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关于诗的味道,本人有一点粗浅认识,权作和题主交流探讨。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诗么?既不合辙,也不押韵,也没什么平仄之分。但却被所有人认可,被称为好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这不就是一句话么,无辙无韵。但却被多数人推崇,视为现代诗的经典。
以上的现代诗歌,按照韵辙要求,没有一丝一毫诗的味道。之所以被称为好诗,答案显而易见,是它的内涵引起了共鸣。
所以,如何评价一首现代诗歌是否有味道,应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第一、首先要有正能量,要思想健康,要有内涵,这是大前提,也可以称为诗的味道。以上两首现代诗歌之所以引起共鸣,皆源于此。反之,如果睡你、日你......等等脏话都上来了,即便平仄韵辙咬得严丝合缝,能算好诗么?能算有诗的味道么?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小说可以有性描写,诗歌为什么不可以?持这种观点的缘由,是因为把小说和诗歌两种体裁的功能混淆了。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环境下,这个人就必须那样做,否则就是个假人。而诗歌是经过凝炼的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感情的抒发。诗歌如果也像小说那样写,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好比男人和女人同样是人,男人生个孩子看看,就成妖怪啦!
第二、现代诗歌的味道,既便不讲求平仄,不合辙压韵,语言上也应该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感。哪怕是一朵鲜花,一颗小草,一种情绪,一个感悟,读起来都能令人有所感触。“它是立于山巅远望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看得见桅杆的一叶风帆,它是躁动于母腹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毛主席这段话不是诗歌,却所有人都说它富有诗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味道。我们写诗歌,语言上就更应该讲究诗的味道了。没有这种味道,就谈不上好的诗歌。
回答问题:
为什么有人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答:是因为没有很好的锤炼诗的语言。
每个人写诗,都肯定是有感而发。而感情的抒发是靠语言来实现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要苦练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诗的味道自然就会喷薄而出。
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问题: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前言题主所说的诗,不清楚是指哪一种类型的诗。另外,诗的味道也很难界定,是指读起来像古诗词的味道吗?如果不是的话,老街不清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老街就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感觉今天的人写诗词没有古人诗词的味道,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语与意象的选择这里的词语,是指word,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
关于word的选择,要注意尽量避免用现代词汇,例如诗词中出现干部、派出所、网红、汽车、飞机等等,无论如何修饰也盖不住现代气息。
另外诗词讲究文雅,太俗的字词尽量避免出现, 因为不好驾驭。例如“去”,我们就不能说“ 颠”儿了。
- 还有一些字,今古的字义、语音会有不同,要注意区别。
- 古诗词中很多意象今天依然存在,例如代表相思的月亮、书信,鸿雁等等。如果出现微信、微博就没有古意了,这时不妨用鸿雁、燕信等意象代替。
平时作诗的时候,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词语,干脆就舍弃不用。
宋《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刘禹锡因为五经中没有糕这个字,所以作诗就不用这个字,结果被宋祁所耻笑。
二、句法的变化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说过: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诗家语与散文句法有很大不同,常有省略、倒装、含蓄、多义、跳跃、词性变化等手段,用散文句法分析甚至有不通的情况,
例如杜甫的这两个例子,把侧重点提到了前面,按照散文句法是不会这样写的。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侧重于颜色,把红、绿提到前边。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突出香稻、碧梧 。又如状语后置: 桃花依旧笑春风。不懂诗的人会质疑,春风有什么可笑的呢?其实这句话是状语后置,意思是: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宾语前置:苏轼的“故国神游”。应该是:神游故国 。
现代人作诗,如果句法缺少变化,也是作品缺少古意的原因。
三、章法的调度一首诗词,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未必按照时间的自然发展顺序来写,古人作诗,常常时间交错,空间跳跃。这就需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有所安排。
例如周邦彦的这首《少年游》: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周邦彦的一首小令也回环往复,“而今”句之前是回忆,“而今”句之后是当前,“不似”又回到过去。前后两个故事相互交错,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诗人的安排穿插往还,如同看一场蒙太奇技法的电影,两种境界相互对比,韵味无穷。
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也是如此,一下子跳跃到了未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结束语作诗有古人味道,要注意以上几处细节,自然会有改观。
至于格律规则等,那是诗人的基本技能,不需要多讲,只需要记住格律诗要按照格律诗的规则,古体诗自然要注意古体诗的规则。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这个意思,一点浅显之见,就当作和诗友们的一次交流吧。
@老街味道
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写诗词需要耐的下心来,自由体有才华很快可以学会,但是古体诗不行,他既需要灵气灵感也需要磨练与沉淀。格律的平平仄仄倒还简单,如果单纯的记这个,几天就可以记下来。可是诗词并不是那么简单,他需要借助物象来表达心中的感觉,这个没有一定的历练肯定是不行的。
前几天看见一个人说他儿子拜师学习诗词,对方承诺一个月可以教会他儿子学诗词,八百块钱就可以。看着那个父亲,我就感觉很好笑,一个月教会学诗词,恐怕是李白也没有那个本事。
这就是标准的急躁,不知道这是拜了哪位吹牛的大师。反正我感觉自己知道的诗坛真正的高手很多,没有哪个会这么吹牛。
这说明现代人太急躁了,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不肯认真学习,急躁的结果就是把诗写的不像诗,或许会一些如顺口溜,但是没有诗味是肯定的了。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退休人员,老了退休了就是为了消磨时间玩。他们也不认真学,写诗就是用一些大家熟悉的口号,甚至连格律也不肯学习,写出来的什么也不是,但是你说不好肯定给你急,所以哈哈一笑就是了,不用认真。
只要是他们不做赛事评委,那么便是诗坛的大幸了。
每个人学习都有一个过程,只有多读多练才是正道。除了特别型人才,没有三五年写好诗词谈何容易,还有学习诗词一年多的也会误认为自己写的很好,几乎是天下第一了。不过经过磨合终究会明白过来天外有天了。
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真是老街霉味道,
评语荒唐陷泥塘。
眼前歌声震奋人,
蕴含激情比天高。
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现代诗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即使是现代诗,也有文字,格式,韵味,韵律的讲究,读起来回味无穷!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是当代现代诗人,柯岩写的巜周总理,你在哪里?》,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可是到了现在,有些脑瘫,抑郁,神经般所谓的现代诗人,写的所谓现代诗,一点诗的味道都没有,也许是我水平低,知识浅薄,我是读不懂,也理解不了!狗屎一样的东西,被一些人推崇,漠拜!如果这些东西也叫诗,那绝对是对诗歌的一种亵渎!
为什么现在也有人爱写诗,却感觉没有一点诗的味道?
诗好写,要写好诗确难,像我半年多写了将近两千首诗,但感觉首首不错,觉不知看了几本关于诗词格律书,就发现乱了格律,虽押了仄韵或平韵,可句中就乱了韵,没好遵守格律,感觉很多很多不雅,再如今虽找到格律,但文字表达想那种,可写不出,如我掌握宋词三四十种写法,可提笔时就表达不出,看这样我文浅才疏,这得好好多多多看,多读,多写,多思,多悟等等,相信诗词永远会发扬光大,不会衰退,只会更好,更强,更会出一批批精英,不知说的对不对,谢谢大家!祝大家的诗词更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