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公元1390年,被誉为大明帝国的“萧何”——李善长被满门抄斩!鉴于李善长功劳卓越,但帝国皇帝朱元璋还是“法外开恩” ,没诛灭其九族,只是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被诛,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功高震主!李善长的功劳又大又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有兴趣的客官,头条百度轻点手指,一清二楚。单凭“萧何再世”的赞誉,绝对在朱元璋的眼里,功劳举世无双。
二是居功自傲!李善长因功,握有帝国皇帝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可免死两次。早年,朱元璋高看李善长一眼,帝国的大小事俱交给他处理,李善长渐渐地觉不着了,时不时地指手画脚,逼逼叨叨,甚至敢和帝国的“一把手”朱元璋说“不”!朱元璋的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了,渐渐就反感了,渐渐就心中起了杀心。先忍忍吧!你有“免死金牌”,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朕说了算?先让你多活几年吧!
三是关键时刻“立场不坚定”!据说胡惟庸想过一过皇帝瘾,托李善长的亲戚试探一下李善长的态度,必竟李善长现在还是“淮西集团”的“名誉会长”,虽然退休了,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想就是这么一个“随便”的试探,彻底就将李善长陷于万劫不复之地。为甚?李善长虽很吃惊,但面对胡惟庸事成“封王”的许愿,李善长选择了沉默:“反正俺不支持,也不反对!就看你小胡的造化了!”要俺说:“大是大非面前,你老李怎能这样?就凭你这样的想法,说什么萧何再世?你给人家萧何提鞋都不配?”
四是强烈的嫉妒心!李善长绝对是个“智多星”级的人才,文韬武略,有勇有谋。若论个人才能和头脑,绝对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领导只有一个,朱元璋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将朱元璋推到风口浪尖,朱元璋的政治地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李善长就是有多不服气,也无可奈何,也无可撼动。为甚?是历史选择了朱元璋,就这么简单。我多次撰文说过,有些人共患难易,共富贵难。陈胜吴广就是例子,刘邦和韩信就不说了,刘邦和卢绾绝对是典型,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和卢绾既是老乡又是“狐朋狗友”,好的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刘邦当了皇上,封卢绾为燕王,卢绾还不是跑到匈奴?李善长和朱元璋也不过如此。有人肯定会说(包括俺),李善长都是世袭罔替的韩国公,年禄四千石,位极人臣。退休待遇这么好,为甚还不知足?很简单:“人心不足蛇吞象!”凭什么?为什么?李善长心里很不舒服。谁当皇帝都行,你朱元璋不过是一个讨吃和尚,俺李善长就是有点不舒服。
五是帝王强烈的猜忌心!俺多次撰文说过,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疑心病”。将心比心,俺绝对可以理解,毕竟皇帝只有一个。何况当皇帝真好!家大业大权力更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开国皇帝都梦想着将江山传之一世二世,乃至千秋万代。朱元璋当然不例外!哪怕你李善长可能有一丢丢“异心”,甚至俺老朱怀疑你有一丢丢“野心”,你都必须死。要么有那么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
有了以上五点主要原因,你李善长还想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李善长安徽滁州定远县人,后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去大仗也放心的让李善长留在后方,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引起了郭子兴的疑心,遂逐渐夺朱元璋的兵权,并且想拉拢李善长去辅佐他,但是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也越来越倚重李善长,直至朱元璋夺得天下,李善长受封韩国公,位居公爵第一位,但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 并没有诛李善长九族,只有一家人包含妻女弟侄等七十余人,至于李善长为何一把年纪了还被赐死,我觉得应该一下几个原因:
志骄意满 恃宠自纵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较早,帮助朱元璋稳定后方起了关键作用,以至于朱元璋说李善长就是他的萧何,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对大臣们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明史·李善长传》
在明初封公的人就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这六个人,李善长还位列封公的第一位,而李善长受宠还不止这些,洪武七年朱元璋封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及他的两个儿子,洪武九年朱元璋把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朱元璋愿与李善长结为亲家,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宠信,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李善长位居百官之首,且和皇帝是亲家,拥有这么高的地位难免有些持宠而娇,仗着朱元璋的宠信都忘记自己是谁。
如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临安公主结婚一个月以后,朱元璋病倒了十几日不能上朝廷会,李善长不去问候,连驸马李祺也不问候,到了大殿上还死不认罪,惹得朱元璋大怒,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祺尚主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坐削岁禄千八百石。《明史·李善长传》心胸狭窄的李善长妒忌他人,借助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当刘基、杨宪、汪广洋等倒台之后,他还不懂得收敛,朱元璋开始有些讨厌他了,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明史·李善长传》
本来因为胡惟庸案被弹劾,他不选择明哲保身还非要去救别人胡惟庸是李善长从县令一手提拔起来的,最后官至丞相,可以说没有李善长就没有胡惟庸的地位,另外就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生后,被牵连受死着众多,唯独李善长依旧稳如泰山,还兼职了御史台的事物(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免了他们的死罪,将他们安置在了崇明,但是李善长并没有感谢朱元璋,这让朱元璋生气,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明史·李善长传》
这李善长已经是几次惹到朱元璋了,但是他都不以为然,反倒是想去搭救因胡惟庸按受牵连的亲戚, 丁斌是胡惟庸家的给事,因此受到牵连要被发配至边疆,李善长多次请求朱元璋赦免其亲戚丁斌等人,朱元璋大怒反倒是给丁斌治罪下狱,而这个 丁斌下狱之后,供出了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交往的情形,大怒的朱元璋将崇明的李存义父子下狱,李存义在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胡惟庸还派李存义去说服李善长,许诺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西王,但是李善长也没有说反对或者支持,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明史·李善长传》
李善长明知道胡惟庸造反却不举报李善长虽说没有没有参与胡惟庸谋反,但是其身为朱元璋的亲家,面对臣子造反却刻意隐瞒,这朱元璋那能接受,据记载,蓝玉的大军在捕鱼儿海,截获了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但是李善长却藏匿不报,于是,那些御史竞相弹劾李善长,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也去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常常窃窃私语还相互贿赠,这让李善长即使浑身长满长满嘴也说不说清,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明史·李善长传》
碰巧当时又有传言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朱元璋把对李善长的新仇旧恨一块算了,之前的两次免死机会也没有了,于是,李善长一家包含妻女弟侄等人,一共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明史·李善长传》。驸马李祺与公主被迁徒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李祺死了,而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没有被判罪,但是两人都失去了世袭爵位的权力。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芳为留守中卫指挥,茂为旗手卫镇抚,罢世袭。《明史·李善长传》
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是又不得不杀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有个叫王国用的郎中上奏,列举了李善长不可能造反的理由,就算是造反成功,他的地位也不会比现在好到哪里去,朱元璋看到这份诏书以后,并没有治王国用的罪,说明,朱元璋也可能觉得李善长被杀是有些冤枉,因此,不治王国用的罪算是默许了李善长冤枉,但是作为帝王,即使错了也不能承让,况且还是谋反这样十恶不赦的大罪,不杀他难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不足以威慑天下,谁让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况且还有家里人反水要治他于死地,所李善长死不能怪朱元璋没有给他机会,挂他自己眼睛不好使,提拔了胡惟庸和用了小人做家奴。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封功臣的时候说: "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最终还是将年老的李善长,和家族一起诛杀了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李善长,为朱元璋打天下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实乃大明开国功臣。他有智慧有谋略,还料事如神,为什么就没有料到自己最后悲惨的结局呢?
三少以为,李善长是高估了自己。
李善长心胸狭窄待人苛刻,得罪了不少人人总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李善长也一样。作为大明开国功臣,李善长豪无疑问是名副其实的。但是,他也有性格缺陷。《明史》说:
“外宽和,内多忮刻”这说明李善长外表看上去很温和,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而内心却狭窄。
同在朝廷共事,同僚之间难免会有些小摩擦,这个是很正常的事。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不经意地,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就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还给他们二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最后,李饮冰惨遭被割乳身亡,杨希圣惨遭黥面劓鼻之刑。
公元1368年,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罪,他私下要求御史大人刘基放过李彬。刘基没有同意,在请示太祖朱元璋后,刘基依法判斩,并杀了李彬。至此,刘基算是与李善长结下了梁子。
后来,李善长多次在皇帝面前上奏刘基专,还鼓动其他的大臣一起弹劾刘基。更过份的是,在公开场合,李善长还辱骂刘基。终于,这个大明神童出生的刘基,在朝廷待不住了,被迫告老还乡。
刘基,字伯温,明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在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政权,有效地管理国家,发动了四大血案。其中胡惟庸案前后诛杀3万余人,牵累之人不计其数。
胡惟庸,本来与朱元璋没什么交集。受同乡李善长的举荐,胡惟庸从宁国知县一步一步爬到了丞相的位置。以胡惟庸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官僚集团,逐渐壮大,甚至有了威胁皇权之嫌。
这无意中,造成了李善长与皇帝之间的隐患,也为李善长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朱元璋砍了头,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是,李善长的头仍然还在他的脖子上,他仍然还像从前一样在朝廷为官。
之后,他的傲慢的心,却慢慢地显露出来了。
也许,在血雨腥风的胡惟庸案中,3万多生命的凋零,使李善长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哪里是自己与众不同呢,不过是朱元璋一时忍住手,想给你一个求生的机会罢了。
李善长不仅没有感激皇帝的不杀之恩,反而日日倨傲自大。这使朱元璋对他,渐渐有了反感的心。
李善长恃宠自纵,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说在胡惟庸案中,砍了李善长的头一点都不冤枉。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又是李善长在朱元璋面前力荐的,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这些加起来,砍十个李善长的头都够了! 可是呢,李善长的心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蒙蔽了,一点都不感恩皇上留下自己脑袋的情分!
1385年,有人在明太祖面前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而且证据确凿。这一次,明太祖再次下诏书免李善长一家之死,只将他们安置在崇明。
照说,劫后余生的李善长应该对朱元璋千恩万谢。不知道为什么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作为皇帝的朱元璋郁闷极了,因而怀恨在心。
早在公元1376年,朱元璋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就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并授李祺为驸马都尉。
因为李祺为功臣之子,又是朱元璋长婿。所以,李祺常常会被委以重任。遇到地方有水旱之灾,朝廷都会派李祺前往振济。李家受宠显赫,当真令人羡慕。
在临安公主大婚一个月之后,明太祖因病报佯,十多日竟未能上朝。作为儿女亲家兼国家重臣的李善长,居然没有来问候皇帝!这一反常的人之常情,遭到了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等的上疏。
皇帝一听,当然很生气,这也太不把他这个亲家皇帝放在眼里了。于是,朱元璋找了个理由,治了李善长的罪,又削了他的年禄一千八百石。
大明功臣李善长魂断大明在胡惟庸案之后,虽然李善长的小命还在,其实他的地位已经危危可及了。他在朱元璋心里留下的阴影,以及他在朝廷里得罪的不少人,日积月累下,就等于给自己找了一小股敌人。
那些曾经被李善长打压的大臣,时刻都盯着他在,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他们一定给你整出点什么来。
1390年,70多岁的李善长在明太祖面前,多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此举引得朱元璋大怒,命人将丁斌治罪。
丁斌,以前是在胡惟庸家做事。在严厉的审问下,丁斌供出李存义过去与胡惟庸有过交往,也供出了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的某些往来。
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这时候也站出来,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曾经互相有过贿赠等等。
再后来,又有人上告朱元璋,在蓝玉案中,李善长匿而不报。一时之间,朝廷的大臣们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
这些证据的真实程度,当然值得仔细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善长对于胡惟庸谋反一事是知情的。
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朝廷的重臣,明明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是何居心呢?
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76岁的李善长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70多人。
据说,之前朱元璋有赐给李善长免死金牌,难怪李善长一直都这么居功自傲!
君要臣死,你还能活?
朱元璋早就在这个免死金牌上写了一句话“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
谋反是大罪,怎么可能免死呢?
三少说:
做人要低调,低调,低调!
是不是皇亲国戚,都要低调!
有没有免死金牌,都要低调!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随朱元璋,以其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李善长的功绩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 拉开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序幕。当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 时,李善长为避乱而隐于滁州东山之下,他时刻关注天下形 势,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领的军队是众多起义军中的一支。与其它义军相比,这支军队作战勇猛、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护。朱元璋告诫诸将:“克城以武,戡乱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严禁将士劫掠财物烧毁房屋。除了严明军纪外,他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为口号,采取笼络地主阶级的措施,争取汉人的支持。他广招贤能之士,以礼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长于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来投,被命为掌书记。
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时,李善长答道:“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 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这番话为朱元璋实现霸业指明了方向。朱元璋从此视李善长为左膀右臂,对其委以重任,让其参与决策制定。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辅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调和诸将、严明军纪。
朱元璋曾对李善长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李善长深以为然。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能够辨别贤愚,调和诸将,使将士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李善长还严于整顿军纪,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处张贴禁令,以此禁止将士侵扰百姓。
2、留守后方、供应军需。
朱元璋得以扫除强敌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都让李善长留守后方,由他统筹全局,转运粮草,供应前方军需。同时,李善长还加强后方军事防务,发展后方经济,保证后方秩序稳定、减轻人民负担。在李善长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后方百姓安居乐业、将士和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李善长在后方的管理,为朱元璋在前线作战争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3、发展经济、革除积弊。
李善长注重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以此来缓解阶级矛盾。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铁冶及鱼税等税收,革除积弊,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积极推广实践朱元璋的屯田垦荒思想,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起到了“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奋斗中,朱元璋和李善长维系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君对臣信任、臣对主 忠心的关系模式。李善长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军需供应充足,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所以,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李善长功不可没。
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1368 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相国,让他改革元朝旧制,制定新的礼制,作《郊社宗庙仪》,并重新改定官制,明确各部责任,使新建立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有序运转。李善长还负责监修国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书。李善长定礼制、改官制、修史书,为明朝初年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评价说:“善长虽 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李善长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被赐予丹书铁卷。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疾致仕”,回安徽凤阳老家休养。恰好朱元璋准备在凤阳兴建中都城,决定将这个工程交由赋闲在家的李善长负责。李善长受命后,凡事亲力亲为,使得营建工作迅速展开。李善长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是满意。李善长还对迁徙到凤阳地区的十四万江南民户负责安置,监督其垦种。几年之后,这 一地区出现了桑榆相望、粮仓充实的景象。朱元璋不仅亲赐物品给李善长,还提升其弟李存义为太仆寺丞,两年后又将大公主嫁于其子李祺,结成了儿女亲家。至此,李善长的荣耀和光彩达到了顶点。
李善长荣宠至极,自然会招来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挤。洪武二年,杨宪与李善长发生了夺相矛盾。杨宪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见贤等人向朱元璋进谗言,表示李善长没有为相的才能,并弹劾李善长排挤大臣,放肆为奸等事,朱元璋听后不为所动。之后,李善长揭发杨宪诬陷中书省汪广洋等不法事。最终结果是杨宪治罪被杀。由此可见,洪武初年的李善长深得朱元璋的宠信,朱元璋对他比非常宽容。
三、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诛杀明初百废待兴,不仅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还要完成国家统一事业,扫荡蒙元残余势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经过明朝初年的努力后,洪武中期社会逐渐繁荣,政治也比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从这时起,朱元璋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渐转向了猜忌,最后转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屠戮。
从客观上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贵极而骄,越礼违规、胡作非为,失去了为官应有的谨慎。李善长以其智谋,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长有心计却没有远见,在得宠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为官的谨 慎。李善长表面不与人争,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权利,他便会想方设法实施报复。与朱元璋成儿女 亲家后,李善长更加有恃无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减俸禄,以示警告。
李善长在致仕之后,仍参与朝政事务,在中央和地方拥有很大的势力,是淮西功臣集团的核心领导。这个集团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明朝建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日益骄奢、专横跋扈,逐渐沉溺争权夺势之中。甚至他们的仆从和家人也无视法度,倚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俨然成为一霸。淮西功臣逐渐退变为挖封建统治墙角的破坏力量,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从主观上说,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对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为了巩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须强化皇权,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而淮西功臣集团正是他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对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剧命运的开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担心自己死后,朱标无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所以, 他要先替儿子“拔钉子”,来解除身后之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朱元璋逐渐疏远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必然导致他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由信任转向疏远,最后不惜大开杀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为谋反和通倭被杀。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信,又与他有亲戚关系,朱元璋便想借此案来打压李善长。终于在十年之后,借胡惟庸曾劝过李善长一同谋反之事,作为诛杀李善长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赐死,全家七十余口被杀,仅一个当了驸马的儿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布天下。
四、李善长之死分析追溯李善长的人生轨迹,从开国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李善长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长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
1、据《明史》载,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忮刻”为嫉妒刻薄之义,是心胸自私狭隘的同义语。如他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被治罪,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竟置国家法度于不顾,从一己私利出发,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为刘基的调查设置障碍。无奈之下,刘基只得奏准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将李彬处死。为此,李善长常耿耿于怀,常暗中加害刘基,逼得刘基只好回家避祸。
李善长的心胸狭隘还表现在他素有居功自傲与贪赃纳贿的毛病。 《明史》载,大明立国后,“(太祖)浸厌善长,故有易相之议”,从中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也透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选问题,朱元璋曾问计于刘基。刘基既肯定了李善长的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后事难料”,事实果如刘基所言。
《明史》还记载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有心计而无远识”,这都说明了他 的自私狭隘。这使得他对别人容易产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别人,从而树敌过多。这都为李善长日后走上末路植下了祸根,成为他与朱元璋矛盾加剧的诱因。
2、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长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与他们拉 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在执政方面处处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淮西集团成员在疯狂追求财富的同时,排斥异己, 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淮西集团势力疯狂滋长,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必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东窗事发后,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西集团势力的过度膨胀不仅加剧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有导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危险。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计地遏制这一势力做强做大,“胡蓝之狱”便拉开了帷幕。朱元璋本人虽发迹于淮西集团,但一旦大权在握,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即刻成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朱元璋虽口头上说李善长功劳堪比汉代萧何,但背地里对李善长防范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后清洗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的一个重要借口。
综评李善长倾尽一生之力辅佐朱元璋,在达到人生荣誉的顶峰后,迎来的却是全家人被杀戮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纵着生杀予夺之权。在打天下时,朱元璋能礼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后,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胁都扼杀在摇篮之中。“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后被杀者达十几万人。大量功臣良将的被杀,使朝中无良将可 调,无谋臣可议。“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够顺利夺取皇位,与朱元璋大杀功臣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代君主为了维护“家天下”统治,会扫除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臣子为了扩大政治、经济权利,必然会有损于封建政权统治。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的变化,就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人士,从小热爱读书。李善长通晓法家学说,擅于谋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时候,李善长特地迎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声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随后李善长一直都在辅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剥夺了兵权,李善长也对他不离不弃。李善长对朱元璋可以说忠心耿耿。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想要把李善长弄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不肯。后来李善长又设下计谋打败了元军,朱元璋就更加倚重他了。李善长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是有汗马功劳的。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李善长就开始帮助朱元璋订立法典,革新政事了。李善长针对于元制提出了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后来又开矿采铜造钱,为朱家王朝积攒了不少财富。
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打下了中国的大片国土。后来朱元璋已经不满足于只做吴王了,所以他派人凿沉了小明王的船,这样起义军就群龙无首,朱元璋就有了再上一位的机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即位以后封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朱元璋给旁人说:“善长虽然没有沙场建功,但是多年以来为我押运粮草,出谋划策,此等奇功当封为国公。”于是李善长在当年就进封为韩国公。当时朱元璋的好兄弟徐达、邓愈等也被封为了国公,但都屈居于李善长之下。在朱元璋心里他早已经把李善长当成了萧何。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建国以后军机大小事他都让李善长参与其中。朝内外大小官员都知道,应天第一大是朱元璋,第二大就是李善长。他的权势威望在朝野内外都达到了鼎盛。后来年老多病的李善长向皇帝请求退休,功成身退的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并且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琪,可见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宠爱有加。但就是这样“心心相印”的一对君臣在1390年却分道扬镳。洪武三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他的家人也被迫连坐,一家老小七十多口都被杀了,仅仅只剩下儿子李琪这一脉得以延续。为什么朱元璋前后对李善长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呢?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非要诛灭李善长的九族?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情绪已经积聚很久了,正是长期以来这种不满情绪的积聚才使得朱元璋非要杀掉李善长。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特别爱嫉妒。当年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因为些许小事得罪了他,他居然公报私仇奏请皇帝罢黜两人。朱元璋后来了解其中曲折以后,对李善长非常不满。御史中丞刘伯温,这是皇帝最倚重的柱国大臣,李善长却公开辱骂刘伯温,这完全是在打朱元璋的脸。骄狂的李善长也许还不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其非常厌烦了。李善长一直身居高位,权力非常集中。他深明树大招风的道理,故而请求辞官养病。朱元璋确实想整治相权,所以皇帝对他的赏赐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明白事理的奖励。得到奖赏的李善长并没有好好谢恩,而是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太祖就更加生气了。
李善长一直把刘伯温当成自己的死对头,所以非常不愿意刘伯温接手宰相事,于是极力推崇胡惟庸。胡惟庸确实非常能干,所以大位一空缺就想到了胡惟庸。李善长的目的达到了,胡惟庸也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两个人都是皆大欢喜。但李善长留给朝廷的胡惟庸实质上是一个为人狂傲腐败,喜欢结党营私的人。看透他的朱元璋最终以谋反罪处决了胡惟庸及其党羽。李善长何胡惟庸亦师亦友, 而且其弟弟李存义也是参与其中,理应将李家一网打尽。但是朱元璋碍于李善长的薄面,他只是将李存义家安置在崇明。李善长并没有上书表示感谢,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感情已经从不满发展到愤恨了。李善长年纪大了想要修一座府邸闭门好好养老,于是就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来了三百多士兵。朱元璋因为此时非常不高兴,认为这不仅是奢靡,而且是对公权的一种消费。四月,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为犯罪被捕。丁斌以前就在胡惟庸家中做事,于是就把胡惟庸通过李存义勾结哥哥李善长谋反之事吐了出来。李善长明知道胡惟庸和辽西勋贵串通一气准备犯上作乱,但是他却知情不报。不管是在哪朝哪代,有关于谋反知情不报那就是对君主的不忠。朱元璋从来没有想到过跟了自己几十年的老朋友居然想要造反,他既心痛又伤心。其实到了这一步朱元璋即使不想杀他也不能不杀,毕竟朝野内外这么多人都在看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一来是为了给造反的人敲一记警钟,告诉他们自己随时能够大义灭亲,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第二就是要给自己削弱相权找借口,从而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历史证明自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以后,这两点都做到了。
李善长已功成身退且年过古稀,为何还会被朱元璋诛九族?
因为功臣位高权重威胁皇帝的权利,古代很多皇帝都在大业完成后屠杀功臣,其中屠杀功臣最为彻底的一个人就是朱元璋。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统计,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中,除了英年早逝的几个人外,其余的人大多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朱元璋不仅杀死有威胁的功臣,还斩草除根将功臣的后代屠杀殆尽,仅仅在胡蓝之狱两次事件中,朱元璋就牵连杀害了4.5万人。而在被朱元璋杀害的功臣里面,最冤枉的一个人就是李善长了。
李善长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谋士,他的地位相当于汉朝时期的萧何。朱元璋一统天下后,认为李善长的功劳最大,封李善长为一等公。(刘伯温仅仅是三等伯爵)李善长为人谨慎,他对待朱元璋一直小心翼翼,从来没有做过得罪朱元璋的事情。当李善长发现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变后,立刻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辞去了所有的官职,安心回家养老。实际上李善长辞职的时候只有五十多岁,身体条件非常健康,他告老还乡仅仅是为了保命。
李善长隐居回家之前,朱元璋赐给了李善长免死金牌,这个金牌能够使用三次,免除李善长的两次死罪,免除李善长后代的一次死罪。之后李善长一直隐居在家,很少过问朝廷大事,一直到了李善长隐居19年后,朱元璋突然派人抓走了李善长。朱元璋借口李善长谋反,杀死李善长全家70多口,李善长的免死金牌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李善长被杀的时候已经接近80岁,不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呢?
笔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嗜杀成性,很多功臣都因为小事突然被杀。李善长一直老谋深算,朝廷里面的很多大臣都跟李善长有一定的联系,纵然李善长不过问朝政,朱元璋也不想让李善长这样一个威胁活着。有人看到这里会说,李善长已经快要80岁了,马上马就会离开人世,朱元璋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实际上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时候,朱元璋也已经步入了老年,因此朱元璋担心自己熬不过李善长。
除此之外,李善长还犯下了一个错误,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猜忌李善长。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推荐起来的大臣,不管胡惟庸有没有谋反,朱元璋都以谋反罪杀死了胡惟庸,而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保荐人,肯定无法置身事外。据说在胡惟庸造反之前,曾经找李善长商量对策,李善长称:我的年龄大了,你们好自为之吧。这个传闻是李善长被定罪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实李善长即使这么说了,他也没有真正参与谋反,不应该被诛杀九族。
在李善长被杀后,一些有良知的官员为他鸣不平。其中有一个官员写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这位官员称李善长已经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如果跟着胡惟庸造反,充其量还是第一功臣,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朱元璋知道自己对不起李善长,也没有严惩这个官员。只能说李善长没有遇到合适的主公,像他这样懂得进退的臣子,本身应该能够颐养天年,可惜朱元璋猜忌心过重,最后还是没有放过告老还乡19年的李善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