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创业容易守业难”!要我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刘邦和项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项羽成功过!曾几何时,项羽何等威风凛凛?
巨鹿之战后,项羽端坐军帐,诸侯膝行而前,匍匐拜见,两股战战,脊背发凉,莫敢仰视。挥军西下,直入关中,刘邦望风惊悚。鸿门宴上,刘邦胆战心惊,屁滚尿流。
戏下分封,项羽的人生达到巅峰,完全就是一副帝王的嘴脸,得意洋洋不说,跺一下脚,整个华夏都要抖三抖。成功了,该享受了。“衣锦还乡”、“沐猴而冠”等成语应运而生。
殊不知,项羽的一念之差,一点仁义,给了刘邦天大的机会,刘邦“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东渡黄河,问鼎中原,屡败屡战,打的项羽满地找牙。“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成语又相继问世,最终乌江自刎。恰如:“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刘邦呢?定陶称帝,建立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大汉帝国。
项羽为甚拥有天下而又失去天下?
当项羽还在“以一当十”,东挡西杀时,“高阳酒徒”郦食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要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项羽的残暴天下闻名,且不说攻城掠地后的残暴屠城,也不说战后的“坑杀降卒”。单说他仗势强夺关中,纵兵抢掠,野蛮报复,弄得前帝国的繁华京都咸阳城,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烧宫室、挖秦陵、杀降王子婴,关中一片狼藉,百姓怨声载道。你倒是一拍屁股走人,将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满载而归。留下三个让秦人咬牙切齿的降将统治三秦,百姓焉能口服心服?
刘邦呢?当年占领关中时,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善待降王子婴,满满地收获了秦人的民心。刘邦和项羽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人心思汉,已成定局。要么后来,刘邦再次轻取三秦,和项羽“死磕”时,关中作为刘邦的大后方,百姓强力支持,兵马粮草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伟人说得好:“兵民是胜利之本”!人家“流氓”出身的刘邦怎么就知道?你堂堂的“将门之后”就不知道吗?要知道“拳头可以暂时让人畏惧”,“武力可以暂时压制一切”,但岂能长久?
“性格决定命运”也是有道理的。项羽的“妇人之仁”,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性格最终也给自己喝的“苦酒”,“潇洒”地买了单。
刘邦为甚最终成为胜利者?
“用人之道、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宽厚大度,慷慨大方,收买人心。”等等这些,项羽根本就无法望其项背。
当刘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时,当时“眼光犀利”的郦食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刘邦必胜的原因: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要我说:刘邦“宽厚仁爱,有功必赏”才是他的制胜法宝!对百姓如此,对部下更如此!必竟是人都有所想,皆有所取,刘邦毫不吝啬地满足了他们。
于是刘邦毫无悬念地成功了!
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刘邦有这样的本事
刘邦身上有以下一些品质。
其一,刘邦志向远大。刘邦当了一个小亭长,但是他根本就没把这个小亭长放在眼里,说丢就随便丢了。在吕太公的宴席上,刘邦嘲笑那些兢兢业业的小官吏,这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这说明刘邦其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不是愿意安于在一个小池子中讨生活的。
其二,刘邦好交朋友。刘邦的人缘是非常好的,朋友是非常多的。连沛县衙门里的萧何、曹参等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丢掉押解的囚犯躲到深山里以后,很快就有上百人前来投奔他。
其三,刘邦察纳雅言。刘邦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他不固执。别人说的话,如果是对的,他都能够接受并采纳。
其四,刘邦气度不凡。吕太公能够把宝贝女儿嫁给他,而且后来,就算他到接近50岁年纪依然一事无成,吕太公也不着急。由此可见,刘邦身上有一种非凡的气度。
现在我们来看看,刘邦身上的这些品质,如果生在当下,他一定是能够成功的。
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项羽有以下几个败点:
- 第一,项羽残暴不仁,肆意屠城!坑杀,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钜鹿大战后,项羽因为粮食短缺,直接就把秦兵20万给坑杀了
- 第二,喜欢煮人
在刘邦沛县老乡王陵投靠,项羽时候,项羽因为王陵老妈不想让他儿子效忠项羽,就直接把老人家给煮了,那这不就彻底造就了一个死敌么?
- 第三,分赃不均
大家之前说好的谁先拿下咸阳城谁封王,可你项羽仗着人多兵强,欺负刘老三也就罢了!可田荣他已经是占据了齐国,你还让别人去做是啥意思?
还有陈余明明有大功,你不封他也就罢了,还让他的死对头成了赵王!这是要干啥?
- 第四,驱逐义帝
即使义帝芈心再没有权利,再不堪,那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呀,你直接派人赶跑不说,还命英布暗杀他,这不是作死么?
- 第五,猜忌之心太重!
陈平用了同一个离间计,只是在不同时间段时间,结果你就彻底猜忌自己左膀右臂,龙且,范增,这又是做什么?
- 第五,不懂得用人!
当时项羽聚集 了天下英豪,武有英布,龙且,彭越,韩信,等等。文也有,陈平,范增,可最后呢?英布,彭越,韩信,陈平到刘邦手下,也彻底为自己败亡埋下了伏笔。
您说这么多败点,项羽焉有不败之理?
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刘邦和项羽,一位是取得天下的汉高祖,一位是万人敬仰的英雄,他们二人留给了我们许多的传奇故事。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待,项羽的失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锋芒外露,缺乏城府。
没有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可以说是项羽致命的弱点,他渴望取得天下,但是内心却又图虚名。
根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看见秦始皇巡游之时,本能反应的说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可见他内心的狂妄,在推翻秦政以后选择与诸侯平分天下,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一些祸根。
2、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在《鸿门宴》中范增几次提醒除掉刘邦,而内心狂妄的项羽天真的以为刘邦不会反他。从而也证明了项羽高估了自己。他始终认为以武力来征服天下,而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他内心有些脆弱。
而刘邦则不同,他能够忍辱负重,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也为他后来能够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他知人善用,从善如流。他讲究以文治国,所以他麾下英雄文能安邦,武能治国。比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等等。
在这其中“韩信,陈平”以前都曾在项羽手下,但是都未能够得到重用,拜到刘邦账下却得到重用,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汉马功劳。刘邦知人善用,尊贤重士,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对比更具有王者风范。
他曾说:“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保证作战时不缺乏粮食,我不如萧何。要论率百万之众,攻必胜,战必胜,我不如韩信……”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他们的成败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项羽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其实我认为项羽和刘邦比起来,心有仁慈的一面,优柔寡断,不如刘邦心狠手辣。
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刘邦成功是因为刘邦“能斗智绝不斗力”,而项羽则正好相反。
刘邦出身布衣,以三尺剑夺天下,刘邦“不事生产”,放现代就是个混混,但他有一项特别的天赋——善于驭人,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是其【智】的呈献。
刘邦在得天下后,世人就对楚汉之争的结果做了分析。
第一,刘邦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刘邦之初不过是沛县的亭长,没有多大的权利,但他利用亭长身份,广交豪杰。在听闻陈胜吴广起义后,有远见的人纷纷投向刘邦,如萧何,陈平等,后来更是得到兵仙韩信的归附,“三杰”为刘邦的成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为大智。
反观项羽身边,有能力的人本来不少,但能力越大,越受到项羽的猜忌,连亚父范增也得不到重视,谋士不敢言,无异于自断臂膀。
第二,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汉军每占一城,都要封赏将士,使得汉军能够上下齐心,同仇敌忾。是为明智。
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
第三,刘邦出身布衣,懂得“匹夫报仇,十年不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邦鸿门宴上卑躬屈膝,为后来反败为胜提供了基础,刘邦的流氓特性更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反观项羽,垓下之围时,四面楚歌,项羽已经跑到乌江河畔,看到汉军追来,干脆乌江自刎,项羽孤傲不群的性格使得他错过了翻盘的机会。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引用一下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这里看来,刘邦更像是智者,项羽莽夫也。
刘邦与项羽都在创业,为何刘邦能够成功呢?
据《史记》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霸业,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为什么强悍的霸王项羽败给了汉王,而汉王刘邦反成就了汉室大业?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不尽一致。
素雪禅心统览比对盖之:
刘邦乃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主因是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笼络人心、如何知人善用人才为己所用,刘邦说:治国不如萧何、出谋策划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但由于他能够有效使用这三个“人杰”,所以能得天下,其成就汉室霸业乃帝王权术。
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这样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用了“高明”这两个字来评价刘邦,这在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时罕见的,可见他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的推崇可见一斑了。
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项羽起于田野民间,才三年就率领着齐、赵、韩、魏、崐燕五诸侯国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布,他的王位虽然未获终结,却也是近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了!待到项羽背弃关中而怀恋楚国故土,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这时怨恨诸侯王们背叛自己,可就很难说得通了!却自我夸耀战功,一味逞个人小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用武力征伐来经营治理天下。结果只五年的时间,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反倒借口“上天要灭亡我,而并非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荒谬之极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