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俺非常不赞同赵匡胤被其弟赵光义所弑的说法。

赵光义弑兄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写成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主要内容是记载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主要内容仍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可能是当朝人记载本朝的历史,《湘山野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对皇帝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但这位僧人也有口没遮拦的时候,有时把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黑暗内幕也一不小心给说了出去,这里最明显的例子是关于太祖太宗之交“斧声烛影”一案的记载。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虽说是一部野史,但成书于北宋,“斧声烛影”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烈。特别是大宋王朝终结后,到了明清乃至当今,人们毫无顾忌,各种野史和小说戏剧等诸多文艺作品将赵光义弑兄“坐实”,尽管历朝历代许多史学专家引经据典为赵光义弑兄罪行进行“辩护”,但根本难替赵光义“翻案”,连北宋著名的史学专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的记载都受到人们的质疑。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司马光《涑水纪闻》

某虽不才,但知道什么事说多了,假话也会成为真话。《红楼梦》中有一句经典:“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赵光义所谓的弑兄事件就是如此!

诚然,赵光义有弑兄的动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天下至尊,人人想当。别说什么兄弟,哪怕是父子,为了唯我独尊,俱能痛下杀手。纵观宫廷风云,血淋淋的实事早已让人不足为怪。

但是,弑君在任何朝代,乃是十恶不赦的重罪。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和精心的准备,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没有“逼上梁山”的处境,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时为大宋帝国晋王的赵光义,位在宰相之上,典型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早已形成自己强大的政治地位和势力,根本用不着弑兄谋逆。晚年的赵匡胤想迁都洛阳,赵光义不吭气,弄得帝国皇帝赵匡胤都难遂愿。弑兄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俺想,赵光义不傻。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弑兄,这事还要赵光义孤身一人亲自来做?何况还是独自一人跑到皇宫,深入龙穴,亲手弑兄?难道弑兄后,赵光义还能全身而退,慢慢悠悠地回到晋王府,等着大太监王继恩前来报信,再返回皇宫准备继位为君?

赵匡胤之死,有可能死于醉酒,有可能死于心梗,有可能死于脑溢血……总之是突发疾病而死。

否则,赵光义继位时怎么连个继位诏书也没有?赵光义完全可以伪造一个继位诏书或遗诏也行。可是,赵光义在第一时间听到王继恩来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来到宋宫后,赵匡胤的遗孀孝章皇后宋氏虽十分惊愕,但很快认怂,拜伏于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凭借着自身实力,最终依照“兄终弟及”的法理你,登上大宋帝国皇帝的宝座。

鉴于赵匡胤打下的万里江山,没有父死子继。鉴于赵匡胤死后,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后来被赵光义逼迫自杀,一个英年早逝。后世及后来人,对赵匡胤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尽管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赵光义,仍然被民间及野史黑的一塌糊涂。后人只知道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不实恶行,却很少知道“开卷有益”及“雪中送炭”成语都出自赵光义。

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他跟上面的几位不一样,干脆就是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汉太后看到郭威篡位之势已成,不忍心让自己儿子跳火坑;但是看北汉刘崇听到选自己/选自己儿子当皇帝的高兴劲儿,也很难说。)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司马光在笔记里有记载了,他就是在暗示宋太宗杀兄;司马光确实在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他想“黑”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宋太祖的皇后。

我们来看原文,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就不上文言了,直接白话版——

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三人遂俱入大内。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继恩答:“晋王到了。”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说司马光笔记“黑”的是宋皇后——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和宋初,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志,那么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谁担任这个职务呢?他弟弟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不是没有嫡长子的,他有啊,赵德昭就是嫡长子(其实是二子,但他大哥很早去世了),是嫡妻贺皇后生的;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虽然没有封王,也没能执掌开封,但论官职也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一系列职务使他在皇族里仅次于他两个叔叔。

第三,再看赵德芳,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赵匡胤嫡妻贺皇后所生,因为赵德芳出生的时候,贺皇后已经死了一年了;也就是在宗法上赵德芳不但是幼子,还是庶子。然后他老爹去世的时候,他的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

据说很多朋友熟读《雍正王朝》,那应该知道八阿哥不能当继承人,表面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母亲出生卑贱,因此他没资格继承大统。

赵德芳生母身份卑贱不卑贱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按照宗法礼仪,论八百年也论不到他继承赵匡胤皇位啊。不说这还有一个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赵德芳要当皇帝,他哥哥赵德昭第一个不答应!

这等于是李渊二婚媳妇儿在李渊病死时不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嫡妻生的),找一个年幼的庶子来继位,李世民三兄弟不得撕了这庶弟?!

这是不是说赵德昭在当时不受父亲喜欢,没有存在感呢?

不是的,赵德昭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一直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小故事——

赵光义北伐失败后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赵匡胤的老兄弟石守信等人就合计,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万一赵二有个好歹怎么办?

太祖嫡长子在军中呢,要不咱们拥立他做皇帝吧。

老兄弟们纷纷表示,我看行!

幸亏赵光义回来的早,不然…

明白了以上这些关节,我相信大家再看司马光这个笔记内容感受就不一样了——

宋皇后想干嘛呢?皇帝死了一不叫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进宫,二不叫太祖嫡长子赵德昭进宫,偏偏叫赵德芳这个官职卑微的幼庶子来?

她是是想效仿武则天吗?

在历史上有成年皇子而立幼子的还有一个人,她叫慈禧。

王继恩没有传达宋皇后的乱命,而是直接出宫找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这哪里错了?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啊!

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赵光义弑兄之后篡位的观点来源于野史传说,并且是个孤证,所以其可靠性并不强。但是“斧声烛影”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广泛,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宫闱秘事比较感兴趣,最为人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后世很多人都是从结果推导原因,即,第一、因为赵匡胤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第二、赵光义即位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弟弟赵廷美先后非正常死亡。第三、赵匡胤驾崩当晚唯一(可能)在场的宋皇后,在太宗一朝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不被安葬,赵光义还禁止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从这三件事上,我们怀疑,赵匡胤的死肯定与赵光义有关。

但是从结果推导原因也并不是不可以的,毕竟所有正史或可靠的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全部都是“金匮之盟”,即赵匡胤是因为与杜太后有约在先,担心宋朝出现后周一样主少国疑的情况才决定传位给弟弟的。但是这又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

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不久,仅有的两个儿子确实比较年幼,但是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哪里算得上幼主?

第二、“金匮之盟”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被赵普拿出来的,随后赵光义将它公布天下,也就是说,这份盟约在赵匡胤在世之时从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赵光义即位六年之后突然被一个因不被赵匡胤信任而贬官的赵普拿出来。并且,在此之后,赵普重新入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并一手制造了卢多逊和赵廷美的命案。其中难道没有蹊跷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北伐之时,曾经因战败而与大部队失联,群龙无首的将士当时要推选赵德昭为帝,而不是赵廷美或者赵光义的儿子,这也证明了,大臣们也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

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问题可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是正当途径,被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的,还有人说他是谋害了赵匡胤,自称传位与他才上位的。这件事在经过了1000年后,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当年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只是可惜柴荣短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朝中大臣担心赵匡胤会起兵造反,就先是剥夺了他的兵权,但是北汉却又来攻打后周,朝中无人能抵挡,没办法只能继续让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是大军走到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和手下谋士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大军随后回京,再加上朝中有一半大臣都投靠了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不废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京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其实赵匡胤领兵打仗在行,但是说起阴谋论却远远不及弟弟赵光义,赵匡胤能登基称帝,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出自弟弟赵光义之手。正是赵光义出谋划策,拉拢人心,才是赵匡胤顺利当了皇帝。很多人都说为什么赵光义不自己当皇帝呢,他很想,但是资历不够,所以只能把哥哥送上了皇位。

在哥哥当皇帝后,赵光义对皇帝的宝座仍然没有放弃。他想到了当年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让汉景帝传位给弟弟的事,于是他回去找到母亲,在她面前哭诉。当然他肯定不会直接说自己相当皇帝,而是说哥哥的皇位是从小皇帝手中夺来的,万一以后哥哥传位给儿子,也是不懂世事的小皇帝,那么皇位是不是就又成为了别人家的。

赵匡胤母亲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赵匡胤来商量,赵匡胤听了也觉得有理,于是就当着母亲和弟弟的面订下了“金匮之盟”,内容就是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光美继位,赵光美死后再由赵匡胤儿子继位,美其名曰“兄终弟及”。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光义为了使皇位继承合法,伪造的。

本来事情已经订下了,就这样整吧。没想到赵匡胤皇帝了十几年,还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平日里照常带兵御驾亲征。他就想到,儿子也已经长大了,没准自己还能多干几年,把儿子好好的培养一下,说不好就是一代明君。如果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他不传给自己儿子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想到和赵光义商量取消“金匮之盟”的事情。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宋太祖就邀请赵光义来谈这件事情。为了不使别人得知他们兄弟的谈话内容,赵匡胤把所有人都请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他兄弟俩。这二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很愉快。喝到了后半夜,守卫和太监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而赵光义也告辞回家了。

谁知道到了后半夜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当时赵匡胤的皇后就让太监去请皇子赵德芳紧急赶来皇宫。但是太监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于是太监请来的就变成了赵光义。皇后看来的人是赵光义,顿时脸色大变,因为赵光义前期被当成储君对待的,手里掌握着大量兵权和京城的禁军。皇后知道无力回天了,于是就请求赵光义善待他们母子,赵光义哭着答应了。就这样赵光义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虽然赵光义当了皇帝,但是很多人对此事都表示疑惑。当时赵匡胤身体好好的,而且是行伍出身,可以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怎么会喝次酒就去世了呢?很多人都说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人们联想到当时的情况于是就是有了“烛影斧声”的说法。小编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好好的人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如果这里面没阴谋肯定没人相信。

为了防止这种声音继续蔓延,在赵光义当皇帝5年后,他拿出了这份“金匮之盟”,虽然暂时的堵住了人民的八卦之心,但是这个念头却没有杜绝。尤其是后来弟弟赵光美无辜而死,赵匡胤的儿子也因为受到了他的训斥,回家就自杀了。于是对赵光义通过不正当手段继承皇位的说法又开始出现了。于是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继承的由来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真相。

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1.赵匡胤疏于防范.

赵匡胤武将出身,体格健壮,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态度不明朗。他驾崩时,自己还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得昭都20岁了,却他始终没有立太子,甚至都没有封王过。知天命之年后,一帮臣子对他有敬畏感,但交心者少。而小赵又没有地位,没有哪个臣子敢去投靠。这样,关键时刻赵匡胤父子难以获得准确而及时的情报。所以,在被篡夺皇位的风口浪尖上,自己没有了帮手。这无异于孤立了自己。2.赵光义足智多谋,势力庞大。

老二赵光义从宋朝建立起就位高权重,他处心积虑,一直在拉拢群臣。十几年下来,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人脉,有了不薄的班底。尤其是: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一职,能牢牢地把持着京城。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都有人际关系。赵匡胤曾经要迁都洛阳,肯定也有要逃过弟弟监督与威胁的意思。而赵光义坚决不允许,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就搪塞了赵匡胤酝酿已久的迁都计划。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生前对弟弟已经很无奈了。大概事到临头,赵匡胤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对老二不设防,终于让养虎为患成为悲惨的现实。纵使后期🈶过警醒:知道赵光义的势力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但,为时已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3.赵匡胤想改变现状,让赵光义狗急跳墙了。

其实,赵光义野心显现后,赵匡胤是🈶过改变现状的想法与措施的。他开始提拔弟弟赵廷美,让他做京兆尹,控制京城,以此来牵制赵光义。可惜,这雕虫小技让赵光义一眼看穿。于是赵光义铤而走险,毫不犹豫地演出了“烛光斧影”的闹剧。4.赵光义审时度势,占🈶地利与人和。

赵光义敢于动手也是看准了时机,因为赵廷美刚上位,尚未清除自己的势力。

开封是京城,权贵们都不愿迁都到洛阳。因为,他们的祖宗坟墓、土地都在开封。赵匡胤想迁都后,开封的经济地位会下降,所以,权贵们自然愿意与赵光义站在一起。

而赵匡胤的儿子还没有成长起来,缺乏政治经验与军事谋略,尤其是没任何势力。而皇宫里里外外都是他赵光义的人,这样,他杀自己的哥哥就🈶恃无恐了。

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杀害的吗?

题主可能误解了。“斧声烛影”里的“斧声”不是说赵匡胤被斧头砍死的声音,是说赵匡胤自己用斧子拄在地上的声音。就是在这个传说中,也只是说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没有交代具体死因,但绝对不是被砍死的。

“斧声烛影”里的“斧”不是砍树劈柴的工具,也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器,指的是赵匡胤一直不离手的一把柱斧。这种柱斧属于礼器的一种,我们可以理解成权杖,一般是玉石或者水晶制成。中国早在商周以前就有用斧子代表王权的例子,也有很多各个时期的玉斧出土。这种斧子没有很大的杀伤力。赵匡胤有一把柱斧,非常喜爱,平日几乎不离手。比如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有野史记载,乾德三年,宋灭后蜀,王全斌请示是否继续南下,赵匡胤用手中的柱斧对着地图中的大渡河一挥,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从而划定宋朝与南诏(大理)的边界。当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疑。

所以呢,柱斧就是个礼器,要说一点杀伤力都没有也不见得,但如果用来杀人,那真是胡扯了。这种斧子根本不开口的,是钝器不是利器。而且材质是玉石水晶,砸也容易砸断砸碎。真要拿这个杀赵匡胤,大概砸一下就醒了,然后肯定闹得一塌糊涂。一根绳子、一把刀、一杯毒酒都能解决的事,赵光义怎么着也不能用这么粗鲁且傻笨的方法杀哥哥啊。

言归正传说“斧声烛影”的事了。这个首先要说到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弟弟赵光义的“金匮之盟”了。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召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入宫,有鉴于五代十国一旦幼主登基,就会朝局不稳。为了江山长治久安,定下盟约,赵匡胤死后传位二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三弟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再传位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将盟约放入金匮中,故称“金匮之盟”。所以,赵匡胤死后,即由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但是,金匮之盟有很大的疑点。首先,杜太后怎么知道等赵匡胤死时赵德昭还是“幼主”?事实上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也确实二十五岁了。其次,此事在场的只有赵匡胤、杜太后、赵普三人。而赵匡胤驾崩时杜太后已死,赵普是唯一健在的,孤证。而且他已在之前被赵匡胤贬谪。赵光义继位后,赵普火速回京复相,难免让人怀疑是这两个人暗箱操作。另外,此后另两个皇位继承人赵廷美、赵德昭先后死的不明不白(赵廷美被爆策划叛乱,被贬后忧愤吐血而死,赵德昭被赵光义莫名训斥,竟自杀身亡)。

赵光义不清不楚的继位和赵廷美、赵德昭先后不明不白的身亡,自然让人产生遐想。于是就联想到赵匡胤身体健壮,却一夜之间突然身亡。于是斧声烛影的传说就出现了。

在正史《宋史》中,对赵匡胤驾崩当晚的描述非常简单,没有提到赵光义。但是《宋史纪事本末》、《续湘山野录》、《涑水纪闻》等野史笔记记载了各种绘声绘色的传言,从北宋开始就一直甚嚣尘上,不能让人忽略。主要说的是赵匡胤驾崩当晚,赵光义入宫,有人看见他在摇曳的烛影中多次离席起身。还听到赵匡胤用柱斧拄在地上的声音,并且说“好做,好做”(也有记载为“好为之”)。另外就赵光义入宫,也有不同版本,有说是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嘱托后事,也有说原本赵匡胤召的是自己的第四子赵德芳(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想传位给他,而宦官出宫却召来了赵光义,让赵匡胤相当诧异。

这件事已经成为悬案,不可能有真实结果了。关于“斧声”也就是柱斧戳地的声音,可以理解为赵匡胤被弟弟谋害时痛苦所为,可以理解为赵匡胤情绪激动。对于“好做”(或者“好为之”),可以理解为被杀时怒斥弟弟“你做的漂亮”,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弟弟好好做皇帝。对于烛影,可以理解为赵光义起身杀哥哥,也可以理解为服侍哥哥,还可以理解为谦逊避让,不想抢侄子皇位。总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看你怎么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