈下,看到官府的告示,才知道景阳冈上有老虎伤人事件。
而这时的武松酒壮英雄胆,他也不肯回头,回到小酒馆里,怕店小二笑话武松。
武松拎着哨棒,酒壮英雄胆,向景阳冈上走去。
武松走上景阳冈,没有看到老虎,看到景阳冈上有一块大石头。酒醉迷糊的武松,躺在大石头上睡着了。
半夜一声虎啸,武松瞬间惊醒,酒醒了一半。
武松,这才想起在景阳冈上有老老虎。这时候,老虎已经发现了武松,正向楼武松靠近。
武松拎的哨棒,紧紧的盯着老虎,老虎这时已经饥饿难耐。
非常想快速的咬死武松,解决温饱。武松严阵以待,老虎冲上来。
武松举起哨棒,向老虎砸去,机灵的老虎向旁边一躲。
武松用力过猛,哨棒瞬间折断。老虎又继续向武松袭来。
这时武松,艺高人胆大冲上去,摁住老虎,用拳头使劲砸虎头。
武松的拳头砸的鲜血直淌,但是武松并不注手,依然使劲的砸向老虎头部。
不知道拳头砸多少下,老虎最后不动弹了。
武松累的也瘫倒在老虎身边,几位猎户上山,听到虎叫,要看看究竟。
这才发现,被武松打死的老虎和瘫倒在旁边的武松。
他们兴高采烈的把武松和老虎抬下了山,武松打虎一站成名。
《景阳冈》中写武松哨棒折断,最后赤手空拳打虎,这样写好在哪里?
水浒第23回,宋江杀了阎婆惜躲到柴进的庄子里,机缘巧合结识武松。武松之前因为喝酒与人争斗,一拳打死了人才逃到柴进庄子。后来得知那人没死,只是晕了过去,武松离家一年多,思念哥哥武大郎,遂辞别柴进和宋江,提着哨棒回家去了。
途经景阳冈,武松连喝十五碗好酒,又不顾小二“山上有猛虎”的劝阻,执意上路了。等看到告示时,武松虽然后悔,但为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上山了。武松躺下没多久,吊睛白额大虫来了。
武松本来带着哨棒,用来防身,但在与老虎的搏斗中,哨棒却折断了。其实,按一般人所想,用兵器打虎显然比赤手空拳打虎更容易,也更安全,可为何作者却非要武松折断哨棒,与老虎肉搏呢?这样写有何好处?
个人看来,作者这样写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
1.尊重原来故事,在原故事基础上改编。
武松打虎的故事,并非水浒作者原创,早在元杂剧中就有。元代白字李三曾作《折担儿武松打虎》,今本只存二折,辑录于《录鬼簿》。《录鬼簿》成书于元朝,大约1330年,书中记录了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及作品,成书早于水浒。
在《折担儿武松打虎》杂剧中,就提到了武松打虎折断扁担的事。
武松因为打死伤人,在柴进庄子里躲了三年。后来,有个杨衙内来夺柴进的园子,李逵暴怒之下打死了杨衙内。柴进的庄子因此被官兵围攻,后来宋江带兵来救,大家都去梁山落草了。武松想起许久不见哥哥,遂辞别宋江等人,要下山寻哥哥。宋江赠武松一担金银,武松怕路上被人抢,打扮成货郎,挑着金银下山了。
路过景阳冈时,武松豪言要吃安三百碗。但实际上只吃了三碗,然后就不顾小二的告诫上山了。果然,在山上遇到了老虎,武松本打算用扁担打死老虎,不过扁担折断了。
(扁担折)(武松云)苦也!我要显本事,便做道力有千斤重,本想教你拳下尸骨横,拳下尸骨横。殊不料一急下,护身扁担折,可怜我这性命,必将同扁担,分教两段为虎遮!
可见,杂剧中武松为了打虎折断了扁担。水浒虽然把扁担换成了哨棒,但是本质没变,哨棒也断了。这种写法,其实既尊重了原来的故事,又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这样的改编,不仅能留住原先的听众读者,还能使武松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下面会具体说到。
2.表现武松紧张,说明武松是真实的人。
在杂剧中,武松折断扁担说得很突兀,武松面对老虎时,只说了一句“虎啊,吃俺三扁担”,然后紧接着就说“扁担折”了。扁担为什么会折断,打在哪上了,都没有说清楚。但是,到了水浒中,哨棒断的前后都有说到。
(武松)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武松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和一剪”之后,老虎再次扑过来。武松抡起哨棒,奋起平生之力,想一棒打死老虎,但是哨棒打到了枯树上,所以哨棒折断了。
这样一来,作者就交待了哨棒折断的原因。
这样的说明,说明武松当时特别紧张,他顾不得其他,一心只想打老虎,这才导致他会打到树上。这种解释,并不勉强,因为当时在山林之中,有树很正常。
很多人看这段故事,以为武松真是天神,看到老虎二话不说就去打。实际上这是很不现实的。要知道,武松虽然身高八尺,却也只是人,他知道自己和老虎的差距,所以他会紧张、会害怕、会失手、会折断哨棒。
这不是猜测,武松上山看到布告时,就已经害怕了。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您瞧,武松第一反应就是想回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才硬着头皮上山。这里的“存想了一回”,也说明武松犹豫了一段时间。包括武松后来杀回张都监家,也不是头脑一热就回去复仇的,而是“立于桥上,寻思了半晌”。
这些都能说明武松会害怕,他是活生生的人,这样的表现才更真实。包括后面写武松用力过度,手几乎没了知觉,以及看到穿着虎皮的猎户,直接反应“我今番罢了”等,都是很真实的。
倘若作者写武松看到老虎,二话不说上去就干,一通王八拳打死老虎,甚至就一句“武松拳毙吊睛白额大虫”,无论如何都没有这样的详细描述更真实,更让读者感受到打虎的危险。
3.突出武松力气,能表现武松力大过人。
当然了,作者写武松折断哨棒,其实更多的是为了突出武松的力气。
在梁山好汉中,力气过人者不多,而武松则是作者极力塑造的大力士之一(另一位是鲁智深)。须知老虎比人更庞大、更大力,通常只有老虎吃人,人很难伤到老虎,即便要杀虎除害,也要许多猎户合力才能做到。
为了表现武松力气大,勇武过人,所以作者必须让武松哨棒折断。只有这样,武松才能用拳头打老虎。
还有一个细节要说。以武松打虎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有很多,很多作者画的武松,都是骑在老虎身上打老虎。
这种姿势可能很方便打老虎,但这只是想当然,因为原著中,武松是面对面打老虎。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从原著这段描述可知,老虎是扑到武松面前,被武松趁势用左手按住(注意是单手),然后他先是踢,后来又腾出右手,打了五七十拳,才打死老虎。一只手按住老虎,一只手只打几十拳,就打死了老虎,说明武松力气的确很大。
如果哨棒不断,武松手持哨棒打死老虎,就无法突出武松的力气大。
比如李逵,他曾经杀了四只老虎,除去两只小的,还有两只大的,去掉那只母老虎,还有一只公老虎。可为何李逵杀虎的名气,比武松打虎的名气小很多呢?原因就在于,李逵是以刀杀虎,而武松是用拳打虎。
4.武松打虎成功,取代了其他打虎英雄。
事实上,正因为作者对武松打虎的描写到位,所以这段虚构的故事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表现在武松几乎取代了所有打虎英雄。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典小说还是正史中,都有不少打虎英雄。在武松之前,历史上有卞庄刺虎、子路打虎、孙权射虎、曹真射虎等;在武松之后,也有典韦逐虎过涧、李存孝打虎等,不胜枚举。
然而,到今天你会发现,只要提到打虎英雄,人们往往最先想到武松这位虚构的打虎英雄,而很难想到历史上真正的打虎英雄。,武松能取代其他打虎英雄,“一枝独秀”,完全得益于作者的描述,尤其是写他折断哨棒。
这便是作者写武松折断哨棒的原因与好处。这也是水浒能位列四大名著的原因之一,它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情节推动等方面实在很了不起,所以很多大师对《水浒传》都推崇备至,甚至把水浒和红楼并列。
附上名家对水浒的点评。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