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我生活中认识两位女性,年龄都差不多。但是她们的性格迥异,接人待物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而周围人对她们的回馈评价也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个是小A。小A今年40多岁,是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在医学上拥有权威实力的小A,是医院的“大拿”。不但在临床领域里,在科研上,她也有突破。她曾经发表过S C I论文,这是一种含金量非常高的论文。属于顶级学术地位,反正就是个大牛人。可小A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结婚。孑然一身,可能是要踏踏实实搞事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这倒也让人觉得正常。小A是我们的远亲,逢年过节大家聚会起来,有人背地里说她的闲话。“哎呀,那个姑奶奶,这辈子也嫁不出去。那个尖酸刻薄劲儿,真让人讨厌。那天见了我张嘴就说,你又胖了。怎么不知道控制体重啊?也是奔50的人了,不知道绝经期前后容易产生三高啊。你说多讨厌,这点基础常识我还不知道。我怎么控制不了体重,我自己得了甲亢,我都不愿意跟她说,见人就念丧,我老公还没嫌我胖呢,和她有什么关系!”要说亲戚见面的话题很多。小A也实在用不着见了这位嫂子就直言不讳地说人家又胖了。虽然人家的体重的确有所增加,但明摆着,这是中年妇女的禁忌话题。两人平时又不怎么太见面,小A就是这个毛病。人家孩子在国外留学,当妈的说几句,孩子吃的怎么样,穿的怎么样,住的方便不方便,天气冷不冷……小A姑奶奶张嘴就来一句:“咱干嘛去的,不就是念书去了吗?学业怎么样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说的真杵肺管子,人家孩子要是能够考得上一本,还用得着上国外念书吗?她又不是没有耳闻,人家儿子是个啥情况。于是这一番话招来了当妈的一通白眼,撇着嘴说:“还行吧!小军还能跟得上。”撂下这句话人家扭头就不理她了。我在亲友群里发了一个补牙的消息。并呼吁大家定时得洗牙呀!像我两年多没去洗牙,结果让虫子钻了个洞。疫情期间看牙又不方便,前车之鉴呀!大家纷纷回应:我也怕洗牙,能拖就拖。有洞再补吧。只有小A跳出来认真的指点我:定期洗牙是个好习惯。大姐老是农村的那一套,现代健康指南里明确标出洗牙的时间,应当是……我弟弟特烦她。评价A 表姐:“整个一个碎嘴子,自带招黑体质!”我们还有个亲戚叫小B。小B就是个全职妈妈。40出头。以前在诺基亚工作,后来单位不景气,对,外企也不景气了。给了一笔遣散费。小B索性就回家了。明摆着公婆父母年龄都大了,孩子也要考中学,正是要紧的时候。小B决定当好后勤部长,给老公做个“家庭运营商”也不错!小臂走哪儿都招人待见。也是热心肠。她和四嫂交好。她们都是全职在家,有说不完的话题。关于孩子们的生活,她也是问长问短的。但是不招孩子讨厌。大侄女儿不爱和人瞎搭个。可唯独这位婶子,她挺喜欢的。据说她们俩还一起去旅游过。小B买了一双UGG的雪地鞋说大了,大侄女儿毫不客气的说,给我吧!我脚肥。于是她们换着穿。猴子妈也喜欢小B。约她一起去吃饭郊游。小B见了猴子妈笑着说:“还是你行,从全职太太到职场白领,你一转身就达到了。你看我以前倒是工作,现如今退出来想再进职场可就难了。你这是凤凰涅槃了,可喜可贺!”猴子妈妈摆弄着自己腕子上的镯子说:“嗨!什么涅槃,我告诉你吧,我最近都甲亢了。体重也下不来。你看看这腮帮子都圆了。愁死了。”小B宽慰她说:“中年妇女谁没点病啊!再者说,我告诉你,你也别那么霹雳金刚似的,这不是病了吗,你也来个病西施的样,成天扭扭捏捏,腻腻歪歪的,就是难受。捂着心口对你老公说,我这都是累的。以后家里的事儿你也多操操心吧。省得他在外边成天游游逛逛的不着急啊!你呀,就是把他给惯的。如今孩子们也大一些了,该让他接手多管管了。你乐得清闲清闲。我看这一场病来得及时,你也有个由头了。以前你壮得像个小牛犊子似的,成天说猴子爸身体不好,如今我看人家除了瘦点,没什么毛病。倒是你,应该休息诶,这是老天给你的机会,你要珍惜。”猴子妈一听乐了,说:“你这是另辟蹊径,给我支招。嗯,我记下了”!
………………………………………
大伙都 喜小B,恶小A。小B在亲友群里发点东西,大伙全点赞。小A说点什么事儿,大伙都不理爱她。科普点医学知识都说她念丧。但她还愿意什么事儿都掺和。没法子,小A就是这么个人。好像每个人的社交圈子里,都有这么一位像个大刺猬似的。走到哪儿扎到哪儿。当然每个人的社交圈子里,也都有小B这样的人,像个大猫咪似的。走到哪儿治愈风就带到哪儿,人人都想撸撸她,来解解压!这一家子人里,是怎么出的这么天上地下的两位姑奶奶的。其实很简单,看看她们的原生家庭吧!四十多的小A是个老姑娘。平时在医院附近自己租房住。其实她父亲去世了,母亲目前和保姆住在一套200平米的高干房里。但就是这样,这娘俩也不能凑在一起。闺女宁可在外租房也不和妈在一起住。只是经常过来看看,看两眼就走。当妈的仿佛是动物园里的老虎,买了票进动物园不看老虎怪不合适的,可看了看也没啥劲!还不如看猴,看鸟,看熊猫呢?于是没多久扭身就走了。任凭老虎在那嗷嗷的乱叫,游客也不回头。大过年的,娘俩总得凑在一起包个饺子吧!这一顿饺子都吃不好。当妈的看着女儿买来的韭菜就运气:“你说你也这么大了,让你买点韭菜,你倒买细丝儿的呀,这都是宽边的,一点味都没有。怎么吃。再者说,这点韭菜也不够啊!你就不会再买点西葫芦。明知道我爱吃羊肉西葫芦馅儿的,这么多年也没记住。成天脑子也不知道想什么呢?昏昏噩噩,你说你这也到40了,活了半辈子,还这么不明白人情世故。心里脑里一点都没成长,我都替你臊的慌。我也不知道你在社会上是怎么混的,你们单位也还真要你,这么多人下岗,怎么没就把你弄下了岗啊!”好家伙,人家小A,堂堂一个大主任,发表过论文,还是医院的骨干力量,也是医学院的大教授,有课题有技术,但是在她妈的嘴里,简直就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吃闲饭,啃老族。再说下去就又说到个人问题了,小A这么也多年没人要,肯定就是因为脾气差,长得差,身材差,反正什么什么都差,地球最后一名肯定就是她了!可年三十晚上小A又能去哪儿呢?只能让母亲这么捎叨着,她只是盼着大年初一赶紧到,初一下午,她就可以走了。回到自己的宿舍里去清静清静。在她妈这儿呆时间长了,用她的话说,属于“有毒作业”!小B呢?小B有一个幸福的家,娘家妈疼她,婆婆也夸她,就连老公看她也特别顺眼。大伙总是说小B这样的妇女,简直就是当代楷模。要说工作吧,人家上班不错,跟单位是个大经理。实际上就是条产品线的经理。但是在他们嘴里,基本相当于上市公司总裁的水平了。而且人家还会生,一儿一女,这叫“花生”。其实这满大街生二胎的里边儿,我看一大多半都是一儿一女的。除此之外,模样还好。关键是气质,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其实我倒没怎么看出大家闺秀来。这孩子从小是个结巴,长大了说话挺慢倒是个真。气质也就闹个白净细份吧。但是小B就是这么幸福。她就像是一只糖渍蜜桔,被周围一片白花花的砂糖包围着。自己刚开始有点酸,但是在这重重叠叠的甜蜜赞美之中,也被晕染出了一颗糖心。她慢慢地知足了,软化了,那一点点的小脾气,也正好平衡了酸甜度。她笑盈盈地面对着人生,自己心里又踏实又满足。所以看世上所有的事儿都很顺眼。所有的人都挺不错。总而言之,小B是个幸福的人。嗨呀!其实小A也不会坏。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坏种,不过是各种原因使然罢了。很多性格直扭,脾气古怪的人,非常招人讨厌。可你说她们自己心里头知道不知道,自己被人嫌。其实她们像明镜一样,心知肚明。但就是改不了自己的脾气,就像小A说的那样:我活终于成了那个,我最讨厌的人的样子!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善意的批评指出缺点,加以改正,恶意打击说明内心不平衡,总想显示自己的存在
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说过,世上最容易的是两唇一张妄加评论,最难的是看清自己。
人就是这样,总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如果不信的话,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人就明白了。
总是喜欢打击别人的人就是犯了第一个人性弱点,借由我是为你好的名义来打击你批评你妄议你,最终目的还是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这种人的毛病就是借由打击对方来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生活当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对你处处批评事事挑剔,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你却用贱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标。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以批评他人为乐而且喜欢充当为人师表的教你这和那,说实话确实很讨厌,可这就是人的劣根性。我们没必要和这种人做更多纠缠更不能在乎他们的看法,因为这些人会消耗你的元神,真的不值得。
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爱打击别人的人,普遍都是素质很差的人,被人打击的人,会造成一辈子的伤害,所以现实中不要打击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打击。
首先说不要打击被人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批评别人是为了别人好,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他们批评别人纯粹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实根本不是为别人好,被批评的人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的好处。一个人的性格都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可能从别人的批评中获得进步。所以不要以为那些批评别人的人是好心,不可能的,说好心要么是骗别人,要么是骗自己。
二是不要被别人批评
正如前面所说,一个人是不太可能从别人的批评中获益的,受害倒是很经常发生的。比如拿小孩的成长来说,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小孩,往往性格都有缺陷,而那些在鼓励下成长的小孩,往往都比较热情开朗。批评只会毁了一个人,而不会对这个人有什么好处。所以当你被批评的时候,要反驳过去,而不要忍气吞声,更不要认为是对自己好。
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不是这样,他们心术不正,想激怒你的神经,破坏你的家庭,故意这样让弥身败名裂,失去一切。
为什么有的人总爱打击别人,是PUA吗?
谢邀:中国亲人们之间的打击是真心想让你改变自己,成就自己的人生。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就觉得亲人们打击自己是贬低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意思。中国人说话很多时候都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所以听中国人说话就得去了解他说这话的出发点是什么,说完这话过后是否知行合一,你就明白他说这话的真实意思,时间一长你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