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一个才情与容貌并行的女子
林徽因是中国民国女神级别的人物,她不同那些交际花、明星,她是“腕儿”是集美貌、才华、品德于一身的女神。
当初,民国第一“渣男”徐志摩曾经有追求林徽因的想法,可在人家强大的家世面前望而却步。
林徽因的祖父是清朝翰林,父亲林长民曾任民国司法总长;而公公梁启超则是载入史册的名士,亦曾任司法总长--这两位政界以及民国名人,联姻顺理成章。
1920年 ,在欧洲喂鸽子的林徽因
从来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林徽商《八月的忧愁》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风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化。
——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林徽因《时间》
从林徽因写的这些“诗”来看,这是一个对时间有感觉的理性女子,从她选择的事业——建筑、特别是古建筑。
就更证明了这一点,知道在用时间换空间的职业里摸爬滚打,这一定是个从建筑里读得出时间密码的沉静女子。
1936年,林徽因测绘山东兴隆寺塔。古风之灵
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在那个封建主义还未完全剥离出旧中国的时代里,一个女子能脱颖而出,并且游刃于男子都很少接触的行业,除了有强大的家世,还要有开明的家庭。
无疑林徽因是幸运的,这两点她都占到了。
民国时期是新旧交替的一个混乱时代,也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产生出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任务,可见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释放出来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民国九年(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这次游历对林徽因以后的成长,眼界的拓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国后他参加了新月社的活动。在这里她与徐志摩、胡适等人相互切磋,不断提高了文化素养。
1924年国际大神泰戈尔访华,就是林徽因与徐志摩作为翻译陪伴。
泰戈尔为林徽因写诗赞这个中国女子说: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曾经和有浪漫诗人、“情圣”之称的徐志摩有过交集,但是理智让她看清楚了徐志摩的“花心”和不确定性。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直觉是正确的,后来徐志摩在1931年乘飞机时飞机失事,瞎了年轻和才情。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徐志摩和林徽因做为翻译与他合影
一个弱女子的建筑生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借用庄子的话写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对建筑的追求虽不是很贴切,但两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把对知识的追求做到极致,令人佩服。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揭开了对这一行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是不收女生的,于是林徽因用东方智慧解决了这一难题,她报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系,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1928年两人结婚后前往欧洲考察建筑。回国后,两人又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对祖国的建筑情有独钟,现在他们有条件对中国古建筑来一次“人口普查”。
1929年,林徽因母亲何雪媛和粱思成一家
在1930-1945年的15年间,夫妇二人夫唱妇随共同完成了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谱写了建筑史上的宏伟巨著。使中国建筑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对像是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提出了保护和维护的意见。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此后数年,她多次深入各地,实地考察勘测了几十个古代建筑,单独或者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等建筑方面的著作,弥补了中国建筑学的缺憾。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唐朝的佛光寺大殿。
五台山
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梁思成随营造社到达昆明,开始了对昆明古建筑的调查研究。为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在病榻上的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
在1949年初,她应新中国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后来,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
……
回到题目,林徽因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如果诺贝尔有建筑学奖的话,凭林徽因这种精神和成就完全有资格获得。
她的学术成就就是“大师”范的,是建筑方面的领头人、领路人,她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ai修复林徽因老照片)
林徽因是第一代网红学者,她的知名度并不是建立在她本人的学术贡献之上的。
林徽因女士大学读的是美术不是建筑,以林徽因女士读的美术专业来说,她在美术上成绩平平;以建筑学而论,她连一篇正经的建筑论文都没有;以建筑师而论,她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也不是她设计的,最多算是参与设计。
而且梁思成大学同学以及林徽因的美国好友都说过,梁思成在大学里帮林徽因写建筑系作业,所以,作为一个建筑系旁听生,林徽因也不怎么合格。
被誉为中国建筑四杰的童寯是梁思成先生大学同学,他就说过梁思成在大学里除了忙自己的作业外,还要帮林徽因写作业:
我与思成同房间直到他离开费城才分手,闲谈中他从未提助教工作,但这无关重要。他自己画图以外,帮P.(林徽因英文名Phyllis的缩写)就够忙的了。
而林徽因美国好友费慰梅(Wilma Canon Fairbank)也说过林徽因在建筑系的作业是梁思成帮忙做的:
当(林徽因)交图的最后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
事实上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保留的林徽因女士大学成绩单看,林徽因女士大学时至少有一门功课不及格,是“F”。
(林徽因大学成绩单局部)
而且林徽因也没有担任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助教,大学助教英文名称是“Teaching Assistant”,林徽因担任的是助理“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怎么说,打杂、端茶递水、打扫卫生都可以叫“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
而且林徽因在给她蓝颜知己金岳霖的信里也坦率的表示她本人并不适合学术工作,她本人的评价是“不太在行”:
思成赶这一次大稿(《图像中国建筑史》),弄得苦不可言。可是总算了一桩大事,虽然结果还不甚满意,它已经是我们好几年来想写的一种书的起头。我得到的教训是,我做这种事太不行,以后少做为妙,虽然我很爱做。自己过于不efficient,还是不能帮思成多少忙!
同样,国徽是由多个小组负责出初稿,目前看,国徽是以张仃小组为底稿的,在国徽方案确定后,记有功人员八名,其中就包含张仃在内,奖励八百斤小米。
(清华组·林徽因组)
(中央美院组方案·张仃组)
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数足足有上百人之多,在这里面林徽因并不是主设,并且林徽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贡献并不在建筑主体上,而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花边是林女士设计的。
最后,林徽因女士并不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她在清华大学档案里是作为梁思成教授家属存在的。
(清华大学官网截图)
清华大学第一位正式女教师是物理系的物理学家王明贞,而王明贞女士评上教授时林徽因女士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学者陈学勇在《林徽因寻真》一书里也提到经过清华大学建筑系人事科查证,林徽因并不是清华大学正式工作人员;“经建筑系人事科查证,林徽因确不是清华大学的正式工作人员。有一段时间曾为我校客座教授,故而没有她的档案材料。”(《林徽因寻真》第277页,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综上所述,林徽因女士更像是一位网红女学者,她的知名度并不是建立在她个人的学术贡献之上的。
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脑残们不要拿戏子和林徽因相比,林徽因是建筑学家、作家和诗人,她的墓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刻的样品,她因保护北京古城墙敢向政府要员作大吼,使多少男人汗颜。别提董卿、徐静蕾这些戏子,云泥之别。
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在很多人眼里,林徽因美貌出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但在我眼里,她更是一位智慧超群、贡献卓著的女建筑学家。这才是她的“主业”。我认为,她在这个领域的贡献,绝对是大师级别。除了丈夫梁思成,鲜有人能企及。
毕业于美国宾大美术系的建筑师1921年,林徽因刚刚16岁,她从异国一位友人的身上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从此心中有了一个“要做中国建筑师”的梦想。这个梦想也影响到了将来的丈夫梁思成。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1923年,她向梦想迈出了第一步。林徽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美国半官费留学资格,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那里有当时美国最好的建筑学院,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 Paul Gret。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残酷。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无奈之下,曲线救国,选了同属建筑学院的美术系就读,然后选修建筑学课程。
仅仅3年时间,林徽因在美术系以高分提前获得学士学位,并且修了建筑专业几乎全部课程,成绩优异,让建筑系老师刮目相看,打破宾大历年来的常规,聘用这个非建筑系毕业的中国女生做了助教。
结束宾大的学习,获得美术系学位之后,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学生。5年的留学生涯,让林徽因收获颇丰。她和梁思成的爱情水到渠成,收获了人生的最佳的建筑搭档,两人亦准备着手开始中国建筑的系统研究。
1928年,在与梁思成结束了一场以欧洲建筑为主题的蜜月旅行后,他们回国了。
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学院1928年6月份,林徽因还在与梁思成在欧洲蜜月途中,就接到了两张东北大学的聘书。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张学良于1928年接任校长,开始积极网络人才,准备创立建筑学院。在梁思成的清华校友高惜冰力荐之下,年轻的林徽因夫妇临危受命,被委以重任。
建筑学系已经招收了一班学生,但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也不知该开些什么课,一切都等你们来进行。
梁思成被任命为东北大学建筑系首届系主任、教授,林徽因被任命为建筑系教授,负责讲授美术课和建筑设计。
整个建筑学系,只有一个班,40名学生,也只有他们夫妻两个老师,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下,他们做了垦荒者,开始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工作繁忙而艰辛。
夫妻二人都身兼数职,梁思成是系主任也是教授,林徽因是教授也是助手,每天都异常忙碌。上课,修改学生绘图作业,帮梁思成整理各种学术资料。常常忙到深夜。
此外,还得抽出大量的时间在晚自习时与学生探讨,激发他们对建筑的热爱。林徽因常常忙到深夜却毫无怨言,乐在其中。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建筑学深切的热爱。
教材是自己编写的,教学方式是自行摸索的。
梁思成与林徽因均留学于美国,在教学方式上他们达成一致,采取了英美结合的路子,但教材就与当时的国情相去甚远。
在林徽因的提议下,他们尝试将建筑学、美学、历史、绘画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甚至开通了“专业英语”,独创了特有的教学方式,效果极佳。
林徽因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她的课触类旁通,妙趣横生,深受学生欢迎。
一年之后,在林徽因与梁思成极力相邀之下,陆续有同学从国外归来,加入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力量壮大,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遗憾的是,1931年抗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关闭,成为流亡大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手创办的建筑系只存在了短短3年,且只有一个班一届毕业生。但却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建筑人才。
乱世之中编写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东北大学被迫关闭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到了北平,彼时林徽因的肺病已经比较严重,夫妻二人难得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qian)得知消息,忙邀请二人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队伍中。
这正是二人自宾大毕业以来的夙愿——编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于是欣然应允。当时,介绍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几乎为空白。
他们必须在乱世之中,长年累月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寻找研究对象,并长途跋涉,去不知名的荒野去亲自考证,勘察和测绘。
林徽因一介弱质女流,陪着梁思成,和一帮男性同仁,拖着一身病痛开始了艰难的野外考察,一路上风餐露宿,被迫与跳蚤、饥饿、瘟疫为伍,却没有半句抱怨。
偶尔给友人的信中,字里行间全是自心底溢出欣喜,对追求梦想的雀跃。
两个痴迷建筑的夫妻,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上都留下了他们标尺划过的痕迹。
1932年春,林徽因和梁思成赴蓟县考察,发现了辽代木构结构建筑——蓟县独乐寺;
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天坛祈年殿屋顶;
1937年初夏,林徽因夫妇和营造学的同仁徒步跋涉两天之后,到达了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这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彻底粉碎了日本学者“看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奈良”的预言…
不仅如此,林徽因还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其中有20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报告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至今仍被业内认为行业标杆,具有不可替代的建筑理论学术价值。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战全面爆发。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那些珍贵的文献被他们及同仁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直到1943年11月,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手稿终于完成。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这部开创性专著,破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奥秘,为中国建筑学作出了历史性的独特贡献。
林徽因作为唯一的女性,在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思成在书中写到: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
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7月,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病弱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组建了国徽设计组。甴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用稻穗做外廓,用齿轮来连接两侧的稻穗。用富丽的帷幔铺底,以加强国徽整体的稳重感。向上挺拔的稻穗,极具中国特色,且更具有新中国意志。
这一构思赢得周恩来大加赞赏,并在之后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全票通过。林徽因作为设计组的主要成员,激动万分。
此后,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能提笔构图的地步了。但人生中,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正等着她去完成。
1952年,女建筑家一如既往投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纪念碑的碑座和浮雕的图案正等着她的巧思创意。
尽管那是她已经病得下不了床。她的办公桌就在病榻隔壁,创意也甴助手帮忙绘制。
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和助手绘制了数百张草图,最终选定了用圣洁的花环来祭奠英灵。
那是一个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环抱着牡丹、荷花、菊花的巨大花环。这个花环,寓意着先烈们高贵、纯洁、坚韧的品质。
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建筑师,世人哪怕只参与其中一项工作,都足够引以为荣,在业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林徽因两项工作都做了。
总结虽有人提出,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林徽因充当的角色从来都是梁思成的助手,但在我看来,她与梁思成更像是天生的建筑搭档。
他们一个灵动一个严谨,用最默契的合作方式,互相成就,一起成为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没错,林徽因只是林徽因,她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她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地位。
唯一遗憾的是,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因战乱,无法像其他建筑大师一样,给后代留下很多经典的、可供学习的建筑作品,让我觉得十分可惜。
此外,建筑师林徽因在文学界也有一席之地。林徽因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也从不缺乏优秀诗人的才华。
她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有小伙伴知道的,可以留言继续作为补充。
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林徴英是著名的女诗人,作家,建筑学设计大师,她美丽动人温柔可爱,情迷三君,文彩飞扬,才华横溢。就是放在今天也比这群无君无父的什么所谓大明星们强大20万倍。
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林徽因,民国大才女,有优雅的气质,有别样的胆识,出生大家闺秀,周旋在才子风流间,既不盲目于徐志摩的疯狂追求,也不犹豫徘徊在花枝柳巷间,果断选择梁启超之子以成佳婿,她的处事风格,比起同时期的其他女性有特别的地方,比陆小曼,比张爱玲。。。都不一样,结局也更好。如果要评价她的具体,我觉得应该有网红的人气,有作家的才学,有哲学家的思考,有创造家的发明,另外作为一代建筑学的大师,其品味和修养也堪称完美。如果论智商,有点相当于现在的马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