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首先回答问题:古代的名著是作者根据部分史实和当时的现实生活,经过丰富的联想和艺术加工创作而诞生的。它同样是遵循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采用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巧妙构思再加上传神的文笔,使一部名著流传于世。另外,当时没有网络,自然也就谈不上网络小说。

我们不是古人,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和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时代背景来进行的合理解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解答者的历史知识,阅历范围,文字功底,分析判断能力不同,势必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这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下面就本人有限的理解能力,作一解答。

一、名著的诞生,与作者的生平,家世,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自幼读书,十九岁考秀才,在县里、府里、道里连考三个第一,在当地很有名气。可是在以后的科考中却连连落榜,直到七十一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的功名。科场的失意对他剌激很深影响极大。也正因为他怀才不遇,才使他看清了科考中的种种丑恶。也正因为他始终处于清贫状态,才使他更加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同情下层人士的遭遇,认识到了封建统治阶层的腐朽黑暗。所以才以鬼狐妖孽的春秋笔法来揭露抨击那个黑暗的世道。从而使《聊斋志异》具有了较高的主题立意和文学艺术价值而流传于世。

同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我们从其家道破落直至衣食无着的过程,仍可从《红楼梦》中窥视到作者家世和生平的影子。也正因为作者从自身封建家世的兴衰而有所感悟,才在作品中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和必将衰亡的结局,从而使《红楼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名著的诞生,与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规律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它绝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和临摩。名著的作者如果单纯表达和发泄自身的意愿,则势必会陷入小家子气的巢臼,视野必会狭窄,立意必会低迷,主题不可能宏大,代之而来的也就不可能成为名著。

还是以《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例,如果他单纯停留在发泄自身怀才不遇潦倒失意上,也就没有了名著的格局,不可能受到多数人的推祟,也就不可能成为名著。相反,由于他站在了全民族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高度来阐述主题,反映了黑暗的社会,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才使《聊斋志异》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成为名著而流传于世。

同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蒲松龄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他同样是把要表达的主题通过上升到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必将衰亡,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高度,所以《红楼梦》才能够成为名著而流传于世。

三、名著的诞生,与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精湛的文笔密不可分

有了生活,有了感悟,有了要表达的立意和主题,是不是就可以写成名著呢?当然不是。如果这么简单,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都可以写出名著,都可以成为名作家了。事实上,有了这些东西作铺垫,它只是个基础,是一个前提,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当进入创作后,还要辅之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清湛的文字功夫。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前者,等于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没有后者,等于是茶壶有饺子倒不出来。这就决定了名著的作者不仅要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要是一个文学家和写作家。

愚以为,思想和行动二者相对比较,前者稍有些容易,后者才是真功夫。这也正是我辈只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宏大的愿望,却写不出名著的主要原因。而要达到这个高度,除了天赋和灵感之外,恐怕还要勤于磨炼,有时甚至要磨炼一生。

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先说个人结论:是。

四大名著乃至其他现在被称为古典名著的书籍,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人类筛选的结果。

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文学作品和时代背景有关,明清以小说闻名,也是因为明清时期人们喜欢看小说,所以说四大名著是当时的“网络小说”不无道理。

四大名著的诞生过程如下:

1、《水浒传》的成书最早,元朝末年施耐庵已经开始创作水浒传,明朝初年写成,历时约三四十年。施耐庵原本是做官的好材料,可惜生不逢时!老施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高中最高学位进士,可是那时候恰逢天下大乱,施耐庵才华无处施展,只好一边做私塾老师一边写作。《水浒传》写成后确实红极一时,可惜作者本人是没有看到的。因为施耐庵没有等到书稿完全成型就去世了,《水浒传》最后几章应该还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补齐的。

2、《三国演义》是第二部成名的四大名著。罗贯中师承施耐庵,自然才华过人。但是由于罗贯中年轻时投奔了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而张士诚和朱元璋是死对头,所以朱元璋做皇帝后罗贯中自然做官无望,于是一边帮助先师增补《水浒传》,一边自己创作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写成以后肯定是被当时老百姓广泛喜爱的,并且改编成各种戏剧,流传到现在。

3、《西游记》是吴承恩的成名之作。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太平年代,可是仕途也不顺利,五十岁以前只考中过秀才,五十岁的时候官府保送了一个“副举人”,做了个小官,后来因为被诬告干脆小官也不做了,回家卖字为生,后在贫穷中离世。吴承恩辞官还乡后一边卖字一边创作完成了《西游记》。《西游记》的题材和故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深受群众喜爱,但是吴承恩本人应该也没有享受到西游记带来的经济效益。

4、《红楼梦》是清朝中期曹雪芹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曹雪芹出生在官宦人家,父祖是江南豪门望族,可是在曹雪芹12岁的时候曹家突遇变故被朝廷抄家。由于曹雪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聪敏过人,后又博览群书。曹雪芹经历过由天堂坠入地狱的生活,阅尽官场黑暗和人情冷暖,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红楼梦,《红楼梦》当时就被宫廷和民间争相传阅,红遍皇城内外,大江南北。

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三国演义》诞生的比较早,因为这个好写,都是现成的故事。早在南宋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三国的故事。而且南宋版本中,连三国的基调都已经定好了,就是尊刘贬曹。因为南宋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他们就不喜欢北方,也就把曹操想象成金国,可以说是曹操背了锅。

南宋人民也不喜欢南宋政府,他们偏安一偶,不思进取,连带着孙权就受了连累,所以东吴就不能夺取天下。剩下的就是刘备的蜀汉了,南宋人民把希望就寄托在蜀汉身上,所以刘皇叔就身负“兴复汉室”的光荣使命了。

罗贯中只不过就是把这些故事穿起来,写成了书,没想到就大火了。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水浒传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北宋“宋江36人起义”的故事。但是施耐庵是想写成古今英雄大乱斗的形式的,先定的36天罡人物。没想到一写没打住,36的人设不够了,就该72地煞了。谁知道还是没打住,72人设也不够了,那就该108人了。就是36天罡+72地煞,谁知道写着写着发现人物没那么多。只好拿几个小人物来凑数,这就是水浒传中为啥会有废柴英雄的原因。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至今也没个定论,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明面上写的是佛道之争,实际上写的是思想解放,也就是新思想和旧文化的冲突。作者借孙悟空之手,力图打破旧势力、旧思想,表达迎来新思想的愿望。

《红楼梦》就是一本现实主义文学了,他虽然描述的是一府之内的事情,但是却反映了当时整个国家的状况。通过对贾府的描述,写出来上层社会的种种丑恶。

这些书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流行的“网络小说”了。

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四大名著没有一部写上作者自己姓名的,全是后人考证补上去的,这说明四大名著后作者并不是为了利也并不是为了名。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直媒体写上写马上就能发表,四大名著的诞生全是作者死了以后的事。

《红楼梦》成书时,其中有大量涉及很厉害的政治隐喻。搞不好是要杀头的,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是不署名的好。关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是民国后期学者的考证,才补上去的。

《西游记》的作者,大家应该都会说是吴承恩,其实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这个说法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出现的,在之前它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议。

本来西游记并没有原作者,直到上世纪20年代时,由鲁迅等文学爱好者收集了多方资料,经过反复考证和辩论之后,确认是吴承恩。真实直到今天西游记的作者仍然存在争议。

《三国演义》也没有署名。其实作者是罗贯中,也是后人经考证给补上去的,可能是前一千多年的《三国志》这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者不好意思署名。

《水许传》也一样,成书时没有署名。元末明初之时,兴化人施耐庵将长期流传自民间的梁山故事加以整理,通过其艺术加工,完成了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全篇一百回,又名《忠义水浒传》。“明末五子”之一的胡应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笔丛》中有过描写,认为《水浒传》系施耐庵所著。由此,人们才认为原作者就是施耐庵。

作者不署名是比较普遍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后人考证出作者。流行之时他们同样没有作者署名。这充分说明作者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写作的爱好,恐怕自己也没想成为名著,流芳至今。

古代的名著(如四大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呢?

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古典小说,出处各有心怀,却因时因势应运而生,比如三国水浒,先后诞生在元末明初,狼烟散尽,人们谈论的都是英雄云集,赶走坏皇帝的故事,作者看到这一点,又怕被定为涉及时政遭到查封,干脆就写几百年前汉末三分的故事,一部书刀光剑影,英雄栩栩如生,一下子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买卖大书的络绎不绝!富了罗公,急了施郎,跟着干脆来个狠的,公然挑起大旗,梁山集啸!虽然笔头还是有些收裣,官家可不乐意了!提倡造反,那还了得?封了!老百姓也不乐意,骂宋江伪君子,毒小人,招安打辽后还可,一害除三害、特别是剿方腊,许多人都在骂骂咧咧中看了扔,扔了看,好不容易看完!

而西游别有怀抱,没人知道,只能猜测,谈神说鬼倒是雅俗共赏。而红楼却写出了大清极盛而衰及人生百态,曹公子一代绝才,贫困中捉笔而逝,令人遗憾………

总之,每本(每部)书都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作者凝集焦点,把自己与书中的世界触合,写出喜闻乐见的佳作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进入网络时代,时光如白驹而隙,稍纵即逝!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大才小众都纷纷出手。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是金子,定会闪闪发光的!

2020.1.17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