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引言

南北乱世三百年,隋文帝杨坚应运而出统一天下。隋文帝感天下百姓受战乱之苦,因此革故鼎新,开创~开皇盛世。百姓有余粮粮、生活富裕,都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最好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隋文帝都做了那些利民之举措!

开皇盛世

改善民生
  • 实行均田制

经历南北乱世之后,天下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为了恢复人口隋文帝实行均田制,将天下大量田地分给百姓耕种。隋文帝下旨规定:

男丁一人八十亩、妇人四十亩,永业田为二十亩。

文武百官授田从一百倾,减至四十亩,奴婢不超过六十人。

由此天下百姓有其田,能够自给自足。经过隋文帝十余年的休养,天下人口逐步恢复。人口增多同时,劳动力增多使得许多荒芜田土有人耕种。

由此人口与粮食产量每年增加,隋朝年间两京建立许多粮仓。各地粮仓的存粮,多达千万石!

百姓有其田

  • 改革户籍

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之法。国家的军事、徭役、差役的征用均与户口有关。但是乱世之中,有许多农民挂靠在豪强门下,成为黑户。导致国家在户籍人口,越来越少。为了让农民离开豪强,采用输籍法。

由于均田制的实行,使得百姓看到了自己能够独立生存的希望。再加上政府把徭役从一个月,减到二十天。输籍法一经实行后,许多藏匿、逃亡的农民都愿意成为国家户口。由此隋朝初年的人口户籍增长很快。

隋朝人口从最初的四五百万户,到开皇九年增加到七百万户,人口增加近两倍!

人口增加

刺激经济
  • 改革货币

隋朝初年因为天下初定,各地流通的货币各有不同。为了改善财政便于货币流通,隋文帝下令铸造统一货币!

隋朝通用的货币改为五铢钱,天下钱币重铸兑换。使得南北乱世以来的货币繁多、轻重不一……等问题得到改善,货币税收流通也得到很大改善!

经济繁荣

  • 发展手工业

天下人口增多,百姓人人有田种,生活富裕。由此手工业也跟着,逐渐繁荣。河南、河北、成都一代丝织品产量增加,做工越来越精细。隋朝的造船技术也进一步提升,能够制造四层高的龙舟。隋炀帝下扬州,就用此船。

隋开皇十六年,长安洛阳府库中的布帛达几千万匹。全国各地水利实业也蓬勃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生产率。全国各地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开皇盛世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隋朝初年隋文帝大力改革民生,刺激经济手工发展。因此到了隋朝开皇末年,全国各地人口增加粮食产量爆增,经济也随着民生逐步繁荣。最终出现了,物质与粮食甚至精神上的完全满足!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隋文帝杨坚是一个开明务实的皇帝,他在即住之后,在政治、经济的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修定法律和制度,一切从人民群众的休养生息入手改革,适合于自晋朝以后“五胡乱华”时的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从此,巩固了中央集权。不仅如此,为了人民的休养生息,多次减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力促进囯家农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楊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并且在对待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采取防范和安抚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民族矛盾,被北方民族称为“圣人可汗”。使原来战乱不止的国家,到了开皇年间,隋朝的疆域辽阔,人口也达到700万人,使国家出现了几百年间前所未有辉煌时刻。

结论: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锐意进取,政绩卓著,使国家出现了繁荣景象,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国家和人民的物质丰富,粮食充足。这些都是与隋文帝的开明治理国家,一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分不开的。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楼主的问题我们先以逆向思维来分析:物质和粮食充足意味着什么?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经济繁荣。这也代表了隋朝综合国力也一定雄厚!国力强盛的前提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军事等都处于辉煌时期。而成就这一切的,就是隋文帝杨坚,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他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将隋朝带进了盛世,这个时期被后人称为“开皇之治”。

隋朝初期,我觉得隋文帝走了一条与以往君王不一样的道路!先富民再强国,藏富于民的道路。

农业上普查户口,丈量无名土地,继续完善均田制,减负税,积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粮食产量快速增长,隋文帝年间,全国各地大小粮仓不计其数,粮食更是在隋文帝死后三十年都没有吃完,这种场景即便是在以往盛世也都没有出现过

商业上隋文帝改变了以往重农轻商的政治思想,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盐酒茶冶炼等都快速蓬勃发展。

另外隋文帝也是一位勤俭清廉的皇帝,养廉惩贪,隋朝也成为封建历史上最清廉的朝代。可以说隋朝不但物质充足,文化和思想也在快速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开明的大隋政治!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从五胡乱华到隋朝重建大一统,将近三百年的战乱造成的食不果腹,饿殍遍地,给隋文帝杨坚君臣的肚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吃饱饭才是硬道理”成为隋朝君臣的广泛共识。

一、全国建设义仓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义仓”(又叫“社仓”),理论上这是一种由国家出面组织,百姓自愿交粮以便赈灾自助的民间粮食储备。

丰收年景,百姓拿出家里的一点剩余粮食交到本乡本土的“义仓”里,等到青黄不接的月份和灾荒连连的年头,揭不开锅时,就分“义仓”里的粮食吃。国家只是出面协调,丰年交多少粮食,灾年怎么分粮食,全由本乡百姓自己决定。

但这种制度设计仅仅是理论上而已。“义仓”设立不久,就开始了“国进民退”的进程。“义仓”虽然设在乡里,但逐步由政府接手管理,放不放粮,什么时候放粮,都由政府说了算。

到开皇十年,即公元595年正月,隋文帝以“义仓”设在民间粮食损耗太多为由,下令所有“义仓”纳入所在州政府管理,启动“义仓”的国有化进程。“义仓”由民间自救储备,转变为国家粮食储备。

二月,隋文帝干脆直接下诏,强制性要求百姓往“义仓”交粮,“社仓(即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义仓”粮食来源,从“劝导”百姓自愿交纳、邻里互助转变为强制性的国家税收。

二、藏富于国

“义仓”国有化后,隋朝迅速富强起来。两年后,即开皇十二年公元597年,财政部门给隋文帝打报告,“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这种景象在隋朝以前,只有汉武帝时才出现过。而汉朝达到这般富庶,用了七十年。而隋朝从开国到现在,才短短十来年,积累速度相当于汉朝的七倍。

从汉武帝到隋文帝,虽然过了七百年,但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效率显然没有提高七倍。

隋朝积累财富的速度如此之快,除了战争破坏性没有汉初那么严重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富尤其是粮食,大规模的从百姓家里转移到政府手里。

国家财富的高度集中,带来的必然是普通百姓的相对贫穷,大河满了,小河自然就枯了。百姓抗风险能力迅速下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

三、对灾民熟视无睹

到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赤日当空,“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本来以应对灾年为目的的“义仓”,此时竟然拒绝开仓赈灾。这还是仁厚的隋文帝时期,更不用提炀帝了。

通过“义仓”的集聚,隋朝积累了巨型的粮食仓库,洛阳“含嘉仓”等粮仓的粮食,直到唐朝建立五六十年后还没吃完。而隋末民变的直接原因,就是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只有去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手握天量粮食财富的隋朝短命而亡,其间关节,就在这里。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有个很著名的说法,就是李世民曾经说过:“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隋朝粮食多,和隋文帝的努力分不开。

杨坚很节俭

杨坚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而且非常节俭,一顿饭最多一个荤菜,穿的衣服也是由普通的布料制成,破了就缝缝补补,杨坚不舍得吃穿,可国库里粮食布料数不胜数,《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话。

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杨坚觉得老百姓的税收也不高,官员说进来的比出去的多,这几年国家强盛才会存货,杨坚一高兴,下令再盖一个左藏院来储备物资。

导致物资充足的政策

皇帝在勤俭,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好的政策国家也不会强盛,财富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

南北朝时期一直到隋朝,贵族喜欢藏匿人口来增加自己的势力,这样平民百姓也可以少交税,有些人甚至谎报自己的年龄来少交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杨坚用了两个办法,一是大索貌阅,另一个是输籍定样

  • 何为大索貌阅

隋朝时人们不能拍照,所以谎报年龄也没人知道,小的诈老,老诈小,杨坚就发动官员亲自去基层看脸查年龄,如有遗漏,地方官员要被定罪。

这项措施下,没有谎报年龄逃税的人了,也能揪出隐藏在贵族家的人口,需要赋税的人口也增加了,国家税收自然增多。

  • 输籍定样

高颎为杨坚想的办法,配合上貌阅法,也是为了增加税收,国家纳税人口越来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

隋朝粮仓

布料还好说,粮食最难储存,隋朝的粮仓不一般,粮食在里面非常的耐放,储存粮食就是为了以后的年月里有吃的,不能坏了,这很考验当时的技术。

粮仓必须建在干燥的地方,潮湿容易变质,而且要向地下挖出椭圆形的大窖,然后在里面堆积木柴点燃,烘烤大窖的底部和四周,为了除湿。

隋朝人使用夹糠法使粮食保持干燥,大窖除湿后,铺上草木灰,铺上木板盖上草席,再放上谷糠,为粮食提供多层保险

  • 粮仓之大,粮食装不下

隋朝有六个大仓,以回洛仓为例,东西1000米,南北365米,里面包含了700多个小粮仓,整个粮仓大约可储藏3.55亿斤粮食。

隋朝的悲哀

杨坚有囤货的习惯,他囤了这么多,却不舍得吃。

开皇十四年大旱,百姓饥饿不已,杨坚痛哭流涕,可就是不开仓放粮。如此妇人之仁,杨坚这点儿做的非常不好,也由此可见粮仓不是为百姓准备的。

到了杨广的时候,因为他的穷兵黩武,百姓饥饿者更多,导致反隋的人也越来越多。

起义军为了笼络百姓,占领粮仓后多次放粮,比如李密,多次开仓放粮,归顺瓦岗的百姓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无疑加快了隋朝灭亡的脚步。

结语:杨坚不愧是一代明君,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使国家实力越来越强盛,多次出现国库充盈的情况,但他忘了有比物质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心。隋朝统治者囤积了那么多粮食也不愿意给老百姓,可叹可悲。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隋朝修建的大型粮仓回洛仓(河南洛阳)、含嘉仓(河南洛阳老城北)等成为遗址的两个点。回洛仓是隋朝最大的官方粮仓,含嘉仓是唐代最大的官方粮仓。在含嘉仓的挖掘过程之中,赫然见到已经化成炭的小米,合计50万斤。(回洛仓遗址表面图一,是一个个的粮窖)

(回洛仓单个仓内图二)

隋朝的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55米,建设粮窖710个,单个粮仓储粮50万斤左右,总储量达到3.55亿斤。

隋朝的官仓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仓,一种是义仓,官仓主要为皇室、官员、军队提供粮食,义仓则主要为赈灾所用粮食。著名的粮仓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隋朝的寿命只有37年,但是物质和粮食储备充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隋文帝的一系列经济改革。

一、查户口——大索貌阅。

隋文帝建立隋朝初期,很多人口藏匿,躲避官方征收税赋。为了增加人口、开发土地和国家的赋税,隋文帝颁布“大索貌阅法”,直白一点就是看相貌查户口。

581年,隋朝控制的人口户数450万户;583年,这一年查出了隐匿的成年男丁44.3万人,连带家人1641500多人;589年前,隋朝已经控制的户数600多万户;灭南陈之后,增加50万户,合计700多万户;606年,增加到890多万户,合计人口4600万。25年,隋朝的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主要贡献是查出了不少隐匿人口,另外一个社会人口繁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隋代官员按照相貌查户口图)

二、均田制。

增加人口是一方面,推行均田制则是另外一个方面了,人口出来了,需要配置相应的土地。

582年,隋炀帝继续推行之前王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隋朝沿袭了北齐的均田制规定,成年男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露田主要用来种五谷,是征税的依据,死后规划国家;永业田可以继承,不需要归还国家,耕种也比较自由。女性授露田40亩,无永业田。奴婢和正常的人一样授田。

由于战争的原因,人口大量死亡、逃难,隋朝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分配给各级官僚和农民,十分有利于粮食生产。

隋朝建立了那么多的粮仓,储量有非常高,可见隋朝文帝时期粮食供给十分充足。

三、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隋朝统一前,各种货币充斥市场,十分混乱。为此隋文帝统一了隋朝的货币,主要是“隋五铢”钱,并下令禁止使用古钱、私铸钱和其他王朝的钱币。此外隋文帝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标准。

货币的统一和度量衡的统一,十分有利于商业发展。(隋代统一货币,五铢钱图)

四、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官制

北周、北齐时期,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隋文帝将其简化为州、县两级体制。撤销了全国500多个郡的官吏安排,大量的官僚冗员被裁撤。

隋文帝时期九品以上的官员任命全部收归中央政府,并定时考察官员的政绩,决定其升迁、罢免、降职等。并开始了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官员选拔的维度,杜绝世家大族对官僚的垄断。

五、土地开发的大热潮。

隋朝统一,一切从新开始,各种物资重新再分配。地主阶级和农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之下,土地开发掀起了热潮。

主要原因是官僚地主阶级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他们使用大量的奴婢和雇农耕种。隋文帝建国初期之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农民人口增加却无田可种,于是只得开垦新的土地作为耕种之地,因此掀起了土地开发的热潮。农民开垦、地主也开垦!

根据《通典.田制》记载,589年,隋朝土地1900万顷,到609年(隋炀帝执政五年)时达到5500万顷,虽然记载有些扩大,但是是按照这个数字来征税的,绝大部分税收都分摊到农民头上。

因此,我们一方面看到隋朝物质和粮食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农民们却揭竿而起起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