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醉酒之人,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只要脑海里有那么一丝念头,就会草率地付诸行动。因此宋江酒后题反诗,是符合醉酒特征的行为。他自己自然也就不会察觉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醉酒犯法,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不然都醉酒遮脸胡作非为,岂不是没了规矩乱了套。

所以宋江醉酒题反诗,作为戴罪之身已经是罪上加罪,被判处死刑,押到街头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若不是晁盖带人劫了法场,宋江早就成了刀下之鬼。

若要说清楚宋江题反诗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它的背景说起。

一、戴罪之身,心情郁闷,借酒浇愁,酒后吐真言。

宋江杀了阎婆惜后流落江湖,被官府捉住剌配江州牢城。由于有吴用写给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的亲笔书信,受到了戴宗的优待。加上宋江上下都打点了银两,使他在牢城内可以自由进出。

这天宋江闲来无事,信步闲逛到了浔阳江边,上到浔阳酒楼上自斟自饮起来。宋江本是有远大抱负之人,三杯酒下肚,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却身陷囹圄,郁闷压抑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宋江并非鲁莽之人,若在平时,他不可能信马由缰。但酒后难平心中块垒,酒壮英雄胆,他也就顾不得那些了,从酒保那里讨来笔墨,挥笔在墙上疾书: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剌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前四句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后四句是形容目前处境和愿望。可以看出,宋江的文才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血染浔阳江口”说得太吓人了,谁看到都得吓一跳。

既或这样,宋江还觉得不过瘾,干脆又来上四句: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四句更吓人,明明是要造反啊!

二、宋江酒后题反诗,反倒促成了他走上梁山。

宋江发泄完了心中的郁闷,回到了牢房睡觉醒酒去了。哪知道此地有个通判叫黄文炳的小人,一门心思想投靠江州蔡九知府升官发财。他无意中看到了宋江题在墙上的反诗,立即觉得这是个升官领赏的好机会,立即跑去报告了蔡九知府。结果宋江罪上加罪,被判死刑。多亏晁盖带人劫了法场,把他劫上梁山,从此宋江才走上梁山之路。

综观此事的前因后果,其实也属于正常之事。

当一个人有了远大抱负却身陷囹圄,势必要怀才不遇闷闷不乐。这种情绪平时尚可控制,一旦喝了酒,这种情绪就象一颗定时炸弹肯定要炸响。如果这样理解,宋江题反诗这件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酒后吐真言。宋江酒后题反诗这件事,就诠释了这个道理。他当时肯定不受思维控制,只想着发泄心中郁闷,由此惹下大祸。看来酒这个东西不可不喝,却不可多喝,否则容易招惹麻烦。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两首诗大多都是按一个具体人物抒发自己胸臆理解,我则认为是作者按整部水浒传的写作特点而成。先说第一诗:前两句“自幼”与“长成”相对立形容两种文化。一种是浅浮的幼儿认知文化,即儒文化;另一种则是成熟高深且能突显人的特长本性的文化,即仓颉、老子古道文化。“曾”字头似“兽”字头,表达凶恶有害的文化思维。“自幼曾攻经史”,“经”就是正经,就是人类发展不可改变不改逆转的方向纲领,此句就是言不成熟浮浅的文化及史观(儒史观)攻击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为方向的正史观,且将正史观泯灭消失贻尽。这祌浮浅的儒史观所追求追遂的是权,是当官,也即“权谋(谋权)”。这就是第二句用“亦”字的道理,第二句言成熟高深的道文化也是讲权谋的,尤其是在其文化遗失贻尽的紧急情况下,更需要寻求执政者的支持认可来恢复壮大道文化的地位。再者,高深道文化观影响执政者,可使国家技术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可使国家民族的整体地位提高,此权谋是为国家整体,而儒权谋则是为个人或小团体。

“恰如猛虎卧荒丘”,“恰如”就是形容的道文化,道文化就是“如(女口)”,“恰”就是最好最当。“猛虎卧荒丘”就是形容的有大害(辖,车害)的儒文化及儒史文化,都与“丘”有关。“潜伏爪牙忍受”,是谁潜伏?正是道文化潜伏在水浒传中,“爪牙”就是形容的大害儒文化,此句是言道文化潜伏在书中忍受着儒文化的欺凌。

“不幸刺文双颊”,是谁不幸?是道文化由强到遗失贻尽最为不幸,“刺文”就是言作者写水浒传,用“刺”字,表达水浒传文字入骨,不是染色书写的表面文字。“双颊”即“双夹页”,表达其文字为真假或表里双料文字,非同一般的儒家史话有表无里,有肉无骨的。“那堪”就是形容的儒文化,“土甚”即“堪”,形容儒文化世俗低俗。“江州”就是形容的以工为主,以创新制造为经为方向的道文化。两者“配”,就是水浒传的写作特点。

“他年若”就是形容的儒道两种文化,“年”即春秋史记儒史之编年史,“若”形容的道文化(庄子,秋水,东海若)。“得”形容的就是古道实文化,“得”就是实际收获,收获必须用手或用手的观点才能得,离开人手则不会有得,最终只是幻想空想。“得报冤仇”就是言水浒传要报儒灭道文化之仇。“血染浔阳江口”,“染”即染色,表达的是表面,即浮浅形色,“血染”形容的是人类表面文化,就像儒文化,虽然红及一时,但毕竟是外在外表。“浔阳江”形容的探索未知自然,探索(浔)自然之道以用以工,用以制造的道文化,正是这两“口”形容了水浒传的“双颊”。

第二首,“心在山东身在吴”,是言错误的,不正确的文化都来自“心”、“身”和“口(吴,口天)”,都与“山东”的孔孟有关连;“身在口天”,是言儒文化脱离了人手,只是口说大话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天话”。“飘篷江海谩嗟吁”,此句是言儒学文化瞒天过话只不过是口文化,语言文化而已,“嗟吁”表达的则是低劣的“差口”“于口”。“蓬”用于覆盖东西,不露,藏什么东西,“飘蓬”就是飘蓬布遮天(天蓬元帅);“谩”,谩骂,表示粗俗。第三、四句,就是言儒文化就是比黄巢还黄巢的反贼,大盗。“云”是飘忽不定,有“篷”遮天之意。

因为作者不是写的个人(宋江个人),所以表达人物之宋江没有觉察到是“反诗”。如果说其是“反诗”则是由邪反(返)真,由儒反(返)道,由邪归正的诗。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难得糊涂!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写出了心声,写出了社会的积怨,直呼众声,故而不觉为反。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晁盖劫了生辰纲后败露,多亏宋江通风报信,晁盖等人才逃到梁山,躲过一劫。为了答谢宋江,晁盖让刘唐带上金条和亲笔信去宋江那里答谢。因为宋江平时冷落其妾阎婆惜,本来怨恨在心的阎婆惜发现了宋江与梁山勾结的猫腻后,便进行要挟。宋江害怕露馅,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后来,宋江被官府捉住剌配江州牢城。

梁山吴用与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有交情,亲笔书信拜托戴宗关照宋江。牢中有人罩着,宋江在牢城内可以自由进出。 这天宋江闲得五脊六兽,溜达出来,到了浔阳酒楼便上了酒瘾,自斟自饮起来。常言道: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博。宋江三杯酒下肚,就不知道北了,从酒保那里讨来笔墨,吟诗一首,写在了墙壁上:“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剌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首诗碰到没文化或马大哈的人,看不出什么门道,或不在意,也就过去了。偏偏瞎嘚瑟的宋江活该倒霉,遇见个“识相”的。宋江发泄完了心中的郁闷和不满,只顾回到了牢房睡觉醒酒去了。没想到此地有个通判叫黄文炳的人,也不是什么好鸟,却无意中看到了宋江题在墙上的反诗,本来就一门心思想投靠江州蔡九知府升官发财的黄文炳,哪肯放过。他眼睛一亮,觉得升官领赏的机会来了,立即跑去报告了蔡九知府。结果宋江罪上加罪,被判死刑。多亏晁盖带人劫了法场,把他劫上了梁山(其实是引狼入室)。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那肯定是酒后断片了,记不住自己胡说八道什么。但官府可不惯你那一套,直到现在的法律量刑,酒后之人与正常人量刑时,负有同样刑事法律责任。除非是精神疾病患者(宋江案发后果然装彪卖傻,但蒙混过关没有得逞)。另一种可能,这首诗早就憋在宋江的肚子里,写出来是酒后吐真言,虽然宋江当时头脑可能并没有丧失理智,头脑还清醒着,但自己觉得没啥大事,属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种情况。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宋江不是提了反诗遭来杀身之祸,就不会上梁山;如果梁山没有宋江,就没有被朝廷招安;如果宋江招安后没有被封官加爵,就不会被药酒毒死。酒,对于宋江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啥也不用说了,这就是历史。(图片源自网络)

宋江写了反诗,为什么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

宋江醉酒后写的诗,直接剖开他的灵魂最深处。其中一句:敢笑黄巢不丈夫。怎一个“狂”字了得,可谓野心勃勃……

黄巢何许人也?想必天下皆知,唐未义军领袖,文武双全,差点问鼎中原,一统天下。

他有一首反诗,杀气腾腾: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 满城尽带黄金甲

睥睨天下,其枭雄本质,一览无遗……

宋江不光是效仿黄巢,更耻笑黄巢不是豪杰,真正的大丈夫。发誓还将要超越他……欲谋得天下。

下面来看这首狂妄至及的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恨生不逢时,难遂凌云之志……

再往下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的狂妄是有本钱的,他自认为自幼熟读经史,腹中亦有权谋,论才能和谋略丝毫不差任何人,只是时运不济,遭小人谋害,贪了官司,论为阶下囚徒。心中忿忿不平,一旦有了时机,定会手刃仇敌,斩尽贪官污吏,以泄心中怨气……

我的猜想,作为刀笔小吏的宋江,(其实也是水浒作者施公),肯定象黄巢一样,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封建社会太黑暗了,存在许多不公平。亦或志大才疏,反正走科举考试这条路不通,当不了官,实现不了抱负……

但既能在江湖上颇有名声,能结交各路好汉,证明宋江还是颇有能力和手段的。后为梁山之主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刀笔小吏,在衙门当差,宋江平时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隐藏了他的野心……而浔阳楼的诗,是大醉之后,去掉了平时虚伪的面俱,真实的宋江的写照。

他忘乎所以,且饮且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酣畅淋漓,一吐为快。

只因压抑太久,需要放开心上的枷锁……

所以,只有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他才敢去掉伪装,流露潜意识的真实想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