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卖炭翁》的问题?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上初中时,老师在讲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常把这两句单独拿出来吟诵。
天气本就很冷了,卖炭翁又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希望天气更冷些,因为只有天冷,炭才能卖上好价钱。
多么形象,多么逼真,多么感人至深。
学习古典诗词,自然会涉及到作者生平。像白居易这样能把劳动人民疾苦写出来,并成为精品流传的作品,应该属于稀少之例。
一、立意高远,叹为观止
通读这篇《卖炭翁》,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时下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深刻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压榨的残酷现实。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字字句句,一位辛苦卖炭老人的形象跃然纸面,分明是一幅真实场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把读者带入了对那个黑暗社会劳动人民疾苦的场景之中。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只描述场景,诗的下半段才真正进入主题:
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斤余,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既使如此辛苦,却仍然被皇家敲诈打劫,只给那么一点点报酬,并且不是银两,而是用一丈绫代替。
在两千年胶的封建社会,诗人能发出如此体恤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声音,着实难能可贵。从而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表同情。可谓主题深刻,感人肺腑。
二、独具特色,不拘一格
我们都熟悉诗仙李白那超然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之所以被誉为诗仙,皆因他的诗篇具有较高的,常人难以超越的浪漫主义艺术价值。
但是,实事求是讲,同样处于两千年前的唐代,李白的诗歌很少涉及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价值当然不可否认,但其在主题立意方面,与白居易却不可同日而语。
相同时代下,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比较类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是体现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的诗篇。
此类诗篇,不追求词藻华丽,不追求对仗韵脚平仄,重在表现意境和主题,不拘一格,独具特色,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
由此可以说明,《卖炭翁》在拨人心弦振撼人心方面,自有其独具的魅力。
关于白居易《卖炭翁》的问题?
請把賣炭翁全詩句原文告訢謝謝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