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南唐,建国于937年,亡于976年,历前主李,、中主李,、后主李煜三世,享国共39年。南唐辖土不过江淮,最盛时也仅有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五代十国的南唐,这应该是最为大家所知的国家了。皆因那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词人)皇帝李煜。那么,南唐的覆亡真的是因为他吗?

南唐后主李煜,确实一个亡国之君。

但是,说他由于是一个诗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词人,导致了亡国,就有些牵强了。

毕竟,为了南唐能与北宋抗衡,李煜还做了不少工作!

一,开考选拔人才,支持农业发展经济,重用能臣!

其实,李煜继位时,南唐已经是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国力潺弱。

人心涣散。

但是,李煜还是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大去颓废之气。

A,重用贤臣,能臣!

B,大力推举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充盈各个岗位!

C,发展农业,减租降赋,经济得到了发展。

D,加强边境工事,提防北宋入侵!

可见,李煜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写诗词只是娱乐罢了!

二,南唐被灭亡,跟北宋实力悬殊太大了!

尽管李煜也励精图治,希望国力增强!

但是,面对北宋入侵,南唐上下坚强的抵抗,还是以亡国结束了。

因为,彼此的实力悬殊太大了!

其实,这跟李煜是不是诗人没多大关系。

南唐,跟北宋没有可比性!

总结:其实亡国前李煜的诗词,由于奢华的气息浓,不招人喜欢,反而是亡国后作词,成为了名篇。

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每次提到这位南唐后主,就会想起他被迫投降大宋,外面消杀一片,他在皇宫里一点办法没有,对着宫女们哭天抹泪。

李煜作为帝王,他是亡国之君,曾因为风花雪月的生活饱受后代人们的非议。

作为词人,他以自己纤弱的气质、细腻的笔触创作了大量优质作品,赢得了“一代词帝”的美名。

但他可能是最有争议的帝王,但从历史的走向来说,南唐的灭亡是大势所趋,李煜只是“背锅侠”,就是因为他的词太好了,而且赶在了这个历史时刻,所以才被后人误认为因为他写词,而灭了国。

无奈登基

南唐,是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中诞生的第一个江南政权,开国帝王是李昪,继位者分别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中主李璟有十一个儿子,李煜原名李从嘉,排行老六,他的三哥、四哥、五哥早早夭折,二哥于951年去世。

按理说,大哥李弘翼应是太子,但是李璟希望“兄终弟及”,想让自己的弟弟,李璟他们的叔叔做皇帝,太子李弘翼不满意,毒死了叔叔,但是也许是恶有恶报,李弘翼自己也身染重疾不治而亡。

毒杀事件一结束,李璟当机立断,立排行老六的李从嘉为太子,改名为李煜。

李煜的弟弟老七李从善果敢、老练,很多老臣推荐李从善做太子,但是李璟不敢再改变“立嫡立长”的规矩了。

于是李煜就成了南唐的新一位国君,可以说,他从来就没有当皇帝的心,一心只在诗词歌赋上,一个无心称帝的王子,却被驾到皇帝的位置上。

弱势已定,难转乾坤

李煜继位的时候,南唐的半壁江山已经纳入中原,大宋统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

李煜有心图治,但是去无力回天。

他心里越来越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早晚有一天,自己的南唐会被大宋吞噬。

于是,他只能靠不断的用巨额供奉来获取片刻短暂的苟安。

他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趁着有限的机会,尽情享乐。

他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享受生活中。

李煜那时最喜欢的是和大周后、小周后创作曲目、填词,歌舞升平,这是一种对无奈现实的逃避行为。

就是因为这一点,后人才说“写诗灭国”。

大宋战略目标:先南后北

大宋“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是赵匡胤在一个雪夜和宰相赵普定下的,这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个基本国策,不管是不是李煜,南唐都是要被灭亡的。

李煜961年继位,后周已经被赵匡胤建立的大宋取代。

974年,赵匡胤发兵灭南唐,六路大军,何为南唐都城金陵。

大宋与南唐以长江为界,大将曹彬率领水军,沿长江一路畅通而下。

975年2月-11月,大宋军队持续九个月围困金陵,李煜坚决不肯投降。

11月27日,大宋对金陵发起了全面进攻,金陵失陷。

此时,李煜率众臣奉表投降。

976年,李煜被送往开封,从此做了大宋的“臣子”。

李煜的最后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君临天下和国灭家亡他是能够分得清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李煜首先没有做君王的心,也不具备做君王的能力;

再者,大宋与南唐的实力相差悬殊,大宋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不可改变。

所以,李煜只是一个被迫“架”到皇位上的皇帝,在历史必然中,充当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角色。

------END------

感谢您的阅读!

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南唐后主李煜是大才子治国和北宋的皇帝才子治国一样生不逢时才华用对了地方!治国的才华遇到了宿命就是历史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诗词和绘画艺术都会永载史册而且占据最高的位置[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赞][赞][赞]

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一个国家的灭亡,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怪到诗的头上。

因为写诗就能亡国?笑话。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是诗人,他的文治武功,无人能及。

南唐李煜,本就不具备做皇帝的雄才大略。命运的安排,把他推上宝座,但他昏聩无能,不具备政治才能,任用奸邪,自毁长城,最后落的个“垂泪对宫娥”,又能怨谁能呢?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才有德者才能居之。而皇位世袭的制度,注定每个王朝必定最终会走向覆灭。

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唉!亡国这种事情对己来说是大罪,对敌来讲是大业!这是不以人力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的潮流,更是历史的必然 ,与昏君佞臣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要一定说有关系,我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都是当事人!亡国之君多了去了,大部分不会写诗,跟是不是诗人没有任何关系。崇祯皇帝殚精竭虑,日理万机,史上公认的敬业君主,在潮流面前不堪一击!天意不可违!一句话可以解释所有朝代更迭的原因和必然性!

南唐的灭亡:真的是诗人误国吗?

南唐灭亡,难道真是诗人误国吗?

诗家杜牧在他的名篇《泊秦淮》里,有这样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多少年来,人们把这首诗和诗所涉及的内容联系起来,探究南唐灭国的根源,有人把南唐灭亡的原因坐实在南唐最后一位皇帝诗人李煜李后主身上,原因是, “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歌谶,此其不久兆也。”《隋书五行志》。在后人眼中,李煜的《玉树后庭花》就是南唐灭亡的亡国之音。

其实,历史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灭亡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南唐也是一样。公元 935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走向衰落,南吴睿帝加封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徐知诰为齐王,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 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繁盛时有35州,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控制淮河以南广大地区。人口约500万。经济较发达,文化繁荣,"比年丰稔,兵食有余",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是中国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并开始统一大业,974年,北宋攻打南唐,并于次年攻破其首都南京,南唐宣告灭亡。

南唐偏安南京39年,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人心思变,风雨飘摇,历史发展的大势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五代十国”最终都走向大宋的统一,何况一个“南唐”?从文化看,《全唐诗》录入诗人26529名,其中不乏李白,杜甫这样诗仙,诗圣级的文人,说南唐是诗人误国,是高看到了南唐文人,但人们对李皇帝的不满却是事实。据记,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却不懂政治。其《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确实写得不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不失为千古绝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实,南唐灭亡除了历史大势力,还有比文化更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政治上,南唐的党争有名,官宦结党,南北结党,文人结党,门生结党,"高位重爵,推与宿旧",使南唐失去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清明;经济上,收支严重失衡,淮南战役使南唐失掉了国家重要的盐产收入,每年还要向中原大量进贡,重税政策,发展到“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征税。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一个在政治上走向混乱,在经济上走向枯竭的国家走向灭亡是必然的,绝对不是文人所能左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