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这显然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

梁山好汉中本来有许多人是不同意招安的,可是当被招安后,不仅没有离开梁山团队,反而跟着宋江去北伐辽国,南征方腊,血染疆场也在所不惜,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那么,这些反对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说明。作为如今的我们,只能根据各种蛛丝蚂迹,去追根溯源,用比较合理的证据,来解释通这个问题。

、忠义之情,占据了上风。

梁山的议事厅自晁盖死后,立刻就由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这就说明了忠义二字是梁山的立山之本。宋江提出的忠义二字,也早已在梁山弟兄们心里扎下了根,先前无论与他是否相识,只要见到他,无不纳头便拜。宋江就是靠这忠义二字,凝聚队伍笼络人心。用如今的话来说,这叫洗脑,叫意识形态,是统治人心的一方麻醉剂。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既使对招安大计有不同意见,毕竟也是兄弟间内部的细微末节问题,影响不到大局的稳定。所以,即使有人不同意招安,他们也不至于因此分崩离析。

恰恰相反,倒是在表面上不作表态的公孙胜之流,反倒在南征方腊之前就飘然而去,离开了梁山团队。

熟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梁山人马北伐辽国大获全胜,所有弟兄们毫发无损。可就在南征方腊之前,公孙胜却离开队伍。不难想象,有呼风唤雨法术的他如果参加南征,梁山弟兄们何至死伤如此惨重。可就是在需要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他跑了。说明这个人一开始就不具备忠义之心。

而对招安有不同意见的其他梁山弟兄们,反倒忠心耿耿的跟着宋江血洒疆场。

这,应刻就是人心叵测吧!

、鉴于身份原因,如果离开梁山队伍,既是无路可走,更是前途莫测。

咱们可以看一下反对招安的这几个人,他们都是什么身份。

武松,杀人无数,尤其以一个带枷的囚犯之身,血溅鸳鸯楼,把朝廷官员张都监家连杀十五口灭门。

鲁智深,野猪林救下林冲后,高俅派人去东京大相国寺捉拿,他连夜逃上二龙山,占山为王,后来还领导了三山聚义打青州,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李逵,就是个滥杀无辜的恶魔。不分青红皂什么人都杀,连沧州知府四岁的小衙内都不放过。

阮氏三雄和赤发鬼刘唐,是劫取生辰纲的重犯。

以上人物,对朝廷来说,犯下的都是祸灭九族之罪。

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不接受招安,离开梁山团队,朝廷会放过他们么?

他们都不是傻子,知道自己一旦离开梁山队伍这个保护伞,等待他们的就是死路一条。

结语: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公孙胜是个道人,没有什么忠义思想作支撑,而且他精通法术,又云游四海飘泊不定,朝廷拿他是没有办法的。

而梁山其它反对招安的人,之所以没有离开梁山团队,一是有忠义之心在做思想基础,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离开队伍,就将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他们是不可能离开梁山的。

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在水浒传中,许多水泊梁山的好汉,他们是不同意招安的。

但是他们都是被朝廷逼迫,从各地方逃到水泊梁山来的。

他们如果从梁山退出,就会受到地方官府的追杀,所以,他们也没有地方可去,只有在水泊梁山上是安全的。

自从晁盖死了以后,他的手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等人,一直在受到朝廷的追杀。

所以,他们是不敢回到家乡的,也不敢从水泊梁山退出。

武松从景阳冈打虎以后,在醉仙楼杀死张督军等人。

所以,武松是有人命官司的,他还敢回到家乡束手就擒吗?

所以,许多水泊梁山的兄弟们,他们是不敢回到家乡的。

他们只能屈就在水泊梁山,在这里还是非常安全的。

尽管朝廷的招安,他们心中不同意。

但是他们自己在这个时候,也是身不由。

以宋江为为首的一伙招安团队,早已经在英雄们制造影响,使他们想反抗,也没有机会。

所以大家,只能随着大伙的心愿接受招安,这就是当时大家真实的心理状态。

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此前已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现在再详细阐述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梁山聚义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有犯了命案被迫上梁山的,如鲁智深、武松、阮氏三雄等;有原朝廷的旧将战败后归降的,如秦明、关胜、董平等人;有原来占据山林、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如燕顺、王英等人;更多的是被原梁山的人坑了后不得不上,如卢俊义、安道全、朱仝等人;

这些人上梁山的原因各不相同,对待招安的态度自然不同,抱有功利之力,只想以梁山为跳板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梦想的,或者原朝廷旧将,在朝廷不追究自己战败罪责的情况下,这些人自然愿意接受招安,毕竟落草为寇并不是长久之计,最关键的是宋江这个梁山公认的大头领大力推动,所以招安就成了大势所趋,尽管也有反对招安的,但在大势面前,只有少数服从多数。

有人想问既然他们反对招安,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为什么又不离开呢?我想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贯穿水浒传传全书的就是一个义字

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性格各异、目的不同、甚至有些人之间还有恩怨未了,为什么他们能和平相处?就是一个义字把他们全部捆绑了。无论是兄弟情义也好、标榜的替天行道的大义也罢,都是捆绑在梁山众人心间的一把道德大锁,也是维持梁山正常运行的信念,是梁山存在的根基;

在那个草莽英雄横行的年代,义字是个极为牢固的金字招牌;君不见弱鸡般的宋江,就靠着大值钱财博得了一个“山东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号,就赢得了一帮好汉的敬重,更凭借此成为了梁山的大头领。

如果在梁山内部已经达成了共识的情况下,就因为自己不同意招安就离开梁山,势必会成为不讲义气的代表,被众人唾弃不说,以后如何在江湖立足?义之一字,对那个年代的很多好汉来说堪比生命。

梁山再不堪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庇护所

反对招安的多数是过惯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或者是犯有重大命案在身,害怕招安之后被朝廷清算,或者是对宋朝官场的黑暗已失望透顶,这些人不愿意和朝廷打交道。

一旦反对招安的从离开了梁山,他们也就失去了梁山这个团队的庇护,安全性大大降低。梁山再不堪,也有一百零八位兄弟,数万人马,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庇护场所。招安之后就是要按朝廷安排征战四方,但本就过惯了刀头上舔血的日子的众好汉,又有什么不适应的?离开梁山意味着又恢复了浪迹江湖、四海为家的漂泊不定的日子,想必他们也不愿意。

人是有感情的高等物种,纵使陌生人相处久了也有感情,在梁山这个团队中待了许久,贸然离开,估计心里也会不舍,况且梁山也是一个成熟的团伙,国有国法,山有山规,梁山想必也有对背叛自己兄弟的处罚办法,离开梁山无疑会动摇了军心,这也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纵使反对,但当招安成为了现实后,反对的人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在《水浒传》中,招安是一件大事,是宋江上梁山之后一直在谋划的事情。所以自从当上了首领,他就加快了招安的工作进度。但是招安这种事情,梁山100多位好汉,并不是个个都同意的。真正内心同意招安的,代表人物宋江、卢俊义、关胜、呼延灼、柴进等。

这些人本领高强,有抱负,不想被污蔑成草寇。这些人对皇帝还是很抱有期望的。还有一些人是被冤枉才落草的,如果能招安诏安面见皇帝,不仅可以洗脱冤情,还能报效国家,比起在梁山整日醉生梦死,要好得多。当然了,而还有一部分来自江湖的人士,如阮氏三兄弟、刘唐、李逵等,他们对于能不能当官,不会很在意。

但是还有一部分好汉,是不同意招安的,比如武松等人。奇怪的是,他们不同意招安,但是又不想离开梁山,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忠义”二字,梁山好汉在宋江给他们洗脑后,个个把“忠义”二字看得比性命还重要,所以他们不会离开梁山,即使不满也会忍着,在梁山听从宋江的号令。

其次,梁山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或者说有山规的地方,不是想独自离开就能离开的,而且,作为土匪,官军在捉的人,你跑下山的话,到哪里安身立命呢,不也是整天提心吊胆混日子吗?再说,好汉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又一起战斗过,肯定有一点感情的,所以也会舍不得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在水浒传中,大多数好汉是由于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不然谁也不想落草为寇,天天提心吊胆,干着杀人舔血的买卖。

当然了,上山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宋江大哥作为山寨一把手,大哥想诏安,难道要违背大哥的意愿,你的意见又能够占据多大的比重,你不想又能怎么办呢,跑路,离开梁山,难道有更好的去处吗,恐怕很难找到,就像现代社会中,进入围城之中,想出去还是挺难的,出去之后更艰难的几率要大得多,在水泊梁山中有好酒好肉供着,吃喝不愁。

再说大家因为“义”字走在一块,如果是不同意诏安,就离开了梁山,岂不是让人轻看了自己,落得英名尽毁,倒不如舍生取义,大家共进退。所以说即使好多好汉不同意诏安,征讨方腊的时候也是拼尽全力,更多的舍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另外大家伙在一块时间长了,变成了兄弟姐妹,建立了生死之交,这其中关系复杂,也有不同的小团队在里面,如果离开了,会影响甚广,导致实力降低,也可能导致山寨土崩瓦解,动摇人心。

本书的最大基调在于“义字当先”,身家性命也不如一个义字,这是众多好汉的共识。不同意诏安,那就“既来之则安之”,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这也与众好汉的见识有关,看不到太远。

水浒传中,很多好汉不同意招安,为什么又不想离开梁山?

其实不想留,只是无路可退,具体什么原因,听我给你胡说一二。

  • 你以为当山贼做强盗就像我们普通百姓一样,一个地方呆不惯不是创业就是跳槽?怎么可能。所谓“一入江湖深似海,你我便是薄命人”这群绿林好汉草莽英雄哪个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就算过去不是干这行的,后来也要强制自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水浒传》经常出现一个极具仪式感的行为,就是“放火”。史进大闹史家庄犯下人命官司,顺手烧了庄园、晁盖团伙抢劫生辰纲事件罪行败露,放火烧了庄院、宋江逼秦明上山,派人假扮秦明放火烧了村坊、梁山诏安归顺大宋帝国,也一把火烧了水泊……
  • 看似放火是过去江湖人惯用的手段,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谓江湖上不走回头路,想咬着牙往前看,就要有破釜沉舟的狠心和魄力。甚至那种“罪犯都习惯重回犯罪现场”的动机都随着熊熊烈火灰飞烟灭。
  • 到后来,百川归大海,天下好汉齐聚梁山,同时也一把火烧了自己当初坐拥的山头。想想也可以理解,本来就是亡命徒,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都要看运气,也就无所谓人在哪里了。而那些不满意宋江诏安计划的好汉,没有选择离开梁山,也是因为自己已经没有后路后路可走,再怎么反对也是苍白无力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