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您好,我是拯救不开心的拉斐尔,一名博士在读的心理医生。

看了题主的问题,个人觉得核心还是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学习的目的性不清

具体而言是这样的,很多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学习的目的产生各种不同的认知:

如部分人从小天资较好学习相对容易,自身付出较小的努力即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学习的成绩来证明即使有其它问题自我依然是一个厉害的人

如部分人从小习惯用努力换来的成绩兑换权威的褒奖,并不断依照权威的嘱托进行日常学习生活,虽然不知道自己眼前做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但只要能够得到正向支持则愿意一直努力付出;

如部分人从小对于自我即缺乏管控与目标,学习一直都有一种被拖着走的感觉,好像一直缺乏真正支持自己的东西,对于学习更多是完成一种任务的态度,学习难度较低时能够正常进行,但随着难度的增加,遇到挫折则可能迷失自我,中断学习后陷入自我迷茫的状态;

等等等等....

但事实上,本质而言,学习与其他工作一样,一旦深入终究是一个需要意志力维持的枯燥工作,很多人宣扬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私认为这其实很难达到,就个人经验而言,对学习抱有这应该是轻松、快乐期待的人,大多都很难如愿。

这其实也正是部分休学学生,反复休学的问题根源,虽然内心知道难度也有着很多雄心壮志,可实在缺乏足够的意志与耐力面对学习的压力,真正面对挫折还是希望习惯性逃避。那么支持枯燥学习的意志力由何而来呢?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为了证明自身价值、为了获得权威褒奖、还是为了完成任务,这些其实都是非常虚假的支撑力,一旦遇到现实冲击则很可能直接丧失。比如为了证明自身价值的学生一旦学习困难无法再简单完成,则可能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比如为获得权威褒奖的学生,一旦陷入被权威不断攻击而非褒奖的境地,则可能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比如为了完成任务的学生,一旦到了周围人开始分流,有些继续学习,有些人开始工作,有些人沉迷享乐后,自身也会陷入弥漫不知未来该前往何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其实真正合适的学习动机,来源于正确的学习认知与体系化的学习目标,在专业人员的干预下,去除自身不良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期待后,科学的改变自身的惰性与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符合自身性格特点与天赋特长的发展路径目标,并在前期计划执行的开始阶段,以外力进行行为督促与辅正认知,确保前进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不断地与过去自己相比较,确保自身不断变强,如此学习方能杜绝厌学情绪与迷茫感,不断前行,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是拯救不开心的拉斐尔,希望你能开心,我尽量做到一天回答一个心理小问题,如果大家希望了解心理知识或想要咨询一些心理小问题,都欢迎关注我私戳我。

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我的儿子因焦虑抑郁休学一年,前后三年彻底走了出来,现在信心满满,精力充沛,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而努力奋斗。我也在帮助孩子走出来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变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在我还组建学习群来帮助和我有过一样遭遇的妈妈们,儿子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

从这个问题当中看到的是提问者的担忧和焦虑,无论你是爸爸还是妈妈,我想告诉你的是,陪伴一个抑郁的孩子,最不能有的就是担心和焦虑。平常心对待,把孩子不上学当做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做好自己,不给孩子任何压力,让孩子在轻松自在的环境和氛围中自我疗愈。同时我们要放大格局,把眼光放远,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孩子目前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不急不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暂时出现的表面看起来不合理的现象,不急着去纠正和说教,只做好自己该做的,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有变化,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变化,不断地鼓励,支持,称赞孩子,让孩子在小小的成功中累积大大的能量,孩子能量充足后,自然就会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物应对自如。

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会经常遇到一些休学的孩子。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境。这个时候休学不见得是坏事。

休学可能是各式各样的原因,先是因为情绪压力造成的抑郁焦虑情绪,不适应学校的教学;有些则是因为人际交往的问题,也有些同学是因为挂科过多而休学。

现在没有留级制度,所以就只能通过休学来进行调整。

即使是像钟南山这样的人,他也曾经有过留级的经历。

所以只要能够正确的去面对看待休学,把它看成一个很好的调整的机会,找到之前问题的症结,加以调整即可。

我咨询的个案中就有不少休学后复学,然后后续取得挺不错的成绩。

比如说有一个学生他在高二的时候因为沉迷手机而休学,也与家长有了剧烈的冲突,爸爸甚至还摔了孩子的手机。

过后爸爸意识到问题,过来咨询,问到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改变。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来咨询。因此我引导父亲会理解孩子当前的现状,并且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亲子关系改善了。孩子主动提出想学编程,于是报名参加了一个社会组织的编程培训班。同时还提出想去健身。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自己,于是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去年他的父亲给我发来喜报,孩子考了500多,超过高优线几十分,考取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学校。

所以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缘由,不只是要找孩子的原因,也要去看一看家长的教育模式以及与孩子的沟通方面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祝福您与孩子[玫瑰][玫瑰][玫瑰]

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关于休学的孩子,我来讲个真人真事。

有个家伙,初二下学期,突然罢学,这可急坏了父母,为什么?怎么回事?不上学能干什么?面对父母一连串的问话,这货不回答,不解释,不妥协,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甚至上演了男女混合打,没用,这小兔崽子的意志比共产党员还坚强,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崴然不动,铁了心不读书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深火热,暴风骤雨,急得想跳楼的父母也灰心了,总不能绑着1米8的大个子去上学吧,只好先休学再说呗。

休学后,这货来神了,拿出攒了好多年的零花钱,开启了他逍遥快活的生活,家,网吧两点一线,日夜奋战在游戏阵地不回头。无底线得糟蹋着小身体,父母既心疼又失望,从心里觉得这儿子白养了,算是彻底废了,甚至有了生二胎的想法。

玩了近一年的这怂,突然又扔了颗炸弹,他要重新上学,钱玩光了,也玩腻了,还是上学有意思。

现在这家伙博士生,生活在一线城市,日子比谁都滋润,所以休学不要紧,要紧的是之后的奋发图强,只要好好努力,一样会晴空万里的。

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说一例颠覆你的想象的休学!女孩十二岁,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具有学覇的资质,但比较贪玩。应该要读七年级下了,现在休学在家。她读了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读了三年,休学了三年多。而且前两次休学仍然跟原班读下去了。那她休学哪里去了呢?家里送她读私塾读经书去了。读大学、论语、中庸之类,学费很贵。今年春季开学,女孩不肯去外省读私塾,不是因为学费贵,而是孩子觉得离群学习十分孤单。家里没有办法,年初又订了很多网课,让女孩在家自学。但一个人学习,孩子肯定只想玩,不想学。后又聘请本人对七年级上册进行全科辅导。我采用的方法是自学辅导法。让孩子先看教材,然后听免费网课,然后让孩子自己提疑问,我再进行解疑。然后做书上的作业和买来的基础训练。搞了十来天,开始效果也还可以。由于她在我没来时,就将七年上的“有理数”的大部分内容已学完,只是括号前面是负、负数的乘方偶尔出错,其他内容掌握也还可以。我接着将第一搞完,并基本上学完了第二章代数式。数学实际内容已有七上的一半。语文将学完第一单元(语文学得最迟),其他科比语文内容多比数学内容少。我不辅导英语和地理。因为英语没有辅导能力,地理也有可能力不从心。只辅导政语数历生五科,英语另有网课教师,数学也有网课教师,但我也面授。由于女孩总想玩,智能手机一到手就想聊天唱歌,我只搞了十多天就辞去了家庭教师的职务。本人是退休教师。本人建议家长尽量想办法送孩子入学校。相信,孩子进学校进行分科系统全部的学习,孩子的成绩很快就会上去。由于休学停留在六年级,今年上期不是一个学年的起点,今年下期只能读七年级上(按照家长的要求,七年级上的内容均已起头教学,网课,自学,面授),成绩应该不会差。回答供参考。

休学的孩子还有希望吗?

11月初,我跟一个休学两个个月的高二男孩做咨询工作,到今天为止一个半月的时间,他依然处在休学的状态,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治疗已经成功了一半。

来时他是处在一个严重抑郁的状态,跟我也不说话,并且是一个很抵触跟不肯配合的状态。

但是在我跟他慢慢建立咨询关系,以及不停地去倾听了解的过程中,这个男孩儿慢慢地开始走出这个状态了。

现在他确定了他想走艺术的道路,他报了西安最好的一个艺术培训机构,同时开始捡起书本去学习文化课的知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有希望”。

假如我们认为的一个孩子有希望,就是应该按照所有人统一的标准上小学,上中学,上211,985正规的综合性大学,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希望”有点太过于狭隘了。

类似于这样的个案我手上还有很多很多。一部分他们休学后没有回到学校,但也重新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了这个方向脚踏实地的去努力着。

而且有很多其实已经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很优异的成绩

休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儿,只不过在社会主流体系中,我们觉得这非常的严重——一个孩子不好好上学,他长大了能干什么?

但是大家知道有多少孩子,他可能没有休学,但是他在学校里面也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心思花在学习上,因为那不是他们的热爱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独特的,要求所有的个体按照整齐划一的路线去规划,本来就并不是合理的。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我是@国家心理治疗师黄孜孜

一个资深心理咨询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希望将我所学以及咨询中所接触到的心理学知识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有问题也可以给我留言,欢迎大家点赞,关注,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