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秦琼,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我国门神之一。然而后来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却排在最后一个。在我看来,多半是因为他是半路出家,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毫无寸功!

秦琼以前跟别的“大哥”的。后来才投奔的李家。二手的没有一手的吃香,而且由于很多原因也没有表现机会也不多。参看下《旧唐书》,说他有勇无谋只不过万人敌我看不至于,能混上将军并且不死于战争的没有一个是傻瓜,最起码都是老兵油子。你看尉迟恭傻了吧唧那都是在主子面前装,他逼李渊的时候那话多到位啊。

他不是帅才这是真的,帅仅仅在战术上,而且也是必须有战略眼光,而且最为知之重的是统御能力,秦不具备你向房玄龄,杜如晦这都是个高级谋臣他也没有帅才,长孙无忌那就更不用提了,整个阴谋行,运筹帷幄他可就差远了,李静和徐世的确是帅才,在跟少数民族作战中这两位都显示出了很卓越的指挥才能。

最为重要的是,秦琼在李世民决定性战役“玄武门之变中”没有立功。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就是靠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与齐王。最后才登上皇位,因此他内心十分感谢这些兵变的功臣们。而这些人也大多数都是凌烟阁二十四人之一,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但是这场关于李世民命运的战役,秦琼并没有参加。因为他常年南征北战,身体早就被拖垮了。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看客,静静的等待玄武门之变的结果。

因此李世民对于秦琼,始终不是那么的推心置腹。当然秦琼的功绩,最终还是让李世民选择他为最后一位!

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师阎立本绘“凌烟阁二十四臣”像。胡国公秦琼(秦叔宝)排在最后。这是历史!

秦琼在《隋唐演义》之类小说中,地位更高,是李渊一家的救命恩公,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视其为神仙叔叔。秦琼归唐后,为兵马大元帅,爵封护国公,甚至有影视剧改为护国王,一双御赐金锏更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利器。无限威风。

小说中的秦琼如此神奇,义薄云天,能征惯战,为隋唐英雄中最出名的人物。但为何位居末席,让很多人抱不平。故而议论纷纷,有说他没有参加李世民争夺帝位的玄武门之变,有说他在唐统一后多病而战功不显著,有说绘像时他已经死了五年。

这些都不是决定原因:

一、是否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六年,老将殷开山死于武德五年,名列中间。而名列第四的魏徵,在玄武门之变时,还是李世民政敌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更不能说有半寸功劳。《后唐书》证明秦琼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秦琼因参战有功,被加官增禄。

二、秦琼投唐后,也多次追随李世民外出征战。如武德三年征讨宋金刚,秦琼立功最多,李渊赐金瓶,拜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又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封上柱国。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秦琼为先锋,大败王世充后,获封翼国公,又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武德五年,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造反,秦琼随李世民前往征讨,有功,又被赏许多物资。论战功,秦琼经历了唐初的几次主要大战,也是战功卓著,只是在贞观年间毫无建树。就连同他一起归唐的程咬金,持节都督多州军务,在李世民最初要封的世袭刺史之列,其次子还娶了李世民十岁的女儿清河公主。

三、绘制凌烟阁像时,秦琼是死了五年不假,但殷开山却死了二十一年,排在殷开山之后的柴绍死了九年,名列第三的莱国公杜如晦也死了十七年。

然而,因常年的战场拼杀,落下了一身的伤。他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后流的血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

说的是实话,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心胸本不宽广的李世民,未必不忌讳:秦琼是炫功还是要赏?他知道,秦琼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李密,又转投王世充。你秦琼一个多姓家奴,总不会把前面的功劳苦劳,都要算到李世民论功行赏的功劳簿上吧?

李世民

李世民对秦琼心怀芥蒂,由来已久。细心的读者该发现,凌烟阁二十四臣的爵位称号,除了秦琼外,都有实际的封地对应,如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郑国公魏徵。而秦琼初封翼国公,死后改胡国公,都非实指,甚至有贬黜之意。好在他最后还将秦琼留名凌烟阁,也算是留了一些怀念的情面。

李世民礼遇臣下文武,依照的还是忠君标准,就是凌烟阁二十四臣,他也分了先后三等: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君臣之礼。

李世民绘制凌烟阁功臣像,是在魏徵死后第二月。魏徵因受了李世民特别的礼遇和尊崇,遭人不满,于是说他曾推荐造反的侯君集与受牵连的杜正伦为相,有朋党之嫌,又传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魏徵纪念碑。

李世民虽是一个杰出的帝王,有“贞观之治”的好成绩,有“天可汗”的好名声,但心里还是要大臣们对自己的绝对忠诚,不容许他们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独立的评说。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褚遂良交出起居注,拒绝臣下对尊重历史的谏议,最终迫使房玄龄想着法子删出一册实录呈阅圣目。

秦琼说自己经历了二百多场仗,伤痕累累。伤痕就是军功章,是论功行赏的主要凭据,而他的爵位虽为国公,却无实际封地,所得封户,比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即及比他在对宋金刚一战俘虏的尉迟恭都少了六百户。

而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李渊太原起兵前就追随、辅佐妹夫李世民。他是李世民决战玄武门的首席策划,功劳最大。贞观元年,长孙无忌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有人弹劾他受宠过隆,李世民将折子给他看,毫不忌讳。长孙无忌自请辞相,长孙皇后极力劝说,李世民只改为开府仪同三司,还是最高官阶。李世民一再给长孙无忌高官厚禄,长孙一直辞让,李世民还是坚持,说: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最后使之作罢。李世民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

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题中说到的李世民二十四功臣,是指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按照排名如下:

赵国公长孙无忌▪ 河间王李孝恭▪ 莱国公杜如晦▪ 郑国公魏征▪ 梁国公房玄龄▪ 申国公高士廉▪ 鄂国公尉迟敬德▪ 卫国公李靖▪ 宋国公萧瑀▪ 褒国公段志玄▪ 夔国公刘弘基▪ 蒋国公屈突通▪ 勋国公殷开山▪ 谯国公柴绍▪ 邳国公长孙顺德▪ 郧国公张亮▪ 陈国公侯君集▪ 郯国公张公瑾▪ 卢国公程咬金▪ 永兴公虞世南▪ 邢国公刘政会▪ 莒国公唐俭▪ 英国公李勣▪ 胡国公秦叔宝

秦琼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

后世许多人为秦琼叫屈,认为他的排名偏低,日慕君在此专门说到说到!

凌烟阁24功臣的选定和排名是非常讲究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入关定鼎(2)统一天下(3)玄武兵变(4)贞观之治

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是个综合评价的结果。

排名第一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发小,也是大舅子,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天下,从玄武兵变到贞观之治,长孙无忌如同李世民的影子一般,兢兢业业,把他排在第一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再看第二名李孝恭,他是李渊的堂侄(李孝恭爷爷与李渊老爸是亲兄弟),虽然李世民即位后就处于半退休状态,整天喝酒泡妞,但人家在定天下过程中居功至伟,萧铣、辅公祏都是人家收拾的,加上皇族身份,排第二也没有问题。

其他如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尉迟敬德都不用说了,个个功高盖世,排名在前并不奇怪!

再来说说秦琼,他最初是隋朝将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后来又和程咬金一起投靠了李世民,在入关定鼎方面功劳不大,主要成绩体现在讨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方面,这也是他入选的最大理由。

再看玄武门之变,秦琼是否参加是有争议的,《旧唐书》说他参加了,但其他资料都没有提他是否参加,有记载玄武门病变后尉迟敬德赏赐1300户,而秦琼只赏赐了700户,可见秦琼即便是参加了也功劳有限。

最后说说贞观之治,由于早年积劳成疾,秦琼在贞观时期除了曾作为副总管参加征讨东突厥之外,基本上是在家养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公布的时候,秦琼已经去世五年。

这么综合下来,秦琼排名最后也就不奇怪了!

秦琼名气如此之大,与后世的许多演义小说有很大关系,《说唐》《隋唐演义》等等,把秦琼的形象高度神话,流传甚广的贾家楼四十六友,秦琼排名第二,程咬金徐茂公(李勣),屈突通,柴绍都是他的小弟,结果到了凌烟阁个个排到他前边,一来一去自然有落差。

其实凌烟阁24功臣就是李世民念旧搞出来的纪念册,主观定性成分较大,排名虽然有先后,但并非向今天考核KPI一样有定量做依据,即便在当时也无法严格界定,看官看看就好,切勿太当真!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谢邀。

凌烟阁排名就是按照贞观十七年二月图画时按照各人官职的排班次序,已故者以死后赠官为准。

功臣排序如下:

1、赵公长孙无忌:司徒。

2、赵郡元王孝恭:赠司空、扬州都督。贞观十四年卒。

3、莱成公杜如晦:赠司空。贞观四年卒。

4、郑文贞公魏征:赠司空、相州都督。贞观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龄:司空。

以上为正一品。

司徒高于司空,故长孙无忌居首,这点毫无疑义。

其余四人均为司空,官相同。据《旧唐书·职官志》:凡文武百僚之班序,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齿。李孝恭爵为郡王,高于国公。这应是他居先的原因。

而杜魏房三人,生前居官次序当为房杜魏,论齿序则是房魏杜,均与排名不合。不过贞观二年九月有诏: 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类推一下,已故者在本品之上,也未尝没有可能。房玄龄还在世,杜如晦生前官位在魏征之前,故次序为杜魏房。

另外,李孝恭赠扬州都督,魏征赠相州都督,应该是上都督,也即从二品。

6、申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

7、鄂公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

以上从一品。

官爵均相同,但高士廉比尉迟敬德年长十岁,故在先。

8、卫公李靖:特进。

9、宋公萧瑀:特进。

10、褒忠壮公段志玄: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贞观十六年卒。

11、夔公刘弘基:辅国大将军。

以上正二品。

特进为文散官,在武散官辅国大将军之上。李靖年长于萧瑀。段志玄已故,在刘弘基之上。都与之前推测相符。

12、蒋忠公屈突通:赠尚书左仆射。贞观二年卒。

13、郧节公殷开山: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武德五年卒。

14、谯襄公柴绍:赠荆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长孙顺德:赠荆州都督。卒年不明,当在贞观十三年长孙顺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郧公张亮:洛州都督。

以上从二品。

按当时合班次序,为尚书仆射(从二品)>上都督(从二品)>尚书(正三品)>中都督(正三品)。张亮在吏部尚书侯君集上,故推断荆洛均为上都督府。

另柴绍生前为镇军大将军(从二品),行右骁卫大将军(正三品),长孙顺德死前已罢官,故柴在长孙之前。

17、陈公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18、郯襄公张公谨:赠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六年卒。

19、卢公程知节:左领军大将军。

20、永兴文懿公虞世南:赠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刘政会:赠民部尚书。贞观九年卒。

22、莒公唐俭:光禄大夫、民部尚书。

23、英公李世勣: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24、胡壮公秦叔宝:赠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按合班次序很明确,吏部尚书>诸卫大将军(左骁卫>左领军)>尚书(礼部>民部>兵部)>中都督。

这里有个特殊的地方。侯君集、唐俭、李世勣均加授光禄大夫,这是从二品的散官。但职官志有云:旧例,开府及特进,虽不职事,皆给俸禄,预朝会,行立在于本品之次。光禄大夫已下,朝散大夫已上,衣服依本品,无禄俸,不预朝会。也就是光禄大夫合班很可能是依照职事官,也就是吏部、民部、兵部尚书的班序。

综上所述,功臣排名原则大致是:

1、按照官职排序,亡者以赠官为准。

2、相同官职者,按照爵位;相同爵位则按照年龄。

3、相同官职者,已故者在在生者之前;同为已故者,按生前官职排序。

4、光禄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为排班依据,以本身职事官高低排班。

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剧照)

秦琼名气很大,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是享誉中华大地。但是,就这么一位厉害人物,李世民在“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却把秦琼放到了第二十四位,也就是最后一位。

这还有王法吗?李世民还讲不讲道理?还有公平可言吗?

看似没有公平,看似不讲道理,其实真还有一定必然的原因和逻辑。

秦琼是李渊欣赏的人物

(剧照)

秦琼此人虽是个降将,但很受李渊父子地欣赏,因为此人非常勇猛,打仗不惜力。

秦琼刚投降李氏父子时,李渊已经是皇帝了,秦琼被分到了李世民麾下。这不,投降后很快遇到了硬茬,那就是宋金刚。李世民安排秦琼等人攻击宋金刚,秦琼不辱使命,打败了宋金刚,尉迟敬德投降。

回去后,李渊封秦琼为“上柱国”,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这是所有将军里封赏最重的,看得出来李渊很欣赏秦琼。

为了进一步考验秦琼,李世民安排秦琼为先锋官,去攻打旧主王世充的余众,这怎么办?打还是不打?

秦琼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绝不手软,大义灭“亲”。于是,王世充被干败。这次回去后,李渊直接封秦琼为“翼国公”,赏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可以说,当时的秦琼绝对是武将里面的第一位,是李渊最为看重的人。

(剧照)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了位,虽说是提前退位,但谁都能看出李渊的无奈,最后在郁闷中去了阎王殿。

对于先皇看重的臣子,李世民信赖度还是不高,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隋唐演义》里,秦琼直接就成了李渊的救命恩人。

虽然秦琼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李世民在打仗,但是,秦琼和上级领导“李渊”关系走得近,这让中间的李世民多少有些不自在。

秦琼和先皇李渊关系走得过于近,是“封凌烟阁最后一位”的原因之一。

玄武门之变,秦琼出力不多

(剧照)

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爆发,兄弟相残的悲剧上演了,李世民准备充分,手下人英勇无比,最后成为了获胜者。

《旧唐书》上说,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而《新唐书》以及后来的《资质通鉴》上都没有秦琼参与政变的记载。那么,秦琼到底参与了没有?

很有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因为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大赏功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封邑一千三百户,而秦琼只被封邑七百户,曾经的第一猛将,明显没有怎么出力,否则怎会有这种结果?

秦琼一向忠勇,不忍看到皇宫之内兄弟相残,更不想让李渊难堪。但是,对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太过重要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秦琼地直接参与,这势必影响李世民的信任。

不光是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不靠前,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的李靖、李勣也不靠前,一个排在第八位(李靖),一个排在第二十三位(李勣)。

玄武门之变出力越多,所受待遇就会越好,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人都是名次靠前。

秦琼后期,身体多病,分封时人已经死了

秦琼比李世民年长17岁,李世民当皇帝时,秦琼已经55岁了,年轻时征战四方,此时已经满身伤病了,在后期的国家建设中,秦琼已经使不上劲了,而那些文臣们却功劳突出,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

秦琼在公元638年就去世了,而李世民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已经到了公元643年。这时候大封功臣,打天下只是参考的一个方面,辅助开创“贞观之治”的这些功劳绝对是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

仔细分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能排前面的,要么是皇族,比如李孝恭、柴邵等人;要么是玄武门功臣,比如尉迟敬德等人;要么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比如魏征等人。

而秦琼除了早年征战天下有功劳外,玄武门往后没出上什么力,所以被封为凌烟阁第二十四位功臣。

整体来说,秦琼能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不易,因为是先皇红人,玄武门没出上什么力,后期国家建设更是没出上力,所以最后只能排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末位。

传说秦琼文武双全,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只能排在最后?

在演义小说中,秦琼功高盖世,位居隋唐十八条好汉之列,虽然逊于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超级猛将,但在民间名声远扬,不仅与尉迟恭并立,成为“头号门神代言人”,更可与“武圣”关羽齐名,留下了“关公战秦琼”的段子。

先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徐茂公)、秦琼。

秦琼作为超级名将,为何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难免有人为其鸣不平。

其实,论资历、背景、功勋,秦琼还真是只能排到最后,因为正史上的秦琼没有演义中那么重要、那么神奇,而且他的运气和时机也差了一些。

唐太宗建凌烟阁不是在继位之初,而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这一年,李世民登上皇位已经17年,有些入选功臣已经去世,而凌烟阁功臣排序的第一原则是按官职品级,品级高者在前,品级低者在后,死后有赠官的,以较高品级为准,这是牢不可破的原则。

当时,秦琼已去世多年,他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赠徐州都督,仍是正三品,其他23名功臣中一品、二品大员就有十几个,一下子把秦琼落在后面。

那么,问题来了:秦琼的官职为什么这么低?

1,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在李世民取得皇位最重要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完美”地错过这一见证历史、表现忠诚的时刻,也让他在功臣竞争中失去优势。

2,秦琼后期军功太少。秦琼追随李世民多年,年轻时打仗很猛,结果导致受伤很多,身体状况不佳。玄武门之变,秦琼以养伤为主,既不参政,也很少带兵作战,没有再立新功,而其他军功原本不如他的功臣,却继续抓住机会建功立业,不断升官。

3,秦琼没有背景关系。秦琼原本是刘武周、宋金刚麾下将领,后来投靠李世民,尽管李世民很信任也很重用他,但秦琼没有背景,跟李世民也没有很亲密的关系,又没能借玄武门之变发展成李世民的心腹亲信,这也限制了他职务的升迁。

别人都在努力进步,秦琼却因伤“无所事事”,所谓“无功不受禄”,这就造成秦琼的官品止步不前,不能继续升迁,也直接限制了他后来在凌烟阁功臣中的排序,只能屈尊忝居末位。试想,如果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建凌烟阁,秦琼依靠前期战功,排序必可大幅提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