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这是个很有趣儿的话题。回想自己最早读《三国演义》,也确实喜欢看蜀国一方打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真没想过,如今看到这个问题,正好可以回答了。
一、刘备代表着正统,无人可以超越
从书中不难看到,罗贯中老先生贯穿全书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他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再三讲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生力图兴复汉室。而曹操作为汉相,却拥兵篡权,最后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当然这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基础上谈论问题,至于历史上曹操的真实情况,本文不作探讨。
曹操在战略上“挟天子以令诸候。”客观上,这一战略正好为群雄蜂起而攻之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刘备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战略支点,特别的“携民渡江”等章节,更是把他作为了民之代言般的父母官。这等于事先埋下了伏笔,这样爱民如子胸情大志之人,日后如果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罗贯中都没法交代。
读者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再加上对刘备相貌身世的描写:
“生得身高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若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这相貌,这身世,已经把刘备写成未来的皇帝了。至于曹操等其他诸候无疑成了各霸一方的草头王。按照这个路子写下去,读者的思路怎能不跟着走呢!
二、桃园三结义千古佳话,深入人心
第一、义字当头,共图大业。《水浒传》也是义字当头,议事厅既为聚义厅。但梁山好汉是名副其实的占山为王。而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义字,则是为兴复汉室奠定基础,这格局,这理论基础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二、从结义誓言上就可看出端倪: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办,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义,天人共戮。此等誓言,没有一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味道,而是铿锵有力,天衣无缝。其宏图大志,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三、从民间角度,这种为了大展宏图而同心协力的结拜形式,呼应了人们心里固有的那种情义无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潜意识,带动了读者心中潜在的共鸣。很容易把人带入急欲看到最后结局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不愿看到刘备三兄弟失败。至于最后蜀汉被司马懿家族打败,三国归晋,那是历史的转折。罗贯中再有生花妙笔,总不能把朝代给更迭。但这并不妨碍桃园三结义轰轰烈烈造就一段声情并茂的千古佳话。
综上,桃园三结义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愿意看到蜀国打胜仗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厚此薄彼,烘托氛围,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纵观魏蜀吴三国纷争,英雄豪杰鱼贯而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由于罗老先生已经固有的主题思路,在写作中不可能笔墨均沾,势必要写前面讲过的褒刘贬曹,捎带着贬低吴国孙权。所以就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状况。
第一、按理说,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文攻武略大气磅薄,怎能不统领江山。但在罗贯中笔下,他坏事做得太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就把他推到了背动的边缘。张狂不羁,滥杀无辜,尤其是第四回,曹操与陈宫逃跑至好友吕伯奢处,吕一家人欲杀猪款待。只因听见磨刀声,疑心太重的曹操竟不问青红皂白杀人全家八口。尤其是出外又遇买了酒菜归来的吕伯奢本人,当弄明情况后,本已悔之晚矣,但曹操竟为了掩人耳目依旧杀之。导致陈宫看透他的为人,暗夜离他而去。
第二、东吴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苦心操劳,手下猛将如云,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为了烘托诸葛亮,竟连续不断地出现愚蠢之举。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舌战群儒等等,活生生把孙权描绘成了昏君庸君,手下的文官也都变成了一堆废物。让读者看得大快人心。
更加痛快的是,作为儒雅倜傥文武双全的大元帅周瑜,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容不得别人比他好,几次三番把前来帮助他的诸葛亮欲置于死地。逼得诸葛亮被迫还击,连续三次活活把他气死了。让读者看得拍手叫好。
第三、一战定乾坤,让读者畅快淋漓
在诸葛亮的计谋下,赤壁之战通过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加上周瑜的蒋干盗书等情节,大败曹军,一举奠定了北方的暂时稳定。表面上是东吴的胜利,实际是诸葛亮的功劳。为刘备进军四川建立蜀汉大业开辟了坦途。看到这里,读者毫无疑问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更加充满希望。
四、诸葛早逝,后嗣无能,破灭了一线希望
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关羽兵败被杀,接着张飞掉脑袋。刘备本人也病死白帝城。眼看一腔热血要付之东流。幸有托孤之臣诸葛亮不甘如此收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决心完成先帝恢复汉室之大业之重托。
到此让读者又恢复了一线希望,继续沿续了希望之火。
怎奈孔明积劳民疾“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天不相助,让诸葛病逝五丈原,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熄灭了。
深受丞相之传的姜维接过重托,重新点起一把火,却因刘备那个无能的儿子刘禅听信奸臣馋言,误了大事,又败于司马家族之手。
后来,还有一段历史上至今仍纠缠的典故。
一是刘禅降曹的结论,倒底是为百姓免遭涂炭才举手投降,还是应战死不降才是正道。
二是刘禅作为投降之君,面对敌猷笑问:安德公,可思蜀否?刘禅回答,有吃有吃喝歌舞生平,不思蜀。有说是刘禅已不可救药。另一说是刘禅为免掉脑袋而大智若愚。
可惜这些都不重要了。读者一直追随刘备,盼望他打胜。结果他先失败了。
以上,大致应该是人们喜欢看到蜀国打胜仗的主要原因。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这个问题主要是人们的是非观念在起作用,而忠奸善恶,是非曲直首先是社会存在的影响,《三国演义》的影响还在其次。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忠义、仁慈,讨厌奸诈、残暴、恃强凌弱。而蜀汉人物恰恰适应了人们的这一愿望。撇开《三国演义》不说,在史籍中也处处彰显这种光彩。《三国志》载,有一刺客受顾于人刺杀刘备,被刘备感化,说明真象而去。其诫子书曰"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弧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丞相诸葛亮更是千秋英名传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更是感人至深。而关羽的传奇故事更是长盛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人们有感于历史的记载和正义的感召,倾向于蜀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当然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主因不在《三国演义》,而在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曾在蜀汉为官,以《蜀书.先主传》记刘备,可见对蜀汉政权有感情,修史中有体现。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在西晋陈寿《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的《三国演义》,有“拥刘反曹”思想。
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公元221年称帝时国号为仍为“汉”,以示继承。后人为了区分其与“西汉”“东汉”而称为“蜀汉”后又简称为“蜀”。但多认可其为“三国”之中的正统。
由此,《三国演义》多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加以虚构和创作的,也就影响了更多的读者在情感上亲近蜀汉。这就是你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的原因了!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有同感。为什么我们看《三国演义》时,总是喜欢蜀国那一方打胜仗呢?
第一,我们这是受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立场和思想影响有关系。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山西太原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早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一度投靠张士诚。后来淡出江湖,传说中他是因为“图王未果,发愤著书”,就是说,他有远大政治志向,政治抱负,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所以发奋写书。由此可见,罗贯中的小说,偏好政治历史题材,最著名的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上自黄巾起义,下至西晋统一,篇幅好大,波澜壮阔,小说体现了罗贯中的政治思想,反对残暴统治,向往清明政治,既所谓“仁君”政治,说中带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是把刘备作为汉室正宗继承人来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刘备人称“刘皇叔”,皇帝叔叔,刘备自然是汉代正统继承者,而刘备所建立的蜀国,国号也叫“汉”,自然就是继承了汉代的正统地位。
第二,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作者把刘备当成正面人物来写的,不吝笔墨写刘备的“仁”,刘备的“义”,渲染刘备的“仁政”。比如流传千古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突出了刘备的“义”。
第三,这跟民间流传包括一些戏曲把曹操一方看成“白脸奸臣”有关系。我曾经看到一个资料,一道初中一年级历史试题,就是为什么“在我国民间戏剧里,曹操被演成白脸奸臣,而对诸葛亮几乎近乎神”。古代一些人对曹操评论都是用“奸雄”“枭雄”,罗贯中也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作者对刘备既蜀国一方的同情,也是我们一般读者,总是希望蜀国打胜仗的原因。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感谢邀请。先放一张三国势力割据图:
《三国演义》描述的就是汉末的战乱纷争,而刘备恰好又是“汉室宗亲”,在无形中就塑造了一种蜀国才是正统的形象。
出身
- 蜀国 :刘备是贩夫走卒,地位比较低,但是刘备认识的人都比较厉害,卢植、公孙瓒等都是当时的大人物,而且书中所写刘备性宽和,寡言语,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 魏国:曹操在书中出场时就是骑都尉,是有官职加身的,而且曹操父亲曹嵩是费亭侯,官至太尉,所以曹操是官宦世家,在陈留有自己的势力。
- 吴国:孙权接手江东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大事了,平平叛乱,打打江夏,安定基业,这个人起点更高,上来就是大老板。
发展
- 蜀国:皇叔前半生颠沛流离,虽然有关羽张飞,但是没有容身之地,好不容易有了徐州,还让吕布抢走。跑到了新野又被曹操追杀,直到取了荆州才有了容身之地,然后取了汉中,最后成为汉中王。
- 魏国:陈留起兵,先取兖州做大本营,又收编了黄巾军,号称青州兵。先灭了吕布,后收编张绣,又灭了袁绍,此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原地带,南征北战无往不利,手下良将千员,谋士多不胜数,可怜此时刘备还没有容身之处。随后又灭了马腾,到此为止北方已经全盘接手。
- 吴国:在接手了江东基业以后,先是平定了山越叛乱,又吞并江夏,赤壁之战大胜,可惜有张辽镇守合肥,没能北上,然后吕蒙夺取荆州,杀了关羽,自此江东尽归孙权所有。
灭亡
- 蜀国: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刘备起兵报仇,却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烧死蜀国几十万军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张飞也被部下杀了,自此三兄弟全部死亡,蜀国开始走上灭亡的道路,纵然后诸葛姜维也无济于事,于公元263年,刘禅投降,蜀国正式灭亡
- 魏国:曹操在关羽被杀之后的次年死亡,曹丕接手魏国,司马家族开始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但是曹丕在位时间极端,然后去世;曹叡继位,但是他也没有活多久,然后死亡,自此司马家族再无敌手,公元266年司马家族篡位,自此魏国灭亡。
- 吴国:夷陵之战以后,蜀国衰败,孙权拒守江东,击败了魏国的三次进犯。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吴国开始动乱不安,短短28年里,前后三次易主,至公元280年,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因为作者本身就站在蜀国的角度来写作的。他认为刘备就应该统一三国,因为刘备是汉朝中山静王笫十七世孙,这个国家应该回归汉朝,而正统的汉献帝又是一个九岁登基的孩子,而且被曹操严加管控,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没有能力完成汉朝中兴的能力,而且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刘备身上,他既是汉朝皇室后裔,手上还有非常大的实力,是三国鼎立的重要脚色,而且还有诸葛亮的辅佐,希望他能完成大运。
因此凡是看巜三国演义》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愿意蜀国取胜,头期或中期还有点希望,可是越到后来越不尽人意,最后谁也不会想到三国最后被不那么出名的大阴谋家司马懿夺走了,十分令人遗憾,没有办法,这就是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