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中什么类型的比较多?你如何评价?

就在写这篇问答的中途,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梁晓声等五位作家获奖。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最高奖项,这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盛事。理应受到关注。

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我多年来对这件盛事也比较关注。对其中获奖的作品,必然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印象和看法。我当然知道,个人的看法必然有其局限性,不一定全面准确。但还是想借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朋友们商榷,探讨,沟通,交流。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获奖作品中什么类型的比较多?

当然是历史厚重感的作品类型比较多。比如《李自成》、《芙蓉镇》、《东方》、《将军吟》、《钟鼓楼》、《张居正》、《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之所以此类题材比较多,因为这样的作品可以所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厚重感,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淘洗,他们会焕发出时代的光芒。能够给读者带来深沉的体验和感受。阅读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对人生的反思,对时代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文学作品的美感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是其他物质享乐所不能替代的。

我想,这也是设立这个文学奖项所要追寻的宗旨吧!

回答第二个问题:你如何评价?

算今天的获奖,茅盾文学奖已经颁发到第十届。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历时三十七年,共四十六篇作品获奖。如此众多的获奖作品,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代表着文学事业的发展走向和欣欣向荣。

纵观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发展历程,也不是平坦笔直无忧无虑。记得前几年纷争最厉害时,曾闹出了许多真真假假的风波。为避免出现敏感词语,此话题不作深入探讨,只是就作品的评价,和大家做以下交流

第一、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什么?

我向来不以文学作品得奖与否,来论定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我之所以阅读获奖作品,是因为我要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坦率讲,有的作品确实好,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抉择》,《历史的天空》,《推拿》。此类作品,其描写的年代绝大多数离我们不远,有的甚至就是当下的纷繁世界。读者读后无不掩卷沉思,被作品里的人物情节所打动,情不自禁会思考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包括自己本人的生命历程、生活的波澜,命运的起伏,前途的光明。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能起到催化作用。它能够拨人心弦,动人心魄,感染人,熏陶人,启迪人,催动人。

这不就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么!

换句话说,我们评定奖项的目的何在?决不单纯是为了什么荣誉,什么奖金,什么名声吧?

把好的作品单独排列出来,让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才是评奖目地的根本所在。

从这个角度讲,应当说,评奖的目地基本达到了。

第二、作品的格局,应该作为最高奖项的标准

本人认为,国家最高文学奖项,代表着国家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也代表国家文学事业的形象。所以,立意必须深遂高远,格局必须宏大宽阔。用土话讲,作品不能小家子气。

坦率讲,对有的获奖作品,读后确实不敢恭维,有的甚至产生厌烦。觉得这样的作品跻身国家最高奖项,分明是对这个神圣奖项的亵读,也是对茅盾先生本人的不尊重。

其理由如下:

1、用所谓的风格创新来博人眼球,不应纳入评奖范畴

以鲜明的艺术风格感染人,本来是文学作品的高明所在。但这个风格,必须是本人的,是特有的,是让读者耳目一新又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但有的获奖作品拾外国人嚼过的馍,天马行空般地搞些寓言式的,神话式的,玄幻式的,穿越式的,七十二变式的,利用这些所谓的文学手段,极尽讽剌挖苦嘲笑之能事,把揭露鞭达变成揭丑揭短揭伤疤。把国家困难时期所造成挨饿受苦受穷的事例,变成控诉的理由。把某些政策上的失误和历史局限所造成的后果,采用各种春秋笔法而大书特书。把正面人物干坏事丑事脏事恶事,当做是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法,美其名曰:真实。把脏话粗话劣话糙话搬上大雅之堂,美其名曰:真实。这种故弄玄虚,故做深奥,故做新颖,故作创新的作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哪一部是这样的东西?

我不相信,这样所谓的文学作品,能经受住时间的淘洗,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能作为经典流传下来。

2、用轻松加愉快的调侃方式形成的作品,不应纳入评奖范畴

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允许风格的多样化。但有的作品,读下去太轻松,太愉快,调侃味道过浓。当然,轻松的作品未必不能反应宏大的主题。见微知著,滴水可见沧海,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本身没有任何毛病。但读到最后,却不过隔靴挠痒地讲了一个有趣儿的故事,并没有出现什么宏大的立意和主题。更谈不上震撼人心拨人心弦了。类似作品,论语言生动活泼,论结构浑然天成,论立意也并非不健康,但就是格局低了些。

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文学价值。但距离国家最高文学奖项,应该还

有很大差距,不应该纳入评奖范畴。

3、用小家碧玉式的方式形成的文学作品,不应纳入评奖范畴

有的作品,有婆婆妈妈的味道,有卿卿我我的味道,有絮絮叨叨的味道,有掺水凑字数凑篇幅的嫌疑。看似架子挺大,语言也冠冕堂皇,掂起来挺沉,实际没啥干货。明明一件米粒大的事,墨迹半天也不算完。这样的作者,笔头子功夫确实了得,词汇特别丰富,手法特别老道,擅于驾驭文字,想码出一般水准的文学作品,可以像家庭作坊似的批量生产——美其名曰:高产!可想而知,如此高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精品——经典就更谈不上了。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经典的谍战片和战斗片《潜伏》、《悬崖》,《亮剑》,就是因为情节紧凑,悬念迭生。既有故事性,也有艺术性,更有趣味性,当然也不乏思想性。而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更需要具备这些必要的要素,才能抓住读者的目光。如果读了几页还闹不清作者要说什么,读下去的欲望就会逐渐丧失,最后只能把书扔在一边,不了了之!这们的作品,不管它得了什么奖,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类似的作品,不应纳入评奖范畴。

4、宁精匆滥,宁少匆多,不能矬子里面拔大个。

本人认为,作为国家最高文学奖项,每届评出四五篇作品,在数量上有些多了。

因为才三四年光景,哪有那么多精品或经典产生啊。这明显有矬子里面拔大个的嫌疑。殊不知,评的越多,越难看出差距,越难以代表最高水平,反倒容易引起攀比和争论。

有作者特别强调,他的作品写了十年甚至二十年。这么说,无非想证明自己没有草率成章,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精雕细刻。按理说,这话不应该自己说,容易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效果,因为不管写了几十年,最终不还得以质量高低为标准么!

评奖这个东西,标准只能有一个:质量——没有其它。不能照顾地域,照顾民族,更不能考虑什么老中青,培养新生力量。如果考虑这些,那就不是评奖,而是培训了。

总而言之,只有宁少匆多,宁精匆滥,才能显示出最高奖的最高声望。哪怕这届空缺,也无所谓么,诺贝尔奖不也有空缺的时候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