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长平之战是个传奇。尚武之人盛赞白起战神,一仗杀敌45万空前绝后,寰宇鲜有举世无双;悲悯之士怒斥白起人屠,南京大屠杀机枪大炮连带平民妇孺不过30余万,长平成中国历史悲苦记忆,挥之不去伤心地

感谢提问者有着一种良知,提问者这涉及到了一个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和平是宝贵的,战争是残酷的,一将成名万骨枯,兴辛苦,亡百姓苦。我们在谈论,明臣良将的时候,其实支撑他们的是累累白骨。战争是很残酷的,战争肯定是要死人会死很多人,所以咱们才知道和平的宝贵。

白起有没有坑杀40万人,这一个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有人通过测算,廉颇的时候已经死掉了5万,后来加上一些什么民夫之类的可能真正被杀的是20万。但20万和40万区别大吗?都是人命。

白起杀人那个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军功是按人头授爵的,称呼商鞅伟大的同时,也需要有些东西反省。但这个不能怪白起,因为白起是秦国人,他作为秦国,他肯定是出于秦国利益考虑。打仗杀人是他的本职工作,说这句话很残酷。

他本来是想利用长平之战,再接再厉,震慑赵国,然后顺便灭赵,但是当时秦国的国君觉得撑不下去了暂缓,然后坑杀的效果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说这句话轻描淡写。

当然读历史的时候背后全部都是血腥的,可能史记里面短短的十个字,就可能是几十万的家破人亡,但有什么办法呢?任何人都是历史中的浪花,所谓的以史为鉴,或许就是我们读历史书的意义所在吧。

有一个观点,提问者应该是错的,大家推崇的是白起的作战的谋略,而不是他杀人的做法,因为真正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作战的方法,也并不代表着大家没有同情心,因为历史本来就是残酷的。经验就是血的代价上面来的。以史为鉴,可以为师,这句话没有错。

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谢邀。战争是残酷的。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究竟是对还是错,这需要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当时白起所率秦国军队的实际兵力,也只是与赵国参战兵力大体相当。据此可知,秦军的战场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战场情况需要主官作出精准的判断,一个不慎就有彻底翻盘的可能;当其时,由于秦军是长线作战,粮草供应已达极限,有人相食之虞;处于此种战场态势下,即使是温文尔雅的儒将也难免会激变成嗜血的虎豹,否则只会剩下一个字。

现代战争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即使是正义的一方,倘若不能克敌制胜,一切依然免谈。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止戈为武,这是必须的。

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件事,就是白起坑杀的究竟是多少赵军。在古代,由于战争、生产力低下和医疗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很难超过50岁。这样,一个国家,要保证农业生产,真正能用来打仗的年轻力壮的人口其实并不多。战国七雄,是在春秋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基础上形成的。连续几百年的战争对人口的屠戮是毁灭性的。按照冷兵器时期的作战要求,进攻方至少要有防守方四倍以上的兵力才行。就算秦军再精锐,攻城战,对进攻方的人员消耗更巨大,至少要有赵军一倍以上的兵力才行。如果赵军被俘的都有四十万,那秦军至少要有八十万。事实上,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军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邯郸,就说明,不仅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也受到了重创,而且赵国在损失四十万野战精锐以后,还有巨大的城市防守部队让秦军不能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以秦赵两国当时的户籍人口规模来看,上面这些数字,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就像曹孟德八十万水陆下江南一样,当时中国的总人口在连年战争之后只有一百多万,哪来的八十万?古人在写书的时候喜欢夸大其词。有资料显示,长平之战,秦军二十万,赵军跟秦军对阵的野战部队十万,防守城市的部队约二十万。秦军二十万,才能对十万赵军形成局部包围,还要兼顾赵国防守部队的解救突袭和反包围,秦军已经是拼命了。坏就坏在赵军本土作战,却不能里应外合夹击秦军,致使被包围的赵军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主将阵亡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投降。即使秦军取得了如此大捷,也不敢连续攻城,可想而知秦军也是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长平之战,秦国投入了举国之力,更害怕其它国家趁火打劫。加上赵军的顽强,为了不放虎归山,不留隐患,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残忍坑杀投降的赵军。就算是以冷酷无情的战神白起,相信也是无奈之举。

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当然是对的。

说什么多角度看问题,人性什么的,在这个问题底下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谁不知道多角度看问题啊?

举个栗子

对秦国来说,坑杀是对的

1.解决粮食问题,杀人比养人容易。

2.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3.打击六国军队的意志。

对赵国来说,坑杀是错的。

1.惨。老人没了儿子,妻子没了丈夫,小孩没了父亲。一个人,一家人的伤痛。何况四十万人,四十万个家庭。

2.赔了土地又折兵,空了粮食还空了城。

3.国力衰弱,无力与秦抗衡。

对白起来说,既是对的又是错的。

1.为什么对?

最简单最粗暴最没有风险的做法,稳摘胜利果实。

不辜负领导、下属的信任。

2.为什么错?

功劳太大,难逃一死。

道德上的污点,自我的谴责。坑杀据说是先欺骗赵军优待,灌醉了再开始屠杀。并且所谓四十万赵军,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上党地区的百姓。

我还会说,世上没有那么多对错,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作出的不同选择。

但是不好意思,上述都是我编的。这样的玩意而我还能编一打。

我只是觉得,拥有这场战役最终解释权的,或许并不是将军白起。

那是谁?当然是秦昭襄王。

秦王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天下能不能都姓嬴?口号就叫:大东亚共赢——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所以考虑一下秦王的想法,看看之后的局势走向:秦军挫败当时唯一还能与其过过招的赵军,之后再无敌手。且夺取上党之地,为秦出函谷关,收服三晋,挺进中原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再看看这个问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是对还是错?”

那毫无疑问的正确啊。

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从人性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是错的。

但看问题还是要有多个角度。长平之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年,秦国赢下长平之战,可是用了举国之力的,对国力的消耗非常大,尤其是在后勤方面,据说打到最后,连秦军自己的后勤都很难保证了。

所以,白起俘虏了这40万赵军,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左右为难:把他们养起来,压力很大,也可能根本养不起,毕竟保证四十万人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他们放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赵国到时候武装一下,又可与秦军为敌,这个做法也不行。

因此,想来想去,白起也只有杀俘了,后来只留了200多人,放回了赵国。这样既可以威慑赵国,又解决了左右为难的问题,似乎还可以杀俘冒功,为士兵和下属争取奖励,站在白起的角度看,似乎只有这样做,对他及对他的军队才是最有利的。

你怎么看待白起坑杀的40万降卒?

武安君白起,一代杀神,所到之地,寸草不留。

要说到白起作战,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进程。那时因奉行周天子的礼仪之教,所以每次两军开展都要先摆阵势,然后双方将领开始秀武力,接着击鼓,比谁的鼓声响,最后双方开始交战,显得特别有礼貌。而白起打战,根本不在意那些,只要两军相见,二话不说就开打,每次都打得对方没有反应过来,战局就结束了,做到出奇制胜。

白起为什么会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呢?

一:首先这和秦国的奖赏制度有关:秦国每次交战,谁杀得敌人越多并且且能带回敌人的首级,而且首级带的越多得到的奖赏也就越高,因此秦军有个虎狼之师的称号,使得各国军队都闻风丧胆。

二:当时人口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准,当秦军打败赵国时有四十万降军那是一笔多么可观的人口财富,但这四十万全是赵国人,怎么会真心投靠秦国,养久了,不仅耗费粮食还会增加暴乱。如果把他们放回去,那么此战战役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于是乎,白起下了这个黑手。

三:白起坑杀战国降军也是为了立威,确定秦国在诸侯国的地位,使得那些对秦国有想法的诸侯国放弃了联合攻打秦的念头。

总结: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是出于国家的角度来想,那是忠军报国,对国家一片赤诚的表现,但出于人道方面:已经被从古至今的文人志士骂了N遍,我只能对他做的说句不人道。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有什么和我意见不同的,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