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三国志》第五十四卷,吴书九"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而杜牧《赤壁》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三国演义》中"二乔""小乔"等 个人觉得从年代和史实上应是《三国志》可靠。 到底是哪个桥/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请大神指教

《三国演义》中,吴国大都督周瑜之妻小乔,其实她本姓桥,是东汉末年庐江皖县大户人家桥公的二女儿。后来桥姓逐渐演变成乔字,也便约定俗成的称为小乔了。

桥公本有大桥和二桥两个女儿,生得国色天香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正由于闻名遐迩,故大桥嫁于东吴当时的国君孙策,二桥嫁于东吴大都督周瑜。

周瑜年轻气盛,儒雅俊秀,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与貌美如花的小乔夫唱妇随,自然成就了一世千古佳话。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自然对二乔久有窥探之心。他修了座金碧辉煌的楼台,由于顶部有孔雀模型,故名铜雀台。他曾声称日后打下东吴,将二乔收于台上同享欢乐,方不失大丈夫之伟岸!

可惜曹操壮志未酬,没能打下东吴,反而被东吴大都督周瑜采用火攻的方式,把曹操不擅水战的北方军队大败于赤壁。

斗转星移,历史车轮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牧到赤壁作官,出外游玩时拾得一枚前朝的古兵器残戟,经过清洗打磨,认出了是当年赤壁之战时的遗物。感叹之余,赋诗一首七言绝句: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说,我捡到一枚前朝的一个遗物,经过磨洗认出了是前朝赤壁之战时的残戟。由此想见,当年的赤壁之战如果不是有东风相助使得周瑜火攻得胜,曹操便可实现夙愿,把大乔和小乔请到铜雀台上去了。

时间又到了北宋年间,大文豪苏东坡来到赤壁,怀古思今,也禁不住诗兴大发,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小乔,就是指的周瑜之妻小乔。形象逼真地描画出了这一对风流倜傥郎才女貌的佳人当年的盖世英姿。

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三国时的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美女,分别是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让这二乔家喻户晓。

小乔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写道:“(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原来,“小乔”原本姓“桥”,后来“桥”姓都改为“乔”姓,她便被后来的人称为小乔。

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

小乔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年龄有争议,一说其为周瑜守墓十四载)。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有关小乔的典故: 宋 辛弃疾《菩萨蛮.赠周国辅侍人》词:“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亦用以喻花。 宋 吴文英《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腊梅》词:“蝶粉蜂黄大小乔,中庭寒尽雪微销。一般清瘦各无聊。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明 王召《过周瑜小乔墓》:东吴名将推公瑾,南国佳人说小乔。 应是两人俱绝代,白扬相望共萧萧。

清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云:“天生一将定三分,才貌遭逢总出群。大母早能知国士,小乔何幸嫁夫君。

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云:“二乔宅在潜山县,近三祖山,故山谷诗云:‘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

清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宋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稼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大乔、小乔”的写法是宋人苏东坡说的,苏东坡将“桥”做“乔”恐怕是受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影响。

而晋人陈寿《三国志·周瑜传》中桥工的两个女儿,的确是写作“大桥、小桥”。

当然,古人写作没有今人规范,也许陈寿是将“乔”听做“桥”亦有可能。

所以陈寿没有错,苏东坡也算不得错!

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二乔,即汉末时期桥公的两个女儿,分别为大乔(桥)、小乔(桥)。庐江郡皖县人,孙策攻占皖县后,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

乔家两个女儿原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位小姐惊人的美貌却在一路上有机会得以展现,人们都说看见仙女了。这话就悄悄传扬了开来,甚至连远在洛阳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听说了江东二乔的美名。

三国志大战大乔&amp

孙策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虎将”,被封为吴侯。周瑜也是当世英雄,还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三国志》记载,孙策“美姿颜”,周瑜“有姿貌”,可见都是完美的奇美男子,二乔得此二人也算是琴瑟和谐了。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而乔公和他的两位国色天香的女儿当时正住在皖城东郊。孙策慕名前来求亲,周瑜和他一道前来。

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 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即容颜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孙策、周瑜对能纳二乔为妾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之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孙策生命垂危,回到吴国,使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料华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吴国。徒弟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可怜孙策没有死在激烈的战场,而是死在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手中,年仅26岁。

孙策死时,周瑜守御巴丘,得到快报,星夜赶回来奔丧。吴太夫人领着孙权出来,当面将孙权托付给周瑜。

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传闻曹操虎视江南,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于是都督周瑜主战,看似为了保住二乔。其实,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单单为了两个女人。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周瑜死的时候,小乔并不在他身边。周瑜的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太阳即将落山。小乔素服举哀,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脸,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阳下闪烁,映出晚霞的光芒,却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将,才36岁,竟然就这样死去了。

当时,小乔不过30岁,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取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后生病而亡。

三国中是小桥还是小乔?有什么故事或典故?

就是小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