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封建王朝的灭亡的真实原因就是因为“家天下”的实质决定的!

因此,无论是拥有八百年基业的周天下,还是后来应天而生强汉都会运尽而灭。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再来看明朝的灭亡就好理解的多了。

如果一个朝代能上顺天时、下应人和,那么这个朝代一定会长久,可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帝王们尽人欲之乐,视天下生命如草芥,还以“天子无私事”来冠冕堂皇的给自己做粉饰,但却还是把天下事都当成了自己的私事。

那么明朝灭亡于什么呢?在这种逃不出的“天道循环”上,还是因为把皇权当作私权,把天下当作自家来挥霍、来败坏。从朱元璋开始已经在积累这种覆灭的因缘了。

“杀”、一个杀字违背天道之基。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为打击元勋功臣,把自己身边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锦衣卫有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权力。从此以后这个组织成了明朝特有的一个最大权力部门,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民间所称的“诏狱”,就是指它。

明初的几起大狱,大都由这个机构引发。不少达官重臣也难逃厄运。很多人被折磨致死。

这个特务机构带来的弊端被朱元璋发觉,因此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处理完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移交犯人给刑部。可谁承想几年后,他的四子朱棣推翻建文帝后,又重新用锦衣卫来镇压建文帝的臣下,还设置了东厂等新的特务机构,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郭桓等数百人被杀,“犯人”的供词牵涉到的各布政使司官吏,入狱被杀者达几万人。

胡惟庸案、朱元璋借口要肃清逆党,进行大规模杀戮,坐诛者达三万多人,株连蔓延,十几年都没定下来。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谋反案、受株连的人达15000人,史称“蓝狱”。

这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一个杀人的魔王!他又大兴文字狱,先后杀了十几万的文学人士及关联的亲朋好友。

经过靖难之役,朱棣登上帝位。这个后来看上去尚可的皇帝大开杀戒:诛灭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的九族以及学生),死者达873人;灭户部侍郎卓敬三族;礼部尚书陈迪,诛族180多人;御史大夫练子宁,诛族151人。

为什么说明朝实亡于万历呢?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六月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显皇帝,改明年(1573年)为万历元年。关于明朝实亡于万历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场立太子风波竟然持续了十几年。

明神宗是一个爱开玩笑的皇帝。他在位的前十年张居正把持朝政,他也懒得管,渐渐长大的他,在太监的教唆下竟然出宫嫖娼,被母亲李贵妃抓了现形,把那个混账太监杖毙。

生理需要怎么办?一次性急抓过旁边一宫女临幸,结果就这一次宫女竟然怀孕了。

眼看宫女肚子一天一天大起来遮不住了,这混蛋皇帝还想抵赖,可“起居注”有记载,想赖是赖不掉的,他母亲李太后见马上抱孙子了,高兴的不得了,可这位朱皇帝还不想承认,大喊冤枉,“我真不是故意的”,这也太巧了吧!一次生理需要就有了儿子,让这位不负责任的皇帝很受伤。

也因此造成了太子之争达十几年之久。

这位幸运的宫女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晋升恭妃,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曾经深受初为人父的朱翊钧喜爱,可后来随着皇三子朱常洵的出世,朱常洛在神宗心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因为朱常洵的母亲是神宗最为喜爱的郑贵妃,子以母贵,故明神宗对这个三子十分看重。郑氏原是淑嫔,容貌美艳,且性情乖巧,喜读书,通音律,善吹笛箫,因此入宫后很是受宠。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常洵出生后,在立太子一事上神宗迟迟不绝,以至于大臣们经常拿来说事,这场立储之争竟然长达15年。封建社会的传统作法是“有嫡立嫡(正妻皇后所生),无嫡立长”。

朱元璋在其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因此说,神宗的皇后没有生育,王恭妃所生之子朱常洛便是庶出的长子,而郑贵妃所生之子朱长洵就是庶出次子,按照明朝祖制立朱常洛为太子是天经地义的。

可能是诸臣的朝奏引起了这位帝王的逆反心理,为了这个立储之事持续数年可一直迟迟定不下来。就在内外压力山大的情况下,神宗不愧为“神”宗,神来一笔,在同一天将三个儿子册封为王,而不立太子,让大臣们大跌眼镜。

不过这神来一笔的“三王并封”,遭到了太后和廷臣的反对,神宗一心想废长立爱,但迫于朝野压力,又不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于是就采取拖延策略。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彗星入紫微垣,这被认为是一种十分不吉利的征兆,首辅王锡爵于是便趁着这一星变向神宗密奏说:“天以皇上为子,皇上以太子为子,天子之象帝星,太子之象前星,亦今禳慧第一义,莫如册立。”

经过首辅的吓唬,加上内外形式的逼迫,神宗不得不妥协。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四日,皇长子朱常洛正式出阁讲学,为下一步朱常洛立为国储向前迈了一大步。

万历二十九年,按照廷臣的意见,首辅再次提出立储之事。这时朱常洛已经19岁了,朱常洵也已经16岁,二人均无冠婚,这使得明朝上下都觉得这是一件怪事。

15年来,神宗也为立储之事心力交瘁,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得同意众廷臣之议,于是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并于同日册封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朱常润为惠王,朱常瀛为桂王。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立太子一事看上去虽然以立朱常洛为太子结束,可也给明朝廷带来了冲击,没有准则的王朝怎么会不动根基呢!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人大跌眼镜,竟发生了袭击太子未果的“梃击案”。

震惊朝野的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晚,天刚刚擦黑,只见一个人手持枣木棍棒,行踪诡秘地潜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一棒将守门的太监李监击倒,接着闯到殿檐下,朝太子朱常洛的居室奔去。

侍卫们一拥而上,将其降伏,交与驻守东华门的守卫指挥朱雄等关押起来。

第二天是端午节,朱常洛把头天发生的事奏明神宗,神宗并未当回事,便命将凶犯交司法审问。但是这一突发事件却很快传遍了宫内外,一时间舆论纷纷。

首审很快审明,犯人是个疯子。很快又将此案交给刑部,刑部三个官场老手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在初审的基础上顺水推舟,草草了事。

可朝野上下早就议论纷纷,这样结案说不过去,也有人不乏想把事情闹大。这让郑贵妃很恐慌,也使神宗焦头烂额,迫于舆论压力,神宗命令将案子押一押,对犯人严加看管。

越是这样,越让人关注,刑部主事王之出手了,他借给犯人送饭的过程审出了不一样的结果。矛头直指郑贵妃的父兄。

五月二十一日,刑部再次会集十三司会审,这一次又把郑贵妃左右的执事太监给供了出来,眼看藏不住了,郑贵妃几次向神宗哭诉,希望神宗替她做主,对此神宗也无可奈何,给她出主意说:“事已至此,朕不便直接替你说话,你可速去找皇太子,让他为你解脱吧!”

无奈之下,郑贵妃只得赶往慈庆宫,跪拜在太子面前,哭诉自己冤枉,被小人陷害。朱常洛生性怯懦,同时也怕事情闹大对自己不利,于是回拜安慰郑贵妃,并启奏父皇,要诸位朝臣不要再纠缠此事,又命法司速速结案,不再行株连。

不久,参与审理此案的官员相继被降职或革职,在明神宗的导演下,这场围绕“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终于平息下去了。但是这一切并未就此结束,它的续篇在泰昌、天启年间更深入地展开了。

当万历皇帝闹家务,守着万贯家财好吃懒做,妻儿争名夺利闹生分的时候,邻居家的那个穷孩子努尔哈赤已经长大了,晃动着强壮的身体,看着隔壁老王家肥美的水田流下了口水,既然你有这么多的田地荒废种不好庄稼,不介意给我几亩吧!

努尔哈赤的崛起与萨尔浒之战

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部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努尔哈赤,以十三副其祖父遗留下来的盔甲起兵,向仇人尼堪外兰发动进攻,揭开了统一女真的帷幕。

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努尔哈赤终于露出了獠牙,他要“吃”人了。而此时的明朝已经被万历皇帝荒芜多年了,后宫争权、奸佞当道、武备松弛、民不聊生。

从万历十一年起兵到万历十四年七月苏克素护河部便完全被努尔哈赤控制了,再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包括长白山三部在内的整个建州女真都被纳入努尔哈赤麾下。

等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又再次灭掉了哈达部落。努尔哈赤“自此益强,遂不可制”。灭亡哈达,是努尔哈赤统一进程上的一个里程碑。而此时的大明正在为立储一事闹得不可开交,万历皇帝也像他的爷爷嘉靖一样躲起来修炼“神功”呢。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有“七大恨”,无数小恨,大誓于三军,决定兴师伐明。

他先派人装扮成商队,假装说要进行互市交易,而实际上是卧底做内应。接着,他率领两万八旗主力,随后进发。后金军队里应外合,攻其不备,一举便攻占了抚顺。守将李永芳归顺。

与此同时,明朝的东州、马根丹二堡也被另一支八旗军队攻下。获悉战败消息后,明辽东总兵张承荫率领一万明军前往援救,结果被后金军队回师反攻打得落花流水,张承荫阵亡,所带军队全军覆没。

抚顺之战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首次公然与明朝决裂,并向明朝发起了正面进攻。从此,明与后金(清)长达二三十年之久的战争开始了。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择在万历四十六年公开向明朝挑战呢?

努尔哈赤现在在这个时候与明朝决裂,显然不是他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

他公开叫嚣的七大恨,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所谓的“七大恨”,主要内容是:明廷无故杀死努尔哈赤的父、祖;明廷出兵保卫叶赫;双方曾立不许私越边界的盟约;明王朝指责他擅杀明出境的军民,并令他将凶手交出来;

明支持叶赫,使得叶赫将原许配给努尔哈赤的女儿改嫁蒙古;明朝不许努尔哈赤收获耕种在三岔、柴河、抚安一带的庄稼;明廷偏听叶赫一面之词,遣使对努尔哈赤进行斥责……

这所谓的七大恨,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努尔哈赤之所以会率兵进犯抚顺还有其他原因。

第一,努尔哈赤羽翼已丰,这为他发动对明朝的进攻提供了可能性。这时的他已经将海西女真四部的三部统一,仅有叶赫还在明朝的支持下苦苦支撑,但也不会对努尔哈赤的后金构成什么威胁了。

第二,明朝边备废弛和政治腐败,已经具备了对明朝发动进攻的可行性。在与明朝的交往中,努尔哈赤深知明廷大部分臣僚软弱无能。他从万历十八年起多次入京朝贡,因此对明朝的政治腐败有了更深的了解。

明王朝的边防十分松懈,他灭了哈达,明廷出面对之予以制止,上一次他在名义上灭了哈达,一年之后就又将哈达彻底灭了,而这次明廷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第三,辽东从万历四十四年发生了严重水灾,粮食匮乏。因此,在努尔哈赤看来,发兵攻明,夺取粮食、财物进一步有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抚顺被努尔哈赤占领以后,明廷“举朝震骇”,就连久居深宫、不理政事的神宗,也坐不住了,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明朝两百多年来大不如从前,可小小的“女真”竟敢兴兵进犯明朝,并且大败明军,这说不过去啊!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当明朝的万历皇帝还沉浸在享受祖宗给留下的家业时,别人已经成了祖宗在给子孙挣家业了。

于是,明朝上下开始调兵遣将,犁庭扫穴。兵部侍郎杨镐被明廷任命为辽东经略,原宁夏总兵李如柏调为辽东总兵,原任总兵杜松被调往山海关。明廷还征集甘肃、福建等地兵马赴辽参战。因兵将“不愿出关”,各地兵马的征集工作进度很慢。

由于努尔哈赤不断用兵,加上明朝唯恐时间拖下去军心溃散,财政不支,因此朝廷一再催促杨镐出兵。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四月二十五日,杨镐手持尚方宝剑,坐镇沈阳,命令麾下大军兵分四路限期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发动进攻并将之包围。

针对明军的部署,努尔哈赤提出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他的战略方针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将来犯明军各个歼灭。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一日,在杜松的率领下西路军开到了萨尔浒(今辽宁大伙房水库附近)。得知后金正在派人修筑界凡城(辽宁抚顺东界藩山上),便将所率明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结阵于萨尔浒山冈,另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向界凡发动进攻。

努尔哈赤则命令代善、皇太极率领两旗兵马向界凡增援,自己率另外六旗人马直扑萨尔浒。

尽管明军居高临下,又不断施放火器,然而终究还是挡不住八旗铁骑的冲击。努尔哈赤指挥大军猛烈攻击后一举将萨尔浒明军大营攻下来。看来在绝对势力面前,冷兵器的杀伤力不容小觑。也主要是明军准备不足,军心涣散的缘故。

努尔哈赤乘着胜利的东风,挥师北上,迎击马林的北路军。马林虽然是总兵,但怯懦无能,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一路上退宿不前,贻误军机。当听说西路军惨败的消息时,其部顿时大哗。其结果可想而知。

东路军的刘綎力大无比,号称忠勇,虽然上了年纪,余威犹存。他善用大刀,能把一把120斤的镔铁大刀轮转如飞,人称“刘大刀”。他在四川任职多年,手下有川、贵精兵数万。可惜事情紧急,没有来得及调动,就匆匆上任。这可能就是说的“天意”吧!

当老将军中计陷入包围圈时,挥刀猛冲,受伤数十处,连面颊被削去了一半,仍奋力拼杀,手刃数十名敌人,最后坠马身亡。

最后的南路军怯懦无能的李如柏,一直观望不前,反而保存了实力,全师而返。

这场大战前后历时五天,在三个战场上进行了三次大战,因为主战场是在萨尔浒,故称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最后以明朝的失败、后金胜利告终。从此,揭开了明朝衰亡的序幕。

贪婪奢侈的明神宗,使明朝走向衰亡

明朝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明神宗的老爹(其实不老,死时才35岁)隆庆帝朱厚熜由于看到嘉靖时期广泛开矿,致使政府与民众为了追求采矿业的利润,朝野生出许多事端,因此朝廷采取罢采的政策,将蓟镇、南中等地矿场关闭,并树碑以禁。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神宗万历中期。

历史上的明神宗朱翊均以贪婪奢侈出名。他登基后,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整个皇室奢侈成风,神宗本人更是挥金如土。神宗不仅锦衣玉食,奢华无比,并且对金珠宝石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神宗前后共在位四十八年,这期间营建工程不断,仅修建定陵,就耗银八百万两之多。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难以为继,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军备松散。张居正死后,不断有人建议开放采矿业,以榨取社会财富。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他驾崩后,太子朱常洛一上台即展开新政,他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同时,命令撤回万历末年引起官怨民愤的矿监和税监,召回在万历一朝因为上疏言事而遭处罚的大臣,增补内阁,运转中枢,使得整个朝野都感动不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登极大典仅仅十天,泰昌帝朱常洛就病倒了。不到一个月,噩耗再次传来,新帝驾崩了。究其原因竟然是“美女惹得祸”。

史料记载:“郑贵妃欲邀欢心,复饰美女已进。一日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病体由是大剧。”皇上本来体格就不好,登极后,日理万机,精神劳瘁。郑贵妃又给他进献美女。退朝后,就以女乐承应。晚上,又连幸数人,因此大病。这何尝不是古代帝王短命的原因呢!

综合上面所述,神宗在位48年,昏庸无道、骄奢淫逸、致使明朝千疮百孔,这样说来明朝实亡于万历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如果把明朝的灭亡归于万历一朝,难免有失公允,从整个历史以及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来看,每一件事,每一个生命都有生、老、消、亡的一个过程。这也符合宇宙天地的发展规律,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顺应这种发展规律而已。一个王朝,没有对手的侵轧就会变得堕落,自己再没有发觉这个变化规律,又不赋予它新的生命力,那么它就会被其他新生力量所替代。

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圣贤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都是说的一样的道理。我们如果想打破这样的“魔咒”,就要不断给予其新的活力才行。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明臣张居正,为国谋策定章程硬,朝野当时威望高,可是张居正离世,文团反扑从出新规。万历皇帝立太迟疑,宫中主政虚伪,皇帝懒惰上朝。满清见机而动,地方起义攻击的迹象有,朝臣责任心不强,只要捞名取禄,武官意志松驰,江山日下衰退,亡于万历是天意。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说起大明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那就是万历帝,他在位时间很长,有四十八年之久。有人称颂其为千古一帝,也有人说大明实亡于万历。总结万历一朝,有万历三大战役,扬国威于四海,也有内部党争乱政,朝廷上下一塌糊涂。

万历皇帝《平番得胜图》

万历在位的头二十年,万历帝是上朝的,而且也有一颗振兴大明的决心。张居正在位时期,国家清明稳定,运行得井井有条,张首辅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增加国库收入几百万两,让明帝国续命五十余年,一扫嘉靖帝带来的阴霾。此时的皇帝还小,朝廷上下都是靠着张居正和李太后,而万历皇帝基本上不管什么政事。

(张居正)

不久张居正去世,万历的倒霉日子来了。万历并不是个糊涂的皇帝,他被张居正压制的太久了,而张居正死后,他必须拿回属于他的权力。于是万历纵容言官们上疏、告状,张居正成了彻头彻尾的奸臣,张首辅不仅仅被抄了家,儿子还被逼死一个,怎一个惨字了得。总之,皇权还是被万历收了回来。

言官没有了张居正的压制,开始肆无忌惮对准了万历,各部给事中和督察院的御史开始针对万历的批判,什么私生活问题、什么不勤政、什么册立太子问题。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万历就不上朝了,一个勤俭治国的皇帝为啥突然不上朝了呢?这跟那些言官有着很大关系,言官们的奏疏是一批接着一批,万历不堪其扰,只能猫起来了。

(文官集团)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申时行,申大人的责任重大,上要奉劝皇帝,下要维护百官,这个首辅干得是相当不易。此时最大的事情就是“争国本事件”,争国本就是册立太子,好几个大明皇帝都是这个事情上出的问题,万历同样。一次万历看上了一个名王氏宫女,随即就临幸了,这名宫女也很争气,直接给皇帝生了个儿子。

这是万历的第一个儿子,就是长子朱常洛,因为这个儿子是宫女所生,万历帝并不感冒,很不喜欢朱常洛。万历喜欢的是郑贵妃的孩子,三子朱常洵,这就拉开了浩浩荡荡的“国本之争”。而此次事件的中间人都内阁首辅,都说申时行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却缓和了君臣的矛盾,在将近十年内,朝政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这是他的功劳。

(万历皇帝)

万历对册立太子问题使用的就是拖延战术,这也是万历在后期统治的一贯战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到万历二十九年,长子朱常洛才立为太子。经历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几任首辅,到了沈一贯时候立了太子。为了立太子,足足争了十五年,而此时的朝廷也是人去楼空。到了万历三十年之后,朝廷的官员是越来越少,这都是万历懒政的表现。

(万历朝鲜战争)

最搞笑的是,正常的六部的给事中应该有五十余人,在万历三十五的时候只剩下了五人,而督察院监察御史应该有一百多人,只剩下了四人,这才是真正的无政府状态。万历不是个暴君,他惩罚官员一般都是辞退或者降级,而辞退官员却没有人来接替,因为万历不批准,有时候官员呈上的奏疏几个月都没有回复,这就是万历后三十年的统治现状。

万历的“无为而治”却给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百姓们有吃有喝,很多地方几乎没有赋税,因为没有官员。商人随意经商买卖,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万历三大战役也是大明军事上最后的辉煌,奈何大明这台巨大的机器已经运行了两百年,各种诟病都显现出来,加上万历的惰政、朝政的混乱,大厦将倾,最后萨尔浒一役让一切浮华都化为泡影。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动态的社会,需要动态管理。

最早的整个人类社会只处理得了简单的社会创伤恢复期(前朝矛盾,破坏,新朝立,有一段所有人只求“活命”的极简单社会关系期)。在社会由乱及治的初期,简明扼要的粗糙政策会很起作用。各方阶层间空间还较大,社会处于相互协作期,所以新朝会克制相互竞争,容易短期“公平”。

但是,经济稍稳,社会上层稳定个两三代。人的生物本能就占上风了,开始抢夺周围资源为自己。则社会各阶层相互挤压在一起。竞争开始了。

然后,经过200年左右。阶层固化。挤压度更高,社会就缺一个理由了。天灾、人祸,或两样叠架。衰老的朝代的内压逼迫社会开始破裂。

最后,老朝破,新朝立,又一段相对开明的休养生息……再次循环。

一一一

如果历史老是反复循环。就要研究循环的动因:人的生物本能。社会形态要更进一步的话:研究人的生物本能,作动态上限约束。或许周期会更长些吧。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万历时期的三大征和明朝灭亡没有直接的关系

万历“三大征”:

一、播州之役:(1596-1599)

作战区域:湖北、贵州、四川山区。

敌对方:杨应龙(苗族)

明军统帅:李化龙, 先锋:刘綎,部将:麻贵、陈璘、董一元、马千乘、秦良玉。

明军兵力投入:20多万

二、宁夏之役:(1592)

作战区域:宁夏

敌对方:哱拜(蒙古)

明军统帅:李如松,先锋:麻贵。

兵力投入: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

三、朝鲜之役:(1592-1598)

作战地域:朝鲜

敌对方丰臣秀吉部下(日本)

明军统帅:李如松,邢玠。 经略:宋应昌。中路军:李如梅。东路军:麻贵(第二次统帅)。西路军:刘綎。

水路军:陈璘,部将:邓子龙。

兵力投入:7万

三大战役明朝都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花钱太多,试问如果让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做大,明朝会怎么样,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朝鲜都会易主,那还叫明朝吗?恐怕现在早就没有了朝鲜这个国家了。

因此万历三大征和明朝灭亡没有半毛钱关系,反而巩固了明朝的边疆,巩固了统治地位。

万历皇帝在位时的失政

根据清人编著的《明史·神宗本纪》论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清朝文人对万历有点污蔑的味道了。

主要起因于万历帝怠于朝政的“六不”对策

表现一,不郊。不亲自郊祭天地;

表现二,不庙。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

表现三,不朝。不上朝听政。大概有20多年不上朝。

表现四,不见。不接见大臣。

表现五,不批。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

表现六,不讲。不参加经筵讲席。

万历真正对朝政不关心吗?我看不然,那些诸如在他看来鸡毛蒜皮的事,都不理会,自行处理,无为而治。主要原因是立谁为国本之争,才导致这样的现象。大臣主张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而万历帝希望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由于朝臣的反对,万历开始不上朝,但是主要的国家大事还是要背后指导的,比如三大征。一些常规性的事物就不处理了。

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

万历期间官僚内部党派林立,有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都是为了自己一小撮的利益,名义上为了大明,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东林党人。万历帝只能用太监来制衡东林党,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万历时期虽然不上朝,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治理控制国家而已,这些东西在史书里面很少有记载。如果动摇了国家的根本,或者动摇了万历皇帝在意的人,他就会出来处理了。

譬如:一、万历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

二、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酉时,又发生了晚明历史上著名的“梃击案”

涉及皇太子朱常洛、郑贵妃等人,万历帝站出来了,上朝处理,迅速解决该案,没有让该案牵连其他。

其实,万历帝暗中掌控朝政,少几个官员就少几个贪污的,那些表面上的文章对整个明朝来讲起不了多大作用。(魏忠贤剧照)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明朝末期遭遇严重的小冰河期,中原和西北地区长达十几年粮食歉收,导致农民起义此起披伏。

二、吏治腐败。这是每一个王朝末期都有的现象,国家已经不可收拾了。

三、后金崛起。

东林党那些标榜自己是忠臣人都去那儿了,除了少数战死忠于明朝外,其他都投降大清了,其中著名的代表就是钱谦益。(钱谦益图)

各种因素集中下,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统一国家。

曾国藩的一个幕僚曾经鼓动曾国藩起兵反清,曾说过满清以区区十几万人马取得,巧合的因素太多,但是曾国藩没有答应。

投降的明朝部队,在明朝时期个个畏缩不前,但是到了清军手下各个如狼似虎,看来是明朝的腐朽已经影响到了普通百姓了。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万历皇帝,在他当政的48年时间里,虽然前期有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大明帝国重现生机,但自从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长达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几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而且在万历年间,明朝还发动了抗倭援朝、宁夏之役、播州之役这三次战争,史称万历三大征,彻底把明朝数年的积蓄消耗一空。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以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扩展资料: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24年,明朝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