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唐高祖李渊定都大兴城后,更名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从这些名称的变更即可察觉出,已经谋得天下的李唐,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发生了悄然变化:尊道抑佛。佛教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佛教的兴衰与政治清明不无关系正当天下僧尼不知何去何从、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转月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掌控了朝廷政局的秦王李世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诏令。
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其心灵也需要宗教的慰藉——如愿得到皇帝宝座的太宗李世民,登位不久,总是莫名其妙地心慌、心悸、盗汗,夜晚更是噩梦连连,以至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朝中那些精通佛理的大臣都明白,前不久异常惨烈的玄武门之变,自己亲手射死兄长、部下杀死胞弟,这种手足相残有违常伦,在太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
于是,大臣们以“为国祈安,超度阵亡将士”为由,奏请皇帝,在皇宫启建“六道慈忏”法会。
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颁下圣旨,诏请京城有道高僧到皇宫,准备连续七天举行法会,为国祈福,超度多年来死于战争、动乱与各种灾害的亡灵。
六道慈忏,内容复杂,程式严谨,在佛门诸多法事之中堪称第一,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的高僧同时主持。
唐初,天下佛教僧尼事务隶属于鸿胪寺。鸿胪寺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在京城内外各大寺院中遴选有道高僧,筹备皇宫法会。
能到皇宫为国家祈福,为帝后祈安,是佛教界十分光荣的事情,所以大型寺院很快都举荐出了自己的人选。鸿胪寺卿郑元璹对比着手头的名单,不禁颔首微笑:那些深孚众望的有道高僧尽在其中。然而,也有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反反复复地出现在郑元璹的眼前:玄奘
玄奘、一个追求真谛的佛弟子作为国家专门负责藩属、宗教事务的最高主官,郑元璹几乎熟知京城各大寺院的所有住持,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僧。但这个玄奘,他的的确确闻所未闻。
在他的记忆里,这个人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京城的僧籍册上。可是,现在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寺院几乎都推荐了这个人,甚至连大兴善寺、大庄严寺、大总持寺这些与皇家关系甚密的顶尖大寺,也都举荐了他。
这个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突然冒了出来,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那些学问精湛、修为深厚的高僧?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在硕德云集、高僧荟萃的京城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正当郑元璹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在前厅当值的官员来报:宰相大人——萧瑀前来鸿胪寺视察。
萧瑀出身于南朝皇室。南梁皇族从武帝萧衍开始,就以奉佛传家。受家庭影响,萧瑀从小就倾心佛教,常修梵行,在朝廷大臣中以精通佛理著称。
当朝宰相驾临鸿胪寺,自然是为了皇宫法会之事。萧瑀审查鸿胪寺初拟的名单时,其目光掠过玄奘的名字时,似乎闪了一闪。这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被郑元璹看在了眼里。他有些惊诧地问道:“宰相大人居然知道这个玄奘?”
萧瑀点点头:“恩,我知道。上个月,偶然之间听他讲过一次《杂心论》。”
郑元璹知道,《杂心论》以难解难讲著称。所以他好奇地追问:“那玄奘讲得如何?”
“煌煌若丹凤鸣于九霄,沉沉如游龙吟于沧溟。”
萧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然而,怎样的“煌煌”,如何的“沉沉”,萧瑀并没有说清,他像是在回味那次听讲的场景,眸子里洋溢着如梦似幻的光彩……
宰相大人的神态,更撩拨起了郑元璹对玄奘的好奇,他决定亲自到大觉寺走一趟,去见一见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奘。
然而令郑元璹没有想到的是,玄奘辞去了其他僧人梦寐以求的“长安十德”高僧资格,因为他的志向不在这里。
那么玄奘法师的志向在哪里呢?
玄奘走进规模宏伟的大庄严寺,直接走入了法常法师的寮房。宛若心有灵犀,法常法师的侍者刚刚冲好茶汤,僧辩法师便不期而至。于是,三人落座品茶的同时,再次开始了佛学研讨。
玄奘从行囊中拿出了一部厚厚的十二卷《十地经论》。这部论著是印度世亲菩萨所造。
《十地经论》,是世亲所撰著的重要释论,是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经文中“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做了极为精妙的发挥。因此,此论在南北朝时期翻译成汉文之后,便产生了极大反响,专门研修的高僧数不胜数,并因此蔚然而形成一大学派——地论学派。
今天,玄奘既然携《十地经论》而来,自然而然,他们的话题便围绕着这部大论展开。玄奘说:“世亲菩萨这部释论讲述的义理,上与‘般若’相贯,下为‘瑜伽’开宗,可以说是最具权威的佛学著作。可是传入中国之后,佛法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法常法师想了想说:“中国地论学派之所以分化为南北二道,与《十地经论》最初的翻译有直接的关系。早在翻译之时,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之间便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其后,在弘扬这部释论的过程中,两人观点有异,所以他们的弟子因此分为南道、北道二派。”
僧辩法师接着说道:“南北两道相互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地论师所说的‘常’,也就是涅槃或佛性的异名。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
北道派地论师认为,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即佛性后有,必须长期修行,才能成佛。这就是当常之说。南道派地论师反对这种说法,主张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同时,佛性虽本有,仍需精勤修习,离染显净,方可成佛。这就是现常之说。”
玄奘不解地问:“南道、北道都是以《十地经论》为根本依持,为什么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像两人同时品尝同一眼泉水,却得出不同的滋味,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法常法师说道:“甘泉虽为一味,但因为每一个人的觉知不同,其结论也就因人而异了。”
玄奘突发奇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请南道派地论师讲一讲?”
法常、僧辩这两位摄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很是为他的大胆提议吃了一惊:多年来,摄论学派与地论学派(南道)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都是隔空交火——各自著文阐释自己的学说,几乎没有过正面交锋、当场激辩。
曾经师从多人的玄奘,博学旁通,很少有门户之见,所以他继续提议说:“大总持寺住持慧迁大师,乃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我们可以直接去向他老人家请教。”
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于是,三人走出大庄严寺,向西边走去。
大总持寺与大庄严寺都是皇家寺院,规模相当,只有一墙之隔。其住持慧迁大师自幼出家,师从隋初六大高僧之首的慧远,研习《十地经论》长达十二年,是地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今,慧迁作为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在京师乃至全国,无人能与之比肩者。
说话之间,他们三人已经走近了大总持寺方丈。远远的,他们看到年近八旬的慧迁老僧满脸微笑,站立在方丈门前的台阶之上。他就像预先得到了通知,所以提前出来迎接玄奘他们的造访。
见礼寒暄一番之后,四人进入方丈之中的会客室,玄奘他们三人心中更是暗暗惊奇:室内正中茶桌上,已经氤氲着一炉檀香,四杯清茶分主客各就其位,似乎在等待他们的到来。难道,这位前辈高僧真的能未卜先知,早已知道了他们的到来?
主客落座,慧迁大师端起茶杯,淡淡一笑,颇有意味地说道:“请用茶。同一锅茶汤,看看你们各自能品出怎样的味道。”
天哪,难道这老人家连他们的心思、他们来访的目的,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既然如此,玄奘也就不再犹豫,一股脑地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通倒了出来:众生的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妄是净?地论师与摄论师纷争百年,究竟谁是谁非……
没想到,慧迁大师总是笑而不答,一个劲儿请他们喝茶。等三碗茶汤进肚,老人家说道:“老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塔了。三位是不是有雅兴陪我登高一望?”
尽管满心的疑惑不解,玄奘他们还是客随主便,随着慧迁大师来到了大总持寺巍峨耸立的木塔下,开始登临这座高达三百三十尺的佛塔。慧迁老人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登楼梯如履平地。
大总持寺塔,是一座阁楼重叠式木塔,四角飞檐凌空,层层回廊环绕,所以,登此塔可以将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且移步换景,高低不同。许是美景怡人心性,许是高僧慧迁的摄受力神奇,他们并没有感到劳累就已经登上了木塔最高层,徐徐绕廊眺望。
慧迁老和尚指着塔外的景色说道:“最初,站立在高塔脚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大总持寺的范围之内。随着我们的步步登高,眼中所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宽阔,而现在,当我们到达了高高的佛塔绝顶,不但偌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而且连渭、湄、泾三河交汇,终南的翠华山峰,西边的咸阳古道,东方的骊山之姿,都看得一清二楚。同样的道理,对于佛教经典,我们每一个人戒、定、慧三学的修学程度不同,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玄奘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不回答他们的提问,而让他们前来登塔,是为了让现实说法。玄奘很有体会地说道:“是的是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自身学问的积累、修养的深厚、境界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也会产生新的体悟。”
慧迁老人淡淡一笑,没有再说话。
落日熔金,暮云合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他们一行开始下塔。临到塔底,慧迁大师突然说道:“群盲摸象的故事,想来你们都耳熟能详吧?”
慧迁老和尚问:“你们想过没有,佛陀为什么要在佛典中反复讲述这个简单的故事?你们谁还记得那位国王最后所说的偈子?”
玄奘博学强记,所以随口诵出:“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慧迁大师点点头:“或许我们都觉得那些盲人可笑、可怜、可恨,其实,不管是在学习佛法上,还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我们的知识是片面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就算你已经把一个方面的事物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可是对于世界或宇宙而言,还是等同于‘盲人摸象’。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少得为足,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以自己的管窥之见否定其他。”
僧辩法师不禁脸红了起来。他双手合十,向慧迁大师深深鞠躬,道:“老和尚教训得是,晚辈知错了。”
慧迁老人却说道:“你何错之有?不但你没有错,连那些盲人也没有错。”
“啊?”众人心里不由得惊叫一声。老和尚莞尔一笑,接着说:“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对的。每一个人的认知虽然有局限,但经验与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若是将所有盲人心目中的‘大象’组合起来,他们也就‘看见’了真正的大象。因而,在修学佛法、追求解脱的路途上,我们必须谦虚,包容,不偏激,不固执己见,就能一枝一叶地掌握真理的大树,一锹一铲挖掘出隐藏的规律。”
众人频频颔首称是。说话之间,他们已经下到了地面上。法常等人刚想告辞,慧迁老和尚说:“大家一定口渴了,还是到老衲的方丈歇息片刻吧。”
既然前辈发了话,他们便依教奉行。方丈之内,侍者已经备了茶。大总持寺塔高达三百多尺,一上一下,很是出了几身热汗,所以大家便畅饮起来。然而,玄奘却手拿着茶杯发愣,心儿魂儿好像挂在了高高的塔尖上没有带回来。慧迁老和尚慈祥地问道:“玄奘,你在想什么?”
玄奘一怔,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说:“大师,南北两道的观点之所以产生差别,是不是与中国僧人不精通天竺文字,不能直接阅读佛典原文有关?”
慧迁老和尚郑重地点点头:“大有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佛经翻译,大都以天竺或西域僧人为译主。因而,对于佛教义理的差异,中国僧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同一部《十地经论》,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我们因为不能直接阅读原典,两眼一抹黑,只能人云亦云。”
“这就是说,如果精通梵文,就有可能从原典中找到南北二道的分歧渊源,并消而弭之,协调统一起来?那么,佛法的一味之旨,就不会产生歧义了!”玄奘的口吻很是有些兴奋。
慧迁老和尚不答反问:“玄奘法师是否有此志向?”
玄奘神色颇为窘迫,喃喃说:“弟子年幼无知,才疏学浅,如何能担当得起这般历史重任?我……”
慧迁老和尚打断道:“玄奘,你何必妄自菲薄呢?你能断然拒绝了‘长安十大德’的名号,主动放弃入禁围主法,说明你不为名利所惑,是真正身出家、心出家的沙门14,仅此一条,就令老僧我汗颜!另外,自古英雄出少年!你年轻,并不是短处,而是大有可为的前提。玄奘啊,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不管干什么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若是心中仍然存有疑惑,将会抱憾终生。所以,为了佛教的千秋大业,你必须敢于担当。”
玄奘使劲点了一下头。
于是这才有了玄奘西行的壮志。玄奘是为了纠正佛法传入中国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因为翻译的不同,造成了理解的不一样,就如同《笑傲江湖》中剑宗与气宗相争一样。
这才是玄奘西行取经的真正原因。
你猜对✓了吗?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跟恩邀请。妙色莲花妍来回答: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真实的目的:大的来说,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小的来说,是追求至臻佛法,解除自己内心的困惑。
这个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证实,在玄奘本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和他的弟子们写的《三藏法师传》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这里妙色莲花妍想说的是:和上一个回答,讲说佛教门派,大小乘之分,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补充,是值得思考的:
1、玄奘确实是看到佛法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这个入了佛门的人都是能够感觉到的,可是玄奘所找寻到的答案就被大家所认可了吗?未必。其中如果说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之争,玄奘认可哪一种呢?当然是大乘。为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我们知道,玄奘是非常认可弥勒佛的唯识派理论的,他取的主要是弥勒佛的经。并发愿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身边,侍奉弥勒菩萨,亲身听取教诲。那么弥勒菩萨的经又属于大乘还是小乘呢?
3、玄奘还取回来了一部影响非常大的经,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影响非常的巨大,是众多佛门弟子都认可的一部经书,哪这部经是大乘还是小乘的呢?
4、所谓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犹如是保守派和改革派,这里面的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关于佛教的教义,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存在。这里面的情况,可参考妙色莲花妍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大乘妙法莲华经》的内容。然而玄奘又是不太认可的,他主要认可弥勒佛的经。
回答一下以上的问题:
1、玄奘为什么认可大乘?既然跑到了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可是看到的景象并不让他满意,因为教派的分裂更为严重。在众说纷纭中,只有弥勒佛的经,是有定论的,是有体系的,是有一条明确的路可走的。而且弥勒菩萨现在还在讲经中,只要你能发愿往生兜率天。也就是说,其实这个矛盾,知道玄奘往生,都没有解决。
2、弥勒佛的经和佛所讲的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佛讲经一开始是善巧方便,结缘众生,所以在后来讲《妙法莲华经》时归为结缘法,戏论法。然而这些法却被小乘人当成了经典,拒不接受大乘经典。那么弥勒佛刚好相反,因为有了释迦牟尼佛的开宗立派打好了基础,弥勒菩萨可以直讲自己的佛法。
3、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他的《心经》看似直来直去,可是也是建立在释迦牟尼佛佛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是根本就没有学过佛法的人,看《心经》,你连一句都看不懂。因为《心经》是高度的概括。
4、上座部和大众部之间的分裂,造成了小乘和大乘之分。其中有人说:“大乘是吸收了一些别的宗教的东西,组合而成的。”这话看似对,其实是错的。表象是对的,一定会吸收一些对的东西,可是实质上,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大乘,就是根本上是错的。
佛在《大乘妙法莲华经》上说的非常明白,诸佛出世,就是为了宣说一部《法华经》,前面的种种铺垫,都是为了引导到这部经当中来。为什么后来大乘佛法在中国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中国本身不具备像印度那样根深的守旧思想,容易接受正确的观念。
释迦牟尼佛在宣说《大乘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还有一些比丘当场离席,给佛难堪,并说要去宣扬真正的佛法。就可以看出,离开佛去宣扬真正的佛法,这是什么顽固的思想?严重和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5、佛说了什么?为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原来此经最是难解难信,因为《法华经》只说了一句核心话: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信了的人,哪里还会有大小乘之分?信了这句话,哪里还会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之分?所有的经典都是《法华经》,《法华经》又是所有的经典,这就不矛盾了。
总结:所有说,玄奘得到的答案,并不能被所有人认可,其实他内心的矛盾看似解决了,其实没有。他还没有取到真经。真经就一句话。
要说取经,阿弥托佛可谓是取经第一人,他走遍了所有的无量佛土,向所有无量佛请法,最后得到的结果只有一句:阿弥托佛!阿者空也。弥陀者有也,佛者空有不二也。也就是《法华经》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时间万法,无外乎心,就只有这一句而已。懂了这一句,就取得了真经,不用劳苦万里,不用发愿往生,什么都不用,因为你自己就是一切!就是阿弥陀佛!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唐僧取经的真实目的是大唐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唐僧是求取佛经,丰富了中国的佛经宝库,玄奘也带去了中国文化,历史记载,玄奘把中国的《道德经》带到了印度,并翻译成梵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大乘佛法带回中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的人物。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超渡自己,写好履历,丰富人生,西行漫记。传播文化,证明记忆,不忘初心,归唐翻译,不同文明,可以相聚,求同存异,百年大计,龙象无争。人民福气,取长补短,取经目的。世界大同,命运共体,德行天下,玄奘忘己。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看看他取了什么经就知道了。别想多了。玄奘取的主要的不是经,是論,即瑜伽師地論,傳说是補處佛彌衲菩萨的佛教口述修行正本,由五識相应地起修,分十七地份位至究竟涅槃。此論当时是印度的宝典严禁流出印度,所以玄奘得去取,回大唐翻译。故此说玄奘是法相宗的开山鼻祖,一代高僧瑜伽師。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死后成佛还是在世成佛,困扰玄装也困扰信徒更影响众生,在生与死之间能否成佛,成了佛教热议也是佛门𥕞碍。
个个都要来世成佛,信徒一定不会太多,加之清规戒律亦多亦繁,人们未必信佛,故必须找到一条便捷之路,路在何方?需要自己一探究竟正本清源,这便有了后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些原教不曾有的觉悟。
玄装伟大之处,在于他为信仰而不甘守旧和传统,他大胆修正雄辩高僧,为中原王朝为芸芸众生提供了方便法门,佛教因此而在中土广为流传,他功不可没,他深知民族秉性,将佛教与儒教完美映射,信众不知不觉中亢奋前行,因为努力精进就能成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