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必须的!

儒家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

天地君亲师”。排列顺序底次为:天老大,地老二,君是三,亲排四,师为五。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天地君亲师”,本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在中国古代,人们多在中堂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由于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历朝历代君王是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除了天、地,无人无物能超越他们。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帝王作为天之子,自有天之尊严和神灵,“天子,至尊也。“天子者,爵号也”。

为什么称为“天子”?因“天子”即天之子,其为人间的至尊之号,其作用在于与“日月同明,四时合信,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春秋纬·感精符》)。因此,天子就是能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的,因而是与日月同光的,其必然结果就是“与四时合信”。

故而,君王的地位在人间是至高无上的,受万民顶礼膜拜。

儒家对“三纲五常”的推崇: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董仲舒首次提出三纲和五常的定义。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主与从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就是解决这之中矛盾的方法。

朱熹又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三纲和五常联系在一起,将它们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则。

汉武帝以后,历代君主在治国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三纲五常”始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君为臣纲,是对封建社会里王权的维护,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

给娘娘请安!

结论:以君王为中心,君王的人间父母及配偶子女在万民前均为“君”,血缘越近,“君”的地位越高。君王的嫔妃是君王的配偶之一,因“沾君王的光”在大臣及万民前就是“君”。别说你是嫔妃的父母,你就是嫔妃的爷爷奶奶,对不起,在封建礼法前,你都不得低下你的头,弯下双膝,匍匐在地,战战兢兢叫一声:“给娘娘请安!”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嫔妃要行大礼。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决定的,只有皇族才是最高等的阶层,只有皇帝才是唯一的真龙天子;自然,伦理孝道,只是在普通家庭内部的规矩。三纲五常是大伦理,一度被统治者升至立法的高度,君君臣臣是顶级规矩,是社会的顶级规矩,只有遵守了社会伦理,才能谈家庭伦理。有先后顺序,也有主次关系。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是的,看《红楼梦》里元妃省亲,贾政要向娘娘行礼。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先君臣 后父子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要,是的

古代嫔妃的父母见了嫔妃要行大礼吗?难道君臣关系大于伦理孝道吗?

孝道虽然为各朝各代所推崇,但究其原因,还是统治者为了让百姓从“孝父母”延伸到“孝君”,所以实际上“孝君”是大于“孝父母”的,即君臣之道大于伦理孝道。

以红楼梦元春省亲那段来说,省亲当天,贾母和贾政等人先下跪行礼,这时的元春,身份是皇室的贤德妃,贾府上下是臣子;只有等国礼行毕,元春换下贵妃官服,穿上私服时,才能给自己的长辈行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