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自古只有不识人,哪有不识钱的道理?呵呵!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改朝换代之后,每个新的王朝是允许旧的钱币流通使用的,不过有一个时间限制,也即是新的王朝将新铸造的钱币铸造出来之后,新币和旧币共同流行一段时间,并用新币与旧的钱币进行兑换,逐渐变为新的王朝货币完全代替旧币的流通。

一般情况下,新币代替旧币时朝野上下会进行宣传,新旧币进行兑换。古代流通的货币绝大多数是以铜铸造钱币,其实铜本身就是硬通货。

改朝换代统一货币的那些事。

新的王朝新的气象,改变币制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不过改朝换代也有王朝曾经通过币制改革大捞一笔全国民众财富的情况发生,仅仅以王莽的新朝、唐朝、清朝三代改朝换代统一货币说一说币制统一的那些事。

一、王莽的币制改革。

王莽建立新朝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改革的币制的目的就是用新的货币代替旧的汉朝货币。

这四次改革币制是“托古改制”,恢复了先秦时期的“刀币”和“布币”,不过这四次改革币制的货币铸造的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好,而且换算比例严重失衡。

第四次货币改革时有货布、货泉两种,货权重五铢,货币重二十五五铢,按照正常的兑换比例是1:5兑换,但是实际上货布、货泉的兑换比例是1:25。都是用铜铸造的,这样的兑换比例就是在老百姓手中将铜兑换过来,然后再铸造新的货币,继续盘剥。说不好听的,王莽就是在不断让新朝的货币升值,直接从老百姓手中收税。(王莽时期的货泉和货布图,货泉和货布重量之比1:5,兑换比例为1:25)

当然,王莽币制改这种小猫腻早就被老百姓看穿了,私下的交易仍然用旧币交易。

二、唐朝的货币改革。

唐之前,南北朝、隋朝的各式各样的货币都在流通,大宗商品的交易根本就不看你手中有多少枚货币数量,而是将货币直接用秤称重,按照货币的重量计算等额价值。

武德四年(621年),也就是李渊建立唐朝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才开始铸造了“开元通宝”(和唐玄宗毫无关系),取代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五铢钱,算是进行统一货币了 。这时已经是唐朝建立的第四个年头,其他货币的流通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民间对新币和旧币自然有自己的兑换原则,就是按照货币的质量和重量进行兑换,这样兑换的话是实实在在的,双方都不吃亏。(唐朝开元通宝图,奠定了一千多年的币制基础,李渊时期铸造)

唐高宗李治时期,内忧外患不少,国库空虚。唐高宗也搞了一次币制改革,铸造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和王莽的套路一模一样,按照铜重量兑换钱币,乾封泉宝那就是赚翻了。

民间商业经济有民间的套路,基本都要规避这种严重重量不等值的货币流通,很快乾封泉宝就被市场抛弃了,唐高宗也无可奈何,简单套路被大众了解了!(乾封泉宝图,以一当十,被市场抛弃,仅仅铸造了8个月的时间就停止了)

三、清朝的顺治五式

清朝在顺治年间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称之为“顺治五式”,最终顺治帝的货币获得市场和民间的认可,确立清朝的货币体系。老百姓觉着用顺治帝的货币实在,货币斤两足,市场上用着放心。

这也是经历了五次的币制改革才取得的成功,1661年康熙帝即位之后发行“康熙通宝”制钱。(顺治帝五次货币改革,第五式才得到民间的普遍认同)

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钱币会怎么样?

以上介绍了三个不同王朝的货币统一改革,分成两大类,王莽的新朝强制推行新的货币,而且不断改革,在老百姓手中搜刮钱财;而唐朝和清朝则是将自己的货币看做是王朝的象征,精心制作、改革铸造的货币,目的是获得民间的普遍认同,所以没有多大的惩治力度,民间认可了,自然旧的货币就自动退出流通领域了。

因此,不识字的老百姓在不同的王朝使用旧王朝的货币在一段时间内是允许的,唐朝起码可以流通5年的时间,而清朝则可以流通十几年的时间,王莽的新朝流通的时间较短。(康熙通宝图,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清朝币制)

如果新王朝的货币体系在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老百姓手中的前朝旧铜钱还继续使用的话,那么旧的铜钱会贬值不少,老百姓会在新货币确立地位的前后纷纷出手或购买、或兑换新的货币。

如果普通百姓手中持有前朝的金银制作的货币,这种货币基本贬值非常小,会按照等额的金银进行兑换,或者用铜钱进行兑换。

譬如最典型的袁世凯建立帝制时期发行的银制货币,还是正常流通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失去流通作用。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古代老百姓就算识字,用前朝的铜钱也没什么问题。比如唐朝的铜钱实际上一直用到南宋,而且在南宋时,唐朝的铜钱比宋朝的铁钱更值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铜的。

(宋朝铁钱)所以实际上之所以说唐朝的铜钱仍然可以在宋朝流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曾经是上个朝代的货币,而是因为铜钱本身的原材料铜在当时的价值。

而在唐朝之前,民间主流流行的钱币仍然是“五铢钱”,包括隋朝的官方铸币标准也是“五铢钱”。

(五铢钱)

原因很简单,因为“五铢钱”的意思就是一枚铜钱重五铢。铢是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24铢相当于1两,16两相当于1斤。“五铢钱”实际上解决了分割的相对较小、较标准的计量单位,不需要朝廷横加干预,所以在民间流传得广流传得久。

(货布、货泉)很显然王莽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新朝托古改制,搞出来的货布(类似战国时期赵布)、货泉(类似秦半两),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盘剥,和后来刘备的“直百钱”有得一拼。“一布当货泉二十五”明明一个货布用的铜差不多只有2个货泉的分量,却要值25个货泉,这不就是抢么?老百姓当然不答应。

(开元通宝)唐朝的“开元通宝”是“五铢钱”之后,流行的时间最久的货币。

原因也很简单,开元通宝每10文重1两,每1文的重量称为1钱,而1000文则重6斤4两。实际上它奠定了另一个计量单位“钱”,也就是每1两可以分为10钱。这比“五铢钱”的24铢1两,却一枚是5铢,这种计量方式更科学。所以此后1000多年来,只要是铜钱铸造,基本上都是按照"开元通宝”的标准铸造的。

历史上只有3个半朝代是统一过货币的,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清朝,那半个就是王莽的新朝。所以漫漫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大分裂时代,民间用前朝的钱实属正常。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铜钱,不是纸币,纸本身没有价值,纸币只是货币符号,以国家信誉作为担保,所以新政权更迭自然需要兑换新纸币,所以不能用现代情况,去套古代。

铜钱本身就是铜的,就有实际价值,是能实际应用的,所以才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原料,金银铜只是价值不同罢了。

各个朝代发行铜币,数量不同,例如明朝铸钱远不如北宋,根本无法实现全部取代兑换前朝铜钱,只是官方名义上只用本朝钱币的,不同地区流行多寡而已。古代一次交易,就需要多少串铜钱,不会把其他朝代都挑出来,而是主要看的是铜钱质的重量,品质是否合格。

北宋铸钱极多,清朝甚至民国还还在流通,还可以兑换商品,简单说它是铜的,本身就有价值,何况在近代还有以物易物的情况呢,铜质钱币在社会更好作为等价物,但铜币会因为铜价格下跌而下跌。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朝代更替前朝钱币允许使用一段时间,设有钱币兑换点可以换新钱。老皇帝驾崩儿子坐皇帝同朝代的钱可以继续使用,随时间逐渐更换。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天启通宝,密十一两,真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