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暑假刚放了几天,儿子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乡下的老家。

我在县城的学校里教书,老婆已经退休4年了,明年的5月,我也到了退休的年龄。

我们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因为,儿子谈好了女朋友,我就给他买好了一处商品房。

儿子的婚期越来越近了,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按照规定,退休了,就要从公寓楼搬出去。

儿子建议说,和他住在一起,130多平方米的房子,足够住的了,一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多好。

老婆不同意,她说,你结过婚,儿媳妇过了门,住在一起不方便。

我说,不然就在儿子家附近小区,再买一个房子,哪怕是二手房也可以。

礼拜天,老婆家出去溜了一圈,晚上回到家,她说,现在房价高得吓人,就是二手房也要好几千。

我想,买个房子,要付首付,要还房贷,还有物业费,七杂八杂,不是一个小数目,老婆的退休金低,靠我的退休金,有点吃不消。

老婆说,买不起,咱就不买,大不了回老家去!

老婆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在老家,我还有一处宅基地,老屋虽然破旧,但修修补补住人应该问题不大。

我和老婆商量了一下,把老屋翻修一下,打上水泥地平,再增加一个卫生间,装上空调和热水器,在院子四周栽上一些竹子,种上一块菜园,养一只小狗,喂几只鸡鸭,没事了,在田野里散散步,想儿子了,就就去市里住几天。

放假了,老婆就让儿子开车,送我们去了乡下。

很快就到了,几年没回来,老家的 变化太大了,原来的“水泥路”,下雨的时候,有水又有泥,现在,加宽了,铺上了柏油,路旁还有路灯,还栽上一些风景树,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儿子指着导航说,没错,就是老家。

到了老屋,门外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连门上的锁也锈了,怎么也打不开。

儿子费了很大的劲,打开了房门,里边到处都是蜘蛛精,老鼠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家人赶快开始卫生大扫除,干了半天,才整理得差不多。

我坐下来喝口水歇歇,心想,怎么没有看到一个邻居,过了老大一会,才看到一辆车开过来,我一看,原来是我的近房侄子小松。

小松停下车说:叔,你怎么回来了?也没打个电话。我要去村里开会,晚上我请你们吃饭。

儿子看到没有洗澡的地方,上个厕所也没有马桶,苍蝇蚊子嗡嗡乱飞,房子里没有空调,就开车回了市里。

到了天快黑的时候,小松打来电话,说饭菜准备好了,我和老婆,就买了一箱牛奶,去了他们家。

小宋家离我们家,有100多米,家里盖了二层小楼,空调大电视和全自动洗衣机什么都有。

他是村民小组的组长,又在派出所干协警,家里又承包了200多亩地,一年的收入很可观,在村子里属于上流的人家。

我和小松喝酒,老婆就和侄媳妇一块聊天,酒过三巡,小松说:叔,这次回家,可要多住几天,全当是休假了,农村这几年发展得不错,经常有城里人来乡下观光,都说乡下比城里好,空气新鲜,是风水宝地。

我向小松说了自己的打算,他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想了想,对我说,退休了,回老家居住,想法是好的,真正做起来,有些不现实。

他对我说了几点原因:

1.房子的事。

回老家居住,旧房子不能住了,因为,村里马上就要拆迁,实行集中居住,像市里那样,建一个小区,每一户一套房子,你的户口不在这里,分是不可能的,想住就要花钱买。

2.邻里关系。

因为是集中居住,邻居都是不同地方的人,你和原来的老邻居,住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再说了,现在村里的60岁以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有的跟随子女,去市里定居了,你认识的人,肯定不会很多。

3.医疗条件。

村里尽管有卫生室,但是,平时,量量体温,开点伤风感冒的药,别的就需要去镇里和市里。

说句不好听的话,人吃五谷杂粮,谁没有个病病灾灾的,一旦,你和婶子有了病,想做个体检,就得去市里,你觉得方便吗?

你可能没听说,东头老张媳妇,今年40多岁,前几天,吃晚饭的时候,还好好的,到了半夜,他媳妇说不好受,老张赶快给村医生打电话,村医生来了,说很危险,让他打120,老张打了120。等救护车来了以后,人已经没了。

听了侄子的话,我沉思起来,父母早就过世了,小时候的伙伴,也难得相见了,在这里买个房子,还要装修什么的,想想头都大。

我血压有点高,经常头晕,三天两头要去医院,想到这里,我心里有了主张。

小松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农村现在的变化确实不小,但并不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从侄子家里回到自己的家,老婆点上了好几根劣质蚊香,还是有蚊子前赴后继的上来,不时的亲你几口,这一夜几乎没有睡着。

天亮了,我和老婆坐上了去市里的公交车,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故乡,从眼前慢慢地消失了。

我是@五哥聊情感,一个热爱文学的60后小老头,每天都会更新文章,可以关注我,发表你的看法与我互动。

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我是个70后在城里三十多年,这几年身边同龄朋友不断邀约我们以后回农村养老,说农村空气清新粮食无公害,养老最好不过。为了这个打算,趁着夏天暑期我特意回老家一趟,在老家小住了几天,亲身体验以后老了回老家养老是否可行。经过几天的亲身体验,我觉得,以后老了回农村养老的想法不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后养老还是留在城里好。

我和爱人今年50岁,这几年随着儿女的长大,肩上的担子也卸了下来,我觉得,是应该考虑后半生的养老问题了。我们的老家在农村,这几年老家发展越来越好,许多人准备以后回老家养老。

朋友以前一直邀约我们,说以后老了留在农村养老,有一所自己的农家小院,养几只鸡鸭,种些绿色蔬菜供自己吃,闲时和村里乡亲聊聊天,是最好的养老方式,这样可以长命百岁,健康快乐。

我们也觉得这个想法不错,趁着现在暑期有时间,我们回老家看看,感受一下以后回老家养老的情况,看这个想法是否可行。

于是,我们在夏天的一个早上起个大早,去省际车站坐车回老家。我们老家离省城不远,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风景非常秀丽。

因为在城里打拼,我们已经有三十年没有回老家。一路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花草树木,绿树成荫,我感觉怎么也看不够,兴奋极了,觉得家乡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车在镇街口停了下来,只听司机说终点到了。我们下了车,看到记忆中低矮的土房子,已经变成了漂亮的两层小楼房,路面也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路边一排排漂亮的路灯,看起来和城市没有差别。远处,看到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听说这是移民搬迁小区的安置房。

可是奇怪,看起来很美的街道上,却没有几个行人,许多门面房都是大门紧锁,只有偶尔三两家店面开着,老板无精打采在前台打盹,店里没有一个顾客。

我们从街道回村子,村里并不远,只有一公里不到的路程,记得刚结婚那会,有一次下过雨,我打扮的漂漂亮亮准备回娘家,走到路上被泥泞不堪的路面,陷住了鞋子,结果摔倒在泥水里,一身狼狈回了家。

现在,看到宽阔的水泥路笔直的通向前方,我觉得家乡建设的真好,路边栽种了许多漂亮的花儿,这些花儿现在竞相开放。可是不远的田野里,却没有庄稼,肥沃的土地长满了野草和蒿子林,我想起以前村民经常为地垄打架的事情,不知道现在为什么把这么好的土地荒芜在那里。

走到村口,看见村外小河流水哗哗水质清澈,有许多鱼儿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却看不到一个捉鱼的小孩子,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死一般的沉寂,我以为孩子们在午睡。

进得村来,看到家家户户房子盖的整整齐齐、高大伟岸,院子里却长满一人高的荒草,门窗也用砖块堵了起来,看样子,主人已经好久没有回来居住过,一片破败的现象。

村里没有一个人影,看不到村口大树下聊天的人群,也见不到一个乡亲。我正疑惑,看到村里跛脚的二叔走了过来,他看到我们愣了一下,惊喜的说,你们回来了?已经好久见不到从外面回来的村里人,你们是唯一的一个,真想不到啊!

我问村里人都去了哪里?邻居二叔说,大家都在外面打工,即使春节也很少回家,村里没有多少人,只有和自己一起在内的9个大爷大妈,因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出去打工找不到活,所以都在家里,其他人全家都在城里。

我问孩子们呢?二叔说,现在村里早已没有了孩子,孩子们早几年就进城读书去了,因为学校撤并,村里没有了小学,就连附近那个最大村子的小学,前年也撤并了,现在方圆几里只有镇上唯一一个中心小学,学生只有200多名。镇上的中学现在也没有了,如果留在村里,读小学要去镇上,读中学要去老家市区。所以,村里没有一个小孩,随之而来的是,也没有一个大人回来,因为全家都在城市读书生活。自己是低保户,负责在村里运送垃圾,可是因为人少,每天并没有多少生活垃圾,几天才收拾一次。

走在村道上,看着村里的各条巷子也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边有高大的太阳能路灯,新农村改造非常成功,只是很落寞,少了烟火气和人气。

到了晚上,我们收拾了床铺准备睡觉,看到窗外黑乎乎的一片,听着村里死一般的寂静,我不由感觉有点恐怖,要爱人把大门锁紧小门关上,才觉得安全。

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听着院子里草丛中啾啾的叫声,和偶尔传来咕咕咕的鸟叫,我吓得毛骨悚然,摇摇身边的爱人让他辨别声音来源,爱人要趴在窗户边听声音,吓得我把他拦住了。

一夜无眠,早上起来,爱人想起以前在山坡上摘红莓的事情,想要和我一起去山坡上走一走,我们刚出门,碰到邻居二叔,他劝我们不要去山坡上,因为现在退耕还林,坡上树木丛生野兽出没,经常有野猪跑到村子里,听说附近村里还有人被野猪伤过。如果一定要去,带上一把防身的锄头,以防万一。

听了二叔的话,我打消了去坡上看看的念头,和爱人在村里转来转去,去二叔家聊天。

二叔说村里一年半载也很少见到外人,每天只有他们几个老人在一起,村里没有了人,小商店也没有了,买一包盐都要去镇上,很不方便。有时候有个头疼脑热,买点药要去镇上卫生所走半天,家里没有年轻人,连个跑路的人都没有,如果是大病,就要去市里,现在村里的情况,只要等死了。

去年邻村的一个老人,半夜三更脑梗塞出血,没有人知道,还是儿子给家里打电话没人接,打到邻居家,让邻居过去看看,才发现老人已经去世多时。

现在村里留下的几个老人,每天都要聚一聚,如果谁没有到场,大家都会去他家里看他,担心出了意外,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抱团取暖,因为人少啊。

有几个老人的子女不放心,要接父母去城里一起生活,因为舍不得村里,在城里不习惯,这些老人坚持留在村里,说大家一起守着村子,最后去世了也就尽力了。

我告诉二叔,以后我们老了,回村里来养老和大家一起守在村里。二叔睁大眼睛,说,“不可能,村里条件这么差,你们能住的习惯吗?在村里可不是看起来那么好的,时间长了你们就知道,只一个寂寞、夏天的蚊虫、冬天的冷水,这些你们就受不了。前几年,陆续有几个常年在外的人回来养老,待不了几天,最后都说受不了又回城里去了,你们不可能长期居住下来的。”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不断有许多带花纹的大蚊子来叮我们,把我的身上叮起一个个豆大的包,二叔把蚊香又朝我们身边放了放,说村里人少,树多草多,都成了蚊子的天下,这些蚊子大白天就叮人,点蚊香也不起作用,他们已经习惯了,所以都穿着长衣裤,以防被蚊虫叮咬,家家家里都备着许多蚊香。

临走时,二叔送我们一盘蚊香,说抵御蚊虫叮咬全靠它了。在家里的几天,我们没有了新奇感,代之而来的是身上一个个大包,奇痒难耐,浑身被抓的鲜血淋漓,去上一趟厕所,简直就是奔赴刑场,蹲在厕所里,成群结队的蚊子发起一轮轮进攻,让人落荒而逃。

对老家的好感,在这些蚊虫肆虐里,和寂寞冷清里被消耗殆尽,以前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天天盼望着有一个农家小院,自己种菜栽花,养鸡养鸭的诗情画意,让我觉得自己以前好幼稚,生活在童话里,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真正生活在农村,要有多大的勇气。

我们实在住不下去了,当初回老家打算住个十天半个月的想法,早已飞到九霄云外,我催着爱人赶快回家。

回到城里,想起以前那几个天天催我们,以后回去一起养老的朋友,不知道他们的感受如何?我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于是,我和爱人去朋友家聊天,谈话间提起我们回家吃的苦受的罪,经历的狼狈,朋友哈哈大笑,说自己已经亲历过了,知道留在老家的罪不好受。

自己以前也想的挺美,觉得以后老了回老家养老,是最好的打算,因此,大前年还专门回去盖了一栋房子,准备用来养老。

可是房子刚盖完自己就后悔了,因为以前不经常在家,没有感受过,现在回家盖房呆了一个月,那种感觉真的让人失望,太不好受了。等到房子盖起,来不及装修,自己就迫不及待回城,再也没有回去过,不想装修浪费钱了,因为实实在在在家里住下来,你才知道自己当初想回老家养老的想法,太不现实。

在农村老家养老,医疗很不方便,有个毛病连医院都没有,深更半夜想叫救护车都叫不到,就是等死,邻村那个老人已经是先例。孩子们都在城市,如果老人出了意外,身边没有一个人,不要太危险,反而让自己受罪,孩子麻烦。

还有平时的柴米油盐,这些都不方便,要去镇上购买,夏天的蚊虫叮咬,冬天的冷水刺骨寒风呼啸,村里的寂寥,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所以,自己后悔回老家盖房养老,后悔浪费钱,有那些钱,不如在城里买一套小户型房子,在城里养老,以后还能给孩子留一笔家产。所以,当自己看清楚现实以后,自己对房子装修没有了兴趣,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想,许多人都说自己以后老了回农村养老,这是没有亲历过,还沉浸在昨天的回忆中,想起小时候的幸福童年,觉得老家就是人间天堂。等到自己回老家住一段时间,亲身经历一下,就知道以后在老家养老,到底靠不靠谱。有许多回去养老的人,回去时兴高采烈,走时异常失望,觉得养老还是不能在僻静的乡下,那样很不方便,是不适合养老的,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老家养老,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我爸农村人,55岁时带着60万积蓄从城里回农村养老,现在的处境是进退两难。

爸妈在上世纪90年代就去城市做小本生意,那些年风餐露宿,吃了很多苦。

爸妈除了养育我和哥哥,还要赡养爷爷奶奶(爷爷60岁偏瘫,奶奶是小脚),不敢有片刻的清闲。

那些年,爸妈不舍得吃穿、不舍得休班,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赚钱上。

“苦心人天不负”,爸妈几十年的积累也确实给我和哥哥创造了比大部分同村同龄人更好一些的条件。

2010年,我们家在二线城市买房,我哥顺利结婚。

在我哥后来的创业中,爸妈又给了我哥30万的资金支持,让我哥渡过事业瓶颈期,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哥事业步入正轨,侄子出生,我妈照顾孩子,我爸一个人摆摊吃不消,便在家待业了一段时间。

劳动了半生的农村人,根本在家待不住,我爸找了合伙人继续摆摊。

两年后,我爸的摊位重建,又一次失业。

这一次,我爸提出:回老家的打算。

当时,全家人都不同意我爸的决定。

我爸是标准的山东男人,嗓门大,肯吃苦但不太注意生活细节,他一个人生活喜欢将就,我们根本不放心他一个人回老家。

我哥说:“要不给你找个保安的活?”

我爸工作从未受过别人管束,这个建议当场被我爸拒绝。

我爸多次提出要回老家,为此我妈还和他吵了几次架。

在一次谈话后,我们也就不得不同意我爸回农村养老。

我爸说:“我摆了一辈子摊,你们也都长大不需要我管了。我是个粗人,没啥兴趣爱好,老了就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我想来想去只有回村种地这一条路。”

突然很心疼我爸,也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

人老了,在不为生活发愁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最终,我们同意我爸回老家包地,种经济作物,搞养殖。

我爸妈有30万的积蓄,我哥像当初我爸帮助他一样,给了我爸30万的创业资金。

就这样,我爸55岁那年带着60万资金回村边创业边养老。

我爸刚回到家的那段时间,村里人对我爸都特别热情,这家请吃饭,那家来送酒,我爸告诉我们:还是回村里更有人情味。

当时,我爸还有一个合伙人,两个人各种打听、学习,决定种姜,养牛两手抓。

说干就干,我爸他们包了60亩地,第一年先做试验:种了三亩姜。

当年效果不错,不仅长成不错,姜价也非常喜人,亩产万斤的姜,单价2.3元/斤。

我爸尝到甜头后,第二年迈大了步伐,一边种了30亩姜,一边陆续买进60头牛。

我爸带去的钱,加上合伙人的钱基本上都用光了。

种姜是非常耗费人工、物料的,处处用人,每天上涨的人工费不断地加大投入成本。

养牛同样如此,买牛需要花钱雇懂行的人选牛,养牛需要雇人工,牛生病,牛生产都要雇人,各种能预料、不能预料的开支接踵而来。

然而,在村里人眼里,我爸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村老汉竟然拿100万去投资,有的人心里开始拧巴,见到我爸也不再是笑脸相迎,甚至故意躲着或冷眼相对。。

一开始,我爸还有些失落,日子久了,忙着地里的活,也就顾不上了。

第二年,姜的收成不错,虽然因为不懂技术,不懂如何安排人工,多花了不少冤枉钱,但姜价给力,还是赚了十几万。

这也给了我爸信心,身虽苦心却甜。

第三年(2021年)依然种了30亩姜,牛依然在陆续的买入。

上半年,我爸的合伙人身体突患心梗,决定撤股。

这打乱了我爸的计划,我爸分身乏术,不得已,七八十头牛一次性全部卖出,最终没有不亏不赚。

最最意外的是2021年的姜价,从开始收购的9毛钱,一车比一车便宜,8毛、7毛,最后一车5毛钱一斤。

整体算下来,不仅没赚还亏了十几万。

就这样,我爸折腾了三年,人被晒的黢黑,吃了很多苦,生活不规律,还在地里住了很多天,人也老了很多,却没赚到钱。

好在,我爸心态不错:“我收获了劳动的快乐。”

我爸的合伙人撤股后,我妈在家待了一段时间,照顾我爸的饮食起居,老两口在家虽然辛苦,却也心里舒服。

今年,哥嫂工作忙,我妈又回到城里接送侄子,我爸又成了一个人在家里。

目前,我们全家又有了分歧。

我哥说:“地也种了,牛也养了,回城里养老吧。”

我妈说:“你自己在家吃不好、喝不好,俺都不放心。”

我爸也有些犹豫:种地和养殖远远比他当初想的难。折腾来折腾去,想在农村靠种地赚钱不容易。

去还是留?我爸拿不定主意。

作为农村人,土地才是根。

像我爸这种情况,在城市不自由、难快乐,在农村却又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真的是左右为难。

对于在外打拼多年又回村的很多农村人来说:养老从来不是喝茶、种菜、养花、闲逛,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这种养老态度是有退休金的城市人无法理解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回农村养老,我是不赞成的。严重的,把命都丟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我公爹的同事,一位丧偶的老人,有4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在我们这个四五线地区,又有职工医保,生活还是没问题的。

但他总惦记老家的房子,说老了落叶归根,就一个人独自回老家农村居住。开始觉得挺好,种点小菜,养养鸡啊啥的,身体也还不错。可是有一天晚上,人突然不舒服,心里难受,本来想找手机打给女儿的,心脏病突发,还没来得及打电话给儿女,就从床上摔了下来。

女儿是外村的,每天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等到女儿感觉不妙,赶过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人基本已经不行了,老家离县城医院还有些距离,就这样,老人离开了人世。

我婆婆知道这件事以后,再也不吵着回老家了,即便老家农村再好,每个月开药看病都不方便。

所以,我建议老人不要回农村养老居住,偶尔回老家看看,还是可以的。

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我是五零后企业退休人员,我是坚决不回农村养老,尽管我在农村有地有房有朋友,村子也在国道高速路出口,条件非常好。理由呢?一是孩子们都在西安,不说孙子要人照顾,就是他们要逢年过节回家看我们,也要一天两头跑,他们不到西安我们都放心不下。假如自己真有个病病灾灾,让他们飞回来都没有意义。就这一条,我在六十岁退休之际,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和退回来的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在西安给我自己和老伴买了一套两居室,距离儿子住处二十分钟左右。这样既不和他们共同生活,也可以照顾上小学的小孙子。同样在西安的女儿和外孙子,啥时间想来看我们随时就开车过来了,谁也不要牵挂谁。我们想女儿了,坐上公交车就去了,节能环保。

二是目前农村确实不适合养老,所谓的“田园牧歌”都是文人骚客吃饱了撑的,杜撰的理想境界,妥妥的饱汉不知饿汉饥。我们村是号称1600口人的大村子,设有党总支,紧靠京昆高速和西韩、西延铁路,唯一缺少的是年轻人。我哥哥退休后回家养老,他儿子孙子都在农村,人人羡慕嫉妒他晚年的天伦之乐。也就十几年时间,孙子大学毕业都到西安工作且安家落户,儿子儿媳大部分时间都是西安,块八十岁了在家里留守看大门。我回家和他叙叙乡愁,我们巷道两个村民小组(分队前是一个生产队),总共在家常年居住的不到五十人跑,而且多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我算了一下,我们家老弟兄两个的后人(包括出嫁的女儿)都不在农村居住,最不行的也在县城买下房子陪后人上学了。我老婆也是农村人,兄弟姐妹四个的后人全部都有城镇的家庭,连九十岁的老祖宗也被我们连哄带骗困在西安。在农村养老,假如自己真有个病病灾灾 ,喊人都没有应答,除非你有金刚铁布衫,那你就去吧。

回农村养老半年就后悔了,为什么说农村养老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听到不少人都说,自己一旦退休了,想办法回农村,住个小平房,养点鸡鸭猪猫狗兔,种个小菜什么的,房前屋后种瓜种豆,想象过田园生活的那种惬意!

把那个农村那给想象的,青山绿水人间仙境!住着独门独户的小院。每天把时间都打发在侍弄侍弄地。种点小菜。喂点鸡鸭。这样菜和蛋就不用花钱买了,还远离农药的侵害,还锻炼了身体,想想也是。

年富力强的时候半辈子都奔波在工作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赶公交坐地铁,这种快节奏生活该结束了。退休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净了,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退休了,女人目前退休年纪为50岁,岁数还不算老,男的多数退休要到60岁。60岁这个年纪,可以这样说,身体的各种机能已经走下坡路,心脑血管糖尿病在中国盛行,这种基础病岁数大的人,几乎人人都有。

身体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你远离有抢救能力的医院。现在的中国新农村青山绿水,环境好是没错,物质也不缺乏,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的身体最需要的就是医院,农村医疗条件相对比较薄弱,附近最多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不得了了,通常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能治疗普通的发烧感冒,或者拿一些普通药,一但遇到了大病和疑难杂症,社区医院是处理不了的!

现在老年人大多数都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最容易发生脑梗和心梗,这种病症最佳抢救时间在4小时左右。如果抢救不及时就危及生命。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则报道,一对老夫妻退休后在城里嫌闹的慌,住了半辈子城里,该清闲清闲了,跟儿子协商,要在农村买个房子,住到农村去。

儿子比较孝顺又有钱,听父母这么一说就在离城里不是特别远的地方买了一栋别墅。老夫妻俩为了想早一点搬进去,每天都忙着敦促师傅们快点装修。很快,这个别墅就装修完了,看起来豪华大气上档次,通风半年后老俩口欢天喜地的搬了进去。刚开始去的时候,日子过的好开心和爽。猫狗各养一只,鸡鸭个养几只,还有一对大鹅!别墅前后都有点小空地,他们把地给翻出来,种上了点小菜!田园生活让他们日子过的既忙碌又开心。人老了特别喜欢极简!

可是好景不长,老爷子就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1年以后,经常觉得头昏,附近也没有什么医院,拿药看病很是不方便。有时觉得头昏就躺一躺就好一些。忽然有一天,老爷子正在外头弄菜,一下就栽倒在地,人事不醒,老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一听马上就打了120报备了地点,儿子请下假,开车就来了,120车及时赶到紧急将老父亲送到城里的医院,算是救回一条命,脑梗!这个脑梗还不是很严重,因为抢救的还算及时,腿走路不是太利索。总体还行。老两口吓坏了,赶紧又乖乖的搬回城里了。

这种实例不在少数。

有些三甲医院建立有抢救危重病人绿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进入医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进入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检查准备,并为手术做好准备!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这些都是在城市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才有这样的抢救能力。

农村地区不可能配备这样齐全的抢救通道。所以老年人老了,还是不要嘴犟,你的身体不允许你嘴犟。

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优质的医疗资源医区房!

试想一台机械设备磨损几十年都报废了。汽车开时间长了还要大修和报废呢。

何况是一个肉眼凡胎人呢。几十年的各项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农村不好了。是你的身体不允许你远离优质医疗资源,农村最起马优质医疗条件没那么完善。

投资一个三甲医院,需巨额投资,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前沿的治疗手段,关键有治疗疑难杂症的医生,周围还得有足够量的患者资源支撑!

这些都是农村不具备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