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我问是西游记中的,不要拿其他小说作品来解读。

很多人读《西游记》,或者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往往单纯地陷入小说或剧情中,要不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想,要不就断章取义,有很多人甚至提出了孙悟空的学艺老师菩提老祖要比如来佛还要厉害的幼稚问题。

其实《西游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小说“独”本。它的资料来源与佛教息息相关。《西游记》是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为骨架,又润色上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特色,其中以佛教知识为主而成的小说。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他学艺的菩提老祖,另一个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唐三藏。书中说唐三藏前世是如来释迦摩尼的二弟子。

问题来了,题目问:如来的大弟子是谁?其实已经给我们答案了!既然孙悟空的第二个师父唐三藏是如来的二弟子,那么如来的大弟子当然是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菩提老祖了。

而且此答案千真万确,如来的十大弟子中就有一个弟子名字叫须菩提!而在佛教中,这个名字叫“须菩提”的弟子,号称“解空第一”。何谓解空第一呢?即悟出了世间诸法的空相。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后来赐名于猴王曰“悟空”也。

释迦摩尼佛有十大弟子,他们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议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如此说来,孙悟空跟着解空第一的菩提老祖学艺也就符合“悟空”这个法号了。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游记》的前因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的前因

这天,在佛教总部--舍卫国的一所大园子里,释迦摩尼佛和他团队的众多弟子在举行金刚法会大派对,香花氤氲、天乐缭绕,七宝池内五颜六色的莲花五彩缤纷,大如车轮,金沙铺地,各种华树高不见顶。

号称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对佛说:“我挚爱的世尊释迦摩尼佛啊!你善护念诸位大菩萨,又对我们谆谆教导。那么让我们这些相信佛法的善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可众生之心,飘无定所,顽劣不堪,如何才能降伏这妄心呢?”

释迦摩尼佛见须菩提这样问,又扫视了正陶醉于音乐中的众位员工,轻启朱唇,以“大狮子吼”之音,缓缓送入诸人耳中。

“若想降伏自己的心,想入无余涅槃,得到解脱之乐,必须灭掉四相,若诸位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修行是达不到最高境界的……

正在这时,忽然东胜神州傲来国的花果山上传来隆隆的轰鸣之声,声音直透天际。

如来停止了大会发言,用佛眼观之,微微一笑,轻轻点头,对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道:“你号称神通第一,你可知这声音来自于哪里?”

目犍连用神目察看,见一山顶有一巨石发出雷鸣,势如孵化巨卵,育出生命一般。

于是目犍连对佛祖说:“此乃天地灵石,吸天地之灵气,孕化出生命,要破壳而出。”

如来微微一笑,说:“事同而理不同也。”

目犍连不服气地说:“敢问世尊,何为事同,何为理不同?”

如来说道:“事同,这石卵正如你所说的确要孵化而出新生命,这生命乃是世间一新物种,名曰:‘青猿’此猿拥有八窍,比人还要多一窍,这是所说的事同。理不同,则这石卵非天地之灵气所生,而是天地人之怨气所化!”

众徒听了议论纷纷。

如来见众人迷惑,停了一会缓缓又道:“天夺名以兴风雨,地占利江河泛滥;人,被财色名利睡所惑,而起贪嗔痴之心,这些怨化而为气,聚于世间,或在空、或在地、或在山、或在野,经千万年不衰凝成此石,又经过千万年孕育为此青猿,这乃是天地人心之恶面。此猿一出天翻地覆,天上、人间、地府都将惨遭之害。”

众菩萨、罗汉、缘觉听了,都深表担心。知道佛祖定有办法化去此难,于是纷纷望向如来。

如来见大众殷切的目光,微微一笑:“要想化去此难,必须以‘空’待之,以‘佛法’导之,以‘妙用’引之,使其转变心念,走向正途。”

大众见如来这样说,也都放下心来。不过怎么以“空”待之,以佛法导之,以妙用引之呢?

如来见大家盼望的目光,又说道:“目犍连,你号称神通第一,现在此青猿被石所拘,不能破石而出,怨气不断加强,你前去助它一臂之力,打破此桎梏,此乃是大功一件。”

目犍连菩萨领命而去。

如来又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你是‘解空’第一的大罗汉,教化此猿猴的任务就由你来完成。此猴姓‘孙’名‘悟空’,姓‘孙’代表子子孙孙无穷尽。世世代代众生皆能度化。”须菩提合掌恭敬,化作“菩提祖师”而去。

如来接下来又对大弟子舍利弗说道:“舍利弗,你在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一千年以后,我佛法脉将在东方‘震旦国’(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那时因为我所宣讲之法翻译、文化的不同,会产生一些误解,为了以正法脉,需要一个人承担其这个责任。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吧!这石猿与佛有缘,到时候他会作为你的护法保护你西来求法。到时候因‘空’悟道,成就无上菩提,号曰‘斗战胜佛’。”

舍利弗合掌:“为了教化众生,我愿意承担其度众之大任!”

如来微笑颔首。

阿难见此,也出列合掌,说道:“世尊,弟子见不同众生根基不同,对佛法的理解就不一样,弟子也想去东土震旦以世尊‘拈花一笑’的禅宗去教化大众,开启禅之‘顿悟’一派,对那些利根、善果之辈,进行顿悟开示!”

如来微笑点头:“难得你有此心,你本是我堂弟,博闻强记,对我所说之法能一字不漏铭记于心,你有这个想法,我必成全于你,你先去点化此猿寻师求道,然后再以东土禅宗六祖身份去教化众生。此乃至上功德,凭此功德他日成佛。”

阿难合掌高兴化身而去。

……

却说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菩萨,运用神足通,眨眼功夫来到东胜神洲,果见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立一石卵,此石卵左右晃动,怨气结于上,黑云密布,石卵发出雷鸣般的巨响。一曰:“恨天”,天啊天!为何你独霸宇宙间?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至哉乾元、都是你说了算!二曰:“恨地”,地啊地!五谷六禽、江河山川、万物滋生、为何都由你管!三曰:“恨人”,盘古开天、三皇治世、圣哉贤言、万物之灵、为何都是人言!

石卵之心如此这般,可不能突破铁石桎梏,目犍连见如此,踏上山巅,用温暖的双手轻轻抚摸石卵,口中喃喃道:“稍安勿躁,听我真言:‘宇宙虚空,物有循环;上慈下悲,鸿蒙初乾;万物有道,怎可狂癫;放下嗔恨,智慧现前……南无 司得里亚 提维嘎难。打他嘠打.难……’”。

石卵安顿下来,目犍连用手轻拍石卵三下,石卵顿时裂开,一青猿石猴从巨石中走出,猛吸一口气,迎风而长,眨眼间像一般人高矮。石猴听了目犍连菩萨的咒语,心中暂时沉静下来,他见目犍连菩萨,略一沉想,趴下就拜:“爹娘在上,孩儿给你磕头了。”

目犍连菩萨一笑道:“我怎么成了你的父母了?”

石猴说:“是你从石头中救我出来,给了我生命,你就是我的父母!”

目犍连菩萨一想也对,就又对他说道:“你本天地造化之神物,需精进修炼方可成正果,从你这里往南去,有一南赡部洲,那里有一灵台方寸山,山上有一修行人,号称‘菩提老祖’,你可去跟他学道修行。”

说完,目犍连菩萨突然不见了。

石猴呆呆地望着目犍连菩萨刚才站过的地方,想着刚才的话,决定去菩提山找菩提老祖去学神仙之法。

石猴本有天地之气,又得了目犍连菩萨神咒“金刚萨埵”的加持,再说又是顽石所化当然有钢筋铁骨般的身体和意志,一路南行,不几个月到了灵台方寸山,正在行走间,忽闻远处柴山传来歌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

这是谁?原来是如来弟子阿难前来指引猴子的,阿难后来又投胎转世成为六祖慧能,开创禅宗“顿悟”一门。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游记》中都有记载。所以说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佛教中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而唐玄奘乃是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创作不易,多多指导。[祈祷][祈祷][祈祷][比心]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有个很有趣的问题,唐僧是如来的二徒弟,那么大弟子是谁呢?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即便翻烂了《西游记》,这大弟子也难觅踪迹,但结合佛经中的如来的十大亲传弟子的特性,我们还真能把这个大弟子揪出来。

既然这个大弟子隐藏得很深,所以就从《西游记》中的神秘人物去找。

大弟子:阿傩?迦叶?

大家还记得如来身边有两个“死要钱”的弟子吧?阿傩与迦叶!

“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阿傩、迦叶便是佛经中如来的十大亲传弟子中的“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多闻第一”的阿难陀,不过呢,吴承恩是借其名,随心所欲勾画了两个爱财的和尚。

摩诃迦叶其实很不一般,乃是禅宗的初祖,也是汉传佛教的开山鼻祖。

一日,佛祖释迦牟尼现身灵山,大梵天王送上一朵金婆罗花,佛主拈花微笑不语,让准备聆听的众佛一片诧异,不禁面面相觑。

迦叶尊者渐有所悟,于是双手合十,嘴角也绽开了微笑,沉沁在一片祥和之中。

释法乃是他法,唯有自悟,才是正法,这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

释迦牟尼由此传下了新宗——禅宗,迦叶也就成为了禅宗的初祖,二祖便是阿难陀,直到第二十八祖达摩东渡,将禅宗带到了东土,便形成了汉传佛教。

在《西游记》中,阿难陀与迦叶奉如来之命一起去为唐僧师徒取适合大唐的经书,很符合两人学术的身份,但两人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如来的亲随。

捉大鹏之时,“阿傩、迦叶引文殊、普贤来见”,“迦叶阿傩随左右”,这都符合如来亲传弟子的特征,但两人呢,不可能是如来的大弟子。

沿途妖怪听闻唐僧是如来的二弟子转世身,都在打他的主意。

想吃肉的很多,比如白骨精、大鹏、蜘蛛精等等,想当老婆的也不少,比如杏精、月兔、琵琶精等等,比较特殊的是女儿国国王,那是真想为唐僧生儿女的人间女子,从而改变女儿国只能靠子母河延续生命的悲惨方式。

作为如来的亲随,阿傩、迦叶自然也知道唐僧的这层身份,“经不能空取”,但涉及到师兄弟的情分,自然不会装作不识,给钱才有经。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性。

阿傩、迦叶比唐僧的前身金蝉子入门晚,因此不认识金蝉子。

阿傩、迦叶不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所以丝毫不留情面,但西牛贺州的妖怪们都知道唐僧的来历,作为如来的亲随,金蝉子的师兄弟,完全不知道就有点过分了。

这只能说明阿傩、迦叶入门之时金蝉子早已转世,自然两人自然不可能是大师兄。

那么大师兄是谁呢?有人说是菩提祖师,我不信。

大弟子:菩提祖师?

孙悟空为求长生不老飘洋过海到了西牛贺州,遇到了一个神秘的樵夫。

穿的是高僧苦修之物,“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自称“母亲居孀",“早晚侍奉”,因“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这位樵夫有位母亲,他是谁呢?

在捉大鹏时,如来曾说出了大鹏的来历,他乃是孔雀的弟弟,辈分说起来还挂了个娘舅的身份。

如来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却被出来觅食的孔雀一口吞了,如来大怒,破开孔雀的脊背跨上了灵山。孔雀吃了这个闷亏,那肯干休,直接追上灵山与群佛大战,最终不敌被拿下。如来本打算灭掉孔雀,群佛劝阻了,认为这场入肚出腹的缘分如同生灵分娩,伤孔雀如伤母亲,与佛法有悖,反倒失了慈悲之心。如来便将孔雀封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留在了灵山会上。

佛母,不就是樵夫口中的居孀老母吗?

如来乃是佛祖,只有别人听他说法修行,哪有他去听别人释法的?

作为孙悟空入佛门的引路人,图谋的是打开500年后的取经路,而孙悟空就是如来选择的护经人。

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500年后救孙悟空出五行山的是谁呢?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

菩提祖师修为显然低于如来,因此如来才修无所修。

实际上,菩提祖师的身份本就是如来的亲传弟子须菩提。

须菩提,“解空第一”,所以才会将从花果山来西牛贺洲学艺的天生灵猴取名“悟空”,并教下了“无中生有”的七十二变。

为了磨练孙悟空,打造成为合格的护经人,菩提祖师将其赶下山时严禁提及师门,“严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小鸟在老鹰的爪子下才能学会敏捷,小鱼在巨鲨的猎食下才会保持警惕,小鹿在狮子的追逐下才能学会生存,孙悟空不负所望,在对抗天庭的战斗中,点燃了激荡的热血,进入无休止的战斗,终于成长为一名无畏的斗士。

石头要磨去锋锐,才不伤人,所以如来将其镇压在五行山下500年。

菩提祖师消失了,樵夫也消失了,取经路摇曳在风雨中。

菩提祖师如果是大师兄,那么他更应该去守护转世的师弟金蝉子,而不是去教导一个石猴。

有人说大师兄应该是哪吒,我说也不是。

大弟子:哪吒?

捉老鼠精时,孙悟空在无底洞找到了供奉牌位,发现老鼠精居然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女儿,海会大神哪吒的妹妹,于是前往天庭找李靖的麻烦去了。

李靖当然不愿意搭理这位老对手,拔出腰刀,就要以污蔑的罪名将孙悟空砍了。

哪吒赶紧出面,将斩腰剑架住,叫道:“父王息怒。”

李靖的表情为大惊失色,哪吒一句话让做父亲的吓住了?其实原因很古怪,李靖以为哪吒借机出手要杀父!

《西游记》给我们讲了段故事,哪吒可不是李靖的儿子这么简单,他还是佛子。

一个小孩出生时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李靖一看,这莫非是天意?于是为其取名哪吒。

出生后的第三天,要请产婆到家替婴儿洗澡,保佑小孩子清洁平安,这叫“三朝洗儿”。

哪吒可不需要什么产婆,三朝儿自个儿跳进东海搓滋泥儿。

这龙太子正吃面呢,上空飘下一堆黑乎乎的东西,落在了碗里,好奇的龙太子还舔了一口,又腥又咸,这时夜叉来报说是一个小孩正搓滋泥呢。

这就把龙太子恶心坏了,带着虾兵蟹将扑向海面,发现哪吒正愉快地洗澡。

“小孩,知道什么叫爱护环境吗?”

“你谁呀?”

“本王乃东海龙太子是也!”

“去去去,别耽误你大爷洗滋泥儿!”

“我大爷?”

“嗯,孙子真乖!”

龙太子哪儿还忍得住,冲上前去就是一巴掌,要教哪吒怎么做人,哪知道被哪吒闪过身去,顺手给抽了个大嘴巴子!那响声让虾兵蟹将狠狠地吸了口冷气,听着都疼。

双方大打出手,最后都打出了真火,才落地三天的哪吒,心里老委屈了,有这么欺负孩子的吗?哪吒也不是善类,最后就把龙太子给剥了皮抽了筋,蹦蹦跳跳地回陈塘关去了。

老龙王发现爱子没了,打听到是李靖的初生子干的,发起大水就把陈唐关围住了,要么交出哪吒,要么水淹陈塘关,不管结果如何,都还得在玉帝面前告上一状。

李靖面对老龙王的威逼,陈塘关百姓的性命,只能放弃哪吒。

哪吒也硬气,“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灵魂带着怨气往西方找如来佛祖去了。

如来佛祖正在讲经释法,突然听到叫救命的声音,用慧眼一看,知道了哪吒的过往,于是发下慈悲,“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让哪吒死而复生。

哪吒又得了如来的真传,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壮大了势力,于是找到父亲李靖天王,要报那剔骨之仇。

李靖早已经后悔,如今更不想与儿子为仇,哪知道哪吒却一心报仇,搞得是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只好去找如来佛帮忙化解这段恩仇。

如来以和为贵,赐给李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护身,塔上层层有佛,又叫哪吒认佛为父,杀李靖即是不尊佛意,逆了佛父的慈悲之心,这才叫父子两人放下了旧怨,重新以父子相称。

哪吒认如来为父,那时候孙悟空还没出生,如果做师兄也算有资格,但他在取经路上与唐三藏多次交集却无交情,从对待唐僧的态度来看,他也不是灵山的大师兄。

那只剩下最后一个神秘人物了,那就是乌巢禅师。

大弟子: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曾想收下界为妖的猪八戒为徒,不是猪八戒本事有多强大,而是因为猪八戒的身份,天庭的天蓬元帅,太上老君的亲传弟子。

在高老庄吃好喝好有老婆相陪的猪八戒,他怎么可能会去做和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唐僧轮回了九世,以第十世身走上取经路,而他以前一直学的小乘佛法,既免不了灾祸也避不开危机,虽然有孙悟空、猪八戒保护,但其实危机四伏。

此时的孙悟空桀骜不驯,猪八戒的能力又有限,三人实际上是离心背德。

取经路既是前往灵山的道路,也是考验唐僧成佛的旅程,只有让唐僧拥有自保的能力、经受诱惑的定力,才有可能见佛取经,最终将佛法带回大唐弘扬开去。

500年的筹划,取经路不可以失败。

乌巢禅师便出现了。

乌巢禅师是一位能够预知未来的高僧,是《西游记》中少数能够预知未来的大智慧者。

当唐三藏问起前程,乌巢禅师便预言了几句,皆是将来所遇的厉害的大妖,次次危及到唐三藏性命的危机,顺带说出了取经第四人,水怪沙僧,当然也道破了猪八戒与孙悟空的本体,野猪与石猴。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孙悟空被揭破身份,恼羞成怒,拿着棍子就想捣了别人的老巢,可惜,“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足证乌巢禅师的强大。

乌巢禅师为什么认识猪八戒而不知道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呢?

这就要说起如来的另一个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又名舍利子。

舍利,乃是舍利弗的母亲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的名字,因她出生时眼如舍利鸟而得名,舍利子便是舍利的儿子之意。

你该知道乌巢禅师为什么住在大树上的鸟窝中了吧?为纪念母亲养育之恩而已。

舍利弗得知道如来佛将涅槃,因不忍见佛陀涅槃而请求先如来而涅槃,以遵循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必先于佛陀之前涅槃的惯例,是大孝敬,也是大慈悲。

这段事迹被改编进了《西游记》,那就是授艺。

500年前,如来化身樵夫指点孙悟空前去方寸山三星洞拜弟子菩提祖师为师。

舍利弗则更早来到了浮屠山,化名乌巢禅师,默默地等待二师弟的转世身唐僧到来,代师传艺,授下《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来让师弟唐僧习得大乘佛法可以护身,二来提点师徒取经要齐心一意。

可惜师弟唐僧没领会到禅意,沉溺俗情世故,不辨是非,加上猪八戒在其间挑唆,一再为难尽忠职守的孙悟空,让师徒之间生出二心,最终导致孙悟空魔性大发,野性变成六耳猕猴,与孙悟空联手大闹三界。

如来为平息事态,让取经路继续进行,这才答应让孙悟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并让观音菩萨去训斥唐僧,”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取经路本是磨练唐僧意志,去掉七情六欲从成佛路,却因唐僧的尘心作怪,最终让孙悟空也成了灵山的斗战胜佛,所以孙悟空算是误打误撞捡来个佛当。

如果真要在《西游记》中找出如来的大弟子,最符合的就是这位神秘的“智慧第一”的乌巢禅师,也就是佛经中的舍利弗。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佛祖二弟子是金蝉子,这只是《西游记》杜撰的说法。事实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并没有叫金蝉子的。

很多人可能想知道,佛祖的大弟子是谁?

如果按照入门的先后顺序来说。释迦牟尼佛第一次收徒,一下收五个人。

此事要从释迦牟尼出家说起。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小国的王子,他要出家求道,国王挽留不住,就派了五个侍从跟着他,这五个人分别为:憍陈如、跋提梨迦、摩诃那摩、波沙菠、阿奢逾时。

释迦牟尼进入森林苦修,饿得瘦骨嶙峋,他最终发现苦修无法证得真理,决定结束苦修。于是释迦牟尼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布施的乳糜,而憍陈如等五人见他结束苦修,以为他不再求道了,便离释迦牟尼而去了。

释迦牟尼吃了乳糜之后,安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若不能证道,便不起身,终于因看到天上的一颗明星而彻悟了真理。

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鹿野苑找到了原先离开自己的那五个人,给他们开示自己悟出的苦集灭道的佛法,称为“初转法轮”。这五个人被释迦牟尼的智慧折服,皈依了佛教。所以这五个人成为佛教最早的僧人,称为五比丘。

如果按入门时间来算大弟子,这五个人中憍陈如年纪最大,也是五个人中最先悟入正法的,可以称为佛祖的大弟子。

如果按照领悟和修习佛法的水平来说,大家都知道佛祖有十大弟子

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

这十个人各有优点,全是佛祖的得意弟子。中国寺庙中的释迦牟尼像,两侧往往有一老一少两个僧人的像,分别是老迦叶,少阿难,即摩诃迦叶和阿难陀。

可以认为这两人是佛最信任的弟子。《西游记》中最后向唐僧索贿,要去了紫金钵的也是他二人。《西游记》这么写,有些调侃和冒犯佛教的意思。

摩诃迦叶很受佛祖信任,佛祖甚至曾经分一半座位给他。

一天佛祖在灵山法会上,突然拈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我有正法眼藏,也就是最微妙的佛法,已经教给了迦叶。于是佛祖把自己的袈裟和钵盂传给了迦叶。迦叶在西方传了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法,一苇渡江,面壁少林,把佛祖的正法眼藏传到了中国,是禅宗的初祖。

佛祖涅槃后,迦叶继承佛祖遗志,成为教团领袖,并组织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活动。因为佛祖在世时,没有留下文字,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教导弟子们。佛涅槃后,迦叶就把佛弟子们召集在一起,把佛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这就是结集。

因此可以认为在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迦叶的佛学水平最高,也可以称为佛祖的大弟子。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里面如来佛的二弟子是唐僧,在没下界时叫做金蝉子,因为犯了错误被打下凡间取经立功赎罪。但是如来佛大弟子是谁却一直是个谜。有说弥勒佛的,有说菩提祖师的,其实都不确切。那么究竟是谁呢,还得从猴哥大闹天宫说起。

且说猴哥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出来前往凌霄宝殿的路上被三十六员雷将围在垓心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但是也现出了原形。真个是——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敲黑板划重点,关键词,摩尼珠。摩尼珠是梵语 cinta^-maN!i 之意译,又作如意珠、末尼宝等等。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那么悟空是那位佛爷所化?不是别人,正是舍利佛。

舍利佛梵名S/a^riputra ,是如来的大弟子,以智慧第一著称,意译大光。年轻的舍利弗具有颀长的身材和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二十岁告别故乡父母出外访师问道,但是没人有资格成为他的老师,直到遇到如来。如来以自己的超级法力和超级智慧征服了他,因此他决心追随如来左右,成为如来坐下首席弟子。这跟悟空出花果山拜师学艺何其相似乃尔。

悟空就是如来的大弟子。大家看书常常迷惑,如来二弟子是唐僧,大弟子是谁却没人知道。其实书中早有揭示。如来镇压猴子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猴哥的本来面目是谁?就是如来大弟子舍利佛。但是这个秘密玉帝一眼看穿。因此派人说,把如来叫来解决问题。因此如来一听玉帝宣召,赶紧放下手中活火速赶来,把悟空救走了。晚来一步,猴哥将万劫不复。那么舍利佛为何就成了悟空了呢。原来悟空老爸鸿蒙在花果山修道时,暗地里与刚当了西天一把手的如来联合,准备共同对付玉帝。因此如来派出自己大弟子舍利佛投生在花果山上,还派菩提祖师传了悟空武功。并且告诫悟空,无论任何时候不要说出自己的师承来历。但是悟空在三十六大雷将的围攻下不由自主现出了原形,被天上大神一眼看穿。大家仔细看看这张图,你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感谢点赞。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吴承恩改定的《西游记》中,将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中流传过来的许多神话故事都进行了大量改动。

  比如,他创造性的称呼释迦牟尼为如来佛祖。在佛教中,并无如来佛祖,也不会将释迦牟尼称呼为如来佛。

  吴承恩为何要这么称呼?他就是要告诉读者,大家别对号入座!

  在佛经故事中,释迦牟尼尊者是一位慈悲善良,一心度化众生的智者。他能割肉饲虎,能为大众吃种种苦头,淡泊名利,王位都能舍弃。

  可是在《西游记》中呢,与其说如来是个佛,不如说是称霸一方的绝代枭雄。

  他热衷功名!

  听闻玉皇大帝宣召,他喜不自胜告诉诸佛说: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等有了救驾之功,玉帝举行安天大会相谢,如来佛祖志得意满,一直到五百年后举行盂兰盆会,还念念不忘道:“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

  他看重名利!

  当阿难伽叶向唐僧讨要人事,唐僧不给,阿难伽叶就传白字,惹得孙悟空勃然大怒,当面叱问。可是,如来佛祖不但没批评阿难伽叶,反倒大谈当初灵山弟子给人诵念一次佛经,就收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就这么个天价,如来佛祖还批评徒弟们收费太少,卖得太贱,后辈子孙没饭吃!

  奉上原文: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大家看看,这还是佛经中淡泊名利,心念苍生的释迦牟尼佛祖吗?

  根本就不是!

  因此,要寻找如来佛祖的大弟子是谁,万不可从佛经中找。何况佛经中如来大弟子二弟子乃是阿难、伽叶两位尊者。在西游中,阿难伽叶已经变成如来佛祖的两位小跟班,小丑般的角色。

  那么,如来佛祖的大弟子究竟是谁呢?

  在原著老鼠精的故事中曾经提到——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大家细看此文,说的是哪吒来历。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灵珠子衍化,师父是太乙真人,是太乙真人为哪吒凝聚莲花化身。

  可是,在《西游记》中,没有太乙真人。哪吒一出生手掌心就写下名字,可见天生神异。一出生才三天就大闹东海,可见神通是胎里带来的,就如猪八戒、沙僧一样,他们都是神仙下界,一点真灵不灭,天生就有前世记忆,故此神通还在。

  哪吒自杀之后,没有去找太乙真人而是去灵山找佛,佛就是如来佛祖。是如来佛祖为哪吒打造莲花化身,起死回生并赐给哪吒神通。

  可见,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就是哪吒前世的师父,哪吒就是如来佛祖的大弟子。他奉如来佛祖之命投胎到李天王家中。

  李天王可了不得,乃是天庭元勋,玉皇大帝最信任的陆军大元帅。因为哪吒的关系,李家和如来捆绑在了一起,故此如来势力大大增加!不得不说是一道妙棋!

西游记中如来的大弟子是谁?

此事有蹊跷。吴老师本可一笔带过, "唐僧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原著却偏偏明示,"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前面空出一个大弟子,整部小说却不提其名。

这位神秘高人是谁?小编认为他就是西游记最神秘的那位角色☞浮屠山修行的乌巢禅师。

1.乌巢禅师的佛教背景

原著并没交代乌巢禅师为佛教中人,不过,名号既称禅师,自然出身佛教。

乌巢禅师曾传给唐僧一部《多心经》,并嘱咐,"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多心经的内容就是佛学理论。

魔瘴丨佛道用语,指恶魔给修行人设置的障碍;也泛指由他人所致的磨难。

其一,莲花池的金鱼浮头听经能得道,观音能把通天河里的鱼虾念死。乌巢也不弱于观音。多心经是一部心经,可去魔瘴。第八十五回小雷音寺,唐僧遇魔瘴。悟空提醒师父,莫忘乌巢禅师的多心经。这就是证明。

其二,唐僧是替佛祖传经,乌巢禅师主动点化。如果不是深层的佛教渊源,禅师既独自潜修,又何必再向如来献殷勤?

乌巢禅师的佛学理论非常高深,他点化取经团队,其实就是协助如来。假如乌巢禅师就是如来大弟子,一切都好解释了。

2.初见唐僧识得金蝉子真身

八戒道: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

三藏道:他有些甚么勾当?

——第十九回

师徒仨(沙僧未归队)路过浮屠山,八戒说这里住着乌巢禅师。唐僧问"他有什么勾当(能耐)"。可见唐僧和禅师未曾谋面。

这里面有一系列奇怪的问题。

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

——第十九回

①禅师初见唐僧,开口便称"圣僧",并俯身搀扶。言语尊重恭谦,带着政交礼仪的痕迹,肢体语言却表现出莫名的熟悉和亲切感。

②禅师见悟空的反应,问此人是谁?乌巢禅师只知悟空其名其事,但不识悟空本尊。

③禅师再见八戒的反应,问八戒"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很显然,禅师事先并不知八戒会加入取经团队。

如此看来,乌巢禅师并不清楚取经建队计划,更不认识悟空和三藏;认识八戒却不知他进队。乌巢禅师又是如何一眼认出取经团队的?只有一个原因,他知道如来安排金蝉子取经计划,他认出了金蝉子的真身。

作为如来门下的师兄弟,禅师自然认识金蝉子,本能地表现出亲切熟悉。但是道场不同,必要的礼仪还是要有的。金蝉子将重返灵山,前途无量,所以禅师才恭喜八戒"有此大缘","好,好,好"。

3.乌巢禅师的修为和地位极高

①对比猪八戒

八戒下界福陵山,禅师潜修浮屠山。作为近邻,禅师肯定知道天蓬元帅的身份和能耐。八戒提到,禅师曾想收自己为弟子。

乌巢禅师谦逊亲和,却想收天庭元帅为弟子。可见禅师的修为远远在八戒之上,在灵山的地位绝对高于天蓬元帅在天庭。

②对比孙悟空

乌巢禅师赠言中有一句"多年老石猴"。猴哥不爽,摸出金箍棒直捣禅师的乌巢。

乌巢禅师: 瞥一眼就算我输!

只见乌巢外"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猴哥捣了个寂寞。可见悟空和乌巢禅师的修为,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在小雷音寺,唐僧一激动魔怔了。悟空问师父,可还记得乌巢禅师的心经?于是二人探讨了多心经。足见悟空对乌巢禅师的敬佩。你猴哥那么嚣张,他服过谁?

有灵山背景,修为和地位极高,有资格收天蓬元帅为弟子,除了我们熟悉的几位大佛和菩萨,可能就剩下一个神秘的如来大弟子。

4.乌巢禅师知晓佛教秘密

①知道如来的取经计划

禅师独自潜修浮屠山,不管三界事,他连红透三界的齐天大圣都认不出来。

取经团队没配齐,唐僧就到了浮屠山,乌巢禅师距离长安不算远。佛教高人不识唐三藏(主持水陆大会),更没想过在最富庶的大唐弘扬佛法。禅师不问山外事,只爱宅在乌巢里。

然而,乌巢禅师却知道万里之外的灵山秘事;知道如来安排金蝉子取经的计划;知道金蝉子未来前途无量。所以禅师非常看好唐僧,也认为八戒追随唐僧是"大缘分",有前途!

②知道西天的内幕操作

临别,乌巢禅师有一段赠言给唐僧,实际上是暗示取经团队一路所遇。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老虎坐琴堂……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第十九回

一路西行环境,狐虎豹狮象等精怪,都被禅师说中,尤其点明了狮驼岭。最后一句说取经团队,并暗示悟空是团队主心骨。

大家知道,八十一难大多为西天有意安排。乌巢禅师很清楚西天的做派和手段,所以他才能预见八九不离十。要说乌巢禅师不是来自灵山高层,恐怕二师兄是不信的。

八戒一路打死的妖精并不多,其中狐狸精就有三个。二师兄敢情是一个狐狸精都不放过,直接下死手!乌巢禅师嘱咐里有句"妖狐多截路",八戒深信不疑。

5.乌巢禅师为什么离开灵山

最后的疑问,既为如来的大弟子,前途难以限量,乌巢禅师为何要远离灵山?其实,性格这个东西可以解释很多真相。

①修行理念不同

观音的道场很大,各路护法使者、童男童女一百多号人,观音闲来可以花园游玩,竹林怡情,莲池赏鱼。灵山的派头更不用说。

乌巢禅师的道场只有一山,一树,一巢,一人,没一个童仆。禅师清心寡欲,不争名利,不掺和佛道争斗,修行理念不同。

②为人处世不同

观音每次现身,仪式感十足,摆足了架势,高高在上俯视人间,言语表情格调得很。观音匆忙赶往通天河时,发未梳,鞋未穿,八戒和沙僧惊惶地连忙跪拜。

再看乌巢禅师,主动迎接唐僧师徒,口称"圣僧";因不识悟空,禅师陪笑连称"欠礼,欠礼";对熟人八戒很实在。乌巢禅师亲和、淡泊、实在,想必也是个可爱有趣的人,他与灵山的虚头阵势完全不同。

③行事做派不同

金蝉子只因没认真听如来讲经,就被贬出灵山;蝎子精只因蛰了如来的手指(如来先撞的人家),就被灵山缉拿;金翅大鹏吃人无数,却被如来尊为佛教护法神。

观音设计坑得泾河龙王(大龙神)被砍头;金鱼精吃了九年童男童女,还能原神归位,手下的鱼虾精怪却被观音念得"皆尽烂死"。

如来授意观音,观音授意唐僧,一起挖坑给悟空。唐僧忽悠悟空说,衣帽是自己小时穿戴的行头。悟空心里暖暖地,他戴上了金箍。然后西天一路都在设障碍坑悟空……

乌巢禅师曾让八戒跟自己一起修行,八戒没答应,后来却做了凡人的徒弟。高人输给一个凡人,多少没面子吧,但禅师满心替八戒高兴,连称"好,好,好!"

禅师把仨徒弟调侃一番,悟空也不正经,一棒子捣向乌巢,禅师也没计较。事实上,悟空和八戒都敬佩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如来大弟子)淡泊宁静,不争名利,修行方式、为人原则、行事派头都与灵山格格不入,或许看透佛教的虚伪才离开灵山独自潜修。话说修行在个人,没啥奇怪。

一件事算巧合,几件事巧合可能就是因果关系。乌巢禅师背景、佛法理论、修为、法力、诸多行为等,都和如来大弟子身份吻合。

写在最后

有人说乌巢禅师是燃灯古佛所化。情理和逻辑很通,禅师点化唐僧师徒,是为取经大事。不过有两点讲不通。

①燃灯古佛若化身乌巢禅师,必为鼓舞并助力唐僧师徒,又何必劝八戒和自己一起潜修浮屠山?这不是给如来帮倒忙吗?

②以燃灯古佛的崇高地位,他不会主动迎接并俯身搀扶唐僧,更不会说"失迎!失迎!"对比观音高高在上的做派就明白。

现实佛教里,佛祖大弟子是迦叶,二弟子是目连。西游记中金蝉子的大师兄到底是谁?

乌巢禅师在浮屠山潜修,刚好在福陵山西边,才得以和唐僧师徒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乌巢禅师才是真修行,一山,一木,一巢,一人。乌巢为家,修行无涯。

理想和现实,美好和真相,有时就是那么残酷。或许完美就是淳朴,因为没人做到至淳至朴,所以世间没有完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