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林冲啥时犯了罪?
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是受人陷害,何罪之有?
可能有人会问:林冲面剌金印,身带重枷,发配沧州牢城,不是犯罪是什么?
既然如此,不妨把林冲这个人物认真分析一下,或许更能理清一些。
在《水浒传》中,林冲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林冲不是江湖上的草莽英雄,而是心地宽厚,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朝庭武官
京城八十万禁军,不是地方上的杂牌军,更不是某些权贵掌握的私人武装,而是天子脚下维护首都安全的正规军。在这样等级的军队里担任枪棒教头,一要武艺超群,二要人品尚佳。如果只是个舞枪弄棒的粗人莽汉,肯定不适合担此重任。
因此,当遇到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时,林冲看在顶头上司高太尉的面子上,为了顾全大局,饶过了这个无耻之徒。当鲁智深拎着禅仗赶来厮打时,林冲反而劝阻了鲁智深的鲁莽行为。这是林冲的身份和性格所决定的。同时,林冲也不可能知道,事后高衙内还会不停地纠缠。忍一步可以减少灾祸,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忍辱负重是一种格局,是一种胸怀。
二、心地善良,少有邪恶,轻易便被诱骗上当
书中写得很详细,街头卖刀的人,是追着林冲叫卖宝刀,并且拿言语挑逗:“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见林冲仍不上套,又追着喊道:“偌大一个东京,竟没一个识得军器的!”可想而知,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此时怎能不停下脚步,看一看是何等军器。
林冲刚刚买下宝刀,当即来两个不认识的差人传令:高太尉听说你得到一口宝刀,让你拿去见识一下。顶头上司要看宝刀,岂有不拿给看之理。于是林冲自然而然地跟随差人一同前往殿师府。结果,两个不认识的差人领着林冲,三绕两绕来到一处森然的房子里便不见了。待林冲发觉事情不妙时,为时已晚。高俅这个幕后指使恰到好处的及时现身,喝令左右拿下。以林冲未经招见,手持利刃擅闯白虎节堂图谋不轨之罪,脊仗二十,面剌金印,带上重枷,发配沧州。
就这么简单的过程,林冲便“犯罪”了。从此走上了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的“犯罪”道路。
三、为人正直,交友不慎,种下恶果,遗憾终身
陆虞候是林冲自幼结交的朋友,可惜只是酒肉之交,没看清这个势力小人的真实面目。在高官厚禄面前,陆虞候的节操立刻碎了一地,丧尽天良地把林冲从家里诱骗出来喝酒,给高衙内骗出林娘子创造机会。在林冲被发配上路后,他又受高俅指使唆使押送的官差在路上杀害林冲。当林冲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搭救后,他丧心并狂地又赶到沧州火烧草料场,企图烧死林冲。在接连三次加害林冲的情况下,林冲奋起反击,结果了这个无耻之徒的性命。
可见林冲是为人正直,不擅心机,才导致交友不慎,酿成大祸。
四、那种评价林冲软弱可欺,为人窝囊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对林冲的认知,民间一直存在着几种说法。
其一、林冲在娘子被人调戏的情况下,还姑息迁就恶人,是一种软弱可欺的行为。也是导致后来把事情闹大的源头。
其二、林冲被发配沧州上路前,休掉林娘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导致后来林娘子自缢身亡的原因之一。
其三、林冲性情懦弱。被逼上梁山后,面对王伦百般刁难仍委屈求全,最后竟答应下山杀人,拿人头做“投名状”。
其四、高俅被活捉上山时,面对有血海深仇的大仇人,他去报仇却被宋江阻拦,过后他竟然还能和宋江和平共处,并支持招安。
直观上看,以上四点有一定道理。但这显然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去分析看待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事情,这就肯定会有偏差。
笔者不赞成以上四点,逐条分析如下:
1、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确实有损林冲尊严。但在封建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角度,林冲要想保住饭碗,只能委屈求全退让一步。同时这也是施耐庵先生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神来之笔。同样是兵马提辖的鲁智深,得知恶霸郑屠欺负了卖唱的女子金翠莲,这本来和鲁智深没有任何关系,但鲁智深却赶到郑屠家里,三拳就把那个号称镇关西的恶霸打死了。
相形之下,林冲不是鲁智深那种性格的人。不能要求作者把所有人都描写成同一种性格。性格不同,做人做事自然有所不同。这才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规律。
2、林冲被发配上路前休掉林娘子,在封建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又讲究贞洁的时代,林冲的行为恰恰是为了林娘子负责。休掉林娘子,在法律上她就已经不属于林冲的人了,也就等于解放了她,林娘子尽可以做出新的选择,走上新的生活之路。至于林娘子与林冲感情甚好最终自缢身亡,那是又一回事,不存在林冲无情无义的情况。
3、上了梁山受到王伦的刁难,是在林冲已经走头无路的背景下。人在无处安身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本能地就会争取和珍惜。更何况,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另外,林冲下山去取“投名状”并没有杀人,这也符合林冲的为人和性格。如果说林冲懦弱,他怎么敢把王伦给杀了呢?可见在大事大非面前,林冲是清醒的,也是理智的。
4、宋江放走高俅,是为了招安大计。而林冲作为原来吃朝庭俸禄体制内的军官,内心里对招安是不排斥的。放走高俅林冲虽然气得吐血,但回过头来想到宋江是为了给他们谋取一条脱离草寇身份的出路,自然在内心会感到释然。所以才能够继续配合宋江的后期行动。这同样是符合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
总结:
从林冲怎样走上犯罪道路,引出对林冲人生之路的探讨,是件好事。事不理不清,理不辩不明。理清林冲为人处事的脉络,正确理解林冲的人生走向,对较好地吃透《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的精华,有益无害。
林冲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感谢邀请。
首先,要弄清楚题主的问题,林冲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凭你这样无聊而显得荒唐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作答,但我还是要给你一个回答。
林冲是在《水浒传》中第七回出的场,他的出场便是噩运的开始,高衙内看上了林冲漂亮的娘子,欲行非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揪着衣领一看竟然是高俅之子,只好作罢,从这一点也看出林冲是能权衡利憋的。然而,高衙内并不罢休,让高俅出面将林冲的好友陆谦收买,设计卖刀误入白虎堂(军机处)被问罪发配。途中,两个差官也被收买要害林冲性命,如果林冲要犯罪,凭本事杀死两差官易如反掌,可以逃之客走他乡。尽管两差官用开水烫了他的脚,他也没有杀他们的想法,何来的犯罪之说。
在火烧草料场一回中,若不是老天下雪,林冲恐怕早已成冤死鬼了,直到听到陆谦,富安,差拔三人的对话,才明白要害自已命的都是高俅父子,这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升,杀了这三个为非作歹的恶人,这是自卫还击,不是犯罪。到了梁山入伙,王伦要他交投名状,见了很多拔人路过,凭他的本事杀一个人是轻松容易的,到了期限的第三天也没有杀人,直到最后来了个杨志也打成了平手,正是这个投名状也成就了杨志在《水浒传》中的好汉席位。
以上说明林冲应该是懂得大宋律法的,他是京都八十万御林军教头,可见他的本事非常人能及,但他没有胡乱杀人,更没有主观上的犯罪动机,何来走上犯罪道路一说?
只能说的是林冲太过隐忍和退让,但秉性善良,《水浒》中的人物很多,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最后都成为了宋江的殉葬品,成了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林冲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首先,要弄清楚题主的问题,林冲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凭你这样无聊而显得荒唐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作答,但我还是要给你一个回答。
林冲是在《水浒传》中第七回出的场,他的出场便是噩运的开始,高衙内看上了林冲漂亮的娘子,欲行非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揪着衣领一看竟然是高俅之子,只好作罢,从这一点也看出林冲是能权衡利憋的。然而,高衙内并不罢休,让高俅出面将林冲的好友陆谦收买,设计卖刀误入白虎堂(军机处)被问罪发配。途中,两个差官也被收买要害林冲性命,如果林冲要犯罪,凭本事杀死两差官易如反掌,可以逃之客走他乡。尽管两差官用开水烫了他的脚,他也没有杀他们的想法,何来的犯罪之说。
在火烧草料场一回中,若不是老天下雪,林冲恐怕早已成冤死鬼了,直到听到陆谦,富安,差拔三人的对话,才明白要害自已命的都是高俅父子,这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升,杀了这三个为非作歹的恶人,这是自卫还击,不是犯罪。到了梁山入伙,王伦要他交投名状,见了很多拔人路过,凭他的本事杀一个人是轻松容易的,到了期限的第三天也没有杀人,直到最后来了个杨志也打成了平手,正是这个投名状也成就了杨志在《水浒传》中的好汉席位。
以上说明林冲应该是懂得大宋律法的,他是京都八十万御林军教头,可见他的本事非常人能及,但他没有胡乱杀人,更没有主观上的犯罪动机,何来走上犯罪道路一说?
只能说的是林冲太过隐忍和退让,但秉性善良,《水浒》中的人物很多,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最后都成为了宋江的殉葬品,成了今天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林冲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逼上梁山”这个广为人知的通俗词语,己经很形象地阐明了包括林冲在内的所有梁山好汉的人生经历!至于头条提出林教头犯没犯罪,这应该值得思索,放在历史长河中看,林冲无罪,而是封建王朝赵宋皇帝昏慵、奸臣当道、欺压民众造成的必然恶果。连十八般武艺精通、八十万禁军教头都不能护佑自己的妻子,普通百姓还能有活路吗?!
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这一幕周而复始地不断上演,鲜血与泪水不断冲涮着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沉痛的伤害。中华民族仍将不断地繁衍生息,期望我们的民族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与智慧,让社会多些平安欢笑,少些人间惨剧。
林冲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宦官之子欲霸占林冲妻室,而林冲妻室宁死不屈,林冲自己又遭同僚陷害,然而官僚又一步步要致他于死地,杀妻之恨,自己忠君爱国反而又蒙不白之冤,在林冲将遭官府杀身之时被梁山好汉所救,此时的林冲走投无路才被迫走向“谋反”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