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代表着当时哪一类人?他们是否值得被同情?
孔乙己就是封建社会旧文人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有点文化的人,爱穿长衫,说话拿腔调,还喜欢故意卖弄,他的遭遇和结局是旧社会文人的缩影。
一生多次赴考,却考不上。仍推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典型的一根筋,这也是导致他落魄至死的重要原因。
这种人不值得同情,只觉得他可悲,可叹!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代表着当时哪一类人?他们是否值得被同情?
当然值得同情。
每个时代都有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长衫,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偷东西亦只偷书,总体上是个体面人。想要深刻地理解,我们得先理解范进。范进中举前生活落魄,没有任何尊严,没有饿死是因为有老婆和丈人托底。若不是中举,范进的命运与孔乙己相差无几,成为别人空中的“大约的确是死了”。
然而,即使范进潦倒成人见人嫌、狗见狗嫌的模样,他的人生还是比孔乙己有希望。因为科举还未被废弃,范进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考试去博取命运垂青。范进的努力取得效果了,主考官周进相中了他的文章,让他成为一名举人。范进中举的概率虽然极低,但亦不是没有机会、没有希望。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呢?科举已经被废除,他已无中举的机会与希望了。换句话来说,他一生所努力、所追求的希望,完全没有了,他的人生已无任何可能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残酷的事情吗?孔乙己的人生状态,是哀莫大于心死,是生不如死。
今年高考期间,我看到一则令人非常伤心的新闻。辽宁一位七十二岁的老人,无妻无儿,靠捡废品为生。他连续参加了十九次高考,目的是“本希望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是随着记忆力与身体机能的下降,他的成绩越来越差,自己已经知道没有任何机会。人生就这样了。这则新闻,看得我非常伤心。人活在世上,不就图个希望吗?希望都没有了,那活着是为什么?
孔乙己是自己淘汰自己的吗?不是的,他是被时代淘汰的。当清末的中国被纳入现代文明体系后,科举以及儒家思想已经不足以应对风云动荡的世界了。国家需要“德先生”与“赛先生”,需要拥有新知识与新视野的精英与知识分子。孔乙己皓首穷经,一生所学,都是旧时代的知识。在新时代里,他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
在科举时代,即使中不了举人,也可成为私塾教师等。可在新时代,教育已改革,私塾成为过去式,西式中学成为主流。可以说,孔乙己连最后的退路都没有了。
时代滚滚向前,个人是无法抗衡的。孔乙己是被时代抛弃的人。像他这样的人,每个时代都有。
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不就是吗?工人成批下岗,没有生计来源。多少人在困顿无望的生活面前,成为了没有人生希望的孔乙己?再小到个人,人到中年,突然惨遭失业。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已落后于时代所需,再就业却无比困难,遂自暴自弃起来。这,不也是孔乙己吗?
因此,孔乙己给我们的教益与告诫就是,保持进步,不要成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代表着当时哪一类人?他们是否值得被同情?
“孔乙己”代表当时“良知”尚未泯灭的底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这篇短文标志着,在西方文化殖民下,近代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君子之道已穷途末路,中华文化已全面沦陷于四方蛮夷,从此华夏大地开始进入“群氓时代”。
“礼崩乐坏,皇天已死!”
一切神圣高尚的东西都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痞子运动间歇性发作。
西学如洪水猛兽漫延,中华文明斯文丧尽。
近代中国走上了“引诱小人污蔑圣贤”的“败家运”。
正所谓: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孔乙己,其实就是传统美德、道义良知的“化身”,就是几千年乡土中国的守护者,传统文化的载道者。
在“后科举时代”,大清王朝覆亡,一切社会规则由原来的“道义良知”,变为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传统文化不被重视,中国当时的文化界被留洋海龟们把持,他们部分年轻不懂事,或者被国际传销组织洗脑,放弃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族文化战略方针,扛起文化投降主义的大旗,主动放弃了文化主体话语权,从此中国人从精神上彻底变成了“劣等”民族,失去了“精气神”,这就是真相!
而所谓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个“标准答案”意在抹黑传统,是视界偏狭的产物。
科举制度是高端智慧的顶层设计,一千三百年引领中华文化,最后毁在一帮跳蚤手里,不会变通,反而污蔑圣贤泼脏水。如同借洗澡之际溺死了“婴儿”。
而西方人比如英国,从中国科举文化里发展出了近代文官制度,民主制、权力制衡。
中国在毁弃了传统根本之后,先是军阀混战,后来越来越像暗黑的“中世纪”!因为这是一种变种的一神教,其他的都将以“异端”的名义被“打倒”。
上世纪一二十年,“一战”期间,是中国改天换地的文化殖民全面“沦陷”的关节点,文脉道统被打断,如同神话中“天柱折地维绝”,决定了中国此后的道路和现状。
你我他,包括孔乙己,我们都是“后科举时代”中人!处于中华文化修复、重建的艰难过度时期,乡村底层知识分子默默奉献,在“补西天裂”!
中国底层知识分子需要的与其说是同情,不如说是理解与支持,减少折腾,团结一心,振兴我们的文化教育,复兴中华传统。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共勉!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代表着当时哪一类人?他们是否值得被同情?
孔乙己代表的是巫儒之徒中的绝大多数人,自孔二时代的颜回到今的流浪大师沈某人,二千多年来,绝大多数儒徒的社会定格差不多,都是那个时代的孔乙己。
孔二自己周游列国到处乞讨,混成丧家犬的时候,下场也未必比孔乙己好多少,好在二者同宗,孔二说不定就是孔乙己的直系祖宗。
突然想到,五四前后,曲阜师范的师生根据典籍和当地民间传说,排演了话剧《子见南子》,里头的孔二就是个骗吃骗喝,偷看女人洗澡的龌蹉之辈,活脱脱一个古代孔乙己。鲁迅孔乙己的原型之一,说不定就是当时话剧里的孔二。
待续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代表着当时哪一类人?他们是否值得被同情?
《孔乙己》这篇课文每年都会入选进初中学语文的必修课程。
老师们给学生讲解的中心思想大体上都是: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可是当你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仔细思考这篇文章时,会不会在“对”“错”之间有另一番解读呢?
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初看之后,大多数人应当都会将孔乙己命运的草草结束,归结于“咎由自取”。
可是,你又是否想过,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一切真的都是“我”孔乙己的错吗?
是的,我懒、我偷,那么,然后呢?我还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了吗?
其实我的心中有很多疑问,有很多凭什么?为什么?
凭什么我孔乙己还没出场的时候,“你”就要这样介绍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你”难道比我优秀吗?你原本是站在店里面“照顾”那些长衫主顾的,你完全可以凭借这样的平台和机遇去扩充自己的人脉和情商,从服务员一步步做到大堂经理,可你不也是因为懒惰、不思上进,从“里面”被赶到了“外面”,错过了发展机遇期。
我甚至还善意的提醒过你: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你需要有文化、有知识,这样你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可你仍然守旧、甘于现状,宁可转过头去不理我,也不想为了自己的前程去学着写两个字。
所以到了冬天你过着和我一样过着: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的日子
自从你把我当作“笑话”一样被介绍给了观众后,我后面一系列的人生遭遇,似乎都被人当作了笑话来看。
你们这些“短衣帮”又凭什么笑话我?我孔乙己是偷,可是我从未偷过你们的一支笔、一台砚、一分钱。我和你们一样在这里消费,我从未向你们对我一样,取笑、嘲笑你们。你们用你们的无知、粗鄙来嘲笑我的涵养和学识,你们不理解、听不懂我的“之乎者也、孔孟之道。”难道不是因为你们只知道“喝酒吃肉,无所事事、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吗?”
我从不拖欠,老板又凭什么笑话我?老板你自己都说: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我尊重你的职业,我信守我的承诺,我从不会拖欠你的一分钱。更何况,我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又凭什么来嘲笑我?若我拖欠或者故意给你找茬,你大可轻蔑于我,可是我终究没有。
小孩,你们又凭什么笑话我?受尽成年人的白眼、嘲讽之后,我只能向那些懵懂、稚嫩,尚不通人情世故的孩子们交流,可是我的善意忍让换来了孩子们的嘲笑和嬉闹,这一切又因为什么?若他们的父母正确教育孩子,不要将自己的个人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用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去接人待物,又怎会因为“一颗颗茴香豆”而展现出肤浅、功利的人生态度呢?
丁举人,你又凭什么将我折磨致死?没错,我孔乙己偷了你家的东西,可是你为什么不将我送到县衙或者司法机关,让他们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这件事情?凭什么要对我使用暴力?难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法律可言?或者说你丁举人就是“法律”更何况你是个举人、是个文化人?难道“文以相轻”在你丁举人那里被定义为至人于死地吗?更何况我已写下“服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你又凭什么打断我的腿?
但终究,我还是死了。带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嘲笑死了,哪怕我有再多的疑问,再多的不公,也换不回任何一个人的一句可怜。或许,这就是我的命运,因为我命运的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了一场笑话。
02 虽然我被你们“嘲笑”致死 但你们似乎也没错
就像动画片《哪吒》里的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我的命运终究掌握在鲁迅的笔下。
一切皆是因为一个“偷”字,因为我偷,所以我活该接受众人的批判、讽刺和嘲笑。因为你们所代表的永远都是正义,虽然你们也和我一样平庸、无能站着喝酒;虽然你们甚至都不如我懂得哪怕一丁点的文化,但你们却在鲁迅的笔下,活出了另一番模样。
03 无论对错 都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错
文章开头即说道:孔乙己的命运的收场,来自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
但毛主席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历史终究是还是由人创造的,归根到底还是由人来决定。
所以,倘若“我”当时不偷,“我”的命运,是不是也会有另一番景象呢?
【我是Allen,原创不易,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谢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